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现代新儒家对传统佛学的诠释与借鉴工作,是现代新儒家消化、吸收传统佛学资源,建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形上体系十分关键的一环。他们的这一工作在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现代新儒家的佛教哲学史研究,这种整理工作是他们得以在更高层次上运用和消化传统佛学资源的基本前提。二是现代新儒家对中国传统佛学唯识、天台、华严、禅宗等的哲学诠释,他们从认识论、存有论、境界论等角度,将传统佛学资源推到与西方哲学对话的平台。三是传统佛学对现代新儒家重建哲学体系时所产生的实质影响,传统佛学对于现代新儒家的影响,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作用,它更直接成为现代新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佛教判教的思路,是促成现代新儒家在处理西方文化价值与理念时的自我权威性与自我优越感的基本原因之一。进入现代新儒家研究范围的中国传统佛学,大致分为以阿赖耶识为轴心的玄奘唯识系统,以及以《大乘起信论》等为理论基础而展开的天台、华严、禅宗唯真心系统,后者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现代新儒家对上述两大系统大体上都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唯识学可以在逻辑思辨、心理学、科学的层面上与西方进行平等对话,但他们都从价值论、本体论的角度对唯识学提出批评。在现代新儒家学者看来,只有转进到以《大乘起信论》等为基础展开的天台、华严、禅宗等,才能在境界论、价值论、存有论上达到哲学思想的极致。现代新儒家对传统佛学的评价,遭到以欧阳竞无、吕澂、印顺等为代表的现代新佛家群体,从佛学内部而来的反对。现代新佛家认为,以《大乘起信论》等为基础的天台、华严、禅宗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其间夹杂了太多中国本土儒道固有的思想因素与思维模式,实质上违背了印度佛法的实义,不能成为佛学近代转型的有利资源。对传统佛学基本认识的差异和分歧,使现代新儒家与以内学院、印顺为代表的现代新佛家等就佛学根本问题展开了近十次的理论争辩,这些争论围绕熊十力《新唯识论》以及如何理解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中道等方面展开。关注他们的争论和思考,为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阈考查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诠释、借鉴工作提供了新的契入点。我们在此基础上挖掘新儒家与新佛家有关传统佛学评价分歧背后深层的思想史、学术史内涵;并考察日本批判佛教对反思新儒家与新佛家佛学争论的借鉴意义;以期从思想史的角度更客观、公正地评价现代新儒家诠释借鉴传统佛学的工作。
论文目录
内容摘要Abstract绪论第1章 现代新儒家的佛教哲学史研究1.1 研究方法、立场与基本态度1.2 研究成果与贡献第2章 现代新儒家唯识学研究2.1 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唯识学研究2.1.1 梁漱溟文化哲学对唯识宗的解读2.1.2 熊十力对唯识学的批判和继承2.1.3 方东美的唯识学研究2.1.4 冯友兰对唯识学哲学特质的揭示2.2 唐君毅对法相唯识宗佛学特质的梳理2.2.1 唯识学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异同2.2.2 转识成智的实质及一阐提不能成佛理论的限度2.3 牟宗三对唯识学的系统整理2.3.1 佛性观念的逻辑开展与前后期唯识学及其特征2.3.2 论真谛向真心派走的积极意义及妄心系统之为歧出第3章 现代新儒家对佛教真常唯心系思想的整理3.1 早期现代新儒家对真常唯心系思想的研究3.1.1 梁漱溟、熊十力及马一浮对真常系佛教的青睐3.1.2 方东美的真常唯心系思想研究3.1.3 冯友兰对真常唯心系佛教思想的整理3.2 唐君毅对真常唯心系思想的梳理3.2.1 佛学的基本特色及中国佛学的两大主流及其特征3.2.2 华严思想代表佛学发展极致的原因及表现3.2.3 天台、华严的融合及其研究天台的独特视角3.3 牟宗三对如来藏别教思想的系统整理3.3.1 《起信论》系统的特殊贡献及如来藏的不违佛法义3.3.2 如来藏别教系统在佛教中的特殊地位3.3.3 “别教一乘圆教”与“同教一乘圆教”的抉择第4章 牟宗三天台圆教研究4.1 分别说与非分别说及对智顗判教的修正与引申4.2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的文献梳理与哲学诠释4.3 性德恶与无情有性义对佛教哲学的意义4.3.1 性德善与性德恶4.3.2 无情有性义的实质内涵与意义4.4 天台宗之宗眼及对禅宗的判摄4.4.1 天台宗之宗眼4.4.2 禅教合一的义理根据及如来禅与祖师禅第5章 传统佛学对现代新儒家哲学建构的影响5.1 作为工具的佛学——方法论的影响5.2 作为内容的佛学——现代新儒家体系中的佛学要素5.2.1 早期新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佛学因素——从梁漱溟到冯友兰5.2.2 唐君毅宗教理论中的佛学特质与我法二空境的佛学要素5.2.3 牟宗三哲学建构中的佛学因素5.3 作为形式的佛学——传统佛学对新儒家判教理路的实质影响5.3.1 现代新儒家的判教情结及“判教”新含义5.3.2 现代新儒家判教理论的雏形5.3.3 现代新儒家判教体系的成熟5.3.4 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困境第6章 现代新佛家对新儒家佛学研究的批评及思想史意义6.1 现代新儒家与现代新佛家之间有关传统佛学评价的分歧与争论6.1.1 围绕熊十力《新唯识论》所引发的争论与思考6.1.2 牟宗三与欧阳竞无、吕澂等有关《楞伽经》、《起信》争论6.1.3 牟宗三与印顺有关龙树及真谛思想的争论与分歧6.2 新儒家与新佛家诠释借鉴传统佛学表现差异之原因及意义分析6.2.1 新儒家与新佛家对传统佛学评价差异之原因及意义分析6.2.2 差异与分歧背后的深层思想史、学术史内涵6.2.3 日本批判佛教对反思新儒家与新佛家佛学争论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现代新儒家论文; 传统佛学论文; 诠释与借鉴论文; 现代新佛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