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自1954年出版以来,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对人类生活的多层面揭示,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之一。对于该小说在文学类型上的划分,评论家们虽众说纷纭,但讨论的焦点几乎都集中在寓言和神话之争上。最初将《蝇王》归于“寓言”小说的评论家是英国的约翰·彼得。他撰文写道:戈尔丁的前三部小说应归属“传统意义下的寓言艺术”,因为它们都通过叙事和描述来表达隐含的道德意义。但后来的评论家,如马克·金凯德威克和伊恩·格莱格却认为“寓言”这个词不足以描述戈尔丁小说所包含的内容,作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远远超出了寓言所能概括的道德主题的范畴。戈尔丁本人对此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一方面他乐意称自己是个道德家,并称“寓言家就是道德家”;另一方面,他更愿意用“神话”定义他的作品,因为神话更能深刻地揭示出人类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存在的普遍性。1983年,因《蝇王》及后来的作品“以明晰的现实主义叙事艺术和多样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人类的生存困境”,戈尔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从该评价可看出,对戈尔丁作品的界定更适合用“神话”,他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生存的思考,更符合神话关注人类命运,追寻人类价值的本质。本文拟从神话角度出发,采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及其叙事艺术、神话主题等多视角,对《蝇王》中重筑的现代神话进行全面的剖析,以更好的理解戈尔丁运用神话因素来强化和深化对人性的描述及探索。同时,也为本世纪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复兴提供一个探索的原型。第一章回顾了对《蝇王》的种种文学评论。不同学派的批评家从各个角度对蝇王进行剖析和阐述,从追溯小说的文学渊源,到分析其叙事手法和挖掘人性恶的主题等等。本章讨论的重点是对其类别的界定:是寓言还是神话。通过比较分析寓言和神话各自的特点,得出的结论是:神话更符合对《蝇王》的界定。第二章阐述了神话和文学的亲缘关系,从而为第三章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作铺垫。神话与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神话是一种叙事艺术,是文学的初始形态,文学是神话性思维习惯的继续,文学的发展总的说来就是移位的神话。神话与文学在主题、人物、意象上有许多共通之处,两者探寻的都是与人类自身的存在关系最为密切的话题。此外,本章还提及影响《蝇王》创作的两大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希腊文学对作者的影响。第三、第四两章集中讨论了《蝇王》中的神话因素。第三章重点介绍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的理论以及在《蝇王》中的运用。根据该理论,普遍存在并反复出现于人类神话、传说、宗教仪式等之中的意象被称为原型或原型意象。分析表明,《蝇王》中存在许多此类的原型。通过具体分析这些原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戈尔丁在作品中所发掘的神话意旨。第四章找出《蝇王》中潜藏的神话置换现象,即将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和日神阿波罗(Apollo)的冲突移植到了对立的主人公之间;小说还借鉴了欧里庇得斯的悲剧《酒神的伴侣》(The Bacchae),体现了戈尔丁对人性善恶的二元极化的把握。本章还从叙事艺术等角度挖掘小说中的其他神话因素。结论部分总结了《蝇王》作为现代神话的意义,神话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和主旨,而且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关注和思考,触动了读者去感受和把握人类本质的最深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