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洛地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HPA,b-FGF表达的影响

舒洛地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HPA,b-FGF表达的影响

论文摘要

背景与目的微量蛋白尿的出现,在糖尿病患者中意味着糖尿病肾病(DN)的到来,蛋白尿不仅是DN的临床表现,更是加速其进展的主要原因。由多孔的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GBM)、足细胞及其相邻足突之间的裂孔隔膜共同构成肾小球滤过膜的机械和电荷屏障,在蛋白尿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s)是糖胺聚糖的一种,是构成GBM及系膜区细胞外基质(ECM)的生物大分子物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 HPA)是一种能降解HSPGs侧链硫酸乙酰肝素HS的内源性β-葡糖醛酸内切酶,从而改变HSPGs在GBM及ECM上表达分布,破坏GBM的电荷屏障使滤过功能受损。DN的发病机制,除了公认的高脂高糖、肾小球高血流动力学、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氧自由基的损伤及非酶糖激化作用等影响因素外,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在有微量蛋白尿的DN患者的的尿液中检测到伴随有HPA、HS的出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在DN患者的肾脏组织GBM中有HPA的高表达伴随基底膜HS染色减少,DN蛋白尿的形成是否与肾脏组织蛋白HPA的表达有关,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实验通过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N大鼠模型,观察HPA、b-FGF在STZ肾病大鼠肾组织的表达,进一步探讨蛋白尿发生的机制,并用舒洛地特干预,通过生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等一系列检测方法,进而阐明舒洛地特的作用机制,为其在减少DN蛋白尿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周龄SD雄性大鼠70只,适应性喂养一周,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DN组(n=50)。DN组一次性给予0.1mmol/L浓度的链脲佐菌素配制液(STZ60mg/kg)腹腔注射,72h后连续3天检测血糖,当血糖大于16.6mmol/L,24h尿量大于对照组尿量的1.5倍,是为造模成功。对照组等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缓冲液。造模成功后,DN治疗组予以舒洛地特(10mg/kg.d)腹腔注射共8周;对照组、模型组按等剂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共8周。实验期间,动物自由饮食饮水,未使用胰岛素及其他降糖药。4周末及8周末每组分别处死10只大鼠。测定24h尿蛋白定量及血生化指标;取肾脏,行肾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PA在肾脏组织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FGF在肾脏组织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治疗组24h尿蛋白排泄量在4周末及8周末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尿蛋白排泄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在4周末及8周末均较对照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在4周末及8周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治疗组大鼠肾比重(肾重/体重)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大鼠肾比重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血Cys-C水平较治疗组、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血Cys-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大鼠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对照组肾脏组织病理大致正常;4周末,模型组可见肾比重、肾小球体积明显增大,细胞外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延续至8周末出现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肾脏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3.逆转录聚合链反应结果示:HPA mRNA在对照组大鼠肾脏有微弱的表达,模型组4周末有较高的表达,并持续至8周末,治疗组4、8周末HPA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4.免疫组化结果:对照组中,HPA、b-FGF在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均有弱的表达,模型组4周末HPA、b-FGF在肾组织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一直延续至8周末;治疗组HPA、b-FGF在肾组织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1.随着链脲佐菌素DN进展,大鼠肾小球、肾小管间质HPA、b-FGF表达显著升高,提示HPA、b-FGF表达升高可能是链脲佐菌素DN大鼠尿蛋白产生的重要因素之2.舒洛地特干预后,DN大鼠尿蛋白明显减少,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肾组织b-FGF的表达有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舒洛地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HPA,b-FGF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