延长导热油使用寿命的方法

延长导热油使用寿命的方法

一、延长导热油使用寿命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自发,赵雄,尹航,宋熙俊,马峪波[1](2021)在《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导热油劣化分析及对策探索》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导热油劣化机理分析,制定有效应对措施,为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用导热油防劣化提供思路和参考。

吕建南,张江涛,夏轶捷,汤文斌[2](2021)在《燃气导热油热源站高温循环泵筒体结构数值分析》文中认为为提高燃气导热油热源站高温循环泵安全可靠性能,满足350℃高温高压恶劣作业工况,改善耐冲蚀性能及延长使用寿命,采用有限元法对高温循环泵筒体在水压、热结构耦合工况数值分析;制定泵体水压及整泵运行工况性能试验方案。结果表明:筒体在水压及实际运行工况下最大应力分别发生在筒体与密封冷却腔焊接处、出口管与筒体相贯处,安全系数均大于设计要求并有足够安全裕量;通过模态分析获取筒体前六阶固有频率及振型,为避免筒体结构发生共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试验方案验证了筒体与冷却腔体焊接式结构无泄漏、无变形、无异响,密封性能良好,完全满足燃气导热油热源站高温循环泵应用运行要求。

成飞[3](2021)在《青海盐湖光热供水工程方案设计与能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能资源储量丰富、绿色环保、应用空间广泛,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幅员辽阔,太阳能资源充足,尤其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大力发展太阳能对西北地区能源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是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主流技术,其中光热供水是光热利用中的一种重要应用。本文以青海盐湖光热供水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该工程所在地的气象资源,太阳能资源以及工程供热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研究了太阳能聚光技术的不同类别,详细介绍了线性菲涅尔式聚光技术的原理,并结合工程需求与技术特点进行该项目的整体方案设计,最后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适用于光热供水项目的能效评价体系,并以该项目作为实例进行能效评价分析。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项目所在地水文气象数据的实际调研及工程需求性分析,结合当地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通过对四类太阳能聚光技术特点的分析比对,确定选取线性菲涅尔式聚光方式为本项目供热系统的集热方式;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设计了系统运行流程、集热镜场及主要结构、导热油系统、运行控制方式,确定了系统多模式下的运行方式,计算得到了准确的供热量,有效避免了太阳辐照周期性和天气敏感性对供热的影响。(2)通过对青海盐湖光热供水工程的整体方案进行设计、分析及实际数据采集计算,采用蒙特卡罗追迹法模拟分析了集热镜场与CPC内的光路,计算得到该集热系统的年均光热效率为49.15%,3月至10月80℃热水产量为6000吨/月,11月至次年2月的80℃热水产量为3300吨/月。(3)应用本文构建的层次评价体系对该光热项目节能目标的影响、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能源利用率、节能措施效果、集热器能效等9个指标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工程能效等级较高,节能的社会效益明显,综合能耗技术较强,主要环节效率也较高,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很好地避免或者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本文着眼于工程实践,针对青海盐湖光热供水工程中太阳能热利用率、节能效益等问题,探索太阳能供热技术路线,研究总结建设运行经验,对促进相关设备制造有着积极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张洪滨[4](2021)在《太阳能协同挂面干燥技术与装备研发》文中提出挂面生产线由配粉、配液、和面、压面、干燥和包装等工序组成。其中干燥脱水是挂面生产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该工序的热源多为化石燃料加热导热介质,由导热介质源源不断地携带热量进入干燥室加热空气,进而实现面条脱水的目的,化石燃料具有不可持续性,同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因此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对于挂面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太阳能协同干燥系统,用于辅助现有挂面烘房的热风机组进行干燥,减少机组对传统化石燃料供热的依赖性,降低导热介质消耗量,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本研究首先对现有挂面干燥系统进行分析,结合系统中热风机组的工作原理,开发一种太阳能协同干燥系统为机组提供热源的补充,同时对整个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如下:(1)对现有挂面干燥生产线参数进行分析与计算,日产能50t挂面的情况下,得到挂面干燥室耗热量为1.6×106kJ/h,即单日耗热量为3.8×107kJ。(2)对集热器进行了设计,选用平板型空气集热器作为供热部件,并对集热器各组成部分所用材料进行了选型;搭建了太阳能供热试验台,记录试验台运行数据并对其进行正交分析以及方差分析,最终得到集热器最佳方位角为180°,最佳倾角为22°,集热器最佳通风量为90m3/h。(3)进行太阳能协同干燥系统设计计算,得到集热器安装面积为360m2,确定了集热器安装固定方式并设计了安装支架,计算风管截面积和风压,根据风压、风量需求对风机进行选型、开发太阳能协同干燥系统专用控制程序。(4)对太阳能协同干燥系统全年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系统年节能量为5.27×105 MJ,15年寿命期内可节省344万元费用,共节约2.7×105kg标准煤,投资回收期为两年,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6×105kg。

