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理念下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探索

悟学理念下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探索

广西港南区木松岭学校朱翠立

作文难写,是很多学生的心声。学生作文中,往往出现如下的问题:无内容可写或选材还停留在小学水平;文体不明,致使出现大量的“四不象”作文;忽视常规作文的结构训练,所写作文思维紊乱;内容平淡,缺乏写作技巧;缺乏情感体验;书写潦草……看来,学生的作文毛病还真多。这也难怪学生有“听说作文,如见猛兽”的心态了。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作文存在这么多毛病,我们不得不从自身反思: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现今写作教学,我们有过独立的作文教学时间、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吗?没有。我们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命题──学生准备──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作文教学模式既不系统又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的作文水平又怎能提高?“我活学、我巧学、我乐学”是悟学理念提倡达到的学习境界。怎样才能让学生“乐”写作文呢?有没有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也想说:“文仿百遍,其法可循。”让学生掌握一些作文模式,然后仿写,让学生作文时,思路清晰,知道原来作文其实不难写,从而克服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培养写作信心。懂写,然后才要求写得好。下面是我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结构模式的揣摩、提炼

学生一碰上作文课,大多是“抓耳挠腮”、冥思苦想后用一、两节课甚至一周的时间才把作文“熬”出来,结果还是东拼西凑、结构混乱,或浮想联翩、不知所云。作文课如此痛苦哪还有写作激情而言。不懂如何谋篇布局,才不知如何下笔。因此,我在作文指导课上,特别注重对写作模式的揣摩。“悟学”就是对学习有所感触和领悟。只有学生领悟了写作模式,才会觉得作文容易写,才能消除惧怕写作的心理,才能激发写作兴致。

记叙文的结构模式相对而言变化较多,运用时可以使用单一的某种模式,如层层深入式:第一段:开门见山入题

第二段:概括事件开端

第三段:事件发展

第四段:事件高潮

第五段:照应开头

又如内容并列式:第一段:概括性开头,直接入题。

第二段:并列内容段a

第三段:并列内容段b

第四段:并列内容段c

第五段:抒情、议论,照应开头。

也可以将其中的两种或几种合并使用。但不管如何变化都会遵循如下规律:

开头(引出材料)→主体(具体描写,用生动的细节突出某种特点)→结尾(适当抒情或议论点题)。必须注意的是:段与段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要有过渡,结尾要照应。熟悉几种常规而实用的结构模式,并经过长期操练使之了然于胸,对快速构思和行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掌握以上的结构对于不懂写作的学生来说是很必要的。那对于写作好的学生怎么指导让他们更好呢?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法,会让作文生色不少。

“悟学式”教学主张学习者要达到“乐学”,做到“五感”:感动、感觉、感知、感悟、感恩,以“感”为前提,以“悟”为根本,以“感”、“悟”的有机结合为支点,强调情商和智商合一。作文课时,如果把写作技法一板书,然后便写作,学生会不知所以然,其结果就是不懂写或写不好。我运用了悟学式教学法,对写作技法先“感”后“悟”,“悟”写作模式,然后再写作。如我在上“巧设悬,激兴致”这一节作文课时,由一篇微型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有趣的启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为加深对悬念写法的认识,请学生们举出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一两个运用悬念的例子。通过以上三个事例,学生“感”巧设悬的好处并概括悬念的定义。我适时归纳:如果文章中运用了这种写法,一是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通过以上的“感知”,学生的兴致被激起了。接下来是最重要的环节:通过文章《第一次无人监考》探讨、揣摩巧设悬念的基本模式。学生读文章时,边读边思考:①设置什么悬念?②是怎样探因解疑?③是怎样释疑明旨的?读毕,学生纷纷抢答。我归纳总结设置悬念的基本套路模式: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悟学理念强调:学习必须善于寻找规律。由案例悟出巧设悬念的基本模式,是有效作文模式的一种,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最后的环节是“学以致用”,模仿写作:采用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文章:《后悔》。

“悟学式教学法”课堂打破了常规的作文教学模式: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注重对写作模式的揣摩、提炼,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具体感人的记叙模式

