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腔及双腔心脏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单腔及双腔心脏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右室心尖部单腔起搏(VVI)由于丧失正常的房室激动顺序,可造成心脏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下降。新近研究发现,以VVI方式起搏的患者房颤、卒中发生率较高。双腔心脏起搏(DDD)由于保持了正常的房室激动顺序,较VVI可获得更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但临床研究却没有发现DDD起搏较VVI起搏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脑钠肽(BNP)是一种心脏内分泌激素,在血容量和压力负荷增加时刺激心室分泌,具有利钠、利尿、降低肺循环周围血管张力、抑制肾素分泌及醛固酮合成等作用。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与BNP由心室等量释放,但Nt-proBNP不具有生物活性,在体内半衰期长,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的浓度较BNP高1~10倍,与BNP相比更便于心功能障碍的临床诊断。本研究目的是应用预测心功能较好的生化指标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探讨VVI、DDD两种起搏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共51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肺源性心脏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脑卒中、甲状腺功能改变及血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入选患者平均年龄66.61±9.79(37~80)岁,其中男性25例,女性26例。心功能(NYHA分级)均在Ⅱ级以上,其中Ⅰ级41例(80.4%),Ⅱ级10例(19.6%)。根据起搏模式可分为VVI组(n=38)与DDD组(n=13),以50%心室累积起搏比率为标准分为累积起搏比率<50%与累积起搏比率≥50%组。起搏器植入术前和术后7天分别留取血液标本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术后7天进行起搏器程控,记录心室累积起搏比率;并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及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输出量(CO)、舒张早期最大血流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最大血流峰值速度(A)、E/A比值。比较各组起搏器植入术前后及组间血浆Nt-proBNP浓度、心功能指标的变化。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植入术前、术后及组间对照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心功能指标的比较VVI组术后LVEF、SV有降低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7);在VVI起搏比率≥50%组,术后CO降低并达到统计学差异(5.86±1.56 L/min与4.05±0.94 L/min,P<0.05)。DDD组术后LAD有降低趋势,SV有增加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2不同起搏模式组间心功能指标的比较术前VVI组与DDD组比较,SV较高(85.86±23.01ml与63.86±17.63ml,P<0.05)。术后VVI组与DDD组比较,LVEF降低(63.37%±11.32%与73.29%±5.47%,P<0.05)。VVI组术后起搏比率≥50%组与起搏比率<50%组比较,LVEF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6)。3起搏器植入术前与术后血浆Nt-proBNP浓度的比较VVI组术前与术后血浆Nt-proBNP浓度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DDD组术前与术后血浆Nt-proBNP浓度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起搏比率<50% VVI及DDD组,术前与术后血浆Nt-proBNP浓度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起搏比率≥50% VVI及DDD组,术前与术后血浆Nt-proBNP浓度比较也未见统计学差异。4不同起搏模式组间血浆Nt-proBNP浓度的比较VVI组与DDD组比较,术前比较血浆Nt-proBNP浓度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比较血浆Nt-proBNP浓度也未见统计学差异。以起搏比率<50%和≥50%分组,起搏比率<50%组VVI与DDD比较,术前及术后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起搏比率≥50%组VVI与DDD比较,术前及术后比较也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VVI起搏模式与DDD起搏模式比较,可能造成部分左室收缩功能受损。右室心尖部起搏比率越高,对心功能影响越大。两种起搏模式对心功能远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单腔及双腔心脏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生理性起搏的研究及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起搏模式对左心室功能及左心室短轴应变的影响[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4(08)
    • [2].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不同起搏模式下左心室收缩功能[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20)
    • [3].不同起搏模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功能长期影响的探讨[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1(02)
    • [4].高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 2013(10)
    • [5].不同起搏模式对右心室功能影响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10)
    • [6].不同起搏模式正常工作时的心电图表现[J]. 心电学杂志 2009(01)
    • [7].306例患者不同心脏起搏模式影响的回顾性分析[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1(01)
    • [8].安置永久起搏器患者心脏手术中的麻醉管理[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10)
    • [9].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不同起搏模式对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的影响[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4)
    • [10].不同类型起搏模式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01)
    • [11].从实例看Beat to Beat起搏模式转换[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5(01)
    • [12].儿童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3例[J]. 实用医学杂志 2016(15)
    • [13].频率适应性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变时功能不全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沈阳部队医药 2008(05)
    • [14].人工心脏起搏对血浆NT-proBNP影响的临床研究[J]. 浙江实用医学 2010(01)
    • [15].携带永久起搏器患者心脏手术的麻醉方法探讨[J]. 医药论坛杂志 2014(01)
    • [1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房室传导延迟AAI与DDD起搏模式右心功能的超声评价[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15)
    • [17].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不同起搏模式对终末期心力衰竭心室复极的影响[J]. 临床误诊误治 2016(01)
    • [18].不同起搏模式患者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与生活质量的关系[J]. 甘肃科技 2009(11)
    • [19].对心室起搏管理的再认识[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02)
    • [20].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诱发刺激性咳嗽一例[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05)
    • [21].疑难起搏器心电图1例[J]. 心电与循环 2013(06)
    • [22].识图练习集锦(6)[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5(02)
    • [23].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比较[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1(03)
    • [24].征解40:答案[J].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3(05)
    • [25].不同起搏模式下左心室扭转及解旋功能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08)
    • [26].组织多谱勒在心脏起搏中的应用[J]. 中国微循环 2009(06)
    • [27].AAI与DDD起搏模式治疗病窦综合征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05)
    • [28].希氏束起搏进展[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01)
    • [29].同步与非同步起搏对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机制和研究进展[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4(03)
    • [30].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术后继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 2018(20)

    标签:;  ;  ;  ;  ;  

    单腔及双腔心脏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