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 PD)是一种神经系统慢性退变性疾病,在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1%,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平衡障碍,其主要病理学特征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以及Lewy小体的形成。建立与人类PD发病特征相似的动物模型是开展PD研究的必要工具和手段。在PD研究中有多种动物模型,其中,鱼藤酮能产生与PD流行病学和病理特征更为相似的表现,因而可能在机制上更接近于人类自然病程。目前,虽然慢性鱼藤酮暴露模型研究已有了较大进展,但动物个体差异大、死亡率较高、操作繁琐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研制了鱼藤酮新剂型-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用于制备大鼠PD模型获得初步成功。其内容如下:1.鱼藤酮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研制以三硬脂酸甘油酯为固体脂质材料,辛酸/癸酸三甘油酯为液体脂质材料,采用高速剪切-熔融超声法制备鱼藤酮纳米结构脂质载体(R-NLC)。采用动态光散射仪与微电泳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与表面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纳米粒表面形态;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纳米粒中鱼藤酮的物理状态。制得的纳米粒在透射电镜下呈规则的球形,表面圆整,平均粒径为83.54nm,Zeta电位为-37.04mV,包封率为92.5%,载药量为1.99%,DSC显示药物是以无定形状态存在。4℃冰箱放置三个月,R-NLC的外观、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均无明显变化,物理化学稳定性良好。上述结果表明高速剪切-熔融超声法可以制备出理化性质稳定的鱼藤酮纳米结构脂质载体。2.鱼藤酮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体内外释放研究采用动态透析法研究R-NLC在含不同浓度乙醇的PBS介质中的体外释放情况;以正常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皮下注射R溶液和R-NLC,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鱼藤酮血药浓度,考察R-NLC的体内释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R体外释放速度随PBS介质中乙醇浓度(20%~40%)增加而加快,当释放介质含20%乙醇时,R全部释放需要15天。在此介质中,随着时间的延长,鱼藤酮释放速率逐渐降低,按Weibull分布模型能较好地描述R-NLC的体外释放曲线。给大鼠单次皮下注射R溶液2mg/kg ,4h血药浓度达高峰(81.3±5.5 ng/mL),随后浓度很快下降,8h已检测不到。皮下给予R-NLC 2mg/kg后,6h血药浓度达高峰(466.4±20.0 ng/mL),是给予同剂量R溶液的5.7倍,8h时血药浓度下降幅度较大,8h后下降速度非常缓慢,直到48h仍维持较高水平(251.0ng/mL)。表明R-NLC体内外均有较好的缓释作用。3.鱼藤酮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诱导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的实验研究SD大鼠皮下注射R-NLC制作PD大鼠模型:A组:2.0mg/kg/次,3天一次,总量18mg/kg;B组:1.5mg/kg/次,3天一次,总量12mg/kg;C组:1.0mg/kg/次,2天一次,总量12mg/kg。共给药28天,每周休息一天。用网格试验、斜坡试验检测鱼藤酮暴露前后动物行为学改变;采用HE染色观察黑质细胞形态,TH免疫组化和尼氏染色检测黑质(SN)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情况。结果:(1)移动潜伏期延长:鱼藤酮暴露4周后,A、B、C三组网格试验指标移动潜伏期由同期对照组的(1.06±0.18)s分别延长至(7.28±3.73)s(P<0.05)、(2.85±1.28)s(P<0.05)、(4.31±1.56)s(P<0.01);斜坡试验变化均无显著性。(2)体重变化不明显或有所增加:与给药前相比,28天后A组和C组体重变化不明显,B组体重增加18.9%(P<0.05),但三组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给药方案不同死亡率不同:C组无一动物死亡,A组和B组死亡率分别为27.3%和10.0%。三组大鼠均表现程度不等的活动减少、觅食能力下降、动作迟缓、弓背状姿势等。(4)黑质DA神经元呈现不同程度损伤:三组大鼠黑质TH免疫阳性细胞数目均明显减少,分别由对照组的65.3±11.4下降为13.2±3.6(A组,P<0.01)、18.3±4.7(B组,P<0.01)、15.4±5.6(C组,P<0.01);尼氏染色显示黑质部位神经元减少,存活的神经元细胞出现核固缩、胞体缩小,并有大量的胶质细胞增生。上述结果表明以1.0mg/kg/次,2天一次的给药方案给SD大鼠背部皮下注射R-NLC,死亡率低,可以成功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鱼藤酮论文;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论文; 帕金森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