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建立新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富[1](2021)在《高校贫困生发展需求调查与精准资助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归根结底在于实现资助育人功能,而研究表明,该群体学生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除关注经济资助之外,尤其关心自身的发展问题,其需求特点可用两个冰山模型加以形象表现。传统资助工作主要强调经济帮扶,尚未实现精准资助。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从理念、模式、方式、途径四个方面加以改变,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从而实现精准资助,切实增强资助工作的有效性。
李明霞[2](2021)在《四川省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莹[3](2021)在《能力扶贫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创业能力帮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贫困生创业是教育扶贫和大众创业活动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公共治理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高校贫困生创业活动取得了显着成效,但其能力建设仍然有待加强,影响了创业成效。基于此,本研究基于能力冰山模型和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内外两个角度将创业能力分为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前者包括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本力,后者包括个人禀赋、创业驱动力和心理力等,在此基础上探究当前高校贫困生创业能力的现状、实践应用以及帮扶策略的完善,以提升教育扶贫和大众创业成效。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对全国6所高校103名在校创业贫困生和316名创业非贫困生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表明,在隐性能力方面,高校贫困生创业内驱力强、个人禀赋与创业素质高度契合,有助于推动高校贫困生创业活动的开展;在显性能力方面,高校贫困生创业经济能力不足、社会资本力不足,加之其心理力(自我效能感)的内隐性能力欠缺,成为制约高校贫困生创业模式选择和创业成效的重要因素。从创业能力的实践应用看,由于贫困生创业存在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的不足,导致其创业资源不足,再加上急于解决生存问题,他们往往规避了投资大、获利期长的机会型创业,而更加倾向于选择“短平快”的生存型创业模式;其启动资金多以小额自有资金和合作投资为主,从事低成本和低风险项目,创业项目与专业所学结合不紧密,业务范围局限于校园。相比之下,普通大学生更倾向于机会型创业,其创业资金更多,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结合更为紧密,技术门槛相对更高,业务覆盖面也更广。从创业成效看,高校贫困生创业的减贫成效显着,也提升了自身的实践素质,因此对其创业总体上应予以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由于贫困生大多选择生存型创业项目,这就导致其长期创富潜力有限和高层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的隐忧。因此,有必要开展对高校贫困生创业能力的帮扶,以进一步推动“后精准扶贫时代”的教育扶贫工作和“双创”战略的实施。从当前的帮扶措施来看,目前国内普遍缺乏关于高校贫困生创业能力的专项帮扶政策。即使是在普通大学生创业能力帮扶工作中,也存在创业资金帮扶缺乏针对性、社会帮扶参与程度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缺失等局限。因此,包括政府和高校在内的各类公共部门及其社会各界,应从完善多元治理和能力扶贫理念出发,积极合作,构建有助于高校贫困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新型帮扶机制。具体而言,在显性能力帮扶机制设计上,可建立政府专项创业补贴、高校创业基金和社会资助基金相结合等多元经济资助网络,夯实贫困生创业的经济基础;同时贫困生应主动调动自身积极性,注重自身资源资本建设和人际交往信任,高校及国家应尽可能的修补和培育贫困生创业的社会资本。在隐性能力帮扶机制设计方面,在不断肯定并强化高校贫困生创业优势的同时,高校创业教育应注重创业个性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和构建完善的创业实践平台,以提升贫困生创业的自我效能感;同时构建贫困生创业教育差异化培养体系,即高校应注重贫困生创业的方向、价值观、与专业结合程度等引导,完善学制安排。综上显性和隐性能力帮扶,多维度培育贫困生创业机会识别和构建能力,并连接政府、企业和学校多方资源,组建贫困生创业能力综合帮扶平台。通过上述措施,推动高校贫困生创业向机会型模式转型,进而由“受助”向“自助”和“助人”转型,为“后精准扶贫时代”大学贫困生素质发展、脱贫成效巩固和大众创业成效提升奠定基础。
柴诗[4](2021)在《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发展型资助是以促进贫困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资助活动。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我国已消除绝对贫困,化解相对贫困和精神贫困成为“后精准扶贫时代”的主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以满足学生基本经济需求为宗旨的高校保障型资助理念亟需向促进贫困生素质提升的发展型资助理念转型。当前,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日渐增多,然而相关研究大多以理论研究为主,普遍缺少对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以致于当前相关活动的数量、结构、质量和形式能否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仍然有待明确。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相关评价体系,以考察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基于我国官方文件和理论界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分解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专业素质培养、文化素质培养和身心素质培养等四类一级素质培养活动和九个二级素质培养活动,然后从资助育人活动的数量充足性、结构均衡性、质量可靠性和形式多样性四个维度指标出发,对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方法运用加权平均法。其中,各项活动的权重按照其重要性程度和资源分配的优先级,运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予以确定。调查数据来自江西省6所高校的353份有效问卷和22人访谈。