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意义论文-刘宏宇,袁庆晗,王建平

大地构造意义论文-刘宏宇,袁庆晗,王建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地构造意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海西期,斑岩铜钼矿床,二连浩特

大地构造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宏宇,袁庆晗,王建平[1](2019)在《内蒙古二连浩特海西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及找矿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二连浩特东北部地处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晚古生代增生带,区域内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发育,其中海西期与燕山期的侵入岩最为发育。本次研究的对象是一套海西期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组合,其中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岩石类型主要是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碱性花岗岩岩石类型主要为碱性花岗岩、碱性晶洞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74~314 Ma,在晚石炭-早二迭纪之间。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中的A/KNC的值显示样品为准铝质-弱的过铝质,矿物组合中未见到白云母等富含(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李占东,赵佳彬,张日新,李丽,郝沪军[2](2019)在《台湾大地构造格局及其对油气的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台湾的大地构造格局和晚中生代以来的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其构造单元的类型、性质和演化过程存在较多争论.本文系统综述了50多年来已有中国台湾大地构造格局和重建晚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史的主要认识,特别是近10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侧重探讨了板块运动和弧陆碰撞对中国台湾大地构造形成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研究认为中国台湾总体经历了4个关键期:(1)晚中生代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时期(约80 Ma),在华南陆缘形成造山带和俯冲沟弧盆系统;(2)古近纪到早中新世被动大陆边缘时期(约80~16.5 Ma),形成新生代台西盆地和台西南盆地雏形;(3)中-晚新世板块汇聚初期(16.5~6 Ma),形成的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增生楔为中央山脉、恒春半岛前身,向南连接恒春海脊,部分南海洋脊因碰撞挤压形成中国台湾东部蛇绿岩套;(4)晚中新世末以来活跃造山期(6 Ma至今),菲律宾海板块朝欧亚大陆向西碰撞和向北俯冲,分别形成西部麓山带、雪山山脉、高屏斜坡和大屯火山区—琉球火山弧、宜兰平原—冲绳海槽;北吕宋岛弧向欧亚大陆碰撞和逆冲,形成花东纵谷和利吉混杂岩体、海岸山脉.中国台湾地区在同裂谷(syn-rift)时期的晚白垩系到古近系、后裂谷(post-rift)时期的中新统、造山定型期的下中新统和第四系地层发育了叁套主要含油气系统.从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来认识中国台湾独特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理解其独有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这对该区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寻找和评价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韩飞,黄永高,李应栩,贾小川,杨学俊[3](2019)在《西藏冈底斯中段南木林地区始新世岩浆作用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南冈底斯中段南木林地区的二长花岗岩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二长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50.24±0.68Ma,为始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冈底斯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里特曼指数为1.66~1.94,具有钙碱性特征,A/CNK=1.11~1.15,显示出过铝质的特征,同时具有高硅、高钾(可达钾玄岩系列)特征。