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市场导向决定因子、产出因子及共变量的研究:中国市场的证据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企业管理
作者: 朱宏杰
导师: 陆雄文
关键词: 市场导向,企业业绩,预期行为,共变量,企业竞争能力,经营环境,公司战略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根据文献和作者的研究经验,市场导向理论的研究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特别是在国内,该理论的研究刚刚起步,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实证研究都十分薄弱。而中国又处于经济转型、市场化的关键时刻,企业是否能适应市场化的要求、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和标准取得竞争优势并发展,这不但是中国本土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也是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所关注的焦点。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以下3个: 第一,完善市场导向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以下6个方面,一,研究市场导向的理论基础和结构,辨析关于市场导向理论的两种观点;二,比较、总结国内外对市场导向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三,研究并设计市场导向理论的模式和框架;四,研究和比较市场导向行为内容的分类和测量;五,研究和探索市场导向的决定因子,并设计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六,在市场导向-企业业绩核心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和探索市场导向的产出因子,并设计指标,进行实证研究。 第二,探索市场导向理论研究的方法,其中包括以下7个方面,一,尝试市场导向共变量研究的实证方法,并且从理论上区分不同共变量的特征和属性;二,研究并实证不同共变量对各种市场导向结构的影响程度;三,设计严格的数据检验方法,包括信度检验、效度检验和因子分析等;四,研究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方法的原理,以及在LISREL软件基础上提高模型拟合度的具体技术;五,设计多阶段CFA(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研究,包括数据、指标、样本和模型;六,设计、发展合理的因子和测量指标,进行EFA(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研究;七,设计合理、全面的企业业绩评价标准和企业预期行为评价标准。 第三,研究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合理建议,其中包括以下6个方面,一,在结构化和控制性样本的基础上,采集中国市场企业的数据;二,设计、发展合理的市场导向决定因子和产出因子及各因子包含的指标,以保证提供的数据能反映真实的中国市场的情况;三,分析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企业市场导向的水平、受制因子和产出因子;四,分析中国企业市场导向水平与企业业绩和预期行为之间的关系;五,分析中国企业的受制因素;六,研究中国企业的市场导向-企业业绩关系、市场导向-企业预期行为关系的稳定性和在不同环境波动情况下的变化。 本文的意义在于:第一,是一次对市场导向理论研究的总结和比较;第二,是对市场导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本文将提出研究市场导向理论的框架和模式;第三,是对市场导向理论意义的提升和突破;第四,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市场导向实证研究,包括提供严格的数据检验、多阶段多样本的实证过程等;第五,是在共变量研究的基础上,不断逼近真实市场的尝试;第六,为中国企业的市场导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新证据和经验;第七,从政府、政策和政治的角度提供了分析市场导向的新视角。 本文首先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综述和比较归纳,明确市场导向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核心内容和主要方法、结论,并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法,调研步骤、数据收集步骤、数据处理技术、模型分析方法并深入地分析统计结果和计量结果。本文的研究框架是在分析市场导向理论时把市场导向的理论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场导向的决定因子、市场导向的内容组成和市场导向的产出因子,并根据文