任泽远[5](2021)在《基于超声空化效应的海上牧场污损生物防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上牧场水产养殖中的生物污损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水产养殖网箱、浮标等基础设施直接暴露在各种污损生物中,极易产生大量污损生物附着。污损生物对海上牧场网箱等设施的附着限制了水体交换,影响了网箱内部水质,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增加鱼类患病风险,与鱼类竞争食物和空间资源,并导致海上牧场养殖网箱结构变形与疲劳,影响养殖经济效益。因此,进行海上牧场的污损生物防护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目前国内外对于海上牧场防污装置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外现有产品数量少,防污效果未知且技术不透明,而国内尚未有成熟的针对海上牧场的防污装置,面对我国海上牧场日益严重的生物污损问题,开展防污技术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渤海海上牧场的实际需求,以工程实用性为导向,设计了一套基于超声空化原理的海上牧场专用防海生物污损技术方案。该方案可实现海上牧场实时防污,避免现有防污方案的问题,具有可靠性高、经济成本低、适应范围广的优点。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开展渤海污损生物生长特点调研。分别进行了渤海海域污损生物种类调研、渤海污损生物附着季节特点调研、渤海典型污损生物生长规律调研、渤海污损生物分布情况调研。通过调研与分析,为渤海海上牧场的污损生物防护装置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开展超声防污关键理论特性研究。研究分析得出夹心式压电换能器的机电等效电路,为后续章节进行超声换能器理论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同时,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超声换能器在液体中的辐射声场分布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得出超声换能器辐射声场在液体中声压、声压级及声波信号指向性的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形式超声换能器具有良好的声场分布,适合开展超声防污作业。再次,开展超声波参数与海生物污损关系的试验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得出防污实海试验采用的超声换能器工作参数。之后开展超声换能器杀死污损生物实海试验,验证调研结果,同时观察超声换能器频率、功率对污损生物杀灭效果的影响,进而通过实海试验得出防污参数与污损生物杀死效果的关系。最后,进行超声防污专用设备设计。完成超声防污专用设备研究及海上牧场超声防污装置应用方案研究,主要工作内容有超声发生器研制,包括发生器关键元件选型、硬件电路设计与软件程序设计。开展超声换能器设计研究,包括换能器形状、材料、工作频率、前后振速比及加工工艺研究;进行超声换能器舱设计,包括换能器结构形式设计、强度校核、散热分析与水密性能试验,最后完成海上牧场超声防污装置应用方案设计,包括通讯方式设计、安装方案设计与工作模式设计。

赵翊帆[6](2021)在《硫醇修饰铜纳米流体辐射与导热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流体指的是将金属或非金属粉体(粒径通常为1-100 nm)加入到传统换热介质内,采用一定的方式使颗粒稳定分散制得的均匀流体。现有研究结论证实纳米流体具有优于纯液体的换热能力,目前已经在新能源、化工、快速冷却、航空航天、医疗、电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直接吸收式太阳能集热系统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太阳能利用方式,主要利用管道内的集热介质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并转换为热能,再将热能传递给水或其他使用工质,用于工业生产或日常使用,纳米流体具有独特的光热特性,理论上适合在直接吸收式太阳能系统中应用。本文以甲苯和正十烷为基础流体,经过十二烷基硫醇表面修饰的铜纳米颗粒为固相,制备了稳定分散的铜纳米流体,并通过实验研究了铜纳米流体的稳定性、辐射特性与导热特性,为铜纳米流体投入生产生活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两步法”制备铜纳米流体,为改善铜纳米颗粒的油溶性与稳定性,使用十二烷基硫醇对铜纳米颗粒进行表面修饰,再通过快速搅拌与超声振荡使纳米颗粒在基液中均匀分散,经过静置沉降实验与分光光度实验发现,本文制备的铜纳米流体在稳定环境中能够分散一周以上。纳米流体温度、超声分散时间、纳米流体浓度、表面修饰作用四个因素对纳米流体稳定性有较大影响,随着温度和浓度升高,纳米流体稳定性恶化;超声振荡3 h时纳米流体稳定性最佳,超声分散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导致流体稳定性恶化;未经表面修饰后的铜纳米颗粒难以在非极性液体中分散,经超声分散后24 h内即重新团聚沉降,而经过表面修饰后铜纳米流体稳定性改善十分可观。通过实验测试铜-甲苯纳米流体和铜-正十烷纳米流体在可见-近红外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和吸光度,研究体积分数、粒径、光程三个因素对纳米流体辐射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纳米流体辐射吸收能力随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强,体积分数为0.30%的铜纳米流体在实验测量波长范围内透射率接近于零;纳米颗粒粒径越大,散射作用越强,纳米流体透射率越小;测试光程越长,入射光在纳米流体中的运动距离越长,穿过纳米流体的辐射强度越弱,透射率越小。