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何陋轩空间设计

浅析何陋轩空间设计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人们在喧嚣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有着某种压力的存在,渴望宁静,急需恢复一种健康的精神状态。本文通过对上海松江方塔园何陋轩建筑的分析,体验该建筑建设过程中所要表达的“典雅、宁静和简约”的设计灵魂,通过对该建筑顶部的整体造型、所使用的特殊材料以及建筑空间内部支撑所用到的新型支撑结构的深度剖析,力求能为城市建筑的发展提供指导,对城市的建筑空间建设探究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空间支撑;建筑;设计

1何陋轩的建造背景

何陋轩位于上海松江整个方塔园的东南角,1986年开始建造,高7米,长16.8米,宽14.55米,总面积510平方米,是整个方塔园的最后项目。何陋轩建造的理念是供游人休息,一方面是人的体力和情绪需要;另一方面是追求方塔园中静与动的变化。在材料应用方面,就地取材,利用原有场地的竹子、土以及当地的稻草,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营造古朴自然、简而不陋、浑然天成而别有风致的休闲空间。设计者著名的建筑家、同济大学教授冯纪忠先生更是借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命此轩为“何陋轩”,极富哲理[1]。

2何陋轩的交通组织

2.1何陋轩的挡土墙设计

2.1.1挡土墙的设置

由于何陋轩建筑空间开放,所以需要挡土墙整体围合成半包围结构,把何陋轩围在其中。挡土墙的主要作用:

(一)弯曲的挡土墙形成的主要道路可以引导游人视线,使其迂回移动,更可以清晰明确的引导游人进入何陋轩。

(二)可以阻挡和屏蔽因地势高低不平而形成的土堆以及游人视觉上的限制。

(三)游人在休息时可以透过挡土墙上的孔洞,来欣赏建筑以外的景色。

2.1.2挡土墙的造型设计

挡土墙平均高1.6米左右,主要分布在何陋轩建筑的西北和东北方向。挡土墙由标准砖垒砌而成,水泥砂浆固定,根据每块墙的特点留有240*240、120*120方孔,使挡土墙整体避免过于呆板而显得非常通透。为了与包围在何陋轩周围的弧形水体相统一,挡土墙也要强调它的流动性。挡土墙整体呈弧线形,但每块又是独立存在,它们自由布置、各自向心,空间上向外扩张,长短、高度也依据地形而各不相同[2]。

2.2何陋轩的平面交通组织分析

根据游人的心理需求和游览观光路线,规划交通组织。何陋轩的主要出入口位于该建筑的西北方向,直接与主要道路相连。何陋轩仅此一条通道,道路两边是弯曲的挡土墙,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方向弯曲的挡土墙,才形成通往何陋轩的主要道路。连接何陋轩主入口的道路末端宽1.8m左右,采用水泥混泥土的方式铺设,主要道路以粗糙面的自然条石铺砌,石材质感古朴素雅,铺砌的方式由整齐划一,有自由排列,也有碎拼之分。

3何陋轩建筑空间分析

3.1何陋轩上部屋顶结构分析

3.1.1何陋轩屋顶结构材料分析

何陋轩屋顶的主体结构以竹为梁,排排摆放整齐,顶部用稻草铺垫,使得屋顶与整体建筑结合,造型轻盈,形成悬浮感。且稻草和竹子就地取材比较方便,经济廉价便于加工,施工速度也较快,沿用稻草做屋顶也是一种中华传统[3]。

3.1.2何陋轩屋顶造型特点

农家院四坡屋顶是何陋轩建筑的标志,其特点是:屋顶整体分四部分,均采用弯曲形式,中间主体屋顶南北走向,为了避免直接看到围墙外而压低南檐,整个屋顶北高南低,中间最高。俯视屋顶,东西两侧的斜弧线位于主屋顶的中间位置,但由于主屋顶的不对称,把东西两边屋顶分为两个不规则的斜面。整个屋顶框架由竹子整齐排列,南北纵深总长16.8m,竹距宽34cm;东西总长8.7m,竹距29cm,东西呈弧线形而且整体造型不对称。屋脊弯弯如新月,由于这种民居屋顶日益减少,所以这也是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2何陋轩的支撑结构分析