微量元素强烈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及La、Ce等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Zr等高场强元素(HFSE),表现出弧型或壳源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属性。Sm/Nd值为0.45~0.57,平均值为0.53,显示出岩浆的深源特征。稀土元素(La/Yb)N值较高,平均值为9.25,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且具有较显着的负Eu异常特征。综合研究表明,南木林花岗岩体形成过程为俯冲至断离的特提斯洋壳发生脱水作用,导致上覆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玄武质岩浆形成,岩浆随后上涌底侵至莫霍面附近,巨大的热烘烤作用迫使下地壳(富黏土或泥质岩)发生部分熔融,之后玄武质与长英质岩浆发生了广泛的混合作用,最后侵位成岩形成南木林地区广泛的含基性包体的花岗岩体。这为特提斯洋闭合、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时限提供了同位素年龄证据,也丰富了冈底斯岩体成岩模式和地球化学特征。(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苏德辰,杨战兵,孙爱萍,乔秀夫[4](2019)在《山西云岗石窟侏罗系地震液化砂岩柱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报道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云岗石窟景区内侏罗系地层中发现的20余个由地震液化形成的砂岩柱。地震导致的砂土液化是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地震波的震动使埋藏在地下未固结的饱和砂质沉积物迅速变为流体并在巨大压力下喷涌至地表,形成砂火山或泥火山。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和2012年新西兰6.2级地震都产生了严重的液化现象,在对地表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分别在地表形成了一系列的溢出丘和形态完好的砂火山。古地震之后,液化砂质沉积物往往在上涌的通道内固结成岩,形成穿层的岩柱或岩管。近年来,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相继发现很多地震液化形成的中生代巨型碎屑岩柱。2018年,本文作者在云岗石窟景区内的侏罗系云岗组中发现了20多条直径15~20cm左右、高可达2m以上穿层"侵入"的砂岩柱,有的在纵向上呈串珠状排列,有的呈不规则的树枝状自下向上伸展,膨大狭缩、分支复合现象非常明显,砂岩柱内部结构均一,不见任何层理。砂岩柱顶端的泥质围岩石中有明显向上牵引、拖拽的痕迹。这些砂岩柱没有任何硅化木的特征,也不是普通成岩作用形成的结核,与暴雨、泥石流、重力滑塌等作用均无任何关系,是古地震液化作用在地层内保存的遗迹,故称为液化砂岩柱。地震液化砂岩柱发育的层位位于李振宏等人(2014)在宁武—静乐盆地侏罗系云岗组顶部的凝灰质泥晶碳酸盐层位(160Ma)之下约40m处,初步判定形成这些液化砂岩柱的古地震发生于160.75 Ma~160 Ma之间的晚侏罗世。古地震的形成过程与燕山运动引起的地壳运动有直接的关联,是华北克拉通内与燕山运动伴生的古地震在地层中留下的最直接证据。(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俊涛[5](2019)在《粤北白石坳地区印支期过铝质花岗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粤北白石坳地区广泛出露的印支期过铝质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区域大地构造学等方法,分析了其物质来源、成因机制及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认为白石坳地区印支期过铝质花岗岩是古元古代地壳组分经部分熔融的产物,原岩为泥质岩和杂砂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其成因模式为印支期的区域上陆-陆碰撞致使华南地区地壳由伸展机制向挤压机制转换,地壳加厚作用导致下地壳密度的增大,岩石圈重力不稳定而发生拆沉作用,引起地幔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从而促使富硅铝地壳物质发生大规模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形成过铝质花岗岩。(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2期)