整体上来看,加入铜纳米颗粒后甲苯与正十烷的辐射吸收能力大大增强,铜纳米流体在可见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的辐射特性较好。本文采用瞬态热丝探针法测量铜纳米流体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导热系数值,分析影响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因素,实验结果显示加入铜纳米颗粒后流体导热系数明显提高,这是因为铜纳米颗粒具有远高于基液的导热系数值;流体温度与浓度两个因素对纳米流体导热系数影响程度较大,但温度与浓度过高会导致纳米颗粒团聚速率增大,使纳米流体稳定性恶化;铜纳米颗粒粒径越小,相同体积分数下换热面积越大,粒子布朗运动速率越快,导热系数增加,但本文中研究的铜纳米流体体积分数较低(0.05%-0.30%),粒径对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影响作用较小;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作用能够改善铜纳米流体在较高温度下(高于50°C)的稳定性,因此经过十二烷基硫醇表面修饰的铜纳米流体在较高温度下的导热系数高于未经表面修饰的铜纳米流体。分别使用Maxwell模型、Y&C模型、Kumar模型和Prasher模型计算了不同体积分数铜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值,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Prasher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值之间相差较小,证明纳米颗粒粒径、形状、浓度及流体微对流作用等因素对纳米流体导热系数有一定影响,但纳米流体强化换热机理仍需更加深入的研究。

李润锋[7](2021)在《育苗盘热压成型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木质素黏结特性的玉米六联钵生物质育苗盘在理论研究过程中,通过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模具后自然冷却,该加热冷却方式满足理论研究需求,与实际生产相差较远,且自然冷却耗时长。为将该种育苗盘成型机理用新技术实现,提高温度均匀性,并减少制盘时间。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模具加热冷却方式的研究现状,详细阐释了各类加热及冷却方式的工作原理与特点,借鉴现有加热冷却技术,选用合适加热冷却技术实现育苗盘生产工艺要求,建立了电加热棒加热水冷式育苗盘温度空间分布模型,设计了一种育苗盘热压成型装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基于木质素黏结特性的育苗盘成型机理,确定了成型装置整体设计方案和工作原理;对热压成型装置关键参数设计计算,根据安装孔经倍数初步确定5种组间距水平;对以特定物料配比及含水率的常温压制育苗盘进行了热物性能参数测定,测得参数为后续仿真分析提供数据支撑。(2)运用Solid Works维设计软件建立了虚拟样机模型,以传热学理论分析育苗盘加热冷却过程中出现的微分方程,结合有限元理论建立起育苗盘加热冷却温度空间分布模型;根据热力仿真中育苗盘加热温度图解优选出最优加热棒组间距,模拟得到了加热、冷却节点测温位置处温度值,通过仿真对料框进行了强度校核。(3)搭建试验台,通过开模空载加热状态下模具内实际温度场分布情况对比模型模拟结果,验证了育苗盘加热温度空间分布模型可靠性,料框内壁温度极差值比电磁感应加热时极差值降低了12℃,温度均匀性得到提高;根据模拟测温位置处的温度结果设置温控仪,利用试验台进行压制试验,加热冷却总用时降至2100s,根据压制成型率、成型后膨胀率、压制干燥后表面裂纹、水滴角角度和育苗盘成型后破坏载荷证明物料中木质素成分在热压生产后发挥了黏结作用,增加了育苗盘强度与疏水能力,育苗盘满足其评价指标。设计的育苗盘热压成型装置可为后续移栽等试验提供条件,为育苗盘实际生产机型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张春伟[8](2021)在《应用于空分纯化系统的多级相变储热方法及其传热强化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空分设备的核心部件,纯化系统能耗约占空分总能耗的11%。系统再生阶段排空的冷吹污氮气具有流量大、间歇性、湿度高和温度波动大等特征,若能对此部分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可大幅降低纯化系统整体能耗。相变储热技术具有高储能密度、近似等温放热等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冷吹污氮气的间歇性和高湿度难点。然而,当前工程应用的相变储热器往往为壳管式或板式结构,无法满足空分纯化系统所需的高储放热速率以及高热效率要求。鉴于此,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具有高效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的相变储热技术复合传热强化方法。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探究重力促进相变材料(PCM)熔化过程的作用机理。建立热源输入方向与重力方向的通用坐标,并通过实验与模拟系统性地研究了定壁温与定热流边界下夹角γ对方腔内PCM熔化过程的影响。对于定壁温边界,当夹角γ为0o时,所需的熔化时间最长,并随着夹角γ增大,熔化时间先大幅减小后轻微增加;对于定热流边界,随着夹角γ增大,熔化时间先增加后减小;两边界工况下的最优夹角γ均在90o和180o之间,且相对更趋近90o。所以,为充分发挥自然对流对熔化的促进作用,规整相变储热单元的热源端最低点应该低于PCM端最低点。其次,分析组合式结构传热特性,获得基础传热元件组合原则。以热管(HP)、翅片(Fin)和泡沫金属(CF)为元件,提出HP-Fin、HP-CF和HP-Fin-CF三种组合式结构,并获得每种组合在熔化与凝固、导热与对流的特性;HP-Fin组合可以更好地强化熔化性能,而HP-CF组合则可以更好地强化凝固过程,其原因是前者对自然对流的限制较小,而后者的空间导热能力较强;由于同时具备两者特征,所以HP-Fin-CF组合的综合性能最优;基于组合特征,推理出热源与PCM的相对几何关系,即扩张式、平行式和收缩式;以HP-Fin-CF组合为基础,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熔化时间、凝固时间、?