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氮素转化规律的研究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氮素转化规律的研究

论文摘要

氮(N)是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然而过量的N肥施用不仅带来肥效的降低,而且导致一系列不良的环境反应,研究稻田N素的转化及动态规律,对提高N的有效利用及其降低N的环境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分析测定、室内培养试验和田间小区实验,利用静态箱技术、自制测渗计技术和密闭式酸吸收法等手段,对稻鸭和稻鱼共作生态系统稻田N的矿物固定与固定态铵的释放;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N的生态学效应;田面水N库与土壤N库相互转化;作物生长与N素转化的联系及其系统N素损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对于常规稻作,由于鸭和鱼的存在,稻鸭、稻鱼共作降低了土壤pH,显著提高了0.02-1mm的砂粒和细砂粒含量,显著降低了<0.002mm粘粒的含量,使得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增加,土壤团聚化程度加强,因此改善了土壤质地。稻鸭、稻鱼共作提高了土壤全N、全P含量,增幅分别为4%~7%和4%~13%,显著地增加了土壤NH4+、速效P含量,而对土壤NO3-影响不大。2、土壤固定态铵受鸭、鱼活动,施肥和水稻生长多种因素影响。施肥促进土壤对铵的固定,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随着土壤交换性NH4+和pH增加而增加;相对于常规稻作,鸭和鱼的存在显著地提高了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其增幅为4%~5%;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0.2mm.的砂粒含量和<0.002mm的粘粒含量成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水稻吸N量与土壤固定态铵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量呈显著正相关,水稻吸收促进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因此,相对于常规稻作,稻鸭、稻鱼共作提高了土壤N含量和水稻吸N量,降低了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为创造了一个对作物潜在有效的N库。3、在水稻全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N表现为先升后降,并于成熟期有所回升;土壤脲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大。相对于常规稻作,由于鸭子和鱼的活动及其生活粪便作用,稻鸭、稻鱼共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N含量、土壤脲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其增幅分别为7%~8%、8%~13%、13%~17%和10%~1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N与土壤速效N、土壤全N、全P和水稻吸N量之间不相关,土壤脲酶和脱氢酶活性与土壤速效N负相关,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全N、全P不相关,土壤脲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与水稻吸N量呈显著相关,土壤微生物量N与土壤酶活性不相关。4、稻田土壤SON是水稻吸收、微生物吸收和N淋失的交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在水稻全生育期,土壤SON与土壤无机N呈显著正相关,与水稻吸N量呈显著负相关;而由于水稻对N的吸收和N的下渗淋失,土壤SON与土壤微生物量不相关。相对于常规稻作,由于鸭和鱼的存在,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土壤SON含量显著降低了7%-12%。DON是稻田渗漏水的主要N形态。相对于常规稻作,稻鸭、稻鱼共作减少了土壤SON的潜在淋失。5、NH4+是田面水无机N素的主要形态;同时,相对于处理常规稻作,稻鸭稻鱼共作显著降低田面水pH,显著提高NH4+浓度,而TN浓度有所增加,而对NO3-无明显影响;稻鸭共作显著提高了DO浓度,而稻鱼共作显著降低了DO浓度。田面水中NH4+/TH在施肥后第3天达到最大,随后降低,而所有处理NH4+/TN的均值相当,表明稻鸭、稻鱼共作不会增加TN中NH4+的比重,因此不会提高氨N为形态的相对流失潜力。渗漏水中NO3-是无机N淋失的主要形态;相对于处理常规,稻鸭、稻鱼共作渗漏水NO3-和TN浓度降低,而渗漏水NH4+无明显变化。稻鸭、稻鱼共作肥料N潜在淋失率分别为2.72%、2.58%,低于处理常规稻作(2.99%),表明稻鸭、稻鱼共作可以减少施入N肥潜在的下渗淋失,同时稻鱼共作减少N肥淋失的效果好于稻鸭共作。6、由于鸭子和鱼的存在,相对于常规稻作,稻鸭、稻鱼显著提高稻田田面水总P浓度、溶解P浓度和土壤速效P含量及水稻植株对P的吸收,而土壤全P有所增加。在水稻全生育期,稻鸭、稻鱼共作系统田面水总P浓度、溶解P浓度、土壤全P和速效P含量在施肥后达到最大值,此后随水稻的生长逐渐降低,表明施P肥后一周是控制稻田P流失的关键时期;同时,对P的环境效应分析表明,在稻鸭、稻鱼共作期间,要注意避免农田排水和防止因降雨引起的田面水外溢。此外,由于鸭子和鱼的活动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化肥的施用量,进而降低了化肥损失所造成的环境危害。7、各处理N2O排放具有类似的变化模式;N2O排放峰值出现在施肥后2星期和稻田落干期。与常规稻作相比,由于鸭鱼的存在,稻鸭共作生态系统N2O释放量显著增加为8%-13%,稻鱼共作生态系统N2O释放量则显著减少了4%-5%。