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世界各国来说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重要性。粮食问题在人类历史上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是每个国家前进发展的必需品。发展经济、稳定社会、都要以粮食为基础;巩固国防,击败外敌入侵,必须有粮食安全作保障。粮食问题已超越了一般经济范畴,更具有稳定社会的意义,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一直在尝试着各种改革,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摸索,最终选择出了按市场化规律渐进式改革的方式,当然这种改革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受到了生产力水平、基本国情、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解决。如:改变粮食流通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改善国家粮食管理机构、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滞后现状等,总体分析,这些问题都应该归结到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问题。如果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势必会大大促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本文认为,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改革粮食流通体系,第二步是改革粮食流通价格,第三步是改革粮食储备管理体制。第一,首先要重视和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建立:加快粮食体系建设,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基础性保障;粮食的主要流通渠道是批发市场,要在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上加快脚步,提高批发市场发挥的作用,使市场职能扩大;从体制和职能上推进改革国有粮食流通企业的结构。第二,改革粮食价格单一化形成机制,努力创建多渠道的价格形成机制以适应市场需要:保留并继续执行以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政策实施;建立科学的、成熟的粮食期货市场;改革直接补贴等政策措施。第三,从根本上改革粮食储备管理的机制:从硬件上加强经营储备配套设施的建设;探索新的粮食储备经营管理的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要想妥善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改革行动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从而达到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引言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2 文献综述1.2.1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本原则1.2.2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具体措施1.3 本文的结构安排1.4 本文的创新点2 粮食流通相关基本理论2.1 粮食的定义2.2 粮食流通2.2.1 粮食流通的相关概念2.2.2 我国粮食流通的若干特点2.3 粮食流通的重要性2.3.1 粮食流通的地位2.3.2 粮食流通的作用3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发展阶段3.1 粮食自由购销体制阶段(1949~1952年)3.2 粮食统购统销体制阶段(1953~1978年)3.3 市场化改革起步与"双轨"运行机制(1979~1997年)3.4 建立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1998年~)4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4.1 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滞后4.1.1 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4.1.2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缓慢4.1.3 国有粮食流通企业存在诸多问题4.1.3.1 政企不分4.1.3.2 人工成本较高4.1.3.3 管理不科学4.2 粮食的流通过程缺乏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4.2.1 政府对于粮食收购价格的干涉4.2.2 期货市场未能发挥作用4.2.3 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缺陷4.3 粮食储备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健全4.3.1 我国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现状4.3.2 我国粮食储备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4.3.2.1 粮食储备主体局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4.3.2.2 经营模式与储备机制不能满足市场要求4.3.2.3 企业补贴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5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粮食流通体制5.1 美国的粮食流通体制5.1.1 美国粮食流通体系5.1.2 美国粮食流通价格5.1.3 美国储备粮管理体制5.2 欧盟的粮食流通体制5.2.1 欧盟的粮食流通体系5.2.2 欧盟的粮食流通的价格体系5.2.2.1 多层次的价格组成5.2.2.2 价格干预政策5.2.3 粮食储备政策5.3 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借鉴6 促进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6.1 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建设6.1.1 完善粮食体系建设,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基础性保障6.1.2 健全批发市场服务功能,扩大市场辐射效应6.1.3 对粮食流通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6.1.3.1 政企分开6.1.3.2 精简人员,降低成本6.1.3.3 提高管理的科学性6.2 拓宽粮食价格的形成渠道6.2.1 执行并完善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6.2.2 发挥粮食期货市场的作用6.2.3 进一步完善粮食补贴相关政策6.3 完善粮食储备制度6.3.1 避免粮食储备单一主体6.3.2 改革经营模式,促进粮食储备机制正常运作6.3.3 进一步完善储备粮企业的激励和约束7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详细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粮食流通体系论文; 粮食价格论文; 储备管理模式论文; 物流体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