储存能力和?释放能力4个响应模型;基于多目标微分进化(DE)算法,分析具有竞争关系的储热速率和储热密度对储热器性能的影响。再次,在考虑子级PCM质量的前提下,对多级相变储热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针对小温差的稳态工况,利用夹点分析中的温焓图对多级相变储热系统进行图解分析和过程优化;针对复杂的非稳态工况,建立动态传热模型,并结合DE算法进行多工况计算分析。释放?适用于优化输出相对较少高品位热能的多级系统,而释放火积和释放热更适用于优化直接输出更多低品位热能的多级系统;同时,对于恒温热源,随着温度增加,显热形式的热能在评价指标中所占的比例随之上升;对于包含降温过程的非稳态热源,“切换”操作可以显着提升系统性能即当热流体温度低于当前子级PCM的温度时,直接通入下一子级;此外,当放热时间增长,系统存储?和释放?均明显增加,所以放热时间应该大于储热时间。最后,设计双级相变储热器并在空分纯化系统中进行实验测试。采集某8万空分纯化系统的实际运行数据作为初始设计参数,计算PCM的最佳相变温度与质量,并推导出适用于空分纯化系统热源的PCM温度通用表达式;对于单级系统,最佳的相变温度为59.67oC,对于双级系统,最佳的相变温度分别为73.68oC和46.04oC;测试结果表明,当以工程标准40oC为基线,则余热回收率达52.7%;当以低温再生气20oC为基线,则余热回收率达35.4%;可使电加热器功耗降低约17.59%;此外,管道和阀门等组件的显热以及整体系统漏热影响也不可忽略。总之,针对相变储热技术在空分纯化系统应用中所面临的气-固传热、PCM低导热性和非稳态变温热源难点,本文从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传热速率方面,探究了重力促进PCM熔化的作用规律、传热强化元件组合原则和热源与PCM的相对几何关系等;在传热效率方面,提出了考虑子级PCM质量的多级相变储热系统关键参数计算方法;最终两者结合形成高效复合传热强化方法,相关成果在空分纯化系统中成功应用并得到第三方机构认证。

李朋达[9](2021)在《级联式相变储热系统充/放热性能及其强化传热研究》文中提出级联相变储热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灵活的储热技术而被广泛研究。本文建立了三级联相变储热单元的二维轴对称物理模型,三种相变材料分别填装在各级换热器的壳侧,体积占容器的85%,按熔化温度从高到低排列。首先,分析了完全充/放热过程中相变材料的液体分数、温度、累积热量以及导热流体进口温度的变化规律。然后,研究了翅片强化传热技术在级联式相变储热单元中的应用,分析了翅片数量和翅片高度对各级相变材料的不同影响,还对比分析了均匀翅片和非均匀翅片对各级相变材料的不同强化效果。最后,详细介绍中高温级联式相变储热系统实验台的搭建情况。研究发现,在级联式相变储热系统中,较低的熔化温度会导致更高的熔化速率和更多的放热量。与非级联式相变储热系统相比,级联式相变储热系统通过对相变材料的选择可以具有更佳的灵活性。相比于各级采用均匀数量翅片布置,采用非均匀翅片数量布置的级联相变储热系统可缩短完全熔化及凝固总时间约5.2%,提高系统放热平均功率约12.6%,最终以较少翅片的代价,实现多级联相变储热系统整体高效的强化传热。此外,采用非均匀高度布置可轻微缩短系统完全熔化及凝固总时间,但对系统充/放热平均功率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对级联相变储热系统的设计和强化传热具有一定理论指导价值。

薛凯[10](2021)在《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协同集成及优化》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逐年增长,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能源消费国、碳排放国。由于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油气对外依存度高,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要求紧迫。当前,国家对能源节约利用愈加重视,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因此,电力行业应多元发展可再生能源集成系统,提高可再生能源和固体废弃物的发电份额与利用效率,履行社会责任与节能环保的承诺。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提出了两个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集成方案,将聚光式集热技术收集的太阳能热量引入生物质机组的汽水循环,采用仿真软件建立设计工况及敏感性变化模型,辅以热力学及经济性分析计算,对集成方案的协同机理与经济可行性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了基于吸收式热泵的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太阳能在供热期用于驱动吸收式热泵加热热网水,减少供热抽汽;非供热期用于加热给水,节省高压抽汽,皆有助于增加机组发电。系统集成后,尽管生物质机组的燃料消耗与总供热量均保持不变,但全年可新增发电2 803.04 MWh,年均光电效率16.16%,平均度电成本为0.929 5元/kWh,比传统单一太阳能热电厂低约15.50-28.50%。其次,提出了集成污泥干化的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被太阳能加热后的凝结水驱动污泥干化,干污泥与生物质燃料掺混后进入锅炉燃烧,增加机组发电量。采用该集成方案后,全年可新增发电11 265.02 MWh,年均新增发电的效率为28.02%。系统性能随干湿污泥含湿量的减小而增强,随掺烧比的增大而增强,平均度电成本仅为0.496 8元/kWh。根据“能量对口、梯级利用”的原则,以高效灵活的方式将太阳能与生物质机组进行耦合,减少“弃光”现象,提高太阳能的利用,增加城市污泥的资源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置,同时达到增加发电以提高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结果表明,两种集成方案具有运行方式灵活、发电效益增长、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等优势,既符合我国大力发展太阳能并降低其投资成本的需求,也为解决城市污泥污染提供了新思路。