调查发现,当前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总体水平得分为3.08,表明资助活动总体有效,满足了贫困生素质发展的需求,但资助活动在数量充足性和形式多样性方面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再从各指标的具体得分看,数量充足性得分2.97,表明活动总频次略显不足,以后应适当增加文化素质类和业务素质类活动的次数;结构均衡性得分3.33,表明资助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后期应适当加大对社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活动的资源投入;质量可靠性得分3.25,表明活动质量较好,贫困生满意度较高,但文化素质类活动的质量相对偏低,应予以重点关注;形式多样性得分2.68,表明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尤其是文化素质类活动,活动形式亟需进一步丰富。调查发现,影响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水平提升的原因在于:第一,财力短缺,限制发展型资金投入,影响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数量充足性和形式多样性;第二,理念和体制机制转型滞后,沿用传统的保障型资助理念和体制机制,未能充分根据资助育人新理念的要求开展活动,制约了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体系的质量;第三,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需要管理人员有更专业的知识和素养,然而现有的资助队伍素质建设有待加强。基于此,今后应加大对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资金投入,优化资助工作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符合发展型资助理念要求的体制机制,通过严格招聘和专业培训来提升资助管理队伍的素质,从而为构建“数量充足、结构均衡、质量可靠、形式多样”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奠定基础。
吕强[5](2021)在《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优化研究 ——以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国家有责任通过制定相关公共政策来力促教育公平,学生资助政策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举措。自20世纪90年代,教育大众化拉开了帷幕,高校并轨、学生扩招,民办高校学生也在不断增多,这就意味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学生资助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民办高校作为与公办高校补充的新办学机制,其显着特点是按市场机制运行、办学经费自筹、收费较高,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资助问题格外突出,加之上海是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民办高校众多,生活成本高,贫富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对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优化与改进是必需且迫切的,优化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促进我国实现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学生资助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我国对于高校学生资助的研究进入了深入、系统阶段,但关于民办高校及某一地区民办高校学生资助研究却较少,因此本研究从具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入手,从工作机构与人员构成、资助经费来源、资助内容种类、资助工作实施及资助监督与后续保障等五个方面出发,分类阐述了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同时对15位访谈对象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借鉴扎根理论并利用Nvivo11软件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在资助资金、资助实施、资助形式及后续引导保障等层面存在一些问题,并在Nvivio11分析编码的基础上,探寻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发现导致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涉及政府、社会、学校三个层面因素。最后,针对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别从政府、社会、学校层面提出优化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措施:即强化上海民办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上海民办高校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社会力量的舆论引导,改变传统观念;加大社会对上海民办高校学生资助事业的扶持力度;上海市民办高校应重视自身优化;创新政策宣传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规范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强化育人理念;适当改革奖学金评比制度,促进共同发展;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民办高校学生内生动力。旨在进一步优化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资助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微薄之力。
蒋炎益,万华,潘辰午[6](2021)在《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嬗变、特征与展望》文中指出通过梳理教育部1949-2020年颁布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内容,发现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变迁的基本脉络是从外力帮扶向内生发展演进,先后经过初建、推进、完善、转型这四个阶段。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以促进教育公平为价值取向,总体呈现出从单一资助到系统资助、从政府"单一管理"到社会"多元治理"、从"粗放投资"到"精准细分"、从"争取外部赋权"到"寻求自主发展"转变的特征。基于以上特征,从赋权、增能和促评三个方面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走向做出前瞻性分析。
李剑富,韩岳丰[7](2020)在《发展型社会政策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构》文中认为我国高校的资助体系正从基本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但目前多元主体参与高校贫困治理的格局并未有效形成,高校资助育人文化环境建设落后,高校贫困生能力发展环节重视不足,资助政策变迁存在现实困境。我国社会政策的变迁对高校资助体系发展提供了变"输血式"救助为"造血式"救助、强化"上游干预"、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等启示。高校应从推进多元主体积极参与高校贫困治理、强化高校发展型资助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发展型资助能力培养机制、强化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帮扶等方面构建高校"多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
