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AID技术在气象数据存储和交换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利军,杨豪,姚浩立[1](2021)在《市级气象数据级双活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气象业务技术体制的调整,对气象数据中心的连续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利用虚拟化、分布式、数据备份、业务容灾等多种先进技术,提高硬件资源利用率和软件资源复用率,增强业务系统抗风险能力。数据中心含众多服务器和异构计算资源,引入虚拟网络、虚拟存储、CBT变化数据跟踪等技术、方法,可有效确保系统运行可靠性。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支撑系统中,采用VMware的异构虚拟化特性将不同类型的存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简化了系统复杂度,使用vMotion技术实现虚拟化平台的高可用性;数据存储系统采用RAID2.0+块虚拟化架构,实现存储系统负载均衡和性能的提升。该文主要叙述利用VMware和灾备技术,通过对异构存储进行虚拟化和负载均衡部署,实现一体双活,保障气象业务数据的安全性,提升数据服务的效率。系统在业务中应用后,提高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源的按需分配,提高了服务器、存储资源的管理效率,数据的安全性和高可用性。
吕冠儒,郑秋生[2](2021)在《基于NAS的气象自动化观测数据存储环境设计》文中提出针对湖南省气象资料存储资源支撑能力受限的关键问题,结合目前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数据量的特点,利用主流的网络附加存储技术,设计一套气象观测自动化数据存储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多冗余架构、多协议并发访问方式、分级存储度等功能特点。方案从网络架构设计、控制器设计、存储容量设计及RAID设计等方面设计改进现有存储资源,搭建了适合湖南省气象数据现状的数据存储环境,实现气象自动化观测数据的顺利接入。
沈朝[3](2020)在《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高铁建设里程、全国客运及货运总量等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了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加强业务全过程管理,广泛采用了视频监控系统对铁路各部门及运输线路进行全面监控,实现了客货运业务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既确保了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有序进行,也为广大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一份保障。传统铁路视频监控系统存在系统覆盖不全面、监控系统性能和功能不完善、不利于扩容改造等问题,设计和建设一个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是全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论文结合上海铁路局车务视频监控系统项目,全面深入地研究了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及其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论文首先对视频监控系统原理、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述,讨论并分析了其功能结构与关键技术。论文对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全面介绍,详细分析了其组成结构、设备类型、高铁运营调度系统等。论文在对既有铁路视频监控系统全面分析基础上,结合视频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高清化使用需求,对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以满足现代化铁路高速化、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等发展需要。论文结合上海铁路局车务视频监控系统实际项目,对项目需求进行了分析,对视频接入节点建设方案、视频存储方案、前端采集点建设方案等进行了分析讨论,实现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全数字化处理,采用当前流行的云存储技术满足了海量存储和数据共享需求,全线采集点使用最新的IPC后具备PTZ功能,清晰度、灵敏度更加高,系统整体稳定度和可靠度大幅度提升。论文设计提出的建设方案经实际工程实施,全面达到了设计需求,满足了铁路系统运行和管理需求。
井福荣[4](2020)在《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据获取方式的多源化,作物种质资源研究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作物种质资源迈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在海量异构数据处理方面具有绝对优势,通过对数据高度自动化的分析,做出归纳性的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和规则,为社会提供更具价值的信息。虽然近年来我国部分学者逐渐意识到建设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的重要性,然而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相关概念尚需界定与明晰,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及其内容尚待建立与实施。因此,本文基于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的研究现状,对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构建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旨在为进一步推动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借鉴。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总体框架。提出了基于大数据和作物种质资源的体系构建依据,制定了适用性、系统性、兼容性等8项体系建设原则,提出了以“基础-目标-过程-保障”为主路线的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四维要素结构,包括作物种质资源业务需求、大数据技术、数据加工和标准规范等,确定了体系构建的边界与内容,设计了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的总体框架。(2)详细设计了支撑体系。