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完全弗氏佐剂致痛大鼠脊髓和DRG中谷氨酸转运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18只大鼠经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1OOμ1建立疼痛模型,观察大鼠致痛后10天内热痛阈及触诱发痛阈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脊髓及DRG内谷氨酸转运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CFA致痛后大鼠痛阈均显著低于致痛前(P<0.01),其中以致痛后3天内痛阈降低最为显著,以后痛阈逐渐升高,1O天后痛阈恢复至基础值的70%左右。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在正常未致痛时,大鼠脊髓及DRG中均有GLT-1及EAAC1的阳性表达。致痛1、3天后,脊髓及DRG中GLT-1及EAAC1表达明显升高。致痛后7、10天表达逐渐降低,接近致痛前的表达水平。结论:足底注射CFA后可致大鼠痛阈显著降低,脊髓及DRG中谷氨酸转运蛋白也呈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变化,谷氨酸转运蛋白可能参与了大鼠炎性疼痛脊髓可塑性变化。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ERK信号在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睾丸支持细胞自噬中作用的研究[J]. 中国兽医科学 2017(06)
- [2].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阪崎肠杆菌侵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作用[J].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3].ERK及其磷酸化在晚期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J].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7(05)
- [4].ERK磷酸化在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价值[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7(04)
- [5].胰岛素通过调控PI3K和Erk通路促进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和迁移[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6].ERK信号通路与肾脏纤维化[J]. 医学综述 2013(03)
- [7].食管鳞状细胞癌中ERK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1(05)
- [8].ERK介导机械拉伸作用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J]. 生物物理学报 2009(S1)
- [9].甘草附子汤调控ERK通路干预血管新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4)
- [10].ERK信号通路在人胚胎干细胞造血分化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7(06)
- [1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染铅大鼠海马神经元胞浆ERK的保护作用[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4(06)
- [12].泽泻汤对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MMP-9表达的影响及其与ERK通路的相关性[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3(10)
- [1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中电磁场激活ERK通路的作用(英文)[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19)
- [14].ERK与bFGF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及意义[J].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8(04)
- [15].中枢神经系统ERK信号通路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7(01)
- [16].持续被动运动条件下骨关节炎软骨细胞Erk活性及增殖[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42)
- [17].平喘Ⅰ号对哮喘鼠气道重塑ERK信号转导的干预[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11)
- [18].ERK通路参与可持续释放左旋多巴微球减少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实验研究[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2(01)
- [19].ERK信号通路与宫颈癌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 2020(01)
- [20].野生型PTEN过表达对体外活化大鼠肝星状细胞ERK信号转导的影响[J]. 西部医学 2017(03)
- [21].ERK反义核苷酸在癌痛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05)
- [22].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大鼠血管前纤维蛋白1及ER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0(02)
- [23].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RK)信号通路与抑郁症[J]. 神经药理学报 2015(01)
- [24].ERK信号通路与MMP-9在肺腺癌表达中的相关性[J]. 重庆医学 2010(17)
- [25].氟对小鼠脾淋巴细胞ERK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J]. 畜牧兽医学报 2014(11)
- [26].槐定碱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ERK信号转导机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02)
- [27].依那普利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ERK信号通路研究[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5(06)
- [28].中药调节肾脏纤维化ER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 2015(13)
- [29].ERK信号通路调控二氧化硅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11)
- [30].花生四烯酸代谢相关酶和ERK与乳腺癌转移关系[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