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逐渐高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然而,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的目的正在于对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如自我学习、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将人文文化的优秀成果,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人格、气质、学识和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心理特征。其主要内涵是对人的关爱、尊重、理解,讲究人道和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品格。从职业角度来说,它尤其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教师人文素养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即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人文方法是教师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教师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包括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两个方面。本体价值是指其对教师自身发展的价值,工具价值是指其对教师职业成长的价值。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有三个理论依据: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史、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全人教育理论。提高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既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以及创设良好学校文化的需要。调查表明,当前教师的人文素养存在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人文知识的贫乏;二是人文精神的迷失;三是人文方法的缺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有应试教育的束缚,工作负担繁重,心理压力巨大,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主观原因主要有疏于学习,知识面狭窄,职业归属感不强,教师读书的功利性太强等。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应当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改革教师教育;三是提升校长的人文素养;四是营造人文校园;五是教师个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