基于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总体框架,按照先总体后局部、逐层递进的设计思想分别对标准规范体系、数据体系、管理体系、安全体系等进行了详细设计,丰富了体系的内容。制订了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6类标准规范体系框架,确立了数据体系的数据分类、编码规范和交换共享等内容,设计了基于管理团队建设、数据管理和系统运维等多维度的管理体系,建立了安全体系,确保了大数据系统安全可靠运行。(3)设计了技术/工具子体系。以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加工要素为依据对技术体系进行设计,针对作物种质资源数据采集技术,提出了二次数据采集技术方案,明确了预处理技术,提出了基于云技术的混合数据存储技术方案,设计了分析技术框架和适应于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展示的可视化技术体系,并结合技术体系设计了平台/工具框架。以获取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为例开展实证研究,改进了麦穗图像的采集方法,标注了约一万个样本用于训练,优化了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的参数,结果表明该麦穗检测模型的F1评价指标大于0.91,接近实用效果,验证了技术体系设计的可行性。(4)设计了应用子体系,构建了知识图谱。提出了应用子体系构建原则,结合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业务需求和用户群体将应用子体系分成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三部分,设计了应用体系与技术体系之间的对接方案。以构建作物种质资源知识图谱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设计了以作物种质资源为中心的知识图谱模式层,借助Protégé软件构建知识图谱数据层,提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数据扩展方法,获取到与作物种质资源相关的社会学基础数据,构建出基于图结构的知识图谱可视化界面,验证了应用体系设计的合理性。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建设的依据、原则和要素,设计了大数据体系总体框架,并分别从理论、技术和实践三个层次对框架中的两个核心子体系—技术/工具子体系、应用子体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阐明了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建设主体、应用技术和发展方向,对未来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吴新春[5](2020)在《STS视域下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的社会效应研究》文中提出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长江九江段决堤,鄱阳湖全线告急,湖南省娄底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同样遭受重大损失。娄底市在此后的汛期应急管理建设中,大数据技术的介入对“防灾、减灾、救灾”的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使得大数据的工具理性功能得到有效施展,并促进大数据技术自身的发展与创新,这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实质上便是科技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互动中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本文试图从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去分析大数据技术介入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指出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并对这一经验展开反思。目前,研究大数据和汛期应急管理的学者很多,但在STS视域下将二者置于一起研究其社会效应的少之又少。本文基于STS视角,采用学科交叉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展开论述。选取大数据这一技术在汛期应急管理上的应用,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对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进行STS视角解析,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个方面阐述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需要“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引,以什么样的技术为基础、以什么样的制度为保障”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关于STS、大数据和汛期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说明了研究方法、思路和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介绍了STS的基本内容,界定了大数据、汛期应急管理、社会效应等相关概念;第二章阐述了大数据技术与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相互关系,并从科学技术和社会视角解析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的现状及内在联系;第三章主要论述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的双重境遇,归纳其遇到的机遇与挑战,从技术维度、伦理维度和社会维度分析其产生的共性影响,并依据娄底市汛期应急大数据应用实际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第四章是归纳STS视角下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的社会效应与对策,围绕其衍生的社会效应归纳出思想转变的示范效应、技术发展的聚合效应、技术应用的扩散效应等三个正效应,以及技术应用的马太效应、技术监管的滞后效应和技术教育的木桶效应等三个负效应,并就消解负效应提出解决路径,即强化STS整体观点的指导、坚持技术与主体意识的协调发展和坚持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以此促进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的持续发展。
