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抑制分子BTLA在HIV慢性感染中的特点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研究

共抑制分子BTLA在HIV慢性感染中的特点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T细胞过度活化是HIV-1(以下均简称HIV)慢性感染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近期发现T细胞过度活化与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如PD-1、CTLA-4和BTLA的表达有密切关系。这些共信号分子途径在T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T细胞反应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调节功能,从而维持机体免疫反应处于稳态。近期在对HIV的感染研究中共抑制分子PD-1、CTLA-4和Tim-3受到高度关注。许多研究均发现在HIV、HBV及HCV等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中CD4和/或CD8 T细胞功能耗竭与PD-1水平增高有关,体外阻断PD-1信号后可恢复T细胞的功能。近期研究发现CTLA-4也与HIV慢性感染中的CD4 T细胞功能耗竭有关,阻断CTLA-4信号通路后可部分恢复CD4 T细胞的功能。最近发现的共抑制分子BTLA已证实在T细胞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影响T细胞的活化和T细胞功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疾病进程相关。但BTLA在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尤其是HIV慢性感染中的研究目前还未有报道。那么我们考虑BTLA是否和PD-1、CTLA-4一样参与了HIV慢性感染的发病过程?因此,我们对慢性HIV感染过程BTLA的表达特点、功能意义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阐明HIV慢性感染的发病机制。我们纳入了85例HIV慢性感染者,根据CD4细胞计数和HIV病毒载量分为三组:长期无进展者(LTNP)、典型进展者(TP)和AIDS患者,并纳入了26例健康人做为对照。通过BTLA在外周淋巴细胞上频率的流式细胞分析,我们发现BTLA主要表达在B细胞,其次在CD4 T细胞、CD8 T细胞、NKT细胞和单核细胞,而弱表达于NK细胞。通过比较HIV慢性感染者和健康者,发现在HIV慢性感染过程中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上的BTLA表达明显降低,并随着疾病进展呈进行性下降。为了进一步确证这种降低,我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BTLA在mRNA水平的表达,发现在慢性HIV感染者(包括TP和AIDS患者),BTLA mRNA的水平确实比健康对照低。由于PD-1主要调节的细胞是HIV特异性的CD8 T细胞,因此我们也研究了BTLA是否也主要作用于HIV特异性的CD8 T细胞,结果发现不仅HIV特异性的CD8 T细胞上BTLA表达降低,而且CMV-和Flu-特异性的CD8 T细胞上的BTLA也降低,说明BTLA的降低是非HIV特异性的。我们对CD4 T细胞的BTLA表达水平与HIV疾病进展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CD4 T细胞上BTLA的表达水平和平均荧光强度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而与HI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另外,我们还分析了CD4 T细胞上BTLA表达水平与CD38、PD-1、CD127和Ki67等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的免疫学标志的相关性,结果发现CD4 T细胞上BTLA的表达与CD38、PD-1和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而与CD127的表达呈正相关,这进一步显示HIV感染过程中BTLA的进行性下降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根据CD27和CD45RO可将CD4 T细胞分为naive T细胞(Tnaive)、中央记忆性细胞(Tcm)和效应记忆性T细胞(Tem)等三个亚群,我们也检测了BTLA在这些CD4 T细胞亚群上的表达。发现LTNP患者Tnaive亚群和Tem亚群上BTLA仅有微弱下降,而Tcm亚群几乎无下降。在TP和AIDS患者,BTLA在Tnaive、Tcm和Tem三个亚群上的表达均明显降低,特别是在AIDS患者。另外,我们从mRNA水平也验证了BTLA在这些CD4细胞亚群上的降低。这些结果说明,持续的HIV感染导致了BTLA的持续下降,BTLA的持续下降又导致了na?ve CD4 T细胞比例降低和记忆性CD4 T细胞比例升高。为了调查CD4 T细胞上BTLA的表达是否影响CD4 T细胞的活化状态,我们分析了健康个体中CD4+BTLA+和CD4+BTLA– T细胞的表型特征,发现BTLA+的CD4 T细胞总体表现出幼稚的表型,即Tniave细胞所占比例最高,而Tcm和Tem所占比例较低。BTLA–的CD4 T细胞总体表现出成熟的表型,主要表现在Tnaive细胞所占比例较低,Tcm和Tem占了大多数。在HIV感染者中虽然BTLA+和BTLA–的CD4 T细胞表现出和健康个体较相同的特征,但BTLA+的CD4 T细胞中Tnaive细胞比健康个体比例要低,尤其在AIDS患者,Tnaive细胞比例更低。这些结果提示持续的HIV感染可能改变了BTLA+ CD4 T细胞中初始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组成。进一步分析BTLA+和BTLA– CD4 T细胞上BTLA和细胞活化标志CD38、凋亡标志Fas(CD95)、细胞功能耗竭标志PD-1、功能效应分子穿孔素(perforin),以及细胞增殖标志Ki67的关系发现,HIV慢性感染者BTLA+ CD4 T细胞表达CD38、PD-1、CD95、perforin和Ki67均有明显升高,而表达CD127明显降低,尤其在TP和AIDS患者这种变化更为明显。但是在BTLA– CD4 T细胞上,除了CD38在HIV慢性感染者中表达升高外,其他上述免疫学标志几乎无变化,说明在慢性HIV感染过程中BTLA+ CD4 T细胞分化、成熟等方面比BTLA– CD4 T细胞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体外加入HIV-1 NL4-3病毒颗粒能够使CD4 T细胞上的BTLA表达降低,而且这种降低与加入的病毒量有量效关系,加入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后不能逆转BTLA的降低,说明HIV诱导的BTLA表达下降并不是通过HIV基因去影响BTLA的表达,这种调节很可能发生在HIV进入或吸附细胞表面阶段,或HIV分泌的某种蛋白调节了BTLA的下降。体外功能实验显示,用刺激性抗体交联BTLA后,与健康对照相比TP/AIDS患者BTLA对CD4 T细胞活化和分泌细胞因子的抑制功能均受到损伤,这种抑制功能的降低可能是TP/AIDS患者上BTLA表达下降引起的。因此BTLA对CD4 T细胞抑制功能的降低可能是AIDS患者体内免疫系统过度活化的原因之一。以往对人和小鼠的研究表明BTLA对TCR诱导的T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但我们的研究显示,用刺激性抗体交联BTLA后,BTLA对T细胞的增殖表现出较大的异质性,在不同个体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或者抑制或者促进增殖。在今后的实验中,将进一步明确BTLA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一些研究已经报道了PD-1+ T细胞更容易自发凋亡,我们考虑BTLA介导的信号途径是否对CD4 T细胞的凋亡也有作用。通过对HIV慢性感染者的研究发现,凋亡的CD4 T细胞(即annexin V+ CD4 T细胞)主要是BTLA–细胞,而BTLA+细胞很少有凋亡,且BTLA的表达水平与CD4 T细胞的自发性凋亡呈明显负相关,这些结果显示在HIV感染者中BTLA–CD4 T细胞比BTLA+CD4 T细胞更易发生凋亡。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HIV慢性感染疾病进展,CD4 T细胞上BTLA表达逐渐下降,而且BTLA介导的对CD4 T细胞的抑制功能受到损伤,BTLA的功能损伤可能导致了机体的免疫过度活化,免疫活化则有利于HIV的复制,最终促进了疾病的进展。这些结果对于阐明BTLA在HIV慢性感染中的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后人类治疗HIV感染提供了新的靶点。

