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温带森林土壤有效态氮营养生境演变特征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土壤学
作者: 屈明华
导师: 崔晓阳
关键词: 铵态氮,硝态氮,好气培养,厌气培养
文献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也是最重要的营养元素。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氮是限制植物生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对森林群落演替有重要的影响,氮在顶级群落稳定性的维护、保持一定的树种比例组成都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往往产生对特定营养生境(原生营养生境)的生理适应,以致分化出不同营养特性的生理生态类群,其中对NH4+—N、NO3-—N两种无机氮源的吸收、利用特性便可能是这种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硝化抑制(限制)或微生物对NO3-的强烈吸收、固持作用、酸性的原始森林土壤中NH4+含量大都高于NO3-,从而形成了以NH4+占绝对优势的“氮营养生境”。很多针叶树种(尤其是演替晚期阶段占优势者)对长期所处的NH4+优势生境产生了充分适应,以至对非还原态氮(NO3-)的吸收、利用能力严重下降。这些针叶树往往表现出典型的“喜铵性”,而在NO3-优势环境中则会引起氮代谢失调和生长下降。 本论文针对我国温带林区的现实情况,通过选取温带森林自然保护区(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林)等多个不同地点,设置了原始红松阔叶林(凉水实验站)、人工红松林(老山、老爷岭实验站)、次生林(老山、老爷岭、凉水实验站)等不同红松林及退化演替阶段的次生林(另凉水自然保护区还增设了人工云杉林实验地),利用原位好气顶盖埋管法和原位厌气埋袋法,对原始红松阔叶林、人工红松林及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次生林下的土壤氮矿化、硝化作用的动态过程、土壤氮素有效养分的营养生境演变、氮素的供应水平、形态构成(NH4+/NO3-)进行动态研究与监测,旨在揭示以原始红松林为形态背景的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森林树种的有效态氮源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1)培养前原始红松林A1、A0层其铵态氮季节动态变化量要强于红松人工林和次生林,原始红松林、红松人工林及次生林硝态氮含量要低于该林地的铵态氮含量。这说明了红松林是以NH4+—N占优势的营养生境,但原始红松林的NH4+相对于NO3-并无太大优势。 同一地点的红松林、次生林其铵态氮、硝态氮季节动态变动趋势极为相似,高低趋势的铵态氮、硝态氮出现的季节几乎相一致。六个林型:红松林与次生林A1、A0层铵态氮春秋季节要强于夏季,而云杉却表现出相反铵态氮的季节动态:夏季高于春秋;七个林型A1层硝态氮夏季要高于春秋季,而春季普遍强于秋季,A0层春秋硝态氮含量要明显高于夏季。 (2)好气培养六个林型全年的净氨化速率趋势很相近,几乎都在6~7月前后、8~9月份培育期出现两次较高的净氨化速率,在春秋出现负向的净氨化速率;六个林型净硝化速率春秋季较低,夏季普遍偏高。 原始红松林在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优于其它林型,只是在某一季节表现强于其他林型的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 (3)厌气培养六个林型净氨化速率A1层有相似趋势,春秋低于夏季,A0层净氨化速率在春秋偏低,夏初及夏季普遍出现较高的净氨化速率。凉水原始红松林及次生林出现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氮对植物的重要作用
1.2 森林土壤氮营养生境
1.3 两种有效态氮源(NH_4~+-N和NO_3~--N)转化来源及有效氮水平影响因素
1.3.1 两种有效态氮源(NH_4~+-N和NO_3~--N)转化来源
1.3.2 有效氮水平影响因素
1.4 土壤氮矿化研究方法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2 实验地点、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地点及林分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计算方法
2.4 有效态氮测定方法的选取
2.4.1 NH_4~+-N测定
2.4.2 NO_3~--N测定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有效态氮测定值
3.2 培养前腐殖质层 A_1及凋落物层 A_0有效态氮营养对比研究
3.2.1 NH_4~+-N含量变化季节动态比较
3.2.2 NO_3~--N含量变化季节动态比较
3.2.3 培养前腐殖质层 A_1及凋落物层 A_0NH_4~+/NO_3~-研究
3.3 好气培养腐殖质层 A_1及凋落物层 A_0有效态氮营养对比研究
3.3.1 好气培养腐殖质层 A_1及凋落物层A_0净氨化速率动态比较
3.3.2 好气培养腐殖质层 A_1及凋落物层A_0净硝化速率动态比较
3.4 厌气培养腐殖质层 A_1及凋落物层 A_0有效态氮营养对比研究
3.4.1 厌气培养腐殖质层 A_1及凋落物层A_0净氨化速率动态比较
3.4.2 厌气培养腐殖质层 A_1及凋落物层 A_0净硝化速率动态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5-10-21
参考文献
- [1].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关系[D]. 郭静.东北林业大学2015
- [2].透光抚育对红松林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张悦.东北林业大学2018
- [3].伴生树种对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 任清政.东北林业大学2016
- [4].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可培养类群动态变化[D]. 王轶.东北林业大学2008
- [5].凉水原始红松林植被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研究[D]. 唐庆明.东北林业大学2011
- [6].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雪化学特征研究[D]. 闫丽.东北林业大学2011
- [7].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次生演替湿生序列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呼吸的比较研究[D]. 郭鲲.东北林业大学2016
- [8].小兴安岭不同类型原始红松林对降雨水化学特征的影响[D]. 郎燕.东北林业大学2012
- [9].红松林不同经营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 周延阳.东北林业大学2009
- [10].原始红松林降雨过程中水化学特征研究[D]. 武秀娟.东北林业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阔叶红松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变化研究[D]. 娄鑫.东北林业大学2010
- [2].小兴安岭森林土壤氮形态研究[D]. 鞠敏睿.东北林业大学2010
- [3].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的研究[D]. 刘艳玲.北京林业大学2008
- [4].四川广元市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氮素动态研究[D]. 王巧红.四川农业大学2005
- [5].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森林暗棕壤的氮矿化特征[D]. 刘宝东.东北林业大学2006
- [6].森林暗棕壤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D]. 郑红.东北林业大学2006
- [7].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早期碳氮周转的影响[D]. 李考学.东北林业大学2006
- [8].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矿化研究[D]. 李检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
- [9].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特征的比较研究[D]. 王瑾.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
- [10].土壤有效氮测定方法研究[D]. 杨江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