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第一人称叙述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叙述者,霍尔顿,第一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者论文文献综述
子慧娟[1](2019)在《第一人称叙述——不可靠叙述者——《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代表作,他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青春期的反叛少年——霍尔顿。作品中,作者把这位16岁男孩的空虚、苦闷、彷徨描写得淋漓尽致。文章的开头,霍尔顿被潘西中学开除了,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也许是他真的不适合学校生活,因为他的心思几乎不在学习上,而是老想着一些与他这个年龄不相符的乱七八糟的事情,什么女人、酒、性、打架斗殴等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6期)
王月[2](2019)在《《黄色墙纸》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研究——一种修辞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黄色墙纸》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小说揭露了19世纪的美国社会对女性身心状态的冷漠态度。前人从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不同视角对此作品进行了大量研究。小说的叙事修辞策略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聚焦于该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运用韦恩·布斯的修辞学理论探索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特征,具体从第一人称叙述的逼真性;不可靠性;控制距离叁个维度来揭示隐含作者对读者的"劝服"的功能。(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贾艳霞[3](2019)在《巴金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金作品一直被认为是激情有余而技巧不足,但是作为一位公认的伟大作家,巴金作品文本自有它的魅力。本文回到巴金的作品文本本身,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巴金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的技巧和作用。巴金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在不同的故事文本中,分别担任故事的主人公、故事的参与者和故事的见证人叁种身份,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作用。当叙述者同时还担当着故事主人公的角色时,巴金主要采用了日记体、自传体和书信体叁种形式来让主人公剖析自我、抒发感情。在《新生》中,叙述者“我”和故事人物静妹实际上是一个人物的两种性格走向的展现,而叙述者是那个更为复杂更为纠结的方面。最终故事人物影响了叙述者并成功促成了叙述者“我”的新生。复调式的写作方式成为《新生》突出的特点。而到了《狗》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又成为了一个不可靠叙述者,读者需要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去寻找蛛丝马迹,去发现隐含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发现故事的真相。在书信体小说《利娜》中,文本变得丰富起来,整部小说出现了叁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叁个叙述者“我”在叁个文本层次中互相影响互相改变,并最终成就了充满英雄色彩的成功的启蒙者。叙述者“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时,“我”有时和故事人物一起经历故事,一起体验境遇,有时“我”带领读者去寻找真相,发掘人物真实面目,有时“我”还可以直接影响故事人物,给人物以一定的改变。在《第四病室》中,出现在故事文本外的小引中的叙述者“我”和故事内的叙述者“我”呈现一种相互补充、互为背景的状态,他们互相证实对方叙述的真实性,力图证明文本的叙述的可靠性,成为最和谐的叙述共同体。《憩园》里的叙述者在带领读者像侦探一样寻找真相的同时,还承担了一个失败的启蒙者的形象,这个失败的启蒙者正是巴金思想情感和创作进入成熟期的体现,是一个时代的记号。《沉落》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是以一种追忆的口吻叙述故事的,所以在文本中就出现了叙述者和感知者两个“我”,一个在场,一个回忆。整个故事文本中,叙述者和感知者交替出现,而他们叙述的反差正是文本的戏剧张力和艺术魅力所在。当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仅仅只是做为整个故事的旁观者出现的时候,“我”在整个故事发展中的影响力就被尽量的削弱了,“我”只负责讲“我”看到的这个故事,“我”对故事本身对人物本身不起作用,“我”既不能阻止他前进或后退,更不能促使他发生什么改变,故事人物只是按照自身的既定发展轨迹继续发展下去。但是这并不代表叙述者“我”不重要。《鬼——一个人的自述》中,叙述者“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旁观者,但是叙述者“我”却同时是作为故事主人公堀口君的反面出现的,整个故事否定的不止是堀口君的人生选择,也否定了“我”的人生道路。叙述者“我”和故事主人公在这个层面上的意义是同等重要的,这两个角色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了小说的主题意义。巴金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还可以根据作品多层的文本世界,区分为不同的文本世界中的不同的“我”,也就是说“我”在不同的文本世界中担负着不同的作用,在上一个文本世界中,“我”是叙述者,到了下一个文本世界中,“我”又成了故事中的人物了。巴金小说的这种具有多层文本世界的模式,可以称为套娃模式。他的《海的梦》、《复仇》都是经典的以迭加的文本世界组成的套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读者可以从不同的叙述者和不同的故事人物的视角去看待文本,多重变换的视角带给读者的是丰富而全面的阅读体验。巴金本人一直强调自己不喜欢也不善于使用技巧去写作,但是从文本实际出发,研究者可以发现巴金作品中的艺术上的自觉性。作为一名对自我严格要求的作家,他的大量的以第一人称叙述者为故事讲述人的作品,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状态,不同的故事文本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身份、角色和作用尽皆不同。(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丁文[4](2019)在《周作人与“百草园”——以《鲁迅的故家》中第一人称叙述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作人与"百草园"的渊源由来已久,1951年"百草园"专栏的发表,是其面对作为强势存在的鲁迅来构筑回忆的集中表现,折射出周作人1950年以后与鲁迅的关系。叙述者话语本身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通过对比《鲁迅的故家》与《朝花夕拾》中的第一人称叙述,厘清"我""我们"的具体使用情况,揭示二人的共生与独立关系。透过周作人"百草园"叙述中"自我"的隐身与强调的矛盾形态,探讨周作人"回忆文"中的叙述主体性问题。(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孙召玲[5](2018)在《论杨仕芳长篇小说《白天黑夜》的第一人称叙述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杨仕芳在《白天黑夜》中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作者的自我虚构形象与作者本人的相似性增强了小说的叙述艺术。以叙述者"我"的身份讲述其经历或其感触的故事,揭开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两种眼光的微妙。此外第一人称的不可靠性增强小说的叙事魅力,为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提供有利的条件。(本文来源于《酒城教育》期刊2018年04期)
