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众与媒介的互动探讨中国当代电视“低俗化”的特征、成因及对策

从受众与媒介的互动探讨中国当代电视“低俗化”的特征、成因及对策

论文题目: 从受众与媒介的互动探讨中国当代电视“低俗化”的特征、成因及对策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新闻学

作者: 刘琼

导师: 郭光华

关键词: 电视低俗化,特征,成因,对策,受众

文献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电视“低俗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传播的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变异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年来中国电视的“低俗化”现象伴随其“商业化”趋势不断发展。一部分电视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将价值取向转向对收视率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追求,为满足受众的低层次文化趣味的需要,假借“满足最广大读者的文化趣味”之名,大批量地制造格调低下的电视节目,使荧屏充斥着诸如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不良倾向的低俗之风。笔者认为,作为一种现代大众传播的媒介,电视本身是中性的,我们既不能片面地认为电视必然会给人类带来科学和进步,也不能断言它只能导致人性的退化或堕落,或者是必然导致某种“低俗化”。电视的文化功能能否完全实现,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从受众方面来说,取决于人们对电视文化传播活动的能动反应;二是从传播主体来说,取决于电视媒体所处的社会制度和这些制度赋予它的使命。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将研究视角瞄准电视的文化属性这一层次,将研究对象置于当代中国电视传播的宏观文化背景中,首先从归纳电视“低俗化”的本质特征、分析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入手,来理解和批判电视的“低俗化”;继而通过考察电视受众作用于电视文化的方式和过程,来研究受众的文化趣味与电视“低俗化”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以此揭示出电视“低俗化”的深层内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当代中国电视“低俗化”的四大表现

1.1 何谓电视的“低俗化”

1.2 电视“低俗化”的表现特征

2. 电视“低俗化”的深层内因

2.1 中国电视“低俗化”的文化背景

2.2 受众对电视文化的作用力

2.3 电视媒体为其“低俗化”推波动澜

3. 治理电视“低俗化”的对策

3.1 培养相对成熟的受众群

3.2 完善电视媒体的管理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已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8-29

参考文献

  • [1].反“低俗化”话语的媒介呈现[D]. 曹婼喧.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 [2].网络剧低俗化传播偏向研究[D]. 张春艳.新疆财经大学2017
  • [3].媒介文化视野下的媒介低俗化现象研究[D]. 段炼.四川外语学院2010
  • [4].中国新时期传媒低俗化问题研究[D]. 单丹.湖南大学2007
  • [5].当前我国大众传媒低俗化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思考[D]. 陈凌云.华中师范大学2008
  • [6].大众传媒低俗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吴振宇.广西民族大学2013
  • [7].对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现象的思考与研究[D]. 张清华.河北大学2007
  • [8].后现代语境下电竞游戏恶搞视频研究[D]. 何家星.西南政法大学2017
  • [9].大众传媒中低俗化现象对女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任超群.齐齐哈尔大学2012
  • [10].电视节目低俗化倾向及其治理[D]. 温炳章.暨南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当前我国大众传媒低俗化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思考[D]. 陈凌云.华中师范大学2008
  • [2].电视节目低俗化倾向及其治理[D]. 温炳章.暨南大学2007
  • [3].中国电视娱乐化现状研究[D]. 宋艳.华中科技大学2006
  • [4].中国新时期传媒低俗化问题研究[D]. 单丹.湖南大学2007
  • [5].一种媒介互动的视野[D]. 张丹.四川大学2006
  • [6].电视的教育功能及其受众分析[D]. 王雪雪.西北师范大学2006
  • [7].受众与媒介的互动关系研究[D]. 黄海琚.南京师范大学2007
  • [8].中国电视泛娱乐化现象探析[D]. 刘行宇.重庆大学2007
  • [9].我国电视节目导向和受众心理互动研究[D]. 张彦德.河海大学2005
  • [10].走向娱乐化的中国电视文化[D]. 孟宁.武汉大学2005

标签:;  ;  ;  ;  ;  

从受众与媒介的互动探讨中国当代电视“低俗化”的特征、成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