二、延长导热油使用寿命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长导热油使用寿命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导热油劣化分析及对策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导热油理化特性介绍
2 导热油品质劣化因素
3 导热油品劣化机理
    3.1 过热裂解机理
    3.2 氧化劣化机理
    3.3 导热油污染机理
4 防止导热油劣化措施
    4.1 防止导热油过热裂解
    4.2 防止导热油氧化劣化
5 结语

(2)燃气导热油热源站高温循环泵筒体结构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结构模型
    1. 1 高温循环泵结构及参数
    1. 2 高温循环泵筒体分析模型
2 数值分析
    2. 1水压工况分析
    2. 2 热结构耦合工况分析
    2. 3 筒体结构模态分析
3 试验方案
4 结论

(3)青海盐湖光热供水工程方案设计与能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开发利用太阳能是大趋势
        1.1.2 .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是研究热点
        1.1.3 .太阳能聚光技术是共性关键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线性菲涅尔式聚光技术
        1.2.2 .光热供水工程能效评价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水文气象与太阳能资源
    2.1 .站址概况
    2.2 .气象资料分析
        2.2.1 .气象站选取
        2.2.2 .气象资料分析
    2.3 .太阳能资源
        2.3.1 .太阳能资源年、月际变化
        2.3.2 .测光站辐射数据分析
        2.3.3 .太阳能资源等级评估
    2.4 .工程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3.光热供水工程方案设计
    3.1 .方案概述
        3.1.1 .光热供水系统
        3.1.2 .运行模式
    3.2 .集热系统
        3.2.1 .集热镜场
        3.2.2 .导热油系统
        3.2.3 .太阳位置跟踪系统
        3.2.4 .集热系统运行及控制
    3.3 .设计计算
        3.3.1 .跟踪策略与倾角的计算
        3.3.2 .吸热器对镜场的遮挡计算
        3.3.3 .能流密度分布的计算
    3.4 .换热系统
    3.5 .效率计算
    3.6 .小结
4.光热供水工程能效评价
    4.1 .能效评价方法
    4.2 .层次分析法
        4.2.1 .层次分析法的模型结构
        4.2.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4.2.3 .综合评价方法
    4.3 .模型构建与分析
        4.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3.2 .评价指标的选择
        4.3.3 .赋分原则
        4.3.4 .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太阳能协同挂面干燥技术与装备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挂面干燥技术研究现状
        1.2.2 太阳能集热器研究现状
        1.2.3 太阳能干燥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挂面干燥系统分析
    2.1 挂面干燥系统分析
        2.1.1 干燥室工艺分析
        2.1.2 干燥室结构布局介绍
        2.1.3 干燥室热源介绍
        2.1.4 干燥室风源介绍
    2.2 挂面干燥室耗热量计算
        2.2.1 干燥室围护结构耗热量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阳能集热器设计与试验研究
    3.1 集热器设计
        3.1.1 集热器类型选择
        3.1.2 集热器基本结构
    3.2 集热器安装角度及风机参数试验研究
        3.2.1 研究内容
        3.2.2 试验设备
        3.2.3 试验台搭建
        3.2.4 试验方案
        3.2.5 评价指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阳能协同干燥系统设计
    4.1 太阳能协同干燥系统设计说明
        4.1.1 太阳能协同干燥系统的设计要求
        4.1.2 干燥室机组工作原理与太阳能协同理念介绍
    4.2 太阳能干燥系统设计
        4.2.1 集热器面积的确定
        4.2.2 集热器安装方式的确定及支架设计
        4.2.3 风管系统布局设计
        4.2.4 风机选型
    4.3 控制系统设计
        4.3.1 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4.3.2 控制系统原理介绍
        4.3.3 温度传感器的选型
        4.3.4 PLC的选型
        4.3.5 继电器的选型
        4.3.6 变频器的选型
        4.3.7 人机界面的设计
        4.3.8 PLC点位分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数据采集与经济性分析
    5.1 太阳能协同干燥系统数据采集
        5.1.1 集热器热性能测试
        5.1.2 太阳能协同干燥系统全年供热情况统计
    5.2 太阳能协同干燥系统经济效益的分析
        5.2.1 太阳能协同干燥系统节能量计算
        5.2.2 寿命期内太阳能协同干燥系统节能费用计算