余庆辉[6](2020)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微电网大数据平台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微电网的在线监控管理系统大多使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运行数据,采用计算资源有限的单机运行方式分析处理数据。面对日益增长的微电网运行数据,现有的微电网管理系统不能满足大规模运行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分析需求。同时,不同微电网独立而分散,无法实现多个微电网之间的数据共享。文章以云计算技术中并行化计算技术与分布式存储技术为核心,结合主流Web前后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微电网大数据平台进行设计与开发。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了云计算研究现状以及其在微电网中的应用现状,并阐述了构建微电网大数据平台所需的Web前后端、并行化计算与分布式存储、高性能NIO通信技术的原理。其次,对微电网大数据平台从数据采集、存储与检索、分析与计算可视化四个方面进行功能需求分析,并对不同的功能需求进行了技术方案设计。针对数据采集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Netty的微电网实时数据传输采集方式。针对数据存储与检索问题,对MySQL并发存储、索引与事务控制进行设计开发,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olr的HBase二级索引方案。针对分析计算需求,实现了随机森林并行化光伏发电预测的离线计算与多微电网实时发电量统计的流计算业务功能。针对可视化需求,通过SVG技术结合电力系统公共信息模型CIM实现电气线路的Web可视化,Vue.js实现微电网大数据分析结果可视化。最后,通过分析并发请求下基于Netty的微电网实时采集方式的吞吐量、响应时间、接收端堆栈运行情况,验证了该实时数据采集方式的可行性。在测试多种数据库连接池并发性能后,选用BoneCP作为存储程序连接池,验证了多消费者进行并发执行读写任务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存储效率。通过对比不同列族数对分布式存储系统HBase的性能影响,验证HBase表采用1至3个列族数作为存储海量微电网数据的合理性。在分析随机森林并行化算法预测光伏发电的平均绝对误差与加速比后,验证了随机森林并行化算法具有良好预测精度与加速比。
贾帅[7](2019)在《石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气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为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规范、引导我国农业示范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科技部于2001年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工作,目前已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特色鲜明、科技示范效果显着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格局。农业科技园区入园企业大部分为农业种植、栽培和生产企业,及时、准确、全面的气象信息,对于园区农作物的生长、管理和气象灾害防御具有重要的意义。云南昆明石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经科技部批准建设的第四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重点进行规划与建设,已初步建设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尽管石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目前园区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气象信息管理与服务方面,远远滞后于国内同类农业科技园区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水平。园区无专门的气象数据采集、管理与服务系统,仅能获取国家气象局向公众发布的传统天气预报信息,气象信息内容单一、实时性差,园区缺乏统一的气象信息数据库,无法为园区农作物种植、栽培和气象灾害防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气象数据支持,已不能满足园区气象信息管理与服务的需求。本文针对石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气象信息管理的实际应用需求,分析、设计和开发农业科技园区气象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对云南昆明石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气象信息管理的气象数据需求、可行性、系统功能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2)基于MySQL数据库,设计并构建石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气象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接口,实现自动气象站实时采集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整点气象数据,以及石林县气象局气象预报预警数据的读取与数据入库。(3)分析、设计和开发了农业科技园区气象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气象信息管理、气象信息短消息推送、气象数据导出、后台管理等功能模块。(4)系统采用B/S架构和MVC模式,以MySQL为系统数据库,PHP为编程语言,前端采用HTML+CSS+JavaScript+jQuery技术来实现系统界面,基于PhpStorm开发工具进行系统开发。该系统已应用于石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部门和园区企业,实现了石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气象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钟磊[8](2019)在《面向气象数据监控系统的优化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象数据是气象领域开展预报和研究的基础。气象数据的准确、可靠和安全与否直接影响数据的传输、加工和天气模式预测等工作,进而影响监控系统、数据加密解密等方面的设计。现阶段气象系统在资料传输、运行监控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气象系统网络结构相对落后,然而传输时效、质量控制与处理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却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优化网络结构和加强气象数据传输的能力亟待提高。第二,气象数据多以明文存储。随着气象数据的战略价值不断提升,国内外以窃取敏感气象数据为目的的攻击渗透不断增加,明文存储面临信息泄露的风险不断增大。