曾振,孙雷,张兴洲,崔维龙,蒋力[6](2019)在《黑龙江跃进山杂岩中砾岩的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省饶河县石场一带分布的跃进山杂岩为一套富含晚叁迭世化石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砾岩样品中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样品中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具有4组年龄,分别为800 Ma以上、500 Ma、251~284 Ma和219~222 Ma.前叁者与佳木斯地块中的热事件年龄完全一致,表明其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佳木斯地块;后者为砾岩最小年龄组,大致可将这组最小年龄视为这套砾岩的沉积时代下限,与西侧松辽地块东缘的张广才岭地区广泛分布的210~228 Ma的晚叁迭世早期花岗岩基本一致,说明具有最小年龄组的碎屑锆石可能来自松辽地块东部.碎屑锆石年龄及其源区特征表明,在晚叁迭世之前,跃进山增生杂岩已经就位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并成为佳木斯地块东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地质与资源》期刊2019年03期)

邵瑞琦[7](2019)在《拉萨地块下白垩统多尼组红层古地磁学研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由从冈瓦纳大陆不断裂离的微地块与欧亚大陆南缘经历多期碰撞拼合后形成的,在各个相邻的地块之间存在碰撞后残余的缝合带,研究这些缝合带的形成时间及各地块之间的碰撞过程对厘清青藏高原的起源与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前人已在青藏高原开展了丰富的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研究,但目前对于拉萨—羌塘地块的具体碰撞时间、印度—欧亚大陆的初始碰撞时间及碰撞后欧亚大陆内部产生的构造缩短量等科学问题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拉萨地块作为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块之一,北邻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其白垩纪以来的古地理位置演化对理解上述科学问题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拉萨地块保吉地区下白垩统多尼组红层展开古地磁学研究,并结合前人在青藏高原的研究成果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拉萨地块保吉地区下白垩统多尼组红层高温特征剩磁的主要载磁矿物为赤铁矿。本次共计从22个采点145块样品中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倾斜校正后特征剩磁平均方向为Ds=348.1°,Is=11.6°,k=152.5,a_(95)=2.5°,该特征剩磁在在99%和95%置信水平下分别通过了McFadden(1990)和McElhinny(1964)褶皱检验,表示特征剩磁是在褶皱形成前获得的;通过E/I校正对磁倾角浅化进行校正后的磁倾角Is=23.7°,最终获得的古地磁极为:62.6°N;296.6°E,A_(95)=1.8°。2.结合前人在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已获得的古地磁学和地质结果,本文认为:拉萨地块在白垩纪—始新世期间基本稳定于~17.5°±1.5°N的位置,拉萨地块东部和西部的古纬度基本一致,并且推断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约在113Ma发生碰撞。3.结合前人在青藏高原的研究结果,本文重建了班公湖—怒江洋在二迭纪—白垩纪期间的演化过程,推断其打开时间应为晚二迭世—早叁迭世,晚叁迭世洋盆发育成熟并且宽度达到最大,早侏罗世期间班公湖—怒江洋盆开始消亡,至早白垩世(~113Ma),拉萨—羌塘地块发生碰撞,班公湖—怒江洋随之逐渐消亡。(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贺海洋[8](2019)在《西藏南羌塘地块白垩纪岩浆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中部的构造-岩浆作用研究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青藏高原中部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的南羌塘地块白垩纪岩浆作用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详细地质调查,结合室内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主微量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分析,探讨白垩纪岩浆作用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演化的关系,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通过对南羌塘地块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合已有资料,建立了白垩纪岩浆活动时间序列,将南羌塘地块白垩纪构造演化划分为四个期次:145-125 Ma,125-100 Ma,100-87 Ma,87-73 Ma。第一期以在南羌塘地块明显缺失145-125 Ma的岩浆作用为特征,向北俯冲的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平板俯冲引起的软流圈地幔楔的消失,导致南羌塘地块岩浆作用的平静期。第二期以早白垩世多玛乡去申拉组火山岩(113.9±3.8 Ma)为代表,由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组成,中钾钙碱性,富集轻稀土元素,(~(87)Sr/~(86)Sr)_i值为0.70466-0.70537,εNd(t)为1.71-2.89。去申拉组火山岩的原始岩浆来源于幔源熔体和壳源熔体的混合,可能是向北俯冲的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的板片回转的结果。第叁期以晚白垩世早期毕洛错安山岩(95.4±0.9 Ma和94.4±0.8 Ma)为代表,具有高的MgO含量,正的εNd(t)值,低的(~(87)Sr/~(86)Sr)_i值。岩浆源区为俯冲板片熔体、沉积物和地幔楔橄榄岩,与向北俯冲的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板片断离有关。第四期以晚白垩世多玛乡阿布山组流纹岩(74.4±0.9 Ma和75.7±0.9 Ma)和安多县处布日深成岩为代表,阿布山组流纹岩为高分异I型岩浆岩,高钾钙碱性,明显的Eu负异常,(~(87)Sr/~(86)Sr)_i比值为0.70453-0.70491和εNd(t)值为1.63-2.35。安多县处布日深成岩(72.9±1.4 Ma和73.7±1.5 Ma)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87)Sr/~(86)Sr)_i=0.7064-0.7089,εNd(t)=-1.94--5.59。处布日深成岩与阿布山组火山岩地球化学性质类似,原始岩浆均来源于幔源熔体和壳源熔体的混合,可能是拉萨-羌塘碰撞区域的岩石圈的拆沉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多期次岩浆作用的研究,结合沉积地层学,古地磁,构造变形的资料,提出145-125 Ma的岩浆作用平静期代表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的向北的平板俯冲;125-100 Ma的岩浆作用是向北俯冲的板片回转响应;100-87 Ma的岩浆作用代表俯冲板片的断离,以及87-73 Ma的岩浆作用是拉萨-羌塘碰撞区域的岩石圈拆沉的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9-05-01)