在稻田淹水期,N2O排放与温度变化不相关,与土壤有效N和pH相关;稻田排干后,N2O排放与温度变化、土壤有效N和pH不相关,表明在稻田淹水期,N2O排放受土壤氧化-还原层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影响,而在稻田落干期,N2O排放受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和pH共同影响。稻鸭共作提高了系统N2O的增温效应,而稻鱼共作降低了系统N2O的增温效应。8、尿素的施用促进NH3的挥发,尿素施用后一周NH3挥发量占总挥发量的79%-87%,说明了施肥后一周是控制NH3挥发的关键时期。对影响NH3挥发的因子分析表明,NH3通量与土壤pH、田面水pH、田面水NH4+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温度和土壤脲酶活性不相关。相对于常规稻作,由于鸭子和鱼的存在降低了田面水pH,稻鸭、稻鱼共作降低了稻田NH3挥发。因此,稻田养鸭养鱼能够降低N肥的损失率,进而提高N肥的利用率。9、施肥和水稻吸N是影响N平衡最主要的因素,NH3挥发、降雨和灌溉水也是影响N平衡的重要因素,而N2O释放、N淋失和鸭和鱼N的输出对平N衡的贡献不大。与常规稻作不同,稻鸭和稻鱼共作N平衡为正,表明了鸭和鱼的存在加速了土壤有机养分的周转,显著地提高了水稻N的输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稻鱼生态种养模式
  • 1.2.2 稻鸭生态种养模式
  • 1.2.3 田面水N素
  • 1.2.4 土壤固定态铵
  • 1.2.5 土壤可溶性有机N
  • 1.2.6 土壤微生物量N
  • 1.2.7 土壤酶活性
  • 1.2.8 N素损失
  • 1.2.9 土壤N矿化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3.1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3.2 本研究的思路、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 1.4 项目来源
  • 第二章 稻鸭、稻鱼共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地点和土壤
  • 2.2.2 试验材料
  • 2.2.3 田间设置及管理
  • 2.2.4 田间取样及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土壤pH
  • 4+'>2.3.2 土壤NH4+
  • 3-'>2.3.3 土壤NO3-
  • 2.3.4 土壤全N
  • 2.3.5 土壤速效P
  • 2.3.6 土壤全P
  • 2.3.7 土壤质地
  • 2.4 讨论
  • 2.4.1 稻田土壤pH
  • 2.4.2 稻田土壤N变化
  • 2.4.3 稻田土壤P变化
  • 2.4.4 稻田土壤质地变化
  • 2.5 结论
  • 第三章 稻鸭、稻鱼共作对稻田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地点和土壤
  • 3.2.2 试验材料
  • 3.2.3 田间设置及管理
  • 3.2.4 田间取样及分析方法
  • 3.3 结果
  • 3.3.1 温度
  • 3.3.2 水稻吸N
  • 3.3.3 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动态及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4.1 土壤温度对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
  • 3.4.2 土壤pH对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
  • 3.4.3 土壤粘粒
  • 3.4.4 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动态变化及释放
  • 3.4.5 土壤固定态铵与水稻吸N的相关性
  • 3.5 结论
  • 第四章 稻鸭、稻鱼共作对土壤微生物量N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点和土壤
  • 4.2.2 试验材料
  • 4.2.3 田间设置及管理
  • 4.2.4 田间取样及分析方法
  • 4.3 结果
  • 4.3.1 土壤微生物量N
  • 4.3.2 土壤酶活性
  • 4.3.3 水稻吸N
  • 4.3.4 相关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稻田土壤微生物量N动态及其与土壤养分、水稻吸N量的相关性
  • 4.4.2 稻田土壤酶活性动态及其与土壤养分、水稻吸N量的相关性
  • 4.4.3 稻田土壤微生物量N与土壤酶的相关性
  • 4.5 结论
  • 第五章 稻鸭、稻鱼共作对稻田土壤可溶性N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地点和土壤
  • 5.2.2 试验材料
  • 5.2.3 田间设置及管理
  • 5.2.4 田间取样及分析方法
  • 5.3 结果
  • 5.3.1 土壤无机N
  • 5.3.2 土壤可溶性有机N
  • 5.3.3 渗漏水不同形态N
  • 5.3.4 稻田土壤SON库
  • 5.3.5 土壤SON与水稻吸N量的相关性
  • 5.3.6 土壤SON与无机N的相关性
  • 5.4 讨论
  • 5.4.1 稻田土壤SON动态变化
  • 5.4.2 土壤SON的淋失
  • 5.4.3 土壤SON与土壤微生物量N的相关性
  • 5.5 结论
  • 第六章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田面水N素动态变化及淋溶损失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地点和土壤
  • 6.2.2 试验材料
  • 6.2.3 田间设置及管理
  • 6.2.4 田间取样及分析方法
  • 6.3 结果
  • 6.3.1 田面水pH
  • 6.3.2 田面水DO
  • 4+,NO3-,TN'>6.3.3 田面水NH4+,NO3-,TN
  • 4+,NO3-,TN'>6.3.4 渗漏水NH4+,NO3-,TN
  • 6.4 讨论
  • 6.4.1 田面水pH和DO
  • 6.4.2 田面水N素
  • 6.4.3 铵态N/总N的变化
  • 6.4.4 渗漏水N素的变化
  • 6.4.5 N的淋失量
  • 6.5 结论