第三,多数气象信息监控系统相互独立,各系统重要性定位不清,同时缺乏必要的关联关系,导致各类告警需要人工进行分析和处理才能实现故障源定位,处理效率相对较低。本文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出发点,首先通过设计MSTP和MPLS VPN混合组网的方案,对国家级和省级气象部门之间数据传输时效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进行优化,解决了气象网络稳定性不足和资料到报时间无法满足考核节点要求的问题。然后利用机器学习的有关技术,通过Louvain算法确定各系统的重要性和系统之间的连接关系,使用逻辑回归和TF-IDF算法对原有告警日志进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完善新系统的告警内容,以此为基础设计一套全流程的数据监控系统,将原有多个系统的监控信息进行整合,实现从数据到报信息到设备运行情况的全面监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运维监控效率,解决原有监控运维的低效问题。最后,初探可搜索加密技术在气象数据存储方面的应用:首先利用时效性要求相对较低的监控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检索来验证其可用性;进而选取部分核心气象数据进行实验,进一步验证其在气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为后续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本研究方案创新性如下:(1)在气象领域应用混合组网方式,解决国省气象部门之间气象数据交互时效性问题。(2)实现国家级气象业务系统的全面监控,通过有关机器学习算法对监控过程进一步优化,提高整体运维效率。(3)设计和实现了一种简单的可搜索加密算法并在实际环境下进行了验证,为该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家级和省级气象数据传输和监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对全国各省级气象系统的建设和优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辛文鹏[9](2019)在《海洋气象导航算法研究和系统实现》文中认为海洋航运具有运载量大、运费廉价和航道天然的巨大优势,是国际商品交换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货物运输量占到国际货运总量的80%以上。海洋航运直接受到海洋气象环境的影响,其发展受到风险高和航速慢的制约。因此,研究如何保障航行安全、缩短航行时间和提高航运经济效益对于海洋航运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进行了基于改进A*算法的船舶气象航线规划方法的研究,并结合实时海洋水文气象数据,研发了可船载的气象导航平台,为海洋航运船舶提供安全经济的气象航线。首先,本文研究了海洋水文气象在气象导航中的作用,提出了基于改进A*算法的船舶气象航线规划方法。一方面针对传统A*算法在数据存储结构和搜索效率方面的缺陷,优化了开启列表和关闭列表的存储方式,减少算法搜索的出度方向。另一方面考虑到传统A*算法采用简单的几何距离作为启发函数的代价估计方法,并不适用于气象航线规划场景,本文以实时海洋水文气象条件为基础,建立时序动态栅格地图模型,结合船舶的失速特性和航行安全系数加权来计算启发函数中的预估代价,令改进后的A*算法在气象航线规划场景下的应用更为合理。其次,进行算法的有效性验证。使用本文提出的气象航线规划方法,分别进行最短航时航线和最舒适航线的规划实验。实验以大圆航线和恒向线为基准航线,使用不同船型,在不同海域和气象条件下规划航线,将规划结果与基准航线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的节省航时和保障航线的安全性。最后,基于本文提出的算法设计并研发了可船载的船舶气象导航平台。本文基于Node-Webkit框架,从实用性和易用性出发,兼顾可视化表达效果和算法的执行效率,研发了浏览器前后端一体化、免安装的船载气象导航平台。系统集成了多源异构的海洋预报数据,适应远洋低带宽环境下的数据压缩传输,提供基于WebGL的海洋气象数据动态可视化功能和气象预报时序查询功能,能够基于本文提出的算法规划气象航线。本系统于2018年9月安装部署于我国的远洋科考船“大洋一号”和“向阳红6号”,并业务化运行至今。
张连翀[10](2019)在《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中的代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遥感数据具有丰富的空间、时间与属性信息,为深入认识地球系统动态过程,研究和解决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客观、及时有效的信息保障。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已进入一个能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提供遥感数据的新阶段,在气象、海洋、资源、测绘、环境与减灾等领域建立起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的遥感数据管理和服务体系。遥感数据分散存储于各行业卫星数据中心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各卫星数据中心业务系统即管理域内,遥感数据服务优先满足行业用户需求。遥感数据描述标准与自身学科的话语体系高度相关,逐渐暴露出数据割据、技术壁垒和标准缺失等“信息孤岛”特征,直接开展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格局尚未形成;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生态、农业、水利等领域共同驱动的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不仅要满足对存档遥感数据资源的统一查询、按需获取和全局编目,更要具备对未来遥感数据资源获取进行统筹规划和动态配置的能力。突破单一数据中心的“信息孤岛”,多卫星数据中心协同服务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本论文通过开展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中的代理技术研究,在保持现有卫星数据中心管理域自治性的前提下实现多中心海量遥感数据资源虚拟汇聚和协同服务。主要内容包括:(1)综合分析现有空间元数据标准,设计包括元数据存储规范、元数据入库与更新、数据备份在内的中心数据库系统,通过时间戳策略完成全局遥感元数据信息的实时查询和增量更新;(2)重点解决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中的一致化代理技术,屏蔽各卫星数据中心管理域在组织形式、处理流程和访问控制上的差异性,提出一套跨管理域查询服务代理、获取服务代理、编目服务代理和组网观测服务代理的Web Service标准接口规范;(3)有效构建国内8个卫星数据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武汉大学卫星数据中心和北京一号卫星数据中心)的分布式数据节点,形成具备40颗卫星、80种传感器和PB级遥感数据资源的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能力。开展上述研究的意义在于,以行业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跨行业、多学科、集约化遥感数据服务场景。面对遥感数据分散存储于各行业卫星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代理技术在保持现有卫星数据中心管理域自治性的前提下,为解决多中心海量遥感数据资源的一致化查询、获取、编目和组网观测服务提供了可行性方案;通过研发和部署分布式数据节点,有效构建多中心遥感数据资源虚拟汇聚和协同服务环境,具备了基于PB级分布式数据资源的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能力,为科技部“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和863计划“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系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提供了规模化、标准化和可持续更新的信息和技术支撑。