阳崇娟[6](2018)在《论《骑桶者》第一人称叙述对本文虚构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骑桶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一篇课文,本课属于"虚构"话题单元课文,教材打破传统小说"叁要素"的解读方式,将"叙述""虚构"等新鲜概念引入高中语文教学,高中师生需要加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文章讨论《骑桶者》的第一人称叙述对虚构的意义,是对课文解读方式多元化的一种尝试。(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修立梅[7](2018)在《叙述声音和话语权威——论《藻海无边》的第一人称叙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藻海无边》的叙事策略都是评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小说的叁个部分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依次分别是安托瓦内特(伯莎·梅森)、其新婚丈夫(罗切斯特)和被监禁的安托瓦内特,然而这叁部分在具体叙事策略上的不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将着眼于分析叁个第一人称叙述声音的不同特点,考察作者简·里斯如何通过调节具体叙事策略,借以隐秘却强有力地介入小说,引导、影响读者对不同叙述者做出不同的情感反应和价值、道德判断,从而树立安托瓦内特的话语权威。(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8年03期)
高佳艳[8](2018)在《《红高粱家族》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寻根”的“我”》一文中研究指出《红高粱家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者兼具了普通第一人称叙述者和第叁人称叙述者的功能,体现出极富个体主观色彩的独特叙述特征。同时从人格特征来讲,这个叙述者表现出了复杂矛盾迷茫的寻找者特征,与隐含作者在行为和立场上都表现出距离,集中体现了"寻根"主题下个体自我寻找和实现的精神诉求。(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12期)
朱世佳,陈达[9](2017)在《探析《偷影子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对其治愈功能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治愈系小说"异军突起,在网络上广受人们追捧。作为法国畅销小说家马克·李维十年创作生涯的纪念大作,《偷影子的人》在中国上市之初就大打温情治愈为卖点,横扫各大畅销榜单。《偷影子的人》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了一个男孩从年少懵懂到长大成人,找寻初心的一段历程。本文试从叙述学的角度探析其作为一部"治愈系小说"是如何实现其治愈功能的。(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33期)
陈翠平[10](2017)在《逃亡·反抗·间离——张大春《城邦暴力团》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大春的武侠小说《城邦暴力团》兼用第叁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呈现出传奇与反传奇双重色彩。小说以完全不会武功的读书人视角,表达了现代知识分子关于隐遁和逃亡、写作的意义与局限等问题的思考。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后设叙事,则使小说中以第叁人称视角叙述的内容成为可疑的虚拟文本。(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7年05期)
第一人称叙述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黄色墙纸》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小说揭露了19世纪的美国社会对女性身心状态的冷漠态度。前人从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不同视角对此作品进行了大量研究。小说的叙事修辞策略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聚焦于该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运用韦恩·布斯的修辞学理论探索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特征,具体从第一人称叙述的逼真性;不可靠性;控制距离叁个维度来揭示隐含作者对读者的"劝服"的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第一人称叙述者论文参考文献
[1].子慧娟.第一人称叙述——不可靠叙述者——《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J].青年文学家.2019
[2].王月.《黄色墙纸》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研究——一种修辞学阐释[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贾艳霞.巴金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研究[D].河南大学.2019
[4].丁文.周作人与“百草园”——以《鲁迅的故家》中第一人称叙述为视角[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孙召玲.论杨仕芳长篇小说《白天黑夜》的第一人称叙述艺术[J].酒城教育.2018
[6].阳崇娟.论《骑桶者》第一人称叙述对本文虚构的意义[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
[7].修立梅.叙述声音和话语权威——论《藻海无边》的第一人称叙述[J].外国文学.2018
[8].高佳艳.《红高粱家族》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寻根”的“我”[J].名作欣赏.2018
[9].朱世佳,陈达.探析《偷影子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对其治愈功能的实现[J].北方文学.2017
[10].陈翠平.逃亡·反抗·间离——张大春《城邦暴力团》的第一人称叙述者[J].华文文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