论文目录:
总目录
明细目录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命题、假设和框架
1.3.1.分析的框架
1.3.2.命题和假设
1.4.方法、样本和数据
1.4.1.测量方法
1.4.2.样本和数据
1.4.3.分析方法
1.5.研究内容
1.6.研究的特色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市场导向的研究背景和基础
2.1.1.市场及营销概念的发展
2.1.2.营销观念、市场导向
2.2.市场导向研究的基石:NARVER、SLATER和KOHLI、JAWORSKI体系的比较和演化
2.2.1.市场导向研究的起源
2.2.2.Narver、Slater和Kohli、Jaworski的体系比较研究
2.2.2.1.Narver、Slater和Kohli、Jaworski体系的形成和框架
2.2.2.2.Narver、Slater和Kohli、Jaworski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2.2.2.3.Narver、Slater和Kohli、Jaworski的定义
2.2.2.4.MKTOR和MARKOR
2.2.2.5.Narver、Slater和Kohli、Jaworski的研究方法和数据
2.2.2.6.Narver、Slater和Kohli、Jaworski的结论和贡献
2.2.2.7.Narver、Slater和Kohli、Jaworski的特点
2.3.市场导向研究的流派和内容
2.3.1.定义
2.3.2.框架和组成
2.3.2.1.框架概述
2.3.2.2.顾客导向:情报形成
2.3.2.3.竞争者导向:情报形成
2.3.2.4.部门协同:情报渗透
2.3.3.数据和方法
2.3.4.结论:企业业绩
2.3.4.1.测量方法
2.3.4.2.指标和结论
2.4.市场导向研究框架的发展
2.4.1.市场导向决定因子的研究(Determinants)
2.4.1.1.已有的研究
2.4.1.2.决定因子的发展
2.4.2.市场导向产出因子的研究(Otcomes)
2.4.3.行业研究的成果和差异
2.4.4.地区研究的成果和差异
2.4.5.共变量的研究
2.4.5.1.市场导向共变量研究主题的提出
2.4.5.2.实证证据
2.5.批评和预期研究
第三章 文献小结、假设和框架
3.1.分析框架
3.1.1.两阶段研究目的
3.1.2.假设的结构
3.2.第一阶段研究
3.2.1.市场导向的组成
3.2.2.企业业绩和市场导向
3.2.3.企业预期行为和市场导向
3.2.4.市场导向的决定因素:企业竞争能力
3.2.5.共变量的影响
3.3.第二阶段研究
3.3.1.研究基础:COPA模式
3.3.1.1.市场导向与企业业绩
3.3.1.2.市场导向与企业预期行为
3.3.1.3.市场导向决定因素:企业竞争能力的拓展
3.3.2.市场导向决定因素的拓展:战略模式SOPA
3.3.3.市场导向决定因素的拓展:综合环境EOPA
3.3.3.1.环境:宏观和营销基础环境
3.3.3.2.两种驱动力:行业驱动力和政治驱动力
3.3.4.市场导向共变量的拓展:企业属性
3.3.4.1.市场导向和企业业绩关系的变异
3.3.4.2.观察市场导向和企业预期行为关系的变异
3.3.4.3.市场导向决定因素的变异:竞争能力
第四章 数据、样本和研究方法
4.1.本文的研究方法
4.1.1.主要的研究内容
4.1.2.量表
4.1.3.量表的发展
4.1.4.问卷形式及答卷人
4.1.5.两阶段和3样本
4.1.6.数据的分析方法
4.1.7.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2.样本
4.2.1.3阶段调研的实施及其目的
4.2.1.1.第一阶段:COPA模式研究和7个共变量
4.2.1.2.第二阶段:SOPA、EOPA模式和企业属性共变量
4.2.2.样本基本统计
4.2.2.1.样本1
4.2.2.2.样本2
4.2.2.3.样本3
4.3.问卷
4.3.1.类型和组合方式
4.3.2.问卷的内容
4.3.3.问卷答项的设计
4.3.4.问卷的措辞
4.3.5.问卷的结构和序列
4.3.6.排版和格式
4.3.7.翻译和反译
4.3.8.试调研和调整
4.3.9.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4.4.信度和效度(RELIABILITY,VALIDITY)