二、RAID技术在气象数据存储和交换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AID技术在气象数据存储和交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市级气象数据级双活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系统设计方案 |
2 监测预报预警支撑系统 |
2.1 虚拟化计算系统 |
2.2 FC数据存储系统 |
2.3 备份系统 |
2.3.1 数据库数据保护 |
2.3.2 VMware虚拟化平台保护 |
3 异构虚拟化和负载均衡部署 |
3.1 异构虚拟化 |
3.2 负载均衡 |
4 关键技术 |
4.1 VMware High Availability(HA)虚拟化技术 |
4.2 一体机灾备技术 |
4.3 存储双活技术 |
5 结束语 |
(2)基于NAS的气象自动化观测数据存储环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功能设计 |
1.1 全冗余架构 |
1.2 多协议并发访问 |
1.3 分级存储 |
2 主要设计 |
2.1 网络架构设计 |
2.2 控制器设计 |
2.3 存储容量设计及磁盘选型 |
2.4 RAID设计 |
3 小结 |
(3)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视频监控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1.2.1 视频监控发展现状 |
1.2.2 视频监控发展趋势 |
1.3 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视频监控系统的原理与关键技术 |
2.1 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构成 |
2.2 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
2.2.1 视频编码压缩技术 |
2.2.2 数据存储技术 |
2.2.3 网络视频传输及接入技术 |
2.2.4 视频内容分析(VCA)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
3.1 系统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
3.1.1 设备类型 |
3.1.2 视频节点 |
3.1.3 承载网络 |
3.1.4 防雷与接地系统 |
3.2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主要设备 |
3.2.1 摄像机 |
3.2.2 编码器 |
3.2.3 解码器 |
3.2.4 存储设备 |
3.2.5 视频服务器 |
3.3 视频监控系统在高铁运营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
3.3.1 系统构成 |
3.3.2 通道配置 |
3.3.3 视频编码方案 |
3.3.4 视频存储方案 |
3.3.5 用户终端 |
3.3.6 监控平台软件 |
3.3.7 系统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高清改造方案设计 |
4.1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计需求 |
4.1.1 现有电路资源状况 |
4.1.2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定位 |
4.1.3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业务需求 |
4.1.4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传输要求 |
4.2 铁路综合视频高清监控系统规划设计 |
4.2.1 网络架构规划 |
4.2.2 系统功能规划 |
4.2.3 视频存储功能规划 |
4.2.4 系统网管规划 |
4.2.5 系统性能规划 |
4.2.6 系统接口规划 |
4.2.7 系统设备规划 |
4.2.8 网络安全规划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铁路局车务视频监控系统更新改造项目 |
5.1 项目背景 |
5.1.1 项目背景概述 |
5.1.2 项目需求分析 |
5.1.3 项目更新改造原则 |
5.2 更新改造方案 |
5.2.1 车务视频监控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
5.2.2 Ⅰ类视频接入节点建设方案 |
5.2.3 II类视频接入节点建设方案 |
5.2.4 视频存储建设方案 |
5.2.5 前端采集点建设方案 |
5.2.6 网络传输建设方案 |
5.2.7 用户监视终端建设方案 |
5.3 系统安全防护方案 |
5.3.1 应用层安全方案 |
5.3.2 系统层安全方案 |
5.3.3 网络层安全方案 |
5.3.4 管理层安全方案 |
5.4 施工、调试及后台部署方案 |
5.4.1 系统部署前准备 |
5.4.2 系统部署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项目实施与成效分析 |
6.1 项目施工具体方案 |
6.1.1 准备工作 |
6.1.2 施工程序 |
6.2 项目成效分析 |
6.2.1 主要社会效益 |
6.2.2 技术的经济性 |
6.2.3 实施后的视频性能分析 |
6.2.4 存在的问题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大数据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科学研究第四范式 |
2.1.1 科学研究第四范式的特征 |
2.1.2 科学研究第四范式的基本内容 |
2.2 大数据 |
2.2.1 大数据概念 |
2.2.2 大数据特征 |
2.2.3 大数据技术 |
2.3 大数据体系参考架构 |
2.3.1 NIST大数据体系参考架构 |
2.3.2 ISO/IEC大数据参考架构 |
2.4 大数据标准化体系框架 |
2.5 人工智能 |
2.6 知识图谱 |
2.6.1 知识图谱概念 |
2.6.2 知识图谱构建 |
第三章 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总体框架 |