隰弯弯,陈世忠[9](2019)在《福建政和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政和地区林屯石英闪长岩和富美花岗岩原定为燕山早期岩体,通过对其进行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分析,获得的年龄分别为林屯岩体433±7 Ma,富美岩体369±4 Ma。林屯岩体全岩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Ti、Nb、Ta负异常和Pb正异常,轻稀土富集,重稀土配分曲线较为平缓,不具明显的Eu负异常,为I型花岗岩,具有板块边缘幔源岩浆的特征。富美岩体全岩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Ba、Sr、P、Ti负异常和Rb、Pb、Th、U正异常,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明显,具有板内S型花岗岩的特征。两个岩体的同位素测年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证明,这两个岩体为加里东期形成,反映了武夷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构造?岩浆事件,也为武夷山加里东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限提供了精确约束。(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崔维龙,曾振,张兴洲[10](2019)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南双鸭山组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佳木斯地块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东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和西伯利亚两大古板块所夹持的中亚构造带最东端,东邻西太平洋大陆边缘中生代增生杂岩带。该地块以广泛出露有麻粒岩相高级变质表壳岩系,东缘发育晚古生代大陆边缘沉积层系和早中生代海相沉积地层为特征。早期的研究普遍认为,东北地区以佳木斯地块等为代表的诸变质构造单元是卷入到东亚晚古生代地槽褶皱带或古亚洲(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4-13)

大地构造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台湾的大地构造格局和晚中生代以来的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其构造单元的类型、性质和演化过程存在较多争论.本文系统综述了50多年来已有中国台湾大地构造格局和重建晚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史的主要认识,特别是近10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侧重探讨了板块运动和弧陆碰撞对中国台湾大地构造形成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研究认为中国台湾总体经历了4个关键期:(1)晚中生代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时期(约80 Ma),在华南陆缘形成造山带和俯冲沟弧盆系统;(2)古近纪到早中新世被动大陆边缘时期(约80~16.5 Ma),形成新生代台西盆地和台西南盆地雏形;(3)中-晚新世板块汇聚初期(16.5~6 Ma),形成的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增生楔为中央山脉、恒春半岛前身,向南连接恒春海脊,部分南海洋脊因碰撞挤压形成中国台湾东部蛇绿岩套;(4)晚中新世末以来活跃造山期(6 Ma至今),菲律宾海板块朝欧亚大陆向西碰撞和向北俯冲,分别形成西部麓山带、雪山山脉、高屏斜坡和大屯火山区—琉球火山弧、宜兰平原—冲绳海槽;北吕宋岛弧向欧亚大陆碰撞和逆冲,形成花东纵谷和利吉混杂岩体、海岸山脉.中国台湾地区在同裂谷(syn-rift)时期的晚白垩系到古近系、后裂谷(post-rift)时期的中新统、造山定型期的下中新统和第四系地层发育了叁套主要含油气系统.从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来认识中国台湾独特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理解其独有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这对该区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寻找和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地构造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宏宇,袁庆晗,王建平.内蒙古二连浩特海西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及找矿意义[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李占东,赵佳彬,张日新,李丽,郝沪军.台湾大地构造格局及其对油气的地质意义[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9

[3].韩飞,黄永高,李应栩,贾小川,杨学俊.西藏冈底斯中段南木林地区始新世岩浆作用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质通报.2019

[4].苏德辰,杨战兵,孙爱萍,乔秀夫.山西云岗石窟侏罗系地震液化砂岩柱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19

[5].张俊涛.粤北白石坳地区印支期过铝质花岗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广东化工.2019

[6].曾振,孙雷,张兴洲,崔维龙,蒋力.黑龙江跃进山杂岩中砾岩的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质与资源.2019

[7].邵瑞琦.拉萨地块下白垩统多尼组红层古地磁学研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西北大学.2019

[8].贺海洋.西藏南羌塘地块白垩纪岩浆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9].隰弯弯,陈世忠.福建政和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19

[10].崔维龙,曾振,张兴洲.佳木斯地块东缘南双鸭山组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C].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2019

标签:;  ;  ;  ;  

大地构造意义论文-刘宏宇,袁庆晗,王建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