        5.2.3 太阳能协同干燥系统投资回收期
    5.3 太阳能协同干燥系统环保效益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超声空化效应的海上牧场污损生物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海工装备常用防污方法
        1.3.2 超声防污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渤海污损生物的特点调研
        1.4.1 污损生物种类
        1.4.2 渤海污损生物附着季节特点
        1.4.3 渤海典型污损生物的生长规律
        1.4.4 渤海污损生物的分布情况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超声防污关键理论特性研究
    2.1 超声换能器理论特性研究
        2.1.1 变截面细杆振动方程
        2.1.2 压电陶瓷晶堆的机电等效电路
    2.2 超声波换能器声场模拟研究
        2.2.1 超声波换能器声场模拟研究调研
        2.2.2 数值模拟原理分析
        2.2.3 建立模型、边界设置与压电陶瓷极化
        2.2.4 网格划分
        2.2.5 数值模拟结果
    2.3 本章小结
3 超声波参数与海生物污损关系的试验研究
    3.1 超声波防污频率及功率调研
    3.2 试验内容
    3.3 试验结论
    3.4 本章小结
4 超声防污专用设备研究
    4.1 超声防污专用发生器研制
        4.1.1 超声发生器硬件电路设计
        4.1.2 超声发生器软件设计
    4.2 超声防污专用换能器设计
        4.2.1 夹心式换能器的形状及材料
        4.2.2 夹心式换能器的工作频率
        4.2.3 夹心式换能器的前后振速比
        4.2.4 夹心式换能器的加工工艺
    4.3 超声换能器舱设计研究
        4.3.1 超声换能器舱设计
        4.3.2 超声换能器舱热分析试验
        4.3.3 超声换能器舱热分析及强度校核
        4.3.4 超声换能器舱水密试验
    4.4 海上牧场超声防污装置应用方案
    4.5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硫醇修饰铜纳米流体辐射与导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纳米流体制备
        1.2.2 纳米流体稳定性研究
        1.2.3 纳米流体辐射特性研究
        1.2.4 纳米流体导热性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表面修饰铜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2.1 100 nm粒径表面修饰铜纳米颗粒制备
        2.1.1 实验过程使用试剂与设备
        2.1.2 实验过程
    2.2 20、50 nm粒径表面修饰铜纳米颗粒制备
        2.2.1 实验过程使用试剂与设备
        2.2.2 纳米颗粒表面修饰过程
    2.3 表面修饰铜纳米颗粒结构与形貌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流体的制备及稳定性
    3.1 实验过程
        3.1.1 纳米流体制备过程
        3.1.2 纳米流体稳定性实验过程
        3.1.3 稳定性表征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表面修饰剂对稳定性影响
        3.2.2 温度对纳米流体稳定性的影响
        3.2.3 超声振荡时间对稳定性的影响
        3.2.4 浓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3.2.5 粒径对稳定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流体辐射特性研究
    4.1 纳米流体辐射特性理论研究
        4.1.1 纳米流体辐射基本理论
        4.1.2 纳米流体消光系数计算
    4.2 纳米流体辐射特性实验
        4.2.1 纳米流体辐射特性测试原理
        4.2.2 纳米流体辐射特性测试方法
    4.3 纳米流体辐射特性影响因素
        4.3.1 纳米颗粒粒径对辐射特性的影响
        4.3.2 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对辐射特性的影响
        4.3.3 光程对纳米流体辐射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纳米流体导热特性研究
    5.1 导热系数测试系统及原理
        5.1.1 仪器设计
        5.1.2 测试原理分析
    5.2 误差分析
        5.2.1 误差产生原因分析
        5.2.2 仪器校验
    5.3 导热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5.3.1 体积分数对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影响
        5.3.2 温度对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影响
        5.3.3 粒径对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影响
        5.3.4 表面修饰作用对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影响
    5.4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模型分析
        5.4.1 纳米流体导热机理
        5.4.2 导热系数模型分析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育苗盘热压成型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模具加热冷却技术研究进展