3.1 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定义及特征 |
3.1.1 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定义 |
3.1.2 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特征 |
3.2 构建依据 |
3.3 构建原则 |
3.4 构建思路 |
3.5 四维要素结构 |
3.5.1 业务需求 |
3.5.2 大数据技术 |
3.5.3 数据加工 |
3.5.4 标准规范 |
3.6 总体框架设计 |
第四章 支撑体系详细设计 |
4.1 标准规范体系 |
4.2 数据体系 |
4.2.1 数据 |
4.2.2 元数据 |
4.2.3 数据编码 |
4.2.4 数据交换与共享 |
4.3 管理体系 |
4.3.1 管理团队建设 |
4.3.2 数据管理 |
4.3.3 系统运维 |
4.4 安全体系 |
4.4.1 安全基础 |
4.4.2 安全技术 |
4.4.3 数据安全 |
4.4.4 安全管理 |
第五章 技术/工具体系设计 |
5.1 概述 |
5.2 设计原则 |
5.3 框架设计 |
5.3.1 采集技术 |
5.3.2 预处理技术 |
5.3.3 存储技术 |
5.3.4 分析技术 |
5.3.5 可视化技术 |
5.3.6 平台/工具 |
5.4 实证研究——以小麦表型数据处理为例 |
5.4.1 实验平台/工具 |
5.4.2 数据采集、预处理及存储 |
5.4.3 小麦表型数据分析 |
5.4.4 评估指标与结果验证 |
第六章 应用体系设计 |
6.1 概述 |
6.2 设计原则 |
6.3 框架设计 |
6.3.1 基础性工作 |
6.3.2 基础研究 |
6.3.3 应用基础研究 |
6.4 实证研究——以构建作物种质资源知识图谱为例 |
6.4.1 知识图谱应用优势 |
6.4.2 知识图谱构建 |
6.4.3 知识图谱中社会学基础数据自动采集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STS视域下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的社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STS的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 |
1.2.2 大数据在汛期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
1.2.3 大数据技术对社会系统的影响研究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能的创新点 |
1.4 STS及相关概念界定 |
1.4.1 STS的理论渊源 |
1.4.2 STS的研究对象 |
1.4.3 相关名词概念界定 |
第2章 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的STS视角解析 |
2.1 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的相互关系 |
2.1.1 大数据技术推动汛期应急管理水平提升 |
2.1.2 汛期应急管理为大数据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
2.1.3 大数据技术科研与应用的有机统一 |
2.2 大数据介入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的社会视角解析 |
2.2.1 娄底市汛期自然灾害概况 |
2.2.2 汛期应急管理响应机制 |
2.2.3 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情况 |
2.3 大数据介入娄底汛期应急管理的科学技术视角解析 |
2.3.1 海量化汛期数据需要大数据技术应对 |
2.3.2 大数据技术发展需要汛期应急管理积累经验 |
2.3.3 大数据研究促进汛期应急管理现代化 |
第3章 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的双重境遇 |
3.1 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的发展要素 |
3.1.1 大数据技术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引擎 |
3.1.2 大数据技术驱动应急管理机制改革转型 |
3.1.3 大数据应用为汛期应急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
3.2 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产生的共性影响 |
3.2.1 技术维度的影响 |
3.2.2 伦理维度的影响 |
3.2.3 社会维度的影响 |
3.3 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的个性问题及其原因 |
3.3.1 技术应用建设具有局限性 |
3.3.2 技术应用缺乏STS整体观点指导 |
3.3.3 技术应用与社会预警体系不相适应 |
第4章 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的社会效应及对策 |
4.1 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的正效应 |
4.1.1 思维转变的示范效应 |
4.1.2 技术发展的聚合效应 |
4.1.3 技术应用的扩散效应 |
4.2 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的负效应 |
4.2.1 科技应用的马太效应 |
4.2.2 科技监管的滞后效应 |
4.2.3 科技教育的木桶效应 |
4.3 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负效应的对策 |
4.3.1 强化STS整体观点的指导 |
4.3.2 坚持技术与主体意识协调发展 |
4.3.3 坚持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微电网大数据平台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云计算研究现状 |
1.2.2 云计算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电网大数据平台相关理论及技术介绍 |
2.1 Web前后端技术与框架 |
2.1.1 Ajax技术 |
2.1.2 SVG技术 |
2.1.3 Spring框架 |
2.1.4 Vue.js框架 |
2.2 并行化计算与分布式存储技术 |
2.2.1 Hadoop |
2.2.2 Spark |
2.2.3 HBase |
2.3 高性能NIO通信框架Netty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电网大数据平台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
3.1 微电网大数据平台系统架构需求分析 |
3.1.1 数据采集功能 |
3.1.2 数据存储与检索功能 |
3.1.3 数据计算与分析功能 |
3.1.4 数据可视化功能 |
3.2 微电网大数据平台架构设计 |
3.2.1 平台数据采集传输设计 |
3.2.2 平台存储与检索设计 |
3.2.3 平台的计算设计 |
3.2.4 平台可视化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台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实现 |