张冬[8](2020)在《驻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在“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国家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能有效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切实解决好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在教育领域实现精准资助,是我国实现“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抓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费用由原来的完全由国家承担,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学校、学生家庭等多方主体共同分担的模式。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经济困难成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障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受到社会、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完善,现阶段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多元资助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执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本文以芜湖地区四所高职院校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这四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辅导员、资助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调研,对调研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芜湖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执行状况,探讨如何完善驻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文章基于史密斯模型,从理想化的政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环境这四个因素分析出高职院校贫困生政策执行存在贫困生认定标准不清晰、勤工助学效果不突出、政策宣传不到位、贫困生识别不精准、资助育人措施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和资助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分析认为贫困生认定标准较为宽泛、勤工助学政策不够全面、缺乏专业的资助队伍、大学生诚信缺失、资助育人理念落后、社会资金资助力量不足等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鉴于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了提升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执行力,本文以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为基础进行分析,认为驻芜高职院校应该从完善贫困生认定标准入手,从源头上精准认定贫困生,建立健全资助机构,采用多样化宣传方式,加强宣传力度,提升资助育人理念,强化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加大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构建有效的资助工作监督和评价机制。
陈卉婷[9](2020)在《精准资助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校内勤工助学政策实施过程与效果研究 ——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资助”理念是“精准扶贫”在高校语境中的延伸与拓展。如何在“精准资助”的思路下真正实现对高校经济困难生的实际帮扶,保证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切实解决贫困生贫困问题,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扶贫领域内的新课题。本文以“精准资助”为视角,分别从“精准资助”的三个子概念“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对华东政法大学勤工助学政策实施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调研分析,旨在发现目前华东政法大学勤工助学政策实施与效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措施。全文共有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探讨了以精准识别为视角,研究高校勤工助学政策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并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概要性综述。第二部分为相关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概述,该部分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资助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相关的教育公平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精准扶贫”理论,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华东政法大学勤工助学政策、贫困生认定政策及其他相关资助政策进行了分析,为下文分析勤工助学政策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奠定了政策基础。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通过对华东政法大学贫困生与贫困生认定、勤工助学相关管理教师进行问卷与访谈调研,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三个方面分别对华东政法大学勤工助学政策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以精准资助为视角,试图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三个方面分别对目前高校勤工助学政策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适性的对策及建议。
