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辆的NVH (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良好的声品质更有可能赢得市场销路,同时能为企业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本文在国内外声品质主观研究工作的成果及方法基础上,以摩托车在不同发动机转速时驾驶员耳旁的声样本为研究对象,对摩托车噪声声品质的主客观评价及其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国内外主观评价研究工作的成果及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简要介绍了声品质研究的理论基础。经分析对比目前主要的主观评价方法,最终采用分组成对比较法对40个摩托车样本做主观偏好性评价。详细分析了评价数据中相同声事件、不同回放顺序以及三角循环误差等三种典型误差的检验方法,并根据计权一致性系数判据剔除部分可靠性相对低的数据,最终保证评价人员的计权一致性系数均大于82%。将主观评价结果与相应的四个心理声学参数(响度、尖锐度、粗糙度和波动度)及A计权声压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单相关分析时,其他参量的干扰较严重;在控制了其他参量干扰后,主观偏好性得分和响度的相关性由原来的-0.845变为0.18,主观偏好性和尖锐度的相关性由原来的-0.605变为0.186。并最终得出,A计权声压级、粗糙度和波动度三个客观参数与主观偏好性之间存在强相关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以心理声学客观参数量化描述主观评价结果的声品质数学模型,并用主观实验验证了模型所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从模型系数可以看出:在三个参量当中,A计权声压级的影响最大,粗糙度次之,波动度的影响相对最小。从工程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得到人们普遍认为较好的噪声样本,结合心理声学参数分析其频谱结构,针对摩托车噪声声音品质提出了改进意见。研究表明:通过适当消减其高频成分能得到较好的声音品质。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引言1.2 声品质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3.1 声品质客观评价研究现状1.3.2 声品质主观评价研究现状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 声品质研究的理论基础2.1 听觉系统2.1.1 听觉周围系统2.1.2 听觉中枢系统2.2 听觉感知特性2.2.1 激励和听觉感知2.2.2 临界频带2.2.3 掩蔽效应2.2.4 双耳效应2.3 声品质评价量及数学模型2.3.1 响度及其数学模型2.3.2 尖锐度及其数学模型2.3.3 粗糙度及其数学模型2.3.4 波动度及其数学模型2.4 小结3 摩托车声品质评价实验3.1 摩托车噪声评价库的建立3.1.1 样本采集3.1.2 样本的截取3.1.3 响度调节3.2 评价主体的确定3.2.1 主体数量3.2.2 主体结构3.2.3 主体培训3.3 主观评价实验设计3.3.1 心理声学评价方法的比较3.3.2 评价实验的设计3.4 小结4 实验数据前处理4.1 评价结果的数值化处理4.2 数据的误差及误差分析4.2.1 相同声事件比较的误判次数分析4.2.2 不同回放顺序的误判分析4.2.3 三角循环误判分析4.3 数据有效性判据4.4 小结5 主客观参量分析及模型验证5.1 客观参量的计算5.2 主客观相关性分析5.2.1 主客观单相关分析5.2.2 主客观偏相关分析5.3 主客观回归分析5.3.1 基本数学原理5.3.2 变量进入法则5.3.3 假设条件5.3.4 回归结果5.4 线性回归检验5.4.1 回归方程检验5.4.2 回归系数检验5.4.3 线性回归适用性检验5.5 模型检验5.5.1 检验数据计算5.5.2 实验值和模型计算值对比5.6 应用分析5.7 小结6 结论6.1 论文工作总结6.2 展望致谢参考文献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声品质论文; 偏好性论文; 客观评价论文; 主观评价论文; 心理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