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黑龙江省东部岩石圈演化特征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构造地质学
作者: 邱殿明
导师: 张兴洲,杨宝俊
关键词: 佳木斯微板块,那丹哈达地体,跃进山岩系,大地电磁,拼贴带,岩石圈
文献来源: 吉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论文以佳木斯地块、跃进山岩系、那丹哈达(饶河、完达山)地体为研究重点。通过研究区基础地质和佳木斯微板块内510—530Ma麻粒岩相变质事件和254—270Ma岩浆侵入事件的发现,以及小兴安岭—张广才岭220—200Ma造山后花岗岩,证明佳木斯是一个经历过独立演化过程的外来体,拼合就位时间为254Ma之后,220Ma之前。结合桦南—饶河大地电磁(MT)测深剖面,揭示出佳木斯地块内部及其东界的深部结构状态:佳木斯地块具有完整的大陆岩石圈结构,存在稳定的壳内低阻高导层,位于15km,幔内低阻高导层位于约90km,因此,确认应属微板块。那丹哈达增生地体没有明显的岩石圈底部界限,6— km深度存在不规则的高导层,之上为相互叠置的高阻体和高导体,之下直至60—80km深度的区域,整体上表现为以高导为主,夹有高阻块体。极不规则的电性结构反映出该区是一个极其活动的构造区域,深部的壳幔及岩石圈的调整极不均衡。新生代玄武岩活动强烈也足以证明这一点。那丹哈达地区浅部为逆冲推覆构造,深部为多个增生地体的双层结构。跃进由岩系是佳木斯微板块东缘俯冲与地体增生的产物。并确定佳木斯地块东部的浅部边界和深部不同,同时,也证明佳木斯微板块以东存在过与洋壳俯冲有关的地体增生过程。
论文目录:
前言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四、主要进展和认识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研究区岩石圈研究现状
第二节 邻区主要地质构造单元
一、松嫩地块
二、布列亚地块
三、兴凯地块
四、锡霍特-阿林地体
第三节 各单元间的边界构造带性质
一、嘉荫-牡丹江拼接带
二、牡丹江-穆棱拼接带
第二章 黑龙江省东部主要地质单元特征
第一节 佳木斯地块
一、麻山岩系
二、黑龙江构造混杂岩
三、花岗质岩石
第二节 那丹哈达地体
一、岩石组合特征
二、构造特征
第三节 佳木斯地块与那丹哈达地体的边界带及其盖层性质
一、边界带的位置
二、边界带性质
三、盖层地质特征
第三章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岩石圈结构
第一节 桦南—饶河MT剖面电性结构特征
一、MT剖面位置
二、野外数据采集与处理
三、电性结构特征
第二节 东部岩石圈单元的基本特点
一、松辽—张广才岭盆山体系
二、佳木斯微板块
三、那丹哈达增生地体
第四章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岩石圈演化
第一节 佳木斯微板块与松嫩地块的关系
第二节 佳木斯微板块与那丹哈达地体的关系
第三节 动力学演化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獻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详细摘要
英文摘要
发布时间: 2005-08-26
参考文献
- [1].滇西澜沧江岩浆—变质—构造活动带铜(金)多金属找矿远景研究[D]. 谢力华.中南大学2000
相关论文
- [1].东北地区小兴安岭南段—张广才岭北段古生代火成岩组合与构造演化[D]. 赵寒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2].佳木斯地块古生代变质作用与构造演化[D]. 黄映聪.吉林大学2009
- [3].黑龙江省主要金属矿产构造—成矿系统基本特征[D]. 谭成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4].黑龙江省东南部完达山—太平岭一带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研究[D]. 黄永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 [5].佳木斯地块金的控矿条件与成矿模式[D]. 程飞.吉林大学2004
- [6].中国东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与中、新生代盆地演化[D]. 程三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7].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沉积特征与原型盆地恢复[D]. 何玉平.吉林大学2006
- [8].依兰地区黑龙江混杂岩的形成与演化[D]. 宋海峰.吉林大学2006
- [9].东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Sr-Nd-Pb同位素填图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制约[D]. 高晓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
- [10].黑龙江省东部早中生代火成岩构造组合及其大地构造演化[D]. 张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