李胜强[10](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保障我国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建立了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社会资助作为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国家资助政策的重要补充,而且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内蒙古自治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资助文化氛围不浓,区内高校办学层次普遍不高等原因导致区内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水平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社会资助的各项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于立足内蒙古自治区,选定15所高校,通过2018年的资助数据,对15所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进行分析;通过近11年(2008—2018)间的资助数据,对包头师范学院贫困生社会资助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还通过与部分驻区企业相关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二级学院辅导员、贫困生进行访谈,了解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办法。在全面研究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现状,探寻制约因素,同时借鉴国内外高校社会资助的经验,从国家、社会、高校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举措。法律法规的完善、高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区域经济的繁荣、企业的发展、社会资助文化的培育、高校社会资助机制体制的建立、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校外勤工助学渠道的开辟、创新创业孵化功能的发挥将会促进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资助的育人效果。
二、试论建立新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建立新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贫困生发展需求调查与精准资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贫困生发展需求调查的目的 |
二、高校贫困生发展需求的理论视角剖析 |
三、高校贫困生发展需求调查与分析 |
(一)调研的过程 |
(二)高校贫困学生需求分析 |
四、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建议 |
(3)能力扶贫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创业能力帮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 |
1.2.2 关于能力扶贫的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调查方案 |
2.1 基本概念 |
2.1.1 高校贫困生 |
2.1.2 贫困生创业 |
2.1.3 贫困生显性和隐性创业能力 |
2.1.4 生存型和机会型创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创业理论 |
2.2.2 能力扶贫理论 |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4 社会资本理论 |
2.3 调查方案 |
2.3.1 调查对象 |
2.3.2 调查方法 |
2.3.3 调查内容 |
第3章 高校贫困生创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
3.1 显性创业能力现状 |
3.1.1 创业经济能力不足 |
3.1.2 创业社会资本力不足 |
3.2 隐性创业能力现状 |
3.2.1 创业心理力薄弱 |
3.2.2 创业内驱力强 |
3.2.3 个性禀赋与创业素质契合度高 |
第4章 高校贫困生创业能力的实践应用 |
4.1 创业模式:创业能力的应用 |
4.1.1 创业动机与模式 |
4.1.2 创业特点 |
4.1.3 创业模式案例分析 |
4.2 创业成效:创业能力的反映 |
4.2.1 创业减贫成效良好,但长期创富潜力有限 |
4.2.2 实践素质提升显着,但高层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 |
4.3 创业能力、模式和成效影响路径 |
第5章 高校贫困生创业能力帮扶的措施与不足 |
5.1 当前高校贫困生创业能力帮扶的主要措施 |
5.1.1 当前显性创业能力帮扶措施 |
5.1.2 当前隐性创业能力帮扶措施 |
5.2 当前高校贫困生创业能力帮扶的局限性 |
5.2.1 经济能力:政府创业资金帮扶针对不强 |
5.2.2 社会资本力:社会多元参与不足 |
5.2.3 心理力:高校缺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
第6章 高校贫困生创业能力的多元帮扶机制构建 |
6.1 显性能力帮扶:高校贫困生创业的基础策略 |
6.1.1 政府:建立贫困生创业专项补贴机制 |
6.1.2 高校:建立贫困生创业资助与投资机制 |
6.1.3 社会:建立贫困生创业多元投入机制 |
6.1.4 多元主体:充足贫困生创业社会资本 |
6.2 隐性能力帮扶:高校贫困生创业的深化策略 |
6.2.1 提升贫困生创业自我效能感 |
6.2.2 构建贫困生创业教育差异化培养体系 |
6.3 培育贫困生创业机会识别和构建能力 |
6.4 建立贫困生创业能力综合帮扶平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高校贫困生创业能力访谈提纲 |
附件2 高校创业基地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3 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问卷 |
(4)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高校学生资助的一般性研究 |
1.3.2 关于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的专门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与研究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学生资助 |
2.1.2 高校学生保障型资助 |
2.1.3 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2.2.2 资助育人理论 |
2.2.3 大学生素质结构理论 |
第3章 调查方案与评价体系构建 |
3.1 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发展水平的调查方案 |
3.1.1 调查背景与目的 |
3.1.2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
3.1.3 信息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2 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构建 |
3.2.1 评价对象 |
3.2.2 评价指标 |
3.2.3 权重赋值 |
3.2.4 模型构建 |
第4章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分析 |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4.2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数量与结构水平分析 |
