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德育 ——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

课程德育 ——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神圣使命,然而实践中却存在着重知轻德、知德分离的现象。道德教育在学校中被视为仅是某一些专门领域的职能,这导致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时空、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范围以及道德知识的窄化,也导致了大量的道德影响于教育者的视野之外发生作用,并最终导致学校道德教育效果的不尽人意。道德不是生活中某一个专门领域的事,道德学习也不是只在某一些专门的时候才发生;道德不是建立在玄想空谈的基础上,知识是道德的理性认知基础,道德学习不能离开知识教学而单独进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容载体,学生每天在校生活主要是在课程教学中度过,通过课程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条主要途径。 本文对课程知识以及课程实施过程所具有的道德教育意义进行了研究。结合中小学教材对课程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知识对于道德的发展具有明理和陶冶两个方面的功能。然知识的获得并不必然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整合是课程知识具有道德启迪价值的源泉,是课程知识生命力的源泉。这一整合包括课程知识与学生个体经验的整合、课程知识之间的整合和课程知识内在的整合。 课程实施过程同时也是各种道德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本文考察了教学方法、教师语言、课堂提问、纪律教育等几种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的道德教育意义,认为这些影响要素各自是否处于内在整合状态、不同影响要素相互之间是否处于整合状态,这是课程实施过程能否有效发挥积极的道德影响的重要条件。只有当各要素既处于内在和谐状态且相互之间处于融洽整合状态之时,才能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使课程实施过程发挥出积极的道德教育功能。 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不仅表现在前面已涉及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通过其教学行为、语言所发挥的作用,而且还体现在教师以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出现以及与学生之间结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等方面。本文认为教师不仅是担当教师职业身份的角色人,而且是基于生物出生而存在的自然人,穿行于这两种身份之间的教师才是对学生最具人格影响力的教师形象,建立在此教师形象之上的师生关系也才是兼具角色影响力及个体人格感召力的全整型师生关系。 本文认为,课程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一种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它追求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的整合,追求课程教学中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追求各个要素内在的整合,力图通过整合课程及课程实施中各种育德因素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课程德育:一个教育问题的滥觞
  • 一、学校道德教育现状审思
  • (一) 画地为牢
  • (二) 道德的外衣
  • (三) 神话的幻灭
  • (四) 边缘化的德育课
  • 二、课程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 (一) 课程德育的内涵
  • (二) 课程德育在实践中
  • 三、课程德育的理论渊源
  • (一)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和教学性教育
  • (二) 涂尔干:基于教育入世情怀的道德教育思想
  • 四、课程德育的时代必然性
  • (一) 课程德育是培养完整的人的要求
  • (二) 课程德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 第二章 课程知识与道德教育
  • 一、课程知识的明理功能
  • (一) 道德具有理性成分
  • (二) 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 (三) 人文学科知识和科学学科知识的明理功能
  • 二、课程知识的陶冶功能
  • (一) 人文学科知识的陶冶功能
  • (二) 科学学科知识的陶冶功能
  • 三、整合:课程知识生命力的源泉
  • (一) 课程知识与个人经验之整合与道德教育
  • (二) 课程知识相互之整合与道德教育
  • (三) 课程知识内在之整合与道德教育
  • 第三章 课程实施与道德教育(上)
  • 一、知识的呈示
  • (一) 营造“我的课堂”
  • (二) 使课程知识处于开放之中
  • 二、表达的失谐
  • (一) 话语的失谐
  • 1、自卑乎?自危乎?
  • 2、从失谐到有谐
  • (二) 方法的失谐
  • 1、教室里的伙伴
  • 2、杂语喧哗的教室
  • 3、过真实的课堂生活
  •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道德教育(下)
  • 一、课堂提问
  • (一) 发问
  • (二) 谁来回答问题?
  • (三) 道不尽的夸赞
  • (四) 我有权沉默吗:一个“另类”的声音
  • 二、纪律:一朵带刺的玫瑰
  • (一) 来自现场的纪律报告
  • (二) 纪律体现了基本的道德性情
  • (三) 培养内在的纪律精神
  • (四) 惩罚:引学生向何处?
  • 第五章 教师与课程德育
  • 一、论作为道德教育资源的教师
  • (一) 教师是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
  • (二) 教师是道德楷模吗?
  • 二、教师形象的整合
  • (一) 角色人和自然人
  • (二) 教师:穿行在角色人与自然人之间
  • (三) 新教师形象观
  • 三、新教师形象观下的师生关系:全整型师生关系
  • (一) 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 (二) 师生之间的私人关系
  • (三) 全整型师生关系:角色关系与私人关系的整合
  • 结语:走向整合的课程德育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相关论文文献

    • [1].学校道德教育重点转向探析[J]. 教育革新 2010(01)
    • [2].学校道德量化评价批判及其超越——有感于《道德量化评价与学校道德教育》一书[J]. 中国德育 2018(06)
    • [3].身体哲学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身体转向[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8(05)
    • [4].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的创新[J]. 中州学刊 2017(06)
    • [5].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J]. 黑河学院学报 2017(06)
    • [6].马来西亚学校道德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11)
    • [7].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 教学与管理 2015(34)
    • [8].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研究综述[J]. 亚太教育 2016(03)
    • [9].个体化进程中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在困境——基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视角[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02)
    • [10].浅析经济发展过程中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J]. 亚太教育 2016(13)
    • [11].学校道德教育“困难性”的归因研究[J]. 大理大学学报 2016(03)
    • [12].对涂尔干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实现的借鉴与超越[J]. 教学与管理 2014(36)
    • [13].仪式礼仪:新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J]. 中国德育 2020(12)
    • [14].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生命[J]. 教书育人 2009(35)
    • [15].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当代教研论丛 2017(07)
    • [16].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展望[J]. 文教资料 2008(35)
    • [17].回归生命的学校道德教育[J]. 教书育人 2009(24)
    • [18].论情境视域中的学校道德教育[J]. 教书育人 2009(06)
    • [19].薛桂波:试析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态失衡”[J]. 小学德育 2010(04)
    • [20].当代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困境与抉择[J]. 教育观察(下半月) 2017(03)
    • [21].构建实践道德为导向的学校道德教育[J]. 中小学德育 2017(06)
    • [22].“微”力量 守护成长[J]. 新课程(中学) 2018(01)
    • [23].浅谈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J]. 新校园(中旬) 2017(07)
    • [24].权威与自治: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发展[J]. 教学与研究 2019(12)
    • [25].大数据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四维变革[J]. 基础教育 2018(06)
    • [26].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理念及实现方式[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06)
    • [27].学校道德教育观念的哲学审视[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3)
    • [28].个体化进程中的学校道德教育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17(08)
    • [29].实现学校道德教育层次性的对策研究[J]. 学理论 2014(21)
    • [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学校道德教育载体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标签:;  ;  ;  ;  ;  

    课程德育 ——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