4.4.1.效度和信度的含义
4.4.1.1.信度
4.4.1.2.效度
4.4.2.效度和信度的类型
4.4.2.1.信度的类型
4.4.2.2.效度的类型
4.4.3.效度和信度的作用
4.5.SEM和共变量
4.5.1.SEM的研究背景和回顾
4.5.2.SEM的原理
4.5.3.SEM的应用:CFA
4.5.4.SEM的主要拟合度指标
4.5.5.SEM和LISREL运行的一些技术问题
4.5.6.共变量的研究
第五章 指标、因子和数据、检验
5.1.第一阶段样本1检验和分析
5.1.1.市场导向的三行为
5.1.1.1.基本分析
5.1.1.2.信度(Reliability)
5.1.1.3.效度(Validity)
5.1.1.4.因子分析
5.1.2.企业业绩
5.1.2.1.基本分析
5.1.2.2.信度
5.1.2.3.效度
5.1.2.4.因子分析
5.1.3.企业预期行为
5.1.3.1.基本分析
5.1.3.2.信度
5.1.3.3.效度
5.1.3.4.因子分析
5.1.4.企业竞争能力
5.1.4.1.基本分析
5.1.4.2.信度
5.1.4.3.效度
5.1.4.4.因子分析
5.1.5.共变量
5.2.第二阶段样本2检验和分析
5.2.1.市场导向的三行为
5.2.1.1.基本分析
5.2.1.2.信度
5.2.1.3.效度
5.2.1.4.因子分析
5.2.2.企业业绩
5.2.2.1.基本分析
5.2.2.2.信度
5.2.2.3.效度
5.2.2.4.因子分析
5.2.3.企业预期行为
5.2.3.1.基本分析
5.2.3.2.信度
5.2.3.3.效度
5.2.3.4.因子分析
5.2.4.企业竞争能力
5.2.4.1.基本分析
5.2.4.2.信度
5.2.4.3.效度
5.2.4.4.因子分析
5.2.5.综合环境
5.2.5.1.基本分析
5.2.5.2.信度
5.2.5.3.效度
5.2.5.4.因子分析
5.2.6.企业战略模式
5.2.6.1.基本分析
5.2.6.2.信度
5.2.6.3.效度
5.2.6.4.因子分析
5.3.第二阶段样本3检验和分析
5.3.1.市场导向的三行为
5.3.1.1.基本分析
5.3.1.2.信度
5.3.1.3.效度
5.3.1.4.因子分析
5.3.2.企业业绩
5.3.2.1.基本分析
5.3.2.2.信度
5.3.2.3.效度
5.3.2.4.因子分析
5.3.3.企业预期行为
5.3.3.1.基本分析
5.3.3.2.信度
5.3.3.3.效度
5.3.3.4.因子分析
5.3.4.企业竞争能力
5.3.4.1.基本分析
5.3.4.2.信度
5.3.4.3.效度
5.3.4.4.因子分析
第六章 模型及假设分析
6.1.第一阶段研究:COPA模式和共变量
6.1.1.基于“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企业业绩模型分析
6.1.1.1.研究目的
6.1.1.2.研究内容和假设
6.1.1.3.模型分析
6.1.2.基于“与企业预期相比的”企业业绩模型分析
6.1.2.1.研究目的
6.1.2.2.研究内容和假设
6.1.2.3.模型分析
6.2.第一阶段研究:共变量
6.2.1.研究目的
6.2.2.研究内容和假设
6.2.3.COPA模式下“企业反应速度”模型分析
6.2.3.1.“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企业业绩的模型
6.2.3.2.“与企业预期相比的”企业业绩的模型
6.2.4.“企业信息渗透效率”模型分析
6.2.4.1.“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企业业绩的模型
6.2.4.2.“与企业预期相比的”企业业绩的模型
6.2.5.市场波动之:顾客需求内容变化
6.2.5.1.“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企业业绩的模型
6.2.5.2.“与企业预期相比的”企业业绩的模型
6.2.6.市场波动之:市场需求量波动
6.2.6.1.“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企业业绩的模型
6.2.6.2.“与企业预期相比的”企业业绩的模型
6.2.7.竞争激烈程度之:行业获利性
6.2.7.1.“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企业业绩的模型
6.2.7.2.“与企业预期相比的”企业业绩的模型
6.2.8.竞争激烈程度之:竞争对手策略的波动
6.2.8.1.“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企业业绩的模型
6.2.8.2.“与企业预期相比的”企业业绩的模型
6.2.9.技术波动:行业技术更新率
6.2.9.1.“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企业业绩的模型