4.2.1 思想素质类资助活动的数量与结构水平分析 |
4.2.2 专业素质类资助活动的数量与结构水平分析 |
4.2.3 文化素质类资助活动的数量与结构水平分析 |
4.2.4 身心素质类资助活动的数量与结构水平分析 |
4.3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质量水平分析 |
4.3.1 思想素质类培养活动的质量水平分析 |
4.3.2 专业素质类培养活动的质量水平分析 |
4.3.3 文化素质类培养活动的质量水平分析 |
4.3.4 身心素质类培养活动的质量水平分析 |
4.4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形式水平分析 |
4.4.1 思想素质类资助活动的形式水平分析 |
4.4.2 专业素质类资助活动的形式水平分析 |
4.4.3 文化素质类资助活动的形式水平分析 |
4.4.4 身心素质类资助活动的形式水平分析 |
4.5 江西省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体系的总体发展水平 |
第5章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水平的制约因素 |
5.1 资源投入不足 |
5.2 发展型资助理念的不健全 |
5.2.1 活动培养主体不明确 |
5.2.2 活动供需结构的失衡 |
5.2.3 社会企业参与度不高 |
5.3 发展型资助体制机制不成熟 |
5.3.1 缺乏独立的运行机制 |
5.3.2 缺乏合理监督考评机制 |
5.4 发展型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 |
5.4.1 工作队伍构建不合理 |
5.4.2 工作队伍培训不系统 |
第6章 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水平提升的对策 |
6.1 加大资助资金投入 |
6.2 优化资助工作理念 |
6.2.1 探索发展型资助的工作理念 |
6.2.2 凝聚社会资助力量 |
6.2.3 尊重学生主体意识 |
6.3 健全资助机制 |
6.3.1 构建资助育人长效工作机制 |
6.3.2 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监管机制 |
6.4 优化建设工作队伍 |
6.4.1 规范工作队伍建设 |
6.4.2 加强工作队伍培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活动体系的发展水平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体系水平评价的指标重要性评价 |
(5)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优化研究 ——以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民办高校 |
(二)高校贫困生 |
(三)学生资助工作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外高校学生资助的研究情况 |
(二)国内高校学生资助的研究情况 |
(三)文献评析 |
五、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实施 |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
(二)资料的收集 |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四)分析编码的过程 |
(五)信度与效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资助工作运行现状 |
一、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基本情况 |
二、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资助工作概况 |
(一)工作机构与人员构成 |
(二)资助经费来源 |
(三)资助内容种类 |
(四)资助工作实施 |
(五)资助监督与后续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资助资金层面 |
(二)资助实施层面 |
(三)资助形式层面 |
(四)后续引导保障层面 |
二、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资助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层面 |
(二)社会层面 |
(三)学校层面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优化措施 |
一、政府层面 |
(一)强化上海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法律法规建设 |
(二)加大对上海民办高校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
二、社会层面 |
(一)加强对社会力量的舆论引导,改变传统观念 |
(二)加大社会对上海民办高校学生资助事业的扶持力度 |
三、学校层面 |
(一)上海市民办高校应重视自身优化 |
(二)创新政策宣传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
(三)规范与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 |
(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强化育人理念 |
(五)适当改革奖学金评比制度,促进共同发展 |
(六)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民办高校学生内生动力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嬗变、特征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分析框架 |
1.样本选择 |
2.文本处理 |
三、我国高校贫困资助政策的变迁脉络 |
(一)发展脉络 |
1.1949-1982:初建阶段 |
2.1983-1993:推进阶段 |
3.1994-2012:完善阶段 |
4.2013年至今:转型阶段 |
(二)特征演变 |
1.资助体系的完善:从单一资助到系统资助 |
2.责任主体的转变:从政府单一管理到社会多元治理 |
3.资源分配方式的转变:从“粗放投资”到“精准细分” |
4.权利调节方式的转变:从“争取外部赋权”到“寻求自主发展” |
四、新时代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展望 |
(一)赋权:建立高校贫困生发展型资助的述求机制 |
(二)增能:促进高校贫困生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建设 |
(三)促评:完善高校贫困生发展型资助的评价机制 |
(7)发展型社会政策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制度内涵及现状分析 |
1. 制度内涵 |
2. 现状分析 |
(1)多元主体参与高校贫困治理的格局尚未有效形成 |
(2)高校资助育人文化环境建设落后 |
(3)高校贫困生能力发展环节重视不足 |
(4)资助政策变迁的现实困境 |
二、社会政策变迁与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演变的逻辑关联 |
1. 社会政策的演进历程 |
2.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演变 |
3. 我国社会政策变迁对高校资助体系发展的启示 |
(1)变“输血式”救助为“造血式”救助 |
(2)强化“上游干预” |
(3)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
三、高校“多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 |
