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稻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https://www.lw50.cn/thumb/b1d67ca11a0ea70bee25ba00.webp)
论文摘要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40%人口的主要食粮是水稻,同时水稻也是单子叶植物基因组学遗传和功能组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在我国地位仅次于小麦。近年来,遗传转化在水稻品种改良、基因功能检测、创造突变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基因的分离、克隆和重组技术以及转基因的日趋成熟,遗传转化己成为水稻遗传改良的一种有效手段。水稻的遗传转化中最常用的是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农杆菌转化系统是模仿天然的载体转化系统,和其它转化方法相比,农杆菌介导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而使其广泛应用于水稻研究中。然而,水稻品种间遗传差异性很大且对转化反应的基因依赖性强,从而增大了遗传转化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尤其是对于籼稻品种,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虽然国内外报到了一些籼稻转化成功的例子,但是转化率却非常低,而且仅限于特定的品种,还未能找到适合于所有籼稻品种转化的通用转化平台。因此,要建立高效稳定的籼稻遗传转化体系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而且在绝大多数南方地区栽培品种主要为籼稻,因此,遗传转化技术对籼稻进行改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分析了影响农杆菌转化水稻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菌液浓度OD值为0.3-0.5之间最有利于感染,并且在感染时附加振荡,效果更佳;在菌液和培养基中都不添加AS,反而提高了转化率;加入维生素C对防止愈伤褐化有很好的作用;对洗菌后的愈伤进行充分干燥、改变培养基中的碳源、提高分化培养基中琼脂的浓度等等方法,从而得出一套改良后的转化体系。2、对所获得的抗性愈伤转和转基因植株分别随机进行抽样检测,发现在转基因植株中和抗性愈伤中:抗hpt的概率分别在85%和90%左右;抗gus的概率分别在92%和96%左右。3将优化后的体系与原有的体系相比较,我们发现转化率由原来14.4%提高到26.4%。然后将含有同一种质粒的三种不同农杆菌AGL1,EHA105和LBA4404分别用改良前和改良后的转化体系转化,结果发现,EHA105的转化率最高,达到了25%,其次是LBA4404。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文献综述1.1 水稻遗传转化方法评述1.1.1 直接转化方法1.1.2 农杆菌介导法1.2 农杆菌及其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原理1.3 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研究的回顾1.3.1 农杆菌的摸索阶段1.3.2 农杆菌的技术突破和成熟阶段1.4 影响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1.4.1 转基因受体的影响1.4.2 水稻基因型1.4.3 农杆菌菌株和质粒载体1.4.4 vir 基因的诱导1.4.5 农杆菌侵染方式农杆菌菌液浓度1.4.6 共培养条件1.4.7 筛选标记基因以及筛选剂的选择1.5 遗传转化方法在水稻遗传改良上的应用1.5.1 抗病性改良1.5.2 抗虫性改良1.5.3 抗逆性改良1.5.4 品质性状的改良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6.1 本研究的目的1.6.2 本研究的意义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2.1.1 供试水稻品种2.1.2 菌株和质粒2.2 实验仪器和药品2.2.1 主要药品2.2.2 主要仪器2.3 实验方法2.3.1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全过程[115]2.3.2 水稻转化频率的计算2.3.3 水稻叶片DNA 提取2.3.4 小量提取质粒DNA(碱裂解法)2.3.5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2.3.6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电激法转化2.4 试验设计2.4.1 水稻转化受体的选择2.4.2 农杆菌对水稻愈伤组织转化的试验设计2.4.3 组织培养褐变处理2.4.4 转化子的筛选和植株再生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3.1 转化前实验结果3.1.1 外植体对水稻转化频率的影响3.1.2 愈伤组织继代次数对转化频率的影响3.2 转化过程中的实验结果3.2.1 农杆菌培养方式改变对对水稻转化率的影响3.2.2 菌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3.2.3 农杆菌侵染方式对水稻转化率的影响3.2.4 是否添加AS 对转化效率的影响3.2.5 共培养基pH 值对转化效率的影响3.3 转化后的实验结果3.3.1 抗氧化剂对水稻愈伤组织转化率的影响3.3.2 干燥处理对抗性愈伤组织获得的影响3.3.3 不同筛选方式对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化效率的影响3.3.4 不同的碳源对水稻转化率的影响3.3.5 抗性愈伤筛选时间对分化的影响3.4 优化后的农杆菌转化体系3.4.1 优化后的明恢86 体系3.4.2 新旧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对比3.4.3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3.4.5 电激法将质粒pGUSAJ4 导入三种农杆菌中3.4.6 三种农杆菌株对水稻愈伤组织转化频率的比较第四章 讨论4.1 农杆菌菌株和载体对转化频率的的影响4.2 转化受体类型及生理状态对转化频率的的影响4.3 愈伤组织继代次数对转化率的影响4.4 共培养时几个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4.4.1 酚类化合物4.4.2 农杆菌菌液浓度4.4.3 侵染方式4.4.4 共培养温度4.4.5 共培养PH4.5 关于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问题4.6 碳源对水稻转化的影响第五章 结论参考文献图版1: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胚性愈伤获得完整植株附录1: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所用基本培养基配方附录2:实验结果数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 [1].重组根瘤农杆菌葡萄糖耐受型β-葡萄糖苷酶性质[J]. 微生物学通报 2010(09)
- [2].根瘤农杆菌基因工程[J]. 分子植物育种 2016(01)
- [3].隐球酵母vps41Δ菌株转化条件优化及突变体库构建[J]. 生物技术通报 2013(12)
- [4].农杆菌介导的桑树瞬时表达体系构建及miRn51与其靶基因的表达分析[J]. 蚕业科学 2015(01)
- [5].根瘤农杆菌T-DNA结合蛋白VirD2和VirE2在水稻中的亚细胞定位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2(05)
- [6].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J]. 创新科技 2015(01)
- [7].金属硫蛋白2基因在红花中表达的初步研究[J]. 中草药 2016(12)
- [8].转基因牧草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业 2012(06)
- [9].菌草绿洲3号快繁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J]. 草业科学 2018(03)
标签:籼稻论文; 根瘤农杆菌论文; 遗传转化论文; 愈伤组织论文; 组织褐化论文; 原生质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