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仑山前桑株生长构造与石油地质条件

西昆仑山前桑株生长构造与石油地质条件

论文摘要

桑株生长构造带处于西昆仑造山带前缘。因为特殊的构造位置,山前地区具有既不同于造山带内部,又不同于盆地内部的构造特征和含油气性,对这一地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但由于这一地区地形复杂,条件恶劣,勘探难度大,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长期以来勘探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论文以详尽的地质剖面测制、精细的地震剖面解译及对测井资料的利用为基础,联系铁克里克推覆体,以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解析桑株构造带的几何结构、运动学特征及构造变形样式。并根据其不整合面,利用生长地层理论,研究该地区在新生代地层构造抬升。西昆仑山前桑株构造带可看做斜列式的褶皱群,位于和田南逆冲推覆体的锋带。和田南逆冲推覆构造及铁克里克断隆对其影响巨大,依据构造、地层组合等特征可将研究区内的逆冲推覆构造从南到北分为根带、中带、锋带。本区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垂向上可分为三层变形结构:浅层次异地推覆系统的桑株地表断层传播褶皱;中层次双重构造和三角带构造,发育三个构造楔,以古生界(尤其是上古生界)及下第三系组成;深层次原地变形系统,以古生界为主体,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层。地震剖面解译表明,由于古生界三个楔状体的楔入使得地层抬升,形成了翼部旋转生长模式的断层转折褶皱;同时接受沉积,在背斜构造中生成生长地层。中新统安居安组以下地层厚度及产状没有显著变化,是生长前地层。安居安组至更新统西域组,地层的厚度由背斜的核部向翼部逐渐增厚,地层在背斜翼部由老而新,其倾角逐渐变缓,是一套生长地层。其中安居安组到帕卡布拉克组之间地层厚度向桑株背斜核部(向南)迅速减薄,形成尖端指向核部的沉积楔(生长地层楔),构成退覆生长层序。帕卡布拉克组以上为超覆生长。桑株背斜控制了安居安组及以上地层的生长,说明地层抬升是从中新世开始,反应了西昆仑造山带的隆升,应该始于中新世。研究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生油层、储层及盖层均条件良好,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区内的三角带构造形成大型叠加背斜,其上覆盖有下第三系膏盐岩层,形成了良好的盖层,为勘探的首选区带。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选题及支撑项目概况
  • 1.2 研究区概况
  • 1.3 研究简况、进展
  • 1.3.1 以往研究工作、工作程度
  • 1.3.2 本文涉及学科及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 1.3.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实物工作完成情况
  • 2 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Pt)
  • 2.1.2 古生界(Pz)
  • 2.1.3 中生界(Mz)
  • 2.1.4 新生界(Cz)
  • 2.2 区域构造格局及主要构造特征
  • 2.2.1 塔里木地块
  • 2.2.2 西昆仑造山带
  • 2.3 岩浆岩
  • 2.4 火山岩
  • 3 桑株地质构造解析
  • 3.1 地表构造解析
  • 3.1.1 褶皱构造
  • 3.1.2 断裂构造
  • 3.2 地下构造样式
  • 3.2.1 逆冲推覆体+三角带构造
  • 3.2.2 叠瓦断层构造
  • 3.3 三角带构造发育过程
  • 3.4 逆冲推覆构造分带性
  • 3.5 构造旋回及构造层
  • 4 桑株生长构造研究
  • 4.1 生长地层相关理论
  • 4.2 生长地层分析
  • 5 桑株石油地质条件
  • 5.1 研究区可能生油层
  • 5.2 研究区可能储油层
  • 5.2.1 灰岩储油层
  • 5.2.2 碎屑岩储油层
  • 5.3 研究区可能盖层
  • 5.3.1 膏岩类盖层
  • 5.3.2 泥质岩类盖层
  • 5.4 可能生储盖层组合
  • 5.4.1 上古生界连续性生储盖层组合
  • 5.4.2 古生界─第三系间断性生储盖层组合
  • 5.5 有利区域预测
  • 6 结论
  •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6.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西昆仑山前桑株生长构造与石油地质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