1. 推进多元主体积极参与高校贫困治理 |
(1)政府要强化制度顶层设计 |
(2)高校需强化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
(3)家庭应发挥教育引导的积极作用 |
2. 强化高校发展型资助文化建设 |
3. 建立健全发展型资助能力培养机制 |
4. 强化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帮扶 |
(8)驻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1.3.2 驻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现状 |
1.3.3 驻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3.4 驻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问题的对策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高职院校 |
2.1.2 高职院校贫困生 |
2.1.3 资助政策 |
2.1.4 政策执行 |
2.2 高校贫困生资助基本理论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2.2.2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2.2.3 ERG理论 |
第3章 驻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现状 |
3.1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梳理 |
3.1.1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发展历程 |
3.1.2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的主要形式 |
3.2 驻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现状调研 |
3.2.1 资助政策执行情况调查 |
3.2.2 驻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
第4章 驻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政策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
4.1.1 贫困生认定标准执行性不强 |
4.1.2 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 |
4.1.3 奖、助学金与成绩挂钩 |
4.2 政策制度层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1 贫困生认定标准较为宽泛 |
4.2.2 勤工助学资助政策和管理尚不够完善 |
4.2.3 资助结构不合理,缺乏公平性 |
4.3 政策执行机构层面存在的问题 |
4.3.1 政策宣传力度不足 |
4.3.2 执行机构主体对政策掌握不全面 |
4.4 政策执行机构层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4.1 学生资助中心机构不完善 |
4.4.2 各类资助工作操作主体缺乏有效沟通 |
4.5 目标群体层面存在的问题 |
4.5.1 学生为获得资助夸大事实 |
4.5.2 非贫困学生获得资助 |
4.6 目标群体层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6.1 贫困生资助模式单一,家庭情况较难掌握 |
4.6.2 学生的经济人特性 |
4.7 政策环境层面产生的问题 |
4.7.1 资助资金投入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要 |
4.7.2 育人理念落后,资助育人措施停留在表面 |
4.7.3 缺乏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 |
4.8 政策执行环境层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8.1 社会资助资金的参与力度不足 |
4.8.2 重资助轻育人,育人观念淡薄 |
4.8.3 绩效考核和监管针对性不强 |
第5章 驻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困境的解决对策 |
5.1 政策制度层面 |
5.1.1 制定有效的贫困生认定标准 |
5.1.2 完善勤工助学资助政策 |
5.1.3 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 |
5.2 政策执行机构层面 |
5.2.1 建立健全资助队伍,提升资助工作人员专业水平 |
5.2.2 开创多样化宣传方式,提升资助政策宣传力度 |
5.2.3 加强各部门资助负责人的交流沟通 |
5.3 目标群体层面 |
5.3.1 建立学生诚信体系,强化学生诚信意识 |
5.3.2 建立信息共享体系,摸清学生家庭实际状况 |
5.3.3 建立贫困生动态管理机制,随时监督贫困生行为 |
5.4 政策环境层面 |
5.4.1 提升资助育人理念 |
5.4.2 拓展资助资源方式与渠道 |
5.4.3 建立资助工作监督和评价机制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驻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调査问卷 |
附录2 驻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精准资助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校内勤工助学政策实施过程与效果研究 ——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高校精准资助研究综述 |
(二)高校勤工助学政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一、核心概念 |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二)精准资助 |
二、理论基础 |
(一)教育公平理论 |
(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三)教育政策评估理论 |
第三章 华东政法大学勤工助学政策分析 |
一、华东政法大学贫困生认定政策 |
(一)组织机构 |
(二)贫困生认定标准 |
(三)贫困生认定程序 |
(四)贫困生动态管理与惩罚措施 |
二、华东政法大学校内勤工助学政策 |
三、华东政法大学其他相关资助政策 |
四、华东政法大学勤工助学政策的地位与作用 |
第四章 华东政法大学勤工助学政策实施过程及效果问题分析 |
一、华东政法大学勤工助学政策实施过程及问题分析 |
(一)精准识别层面政策实施过程及问题分析 |
(二)精准帮扶层面政策实施过程及问题分析 |
(三)精准管理层面政策实施过程及问题分析 |
二、华东政法大学勤工助学政策实施效果及问题分析 |
(一)精准识别层面政策实施效果及问题分析 |
(二)精准帮扶层面政策实施效果及问题分析 |
(三)精准管理层面政策实施效果及问题分析 |
第五章 华东政法大学勤工助学政策实施过程及效果问题原因分析 |
一、精准识别层面政策实施过程及效果所存问题原因分析 |
(一)政策规定周延性不足 |
(二)政策执行灵活性不足 |
(三)学生自身缺乏诚信与自强自立意识 |
(四)政策处罚措施威慑力不足 |
二、精准帮扶层面政策实施过程及效果所存问题原因分析 |
(一)政策执行人员专业能力欠缺 |
(二)无法对勤工助学精准资助育人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
(三)培训内容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 |
(四)缺乏专业背景为依托的勤工助学岗位 |
三、精准管理层面政策实施过程及效果所存问题原因分析 |
