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听神经瘤手术的三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中颅窝底入路与经迷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增进对三种入路相关的后颅窝、桥小脑角与中颅窝结构的理解。阐述了三种入路不同的优势和相对不足。研究三种入路的相关解剖标志。方法:5具湿性头颅标本(10侧)和10个干性颅骨标本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和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湿性头颅标本均自行灌注。按乙状窦后入路、中颅窝底入路和经迷路入路分别行逐步解剖,观察不同入路下内听道、面听神经、桥小脑角、三叉神经、后组颅神经、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的关系。通过干性颅骨标本的观察与测量,研究不同入路的手术标志。测量棘孔至卵圆孔、弓状隆起、面神经门和颈内动脉颅口的距离;面神经门至内耳门前缘距离;外耳道上棘至弓状隆起、内耳门前缘至Meckel氏囊和颈静脉孔神经部、内耳道的长度与高度、横窦与乙状窦移行部至内耳门后缘的距离。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1.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内结构有良好的显露:第5—第11对颅神经、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桥脑与延髓外侧部分、绒球与脉络膜丛。开放内听道后壁可以显露内听道内结构,第7和第8对颅神经在内听道内存在固定的位置关系:面神经位于内听道的前上部,听神经位于前下部,前庭上神经位于后上部,前庭下神经位于后下部。在桥小脑角池段,面神经位于前庭神经的腹内侧,听神经介于两者之间。在桥延沟的外侧面神经位于前庭神经的后下外侧。内耳门前缘至Meckel氏囊的距离为8.64±1.54mm (5.72-11.88mm),至颈静脉孔神经部的距离为5.82±1.28mm(4.3-9.24mm),内耳门的高度与长度分别为5.34±0.71(4.1-6.99mm)与7.94±1.21mm(5.66-10.04mm),横窦与乙状窦移行部至内耳门后缘的距离为38.97±2.89mm(range33.87-44.66mm),内听道的前壁、后壁与上壁的长度分别为12.86±1.67(rangel0.22-15.58mm)、8.79±0.91mm(range7.0-10.52mm)与10.84±1.54(range9.03-14.04mm)。星点50%位于横窦沟的中部,30%位于横窦沟上,20%位于横窦沟下。2.中颅窝底入路可以良好的显露内听道底和内听道的外侧部分。优先视及面神经。在内听道底,面神经与前庭上神经借Bill氏嵴分隔,该两者位于内听道底的上部,听神经位于面神经的下方,前庭下神经位于前庭上神经的下方,听神经与前庭下神经位于内听道底的下部,内听道底的上下部被横嵴分隔。岩浅大神经由颞骨前面的面神经门穿出,走向前内,顺岩浅大神经解剖可以至膝状神经节。棘孔至卵圆孔的距离为2.95±0.82mm (Range1.34-4.82mm)至弓状隆起的距离为23.8±2.62mm (range19.57-27.99mm)至面神经门的距离为11.26±2.54(8.05-15.81mm)至颈动脉管颅曰为15.40±1.23mm(13.5-17.87mm)至外耳道上棘的距离为32.26±1.90mm(range 29.04-35.99mm),卵圆孔至圆孔的距离为11.75±2.68mm (7.55-17.72mm),外耳道上棘至弓状隆起的距离为23±3.13 mm (15.08-31.7mm),而神经门至内耳道前缘的距离为13.86±1.83mm(10.01-17.52mm).3.经迷路入路是由乙状窦的外侧进入内听道和桥小脑角区,脑组织牵拉少,可以在内听道外优先视及面神经,但须充分切除乳突气房,必要时切除骨迷路以增加对肿瘤腹侧的显露。开放内听道后将视及前庭神经,而神经位于前庭上神经的前方,听神经位于前庭上神经的前下方。相关手术标志有:外耳道上棘、乳突、乳突尖、二腹肌沟、星点、后半规管、面神经垂直段等等。结论:1.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神经外科医生最为熟悉的进入桥小脑角区的手术入路,可以广泛的显露桥小脑角区的神经血管结构,面神经从桥延沟出脑干至内听道底的全程均可显露,有利于面神经和听神经的保护。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标志有:一级标志——乳突、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粗隆;二级标志——星点、二腹肌沟、Henry (?)脂肪间隙、横窦与乙状窦;三级标志——舌咽神经、颈静脉孔、内耳门、小脑前下动脉、四脑室外侧孔及脉络膜丛和三叉神经。2.中颅窝底入路可以良好显露内听道外侧部分,但对以桥小脑角区的暴露有局限性,主要适用于管内段听神经瘤。其手术标志有:一级手术标志——颧弓、外耳道上棘;二级手术标志——棘孔、卵圆孔、面神经门、弓状隆起、三叉神经与岩上嵴;三级手术标志——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垂直嵴与横嵴。3.经迷路入路可以良好的显露内听道全程和桥小脑角区,但须牺牲听力。该入路耗时长,非神经外科医生所熟知。其手术标志有:一级标志——乳突、乳突尖、外耳道上棘和Macwen氏三角;二级标志——面神经管、后半规管、外半规管、乙状窦、横窦与窦脑膜三角;三级标志有——内听道、垂直嵴、横嵴与前庭上神经。4.三种入路均是外科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可选入路,但各有利弊。中颅窝底入路主要适用于管内段肿瘤,可以良好的保护面神经和听神经,脑脊液漏的机会少;经迷路入路脑牵拉少,可以切除任何大小的听神经瘤,但须牺牲病人听力,脑脊液漏的慨率高;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神经外科医生最为熟悉的径路,适于任何大小肿瘤,可以良好保护面神经和听神经,但需要一定程度的脑组织牵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经乳突面隐窝入路后鼓室相关手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4(01)
- [2].面神经垂直段在横、冠状断层和CT上的定位及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8(02)
- [3].颞骨解剖变异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2(04)
- [4].经乳突后鼓室入路相关手术的解剖学研究[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19)
标签:听神经瘤论文; 面神经论文; 听神经论文; 前庭神经论文; 内听道论文; 中颅窝底入路论文; 乙状窦后入路论文; 经迷路入路论文; 桥小脑角区论文; 小脑前下动脉论文; 手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