        1.2.1 模具加热技术研究进展
        1.2.2 电加热棒加热摸具研究进展
        1.2.3 模具冷却装置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育苗盘成型机理分析及成型装置设计
    2.1 物料热物特性的测定
    2.2 育苗盘热压成型机理分析
    2.3 整体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2.3.1 育苗盘热压成型装置组成
        2.3.2 育苗盘热压成型装置工作原理
    2.4 成型装置关键参数确定
        2.4.1 加热棒位置初步确定与加热功率计算
        2.4.2 冷却水道相关参数及位置确定
        2.4.3 加热棒单根功率与组间距水平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虚拟样机建立与仿真分析
    3.1 温度空间分布模型的建立
        3.1.1 有限元理论及传热学理论应用
        3.1.2 边界条件的确定
    3.2 仿真模拟分析
        3.2.1 不同组间距水平的瞬态热力分析
        3.2.2 测温元件位置温度值的模拟
        3.2.3 料框静力学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加热冷却试验与育苗盘压制试验
    4.1 试验台搭建
    4.2 加热冷却试验
        4.2.1 试验主要设备和仪器
        4.2.2 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4.3 育苗盘压制试验
        4.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3.2 试验方法
        4.3.3 试验评价指标
        4.3.4 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应用于空分纯化系统的多级相变储热方法及其传热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变储热技术研究现状
        1.2.1 单一传热强化技术
        1.2.2 组合传热强化技术
        1.2.3 倾角对熔化的影响
        1.2.4 多级相变储热技术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主要存在问题
        1.3.2 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重力促进PCM熔化过程的作用机理
    2.1 问题分析及可视化实验
        2.1.1 通用坐标及物理模型
        2.1.2 方腔实验装置介绍
        2.1.3 固液演化过程可视化
    2.2 二维方腔内固液相变的数值建模
        2.2.1 控制方程
        2.2.2 模型有效性验证
    2.3 夹角γ对PCM熔化过程作用分析
        2.3.1 熔化时间对比
        2.3.2 自然对流强化效果
        2.3.3 特定夹角液化率演化
        2.3.4 固液和温度分布演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合式传热强化结构特性及多目标优化
    3.1 组合式相变储热单元数值建模
        3.1.1 `物理模型及控制方程
        3.1.2 模型有效性验证
    3.2 组合式传热强化结构特性对比
        3.2.1 主要几何参数影响
        3.2.2 温度及固液分布演化
        3.2.3 实时熔化速率对比
        3.2.4 热源与PCM相对几何关系
    3.3 基于响应面法的多目标计算模型
        3.3.1 NPCM物性计算
        3.3.2 多目标函数构建
        3.3.3 微分进化算法
    3.4 储热速率和储热密度的作用关系
        3.4.1 回归模型和参数敏感性
        3.4.2 权重系数组合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PCM质量的多级相变储热系统热性能分析
    4.1 稳态热源下的温焓图应用
        4.1.1 储放热过程的图描述
        4.1.2 具体应用与改进步骤
        4.1.3 典型案例的应用分析
    4.2 非稳态热源下的动态传热模型及DE算法
        4.2.1 多级相变系统基础定义
        4.2.2 多级相变系统传热过程
        4.2.3 五种自定义的典型热源
        4.2.4 基础热力学评价参数
        4.2.5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4.3 多级相变系统关键参数计算及性能分析
        4.3.1 六个目标函数对比
        4.3.2 五种热源下的PCM温度变化
        4.3.3 “切换”与放热时间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级相变储热器设计及其在空分纯化系统中的应用
    5.1 余热源特性分析及相变储热器参数计算
        5.1.1 数据采集与分析
        5.1.2 温度函数解析解
        5.1.3 物性参数计算
    5.2 可回收余热的空分纯化系统实验台设计
        5.2.1 双级相变储热器
        5.2.2 实验台部件参数
        5.2.3 实验台运行流程
    5.3 相变储热器和空分纯化系统性能评估
        5.3.1 储热单元内PCM相变过程
        5.3.2 储放热性能及余热回收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级联式相变储热系统充/放热性能及其强化传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储热技术介绍
        1.2.1 显热储热
        1.2.2 相变储热
        1.2.3 热化学储热
    1.3 相变材料介绍
    1.4 关于相变储热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系统设计