6.2.9.2.“与企业预期相比的”企业业绩的模型
6.3.第二阶段研究:SOPA和EOPA模式
6.3.1.基本模型的发展:竞争能力、企业业绩和预期行为
6.3.1.1.基于“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企业业绩模型分析
6.3.1.1.1.研究目的
6.3.1.1.2.研究内容和假设
6.3.1.1.3.模型分析
6.3.1.2.基于“与企业预期相比的”企业业绩模型分析
6.3.1.2.1.研究目的
6.3.1.2.2.研究内容和假设
6.3.1.2.3.模型分析
6.3.2.市场导向决定因子的拓展:SOPA模式
6.3.2.1.基于“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企业业绩模型分析
6.3.2.1.1.研究目的
6.3.2.1.2.研究内容和假设
6.3.2.1.3.模型分析
6.3.2.2.基于“与企业预期相比的”企业业绩模型分析
6.3.2.2.1.研究目的、内容和假设
6.3.2.2.2.模型分析
6.3.3.市场导向决定因子的拓展:EOPA模式
6.3.3.1.EOPA模式之:宏观环境
6.3.3.1.1.该模型的研究目的、内容和假设
6.3.3.1.2.模型分析
6.3.3.2.EOPA模式之:营销基础条件
6.3.3.2.1.研究目的、内容和假设
6.3.3.2.2.模型分析
6.3.3.3.EOPA模式之:产业基础、政策环境和与政府间关系
6.3.3.3.1.研究目的、内容和假设
6.3.3.3.2.模型分析
6.4.第二阶段共变量研究:企业属性
6.4.1.研究目的、内容和假设
6.4.2.样本3中COPA模式分析:“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业绩模型
6.4.3.样本3中COPA模式分析:“与预期相比的”业绩模型
第七章 讨论和启示
7.1.理论上
7.1.1.哲学基础和行为标准的思辨
7.1.2.市场导向理论的研究模式
7.1.3.从营销观念到企业战略
7.1.4.市场导向决定因子的讨论
7.1.5.两种业绩衡量纬度和两类业绩指标
7.1.6.企业预期行为的讨论
7.2.方法上
7.2.1.数据检验问题:信度和效度
7.2.2.样本
7.2.3.数据、指标
7.2.4.SEM方法
7.2.5.共变量
7.3.实践上
7.3.1.市场导向观念的建立和执行
7.3.2.市场导向与多角度的企业业绩
7.3.3.如何提高市场导向水平
7.3.4.市场导向与企业预期行为
7.4.政府视角的观点
7.5.本文的不足
7.6.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市场导向、竞争优势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D]. 张雪兰.武汉大学2005
- [2].企业运用市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林媛媛.华中科技大学2004
- [3].双维度市场导向、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 刘金星.吉林大学2010
- [4].基于市场导向的全面创新机制及绩效实证研究[D]. 水常青.浙江大学2009
- [5].驱动市场导向、顾客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 陈羽.华南理工大学2012
- [6].企业家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 刘宇.吉林大学2009
- [7].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关联研究[D]. 罗青军.浙江大学2003
- [8].转型经济下企业市场导向问题研究[D]. 吴水兰.华中科技大学2009
- [9].创业能力与企业绩效间的转化路径实证研究[D]. 罗志恒.吉林大学2009
- [10].转型经济下的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D]. 王京伦.吉林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市场导向、营销创新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市场驱动还是驱动市场[D]. 马勇.复旦大学2008
- [2].企业战略联盟:动因、治理与绩效[D]. 巫景飞.复旦大学2005
- [3].在华跨国公司绩效管理研究[D]. 刘爱东.复旦大学2005
- [4].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D]. 刘长喜.复旦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