很多时候我们在批改作文时是边看边忘,看完了也不知学生作文写了什么。内容空洞、记叙平淡,描写笼统。很多文章只是凑够字数而已。如在写“青年给母亲洗脚的过程”这个片段时,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青年卷起袖子,弯着腰蹲下,从旁边取来一瓶淋浴露,挤出两滴,在手中搓了搓,微笑地对母亲说:“让我为您洗脚吧。”母亲点了点头,同意了。他用心地洗,青年的脸流下了汗,他知道,他的母亲也知道,那是母子间感情的见证。这个文段虽然能把青年给母亲洗脚的过程写了出来,还注意了青年的动作、语言描写,但人物性格不突出,作者根本没有深入思考“青年给母亲洗脚”其实是表现了青年的孝心。叙事具体但不感人。学生的作文很多都有这个毛病,也就是记叙不感人或不具体。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这个毛病,我重在从下面两点进行改进:

1.要有出彩的细节描写。

要让文章活起来,必须要有出彩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一些细微而重要的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场景等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它能使概括的记述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使笼统粗略的记叙变得清晰细腻传神。教学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模式:片段对比——点评片段——仿写。如我在上“如何让文章活起来”这节作文课时,首先,我叫学生比较下面的文字,指出哪段更好,好在哪里?

(文1)不清楚跟她坐在一起是好是坏,反正我只知道跟她坐在一起,随时会耳膜爆炸,为什么?因为她是班上有名的大喇叭,只要她轻轻地发出一声,就要把人吓死。不明白为啥她那嗓子会那么厉害,真是“一鸣惊人”。

(文2)“我以后就是你的同桌啦!”她边说边习惯性地搔着后脑,脸上挂着笑,我大吃一惊,“和你同桌?”她耸耸肩,一脸无辜。有谁不知她是最大胆最调皮的女孩呢,我有点畏惧。日子很快过去。印象中,每天晚修铃响起时,她就会问我:“准备好了吗?”我点点头,双手捂住耳朵。不一会儿,耳边骤然响起:“组长收数学作业啊——”其声如雷霆乍惊,即使最懒的同学也会乖乖地交作业。

学生回答踊跃:文1只有概述,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不够生动。文2有具体的动作、语言描写,写出了同桌大胆、调皮、嗓门大的特点,文字形象生动。通过感知和感悟,怎样的文章才感人,不言而喻。描写人物,一定要把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等写出来。通过比较,怎样的记叙才是具体形象?学生心中有数,仿写起来也容易多了。多次训练后,学生的作文也生动多了。

2.边叙边感法(夹叙夹议)。

单一的表达方式,会使文章枯燥乏味。文章重要以情动人。什么时候议论、抒情呢?学生也许只记得在篇末,这固然要,但如果能边叙边感,效果会更好。所谓边叙边感,模式就是:记叙——议论、抒情。如《又是秋风起》片段

无意间顺眼瞟去,大吃一惊,那钱包里已空无一文,同时,我极为分明地听见父亲肚里的咕噜声。我霎时明白,父亲,他又要挨饿了……

一种负罪感袭过心头,鼻子酸酸的,泪水模糊了双眼。我那苍白的虚荣,此时已完全荡去,久抑的农家父子的感情却在此刻骤然涨满胸怀。我忍住泪,对正要车的父亲说:“大,等会儿……”转过身,飞快地奔向食堂。

如此写法,具体感人多了。

三、万能的语言模式

大部分的学生由于阅读少,积累少,所以语言贫乏。怎么使得语文生动呢?

大家可以从语言大师的文章中提炼出可以套用的模式,在写文章的时候把这些“万能模式”用于其中,这能使文章带有大师的味道。平时记下这些模式,写作文时,心中就有了底,即使考试时间紧,也有东西可以迅速抓取。如八年级上册语文黄天祥《落日的幻觉》: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有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

当我讲这一课时,我叫学生找出可以套用的模式:人们都喜爱……,无不赞叹……。而对……,却很少有人去……。原因何在?恐怕是……,……就连……不也……吗?

其实,……和……同样……而且……。

然后叫学生用这种模式写一个开头。

又如我在给学生读一篇作文时,其中有这样的片段:看到这些,我不禁心头一热,一种莫名的温暖充满全身,但我又说不出什么。此情此景,忽然把一个熟悉的影像投映在我的脑海中:当我因考试失误而懊悔时,我总能看到爸爸那支持的目光;当我因犯了错误而不知所措时,我总能听到爸爸那语重心长的教导;当我遇到困难时,我总能感受到爸爸无言的帮助……这不正是宽容的最好素材吗?

从中可以套用的模式是:当我因……而……时,我总能看到……的目光;当我因……而……时,我总能听到……的教导;当我遇到……时,我总能感受到……的帮助……

平时多留心概括,多仿写,语言定会非常精彩。

用“悟学理念”作指导,通过以上系统、具体的教学,学生“乐”写作文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标签:;  ;  ;  

悟学理念下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