        1.4.2 强化传热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第2章 级联式相变储热系统的数值模型
    2.1 物理模型
    2.2 数值模型
    2.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2.3.1 边界条件
        2.3.2 初始条件
    2.4 独立性检验
    2.5 模型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级联式相变储热系统的动态充/放热研究
    3.1 液体分数及温度变化
    3.2 出口温度及传热速率变化
    3.3 累积储/放热量变化
    3.4 入口温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级联式相变储热的翅片强化传热研究
    4.1 有/无翅片的完全充/放热过程
    4.2 翅片数量对充/放热过程的影响
    4.3 翅片高度对充/放热过程的影响
    4.4 均匀与非均匀翅片数量下的充/放热性能
    4.5 均匀和非均匀翅片高度下的充/放热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级联式相变储热实验系统设计及搭建
    5.1 整体结构设计
    5.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详细参数
        5.2.1 储油罐
        5.2.2 电加热器
        5.2.3 导热油泵
        5.2.4 混流风机
        5.2.5 储热单元
    5.3 控制功能及要求
        5.3.1 控制要求
        5.3.2 导热油控制系统的智能保护功能
        5.3.3 故障报警
    5.4 实验方案
        5.4.1 热电偶布置
        5.4.2 阀门控制
        5.4.3 保温
        5.4.4 实验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协同集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辅助生物质利用技术
        1.2.2 污泥干化与热转化利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建模方法及案例机组介绍
    2.1 引言
    2.2 建模方法
    2.3 案例机组介绍
        2.3.1 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
        2.3.2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吸收式热泵的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
    3.1 引言
    3.2 新系统的提出
    3.3 耦合系统设计工况运行特性
    3.4 热力学性能分析
    3.5 敏感性分析
        3.5.1 两种运行模式性能对比
        3.5.2 典型日性能分析
        3.5.3 全年性能分析
    3.6 经济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成污泥干化的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
    4.1 引言
    4.2 新系统的提出
    4.3 耦合系统设计工况运行特性
    4.4 热力学性能分析
    4.5 敏感性分析
        4.5.1 太阳辐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2 污泥含水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3 掺烧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6 经济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硕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背景
致谢

四、延长导热油使用寿命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导热油劣化分析及对策探索[J]. 王自发,赵雄,尹航,宋熙俊,马峪波. 中国设备工程, 2021(22)
  • [2]燃气导热油热源站高温循环泵筒体结构数值分析[J]. 吕建南,张江涛,夏轶捷,汤文斌.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21(09)
  • [3]青海盐湖光热供水工程方案设计与能效评价[D]. 成飞.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太阳能协同挂面干燥技术与装备研发[D]. 张洪滨.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21(01)
  • [5]基于超声空化效应的海上牧场污损生物防护技术研究[D]. 任泽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硫醇修饰铜纳米流体辐射与导热特性研究[D]. 赵翊帆.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7]育苗盘热压成型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D]. 李润锋.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8]应用于空分纯化系统的多级相变储热方法及其传热强化研究[D]. 张春伟. 浙江大学, 2021
  • [9]级联式相变储热系统充/放热性能及其强化传热研究[D]. 李朋达.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10]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协同集成及优化[D]. 薛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标签:;  ;  ;  ;  ;  

延长导热油使用寿命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