论文目录

  • 缩略词索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BTLA 与HIV 慢性感染疾病进程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BTLA 在HIV 慢性感染中的功能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的研究进展[J]. 江苏医药 2020(02)
    • [2].诱导共刺激分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10)
    • [3].共刺激分子4-1BB在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及意义[J]. 儿科药学杂志 2014(11)
    • [4].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共刺激分子表达与外周血象相关性研究[J]. 北京医学 2008(06)
    • [5].共刺激分子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对低复制与再活动阶段表达意义的研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8(06)
    • [6].负性共刺激分子:脓毒症免疫调理治疗新靶点[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1(10)
    • [7].T细胞活化及共刺激分子信号转导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02)
    • [8].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J]. 广东医学 2011(22)
    • [9].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共刺激分子4-1BB/4-1BBL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临床儿科杂志 2016(11)
    • [1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小鼠共刺激分子表达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9(06)
    • [11].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在川崎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表达[J]. 临床儿科杂志 2011(08)
    • [12].负性共刺激分子BTLA在感染免疫的作用[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1(09)
    • [13].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的表达[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9(09)
    • [14].免疫共刺激分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8)
    • [15].负性共刺激分子阻断抗体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5(01)
    • [16].诱导共刺激分子对Th17细胞发展的作用[J]. 解剖学研究 2013(04)
    • [17].共刺激分子B7与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J]. 卫生职业教育 2008(13)
    • [18].共刺激分子B7-H3与临床疾病的研究近展[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8(12)
    • [19].可溶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表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9(09)
    • [2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OX40/OX40L表达及其意义[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4(06)
    • [21].共刺激分子PD-1和Tim-3在HIV感染中的作用[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03)
    • [22].T细胞负性共刺激分子与肿瘤的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8(08)
    • [23].喘息性肺炎患儿外周血中共刺激分子CD28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12)
    • [24].新型共刺激分子B7-H6的研究现状[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6(01)
    • [25].共刺激分子4-1BB在强直性脊柱炎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9(08)
    • [26].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作用探讨[J]. 临床肺科杂志 2019(10)
    • [27].HCVF蛋白和负性共刺激分子2B4与慢性HCV感染的关联研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8(06)
    • [28].大鼠角膜移植后颌下淋巴结中可诱导共刺激分子的表达[J]. 眼科新进展 2008(08)
    • [29].负性共刺激分子在脓毒症免疫调理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临床急诊杂志 2017(09)
    • [30].共刺激分子OX40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J]. 免疫学杂志 2013(10)

    标签:;  ;  ;  

    共抑制分子BTLA在HIV慢性感染中的特点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