3.2.1何陋轩支撑结构材料分析

何陋轩支撑结构主要材料是竹子,其次是固定竹子接口的钢丝。竹子刚劲有力、使用寿命较长,不易折断、发霉等,而钢丝能更好的固定竹子接口使竹子不易产生变形。每根竹子精心挑选,主要承重的竹子直径均在8cm左右,次要支撑结构的竹子直径均在5cm左右,承重竹子长度根据屋顶实际高度裁剪,支撑结构竹子长度在50—300cm不等。竹子材质更加柔美、质朴,平实廉价的材料,却返璞归真。

3.2.2何陋轩的竹构架与地面支撑的连接

何陋轩空间承重竹子与地面的部分采用杯状金属构件连接并锚固,杯状金属构件底端与地面连接固定,竹子与金属部件上半部分连接置于地面,因为竹子怕水,这样即可以防水防裂,又免于虫菌侵蚀。由于屋檐四面外挑,所以在承重竹子底端旁边以45°方向另施竹子与顶部结合固定,进一步增加了竹子的承重性。这种处理方式,与我们的祖先用石质柱础保护木质柱子可谓异曲同工。

3.2.3何陋轩的竹构架与屋顶结构的连接

何陋轩空间的承重竹杆与屋顶结构直接相连,在承重竹竿的顶端沿45°角度切割掉,形成斜面,方便与顶部竹竿进行连接,在竹体内钻孔并用钢丝直接捆绑。屋顶最高处,承重竹竿最长,依次向外逐渐变短,故以最长竹竿为中点与南北两根在顶部向下50cm左右处相连支撑竹竿,支撑竹竿均已承重竹竿成90°夹角,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屋顶的稳定性和承重竹竿的坚固性。在承重竹竿中上部分每隔30cm处于与其相连的承重竹竿成90°、45°方向连接,纵横交错,犹如撑开雨伞的骨架。所有竹竿节点处涂抹黑漆,中间部分刷白。目的是与底端的黑色金属部件相呼应、削弱其清晰度,使整个屋架结构显得更加轻盈。

3.3何陋轩的地基分析

3.3.1何陋轩的地形处理

何陋轩原地形高低不平,为了顺应原基地落差,冯纪忠先生采用旋转加叠加的方式,将整体地基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基座,以30°、60°、90°的动态叠加,而建筑走向却采用了我国传统民居的南北轴线做法,是整体在空间上产生意动感[4]。三层基座高度分层依次渐渐下降,南高北低。在空间的视线安排上,当游客进入何陋轩时,站在何陋轩的入口处,南侧迎面对着的檐口仅仅比游客所站的位置高出一米左右的高度,风景被整个视野压缩,则显得整个何陋轩的平台更加纯净,屋顶则更有表现力。

3.3.2何陋轩的地基表面铺设分析

何陋轩三层地基的地砖铺地十分讲究。整个方砖沿着边缘横竖分割,其分割宽度大约是整块转的四分之一,沿着方砖的长边的方向铺设,每个三块方砖会用青砖做嵌缝,竹结构的柱脚会落在上面,这样即可以保持方砖的完整性,同时又可以暗示地基轴向感。由于地基上为质量非常轻的竹结构,屋面在和地基在冲突中,脱离了地基的牵制,让何陋轩整体造型更轻盈,更具动势。

4结语

何陋轩的建造使用现代的手法却又保持了古典的韵味,以韵味超越形式模仿,体现了与古为今的思想方法。作为方塔园中最后完成的建筑作品,使用竹子、稻草作为建筑材料,对现代建筑领域提倡的绿色建筑,在社会观念上达成共识。而这些环保、廉价的建筑材料进一步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参考,不仅仅作为建筑材料,也可用作空间装饰等。结构方面何陋轩的设计最大化继承了传统建筑的设计手法,在设计理念也最大化的回归自然、走向自然,使空间自然生态得到完美的呈现。

参考文献

[1]刘小虎.时空转换和意动空间[D].华中科技大学.2009.

[2]冯纪忠.何陋轩答客问[J].时代建筑,1988(03):4-5+58.

[3]冯纪忠先生谈方塔园[J].城市环境设计,2004(01):98-101.

[4]赵冰,王明贤,许江,严善錞,王澍,范景中,张隆溪.“冯纪忠和方塔园”展览暨学术研讨会[J].建筑学报,2008(03):98-101.

标签:;  ;  ;  

浅析何陋轩空间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