4.1 平台数据采集实现 |
4.1.1 基于Netty的微电网实时数据采集实现 |
4.1.2 基于Sqoop的微电网历史数据导入实现 |
4.2 平台存储实现 |
4.2.1 MySQL存储关键技术实现 |
4.2.2 微电网大数据HBase存储实现 |
4.3 并行化计算实现 |
4.3.1 Spark编程概述 |
4.3.2 基于随机森林并行化光伏发电预测 |
4.3.3 多微电网实时发电量流计算实现 |
4.4 平台可视化实现 |
4.4.1 微电网电气线路可视化实现 |
4.4.2 大数据可视化开发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
5.1 数据采集通信测试 |
5.2 数据存储与检索测试 |
5.2.1 MySQL并发存储测试 |
5.2.2 分布式数据存储性能测试 |
5.3 随机森林光伏发电并行预测结果分析 |
5.4 部分功能效果展示 |
5.4.1 电气线路可视化 |
5.4.2 大数据分析结果可视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软着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石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气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与理论 |
2.1 自动气象站概述 |
2.1.1 自动气象站简介 |
2.1.2 自动气象站的功能 |
2.1.3 自动气象站的工作原理 |
2.2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2.1 B/S模式架构 |
2.2.2 JavaScript技术 |
2.2.3 PHP语言 |
2.2.4 MySQL数据库 |
2.2.5 其他相关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气象数据需求 |
3.2 系统需求分析概述 |
3.1.1 系统目标需求分析 |
3.1.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1.3 系统用例分析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用户管理功能 |
3.3.2 气象信息管理功能 |
3.3.3 后台管理功能 |
3.4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设计目标 |
4.2 系统层次结构设计 |
4.2.1 整体层次结构设计 |
4.2.2 WAMP架构设计 |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1 数据传输模块 |
4.3.2 用户管理模块 |
4.3.3 气象信息管理模块 |
4.3.4 系统后台管理模块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4.2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4.3 E-R图设计 |
4.4.4 数据库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气象数据采集与获取 |
5.1.1 气象数据采集设备选型 |
5.1.2 气象数据获取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2.1 用户管理 |
5.2.2 气象信息管理 |
5.2.3 后台管理 |
5.3 系统测试 |
5.3.1 系统测试概述 |
5.3.2 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面向气象数据监控系统的优化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组网技术 |
1.1.1 组网技术简介 |
1.1.2 组网技术研究进展 |
1.2 全流程监控系统 |
1.2.1 全流程监控简介 |
1.2.2 全流程监控研究进展 |
1.3 可搜索加密技术 |
1.3.1 可搜索加密技术简介 |
1.3.2 可搜索加密技术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气象数据监控系统的结构分析与设计 |
2.1 混合组网结构分析与设计 |
2.1.1 原有网络结构和存在问题 |
2.1.2 混合组网结构设计 |
2.2 气象监控系统分析与设计 |
2.2.1 原有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
2.2.2 气象监控系统整体设计 |
2.2.3 监视库设计 |
2.2.4 监控系统优先级算法设计 |
2.2.5 监控系统告警信息算法设计 |
2.3 气象数据安全分析与设计 |
2.3.1 气象数据安全分析 |
2.3.2 可搜索加密技术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混合组网结构的实现 |
3.1 网络结构实现 |
3.1.1 路由实现 |
3.1.2 冗余实现 |
3.1.3 调整实现 |
3.1.4 验证设计 |
3.1.4.1 中断MSTP路由器 |
3.1.4.2 中断运营商MSTP网络 |
3.1.4.3 中断MSTP路由器下联链路 |
3.1.4.4 中断MPLS VPN CE1路由器 |
3.1.4.5 中断MPLS VPN CE2路由器 |
3.1.4.6 中断CE1和PE1之间链路 |
3.1.4.7 中断CE2和PE2之间链路 |
3.1.4.8 中断MPLS VPN路由器CE1下联链路 |
3.2 研究对比与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4 气象数据监控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功能实现 |
4.1.1 采集配置实现 |
4.1.2 数据库采集实现 |
4.1.3 FTP采集实现 |
4.1.4 SNMP采集实现 |
4.1.5 脚本采集实现 |
4.1.6 阈值判断实现 |
4.1.7 告警处理实现 |
4.1.8 故障关联分析实现 |
4.1.9 业务监控实现 |
4.1.10 实时资料主流程运行状态监视实现 |
4.2 研究对比与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5 机器学习和可搜索加密技术实现 |
5.1 告警信息分级实现和验证 |
5.1.1 Louvain算法原理 |
5.1.2 Louvain算法在系统级别确定方面的应用 |
5.1.3 Louvain算法结果与验证对比 |
5.2 告警日志分析处理与验证 |
5.2.1 逻辑回归算法原理 |
5.2.2 TF-IDF算法原理 |
5.2.3 TF-IDF算法在告警优化过程中的应用 |
5.2.4 TF-IDF算法应用结果和分析 |
5.3 可搜索加密算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可搜索加密算法简要实现 |
5.3.2 可搜索对称加密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海洋气象导航算法研究和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气象导航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海洋水文气象对气象导航的影响分析 |
2.1 海洋水文气象要素对船舶航行的影响 |