(一)政策透明性不足,民主监督效果不明显 |
(二)组织工作协调性不足,缺少跨部门沟通 |
第六章 完善精准资助视野下勤工助学政策对策及建议 |
一、精准识别层面完善勤工助学对策及建议 |
(一)将政策细化到实施及操作层面 |
(二)贫困生认定分年级执行,适当延后新生贫困生认定时间 |
(三)加大学生诚信与自强自立教育 |
(四)建立高校贫困生征信系统 |
二、精准帮扶层面完善勤工助学对策及建议 |
(一)完善勤工助学学生管理人员与教师队伍建设 |
(二)建立弹性化的考核标准,完善跟踪评价机制 |
(三)需求为向导,构建个性化的培训内容 |
(四)加强勤工助学工作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融合 |
三、精准管理层面完善勤工助学对策及建议 |
(一)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强监督 |
(二)加强各部门工作的合作与协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华东政法大学本科生勤工助学实施过程及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依据 |
四、研究范围、概念的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六、论文结构 |
七、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国内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的孕育与发展 |
一、国内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的历史演进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1949 年前) |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1949—1978 年) |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1979 年—今) |
二、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的发展状况 |
(一)社会团体、企业成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的重要力量 |
(二)教育基金会的成立提升了高校筹资水平 |
(三)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特点 |
第二章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现状 |
一、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数据分析 |
(一)贫困生社会资助数据采集 |
(二)贫困生社会资助情况分析 |
二、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制约因素 |
(一)法律法规现状影响社会资助 |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资助 |
(三)高校办学层次影响社会资助 |
(四)高校类别影响社会资助 |
(五)高校社会影响力影响社会资助 |
(六)高校重视程度影响社会资助 |
第三章 国内外高校社会资助经验对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的启示 |
一、美国 |
(一)美国国家、社会层面的社会资助体制机制健全 |
(二)美国高校内部运行科学规范 |
二、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 |
三、国内高校社会资助经验 |
(一)成立教育基金会,完善社会资助制度 |
(二)加强对外信息交流,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 |
(三)密切与校友的联系,巩固社会资助的源头 |
(四)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推动社会资助向纵深发展 |
四、国内外高校社会资助经验对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的启示 |
第四章 促进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发展的举措 |
一、国家层面的举措 |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制度,为贫困生社会资助保驾护航 |
(二)提升高校办学层次,扶持师范类高校,提高贫困生社会资助质量 |
二、社会层面的举措 |
(一)繁荣区域经济,支持企业发展,为贫困生社会资助打牢物质基础 |
(二)培育社会资助文化,为贫困生社会资助储备潜在力量 |
三、高校层面的举措 |
(一)建立健全社会资助运行机制,为贫困生社会资助铺平道路 |
(二)提高社会影响力,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
(三)增设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拓宽社会资助渠道 |
(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为贫困生孕育更多的社会资助项目 |
(五)发挥社会资助育人功能,助力贫困生成长成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试论建立新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贫困生发展需求调查与精准资助探究[J]. 李新富.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33)
- [2]四川省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 李明霞.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3]能力扶贫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创业能力帮扶机制研究[D]. 李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江西省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发展水平研究[D]. 柴诗.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优化研究 ——以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为例[D]. 吕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嬗变、特征与展望[J]. 蒋炎益,万华,潘辰午. 铜仁学院学报, 2021(01)
- [7]发展型社会政策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构[J]. 李剑富,韩岳丰. 教育探索, 2020(08)
- [8]驻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张冬.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9]精准资助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校内勤工助学政策实施过程与效果研究 ——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D]. 陈卉婷.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10]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研究[D]. 李胜强.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