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本实验从大脑皮质、脊髓单胺类神经递质变化的角度,探讨针刺治疗内囊电毁损所致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并为临床针刺治疗脑性损伤所致肌痉挛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以内囊电毁损痉挛模型SD大鼠为实验对象,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督脉组、电针患侧组和电针健侧组。电针督脉组选用“大椎”和“命门”,电针患侧组选用患侧“曲池”和“阳陵泉”,健侧组选用健侧“曲池”和“阳陵泉”进行电针治疗。选用频率100Hz连续波,强度以大鼠肢体抖动为度,每天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3天。运用BL-420e四道生理记录仪检测痉挛模型大鼠治疗前后肌张力的变化。运用荧光分光光度检测法分析观察不同部位电针对痉挛模型大鼠大脑皮质、脊髓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结果:1.内囊电毁损后,模型组、各针刺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大鼠痉挛侧上肢伸直幅度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治疗后,各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2.模型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大脑皮质NA、DA、5—HT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大脑皮质NA、DA、5—HT含量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脊髓NA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脊髓NA含量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脊髓DA含量有所增高,各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脊髓DA含量有所降低,但组间差异未显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脊髓5—HT含量有所降低,各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脊髓5—HT含量有所增高,但组间差异未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具有抗痉挛效应;2.电针抗痉挛效应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脊髓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有关;3.在抗痉挛疗效和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作用上,不同部位电针比较未见明显差异。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缩略词表引言实验研究1. 实验材料1.1 实验动物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1.3 主要实验仪器2. 实验方法2.1 动物分组2.2 动物处理方法2.2.1 模型的建立2.2.2 电针治疗2.3 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评分2.4 肌张力测定方法2.5 大鼠内囊形态学的观察2.6 HE染色2.7 取材2.8 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检测方法2.8.1 试剂制备2.8.2 单胺类神经递质荧光测定法检测步骤3. 统计学处理4. 结果和分析4.1 内囊电毁损后神经系统损伤症状的改变4.2 内囊电毁损后大鼠内囊形态学的改变4.3 内囊电毁损后肌张力的改变及电针的影响4.4 电针对痉挛模型大鼠大脑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4.4.1 电针对痉挛模型大鼠大脑皮质NA含量的影响4.4.2 电针对痉挛模型大鼠大脑皮质DA含量的影响4.4.3 电针对痉挛模型大鼠大脑皮质5-HT含量的影响4.5 电针对痉挛模型大鼠脊髓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4.5.1 电针对痉挛模型大鼠脊髓NA含量的影响4.5.2 电针对痉挛模型大鼠脊髓DA含量的影响4.5.3 电针对痉挛模型大鼠脊髓5-HT含量的影响讨论1. 中医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认识2. 动物模型的制作及评估3. 关于针灸处方的选择4. 内囊电毁损后神经系统损伤症状的评价及肢体肌张力增高的机理探讨4.1 神经系统损伤症状的评价4.2 内囊电毁损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机理探讨5. 电针对痉挛模型大鼠大脑皮质、脊髓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5.1 电针对痉挛模型大鼠大脑皮质、脊髓去甲肾上腺素(NA)含量的影响5.2 电针对痉挛模型大鼠大脑皮质、脊髓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5.3 电针对痉挛模型大鼠大脑皮质、脊髓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结论问题与展望致谢参考文献附件一:综述附件二:图片(肌张力)附件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电针论文; 痉挛论文; 去甲肾上腺素论文; 多巴胺论文; 羟色胺论文;
电针对内囊电毁损痉挛模型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