  • 第七章 稻鸭、稻鱼共作对稻田磷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地点和土壤
  • 7.2.2 试验材料
  • 7.2.3 田间设置及管理
  • 7.2.4 田间取样及分析方法
  • 7.3 结果
  • 7.3.1 田面水P
  • 7.3.2 土壤P
  • 7.3.3 植株P
  • 7.3.4 相关性
  • 7.4 讨论
  • 7.4.1 稻田田面水P素变化
  • 7.4.2 稻田土壤P素变化
  • 7.4.3 稻田田面水P素的潜在环境效应
  • 7.4.4 水稻植株吸P量变化及其与各形态P的相关性
  • 7.5 结论
  • 第八章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氧化亚氮排放的研究
  • 8.1 引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2.1 试验地点和土壤
  • 8.2.2 试验材料
  • 8.2.3 田间设置及管理
  • 2O采集及测定'>8.2.4 N2O采集及测定
  • 8.2.5 田间取样
  • 8.2.6 分析方法
  • 8.3 结果
  • 8.3.1 土壤温度
  • 8.3.2 田面水DO
  • 8.3.3 田面水pH
  • 8.3.4 土壤无机N
  • 2O'>8.3.5 稻田N2O
  • 2O释放量'>8.3.6 N2O释放量
  • 8.3.7 相关性分析
  • 8.4 讨论
  • 2O排放'>8.4.1 稻田N2O排放
  • 2O的增温效应'>8.4.2 稻鸭和稻鱼共作生态系统N2O的增温效应
  • 8.5 结论
  • 3挥发的研究'>第九章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NH3挥发的研究
  • 9.1 引言
  • 9.2 材料与方法
  • 9.2.1 试验地点和土壤
  • 9.2.2 试验材料
  • 9.2.3 田间设置及管理
  • 3采集及测定'>9.2.4 NH3采集及测定
  • 9.2.5 田间取样及分析方法
  • 9.3 结果
  • 9.3.1 土壤和田面水pH
  • 9.3.2 田面水温度
  • 4+'>9.3.3 田面水NH4+
  • 9.3.4 稻田土壤脲酶
  • 3挥发'>9.3.5 稻田NH3挥发
  • 3挥发量'>9.3.6 NH3挥发量
  • 9.3.7 相关性分析
  • 9.4 讨论
  • 3挥发'>9.4.1 稻田NH3挥发
  • 9.4.2 稻田总的N损失量
  • 9.5 结论
  • 第十章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N素平衡的研究
  • 10.1 引言
  • 10.2 材料与方法
  • 10.2.1 试验地点和土壤
  • 10.2.2 试验材料
  • 10.2.3 田间设置及管理
  • 2O采集及测定'>10.2.4 N2O采集及测定
  • 3采集及测定'>10.2.5 NH3采集及测定
  • 10.2.6 N淋失
  • 10.2.7 田间取样及分析方法
  • 10.3 结果与讨论
  • 10.3.1 降雨
  • 10.3.2 灌溉水
  • 10.3.3 土壤全N
  • 2O释放'>10.3.4 N2O释放
  • 3挥发'>10.3.5 NH3挥发
  • 10.3.6 N淋失
  • 10.3.7 鸭和鱼的N输出
  • 10.3.8 水稻N输出
  • 10.3.9 产量
  • 10.3.10 水量平衡
  • 10.3.11 N平衡
  • 10.4 结论
  • 第十一章 总结与讨论
  • 11.1 研究结果
  • 11.1.1 土壤常规养分
  • 11.1.2 土壤铵的固定与释放
  • 11.1.3 土壤微生物量N和土壤酶活性动态
  • 11.1.4 土壤可溶性有机N
  • 11.1.5 稻田田面水N素变化
  • 11.1.6 稻田P素变化
  • 2O释放'>11.1.7 稻田N2O释放
  • 3挥发'>11.1.8 稻田NH3挥发
  • 11.2 本研究创新点
  • 11.2.1 研究手段和方法有创新
  • 11.2.2 研究思路有创新
  • 11.2.3 研究结果有创新
  • 11.3 本研究的不足及改进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三种典型土壤固定态铵及其释放研究初探[J]. 土壤通报 2018(04)
    • [2].稻鸭共作生态系统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有效性[J]. 生态学报 2008(06)
    • [3].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6(05)
    • [4].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03)
    • [5].氮肥施用对土壤固定态铵有效性和剖面变化特征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5(05)
    • [6].缓释复合肥料对土壤和黑麦草氮素营养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05)
    • [7].氮肥管理对秸秆全量还田双季晚稻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7(02)
    • [8].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供氮潜力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9(05)
    • [9].施氮对高肥力稻田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水体铵氮损失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0(05)
    • [10].缓/控释复合肥料对土壤氮素库的调控作用[J]. 生态学报 2010(24)
    • [11].基于大棚黄瓜土壤养分及氮积累特征的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20(04)

    标签:;  ;  ;  ;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氮素转化规律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