2.2 船舶的失速特性 |
2.3 考虑海洋水文气象的航线优选方法 |
2.4 海洋水文气象在气象导航工作过程中的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改进A~*算法的船舶气象航线规划方法 |
3.1 传统路线规划算法 |
3.2 A~*算法理论基础概述 |
3.3 A~*寻路算法缺陷 |
3.4 A~*算法优化 |
3.5 基于改进A~*算法的船舶气象航线规划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4 算法验证和评价 |
4.1 实验环境与内容 |
4.2 最短航时航线验证 |
4.3 最舒适航线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船舶气象导航方法的系统实现 |
5.1 平台架构设计与功能概述 |
5.2 关键技术 |
5.3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5.4 系统应用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中的代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问题分析及主要贡献 |
1.2.1 问题分析 |
1.2.2 主要贡献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集成模式 |
2.1.1 数据仓库集成模式 |
2.1.2 联邦数据库集成模式 |
2.1.3 中间件集成模式 |
2.2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发现方式 |
2.2.1 基于网格的发现方式 |
2.2.2 基于OGC标准的发现方式 |
2.2.3 基于Open Search协议的发现方式 |
2.2.4 基于GEO DAB组件的发现方式 |
2.3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策略 |
2.3.1 基于用户角色的服务策略 |
2.3.2 基于产品级别的服务策略 |
2.3.3 基于访问规则的服务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总体框架 |
3.1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体系结构 |
3.2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元数据标准 |
3.3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代理技术规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中心数据库设计 |
4.1 中心元数据库设计 |
4.1.1 元数据存储规范 |
4.1.2 元数据入库与更新 |
4.1.3 元数据备份 |
4.2 样本数据库设计 |
4.2.1 样本数据库存储规范 |
4.2.2 元数据入库和数据备份 |
4.3 中心数据节点设计 |
4.3.1 中心数据节点汇总查询服务 |
4.3.2 中心数据节点汇总编目服务 |
4.3.3 样本数据查询服务 |
4.3.4 样本数据获取服务 |
4.3.5 样本数据编目服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一致化代理设计 |
5.1 面向存档数据资源的服务代理 |
5.1.1 数据查询服务代理 |
5.1.2 数据获取服务代理 |
5.1.3 数据编目服务代理 |
5.2 面向未来数据资源的服务代理 |
5.3 卫星中心数据节点部署方案 |
5.3.1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部署方案 |
5.3.2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部署方案 |
5.3.3 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部署方案 |
5.3.4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部署方案 |
5.3.5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部署方案 |
5.3.6 武汉大学卫星中心部署方案 |
5.3.7 卫星测绘应用中心部署方案 |
5.3.8 北京一号卫星数据中心部署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实验验证 |
6.1 一致化代理模块设计 |
6.1.1 数据查询服务代理模块 |
6.1.2 数据获取服务代理模块 |
6.1.3 数据编目服务代理模块 |
6.1.4 组网观测服务代理模块 |
6.2 业务系统交互模块设计 |
6.2.1 无数据服务交互模式 |
6.2.2 有数据服务交换模式 |
6.3 实验验证 |
6.3.1 硬件环境 |
6.3.2 软件环境 |
6.3.3 网络环境及部署结构 |
6.3.4 遥感数据资源汇聚清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创新点 |
7.2 局限性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RAID技术在气象数据存储和交换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市级气象数据级双活系统设计与实现[J]. 胡利军,杨豪,姚浩立.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21(12)
- [2]基于NAS的气象自动化观测数据存储环境设计[J]. 吕冠儒,郑秋生.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21(07)
- [3]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D]. 沈朝.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4]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研究[D]. 井福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STS视域下娄底市汛期应急管理大数据的社会效应研究[D]. 吴新春. 湘潭大学, 2020(02)
- [6]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微电网大数据平台设计与开发[D]. 余庆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7]石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气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贾帅. 云南大学, 2019(02)
- [8]面向气象数据监控系统的优化设计与研究[D]. 钟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19
- [9]海洋气象导航算法研究和系统实现[D]. 辛文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中的代理技术研究[D]. 张连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