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及其教育引导 ——以郑州市为例

大学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及其教育引导 ——以郑州市为例

论文摘要

大学毕业生“蚁族”是国家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工作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内外多种因素使其在择业中表现从众现象,制约着其顺利就业。本论文通过对郑州市大学毕业生“蚁族”五个聚居点进行调查,客观地分析其择业从众心理的基本现状;辩证分析了其自主、竞争、拼搏等积极的从众现象和焦虑、攀比、抵触甚至对社会不满报复等消极的从众现象。总结了其消极的从众行为表现(一)非高薪不就,非大城市不去;(二)跳巢跟风,频繁更换工作;(三)择业信息获取和情绪发泄网络从众。在学理上,指出大学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是一种主体性人格缺失的择业心理、是一种择业情绪情感群体归属心理。其择业从众心理具有盲目性、矛盾性、功利性、攀比性和社会性特点,影响着其就业。本论文以科学理论为依据,遵循教育引导的基本原则,借鉴国内外经验,通过全面引导的思路展开,运用典型激励法、疏导教育法、网络引领法等方法,重点强化政府作用、建设良好的教育引导氛围;发挥家庭优势、强化教育引导合力;要重视高校影响、打好前期教育引导的基础;增强自我教育,着力打造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内外互动模式,促进大学毕业生“蚁族”理性择业,顺利就业。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大学毕业生“蚁族”
  • (二) 大学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
  • (三) 大学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教育引导
  • 二、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重点与难点
  • (三) 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郑州市大学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的现状调查
  • 1.1 个案调查
  • 1.1.1 问卷设计
  • 1.1.2 调查方法
  • 1.1.3 结果统计
  • 1.2 现状基本分析
  • 1.2.1 大学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的正面效应
  • 1.2.2 大学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
  • 1.3 问题成因探讨
  • 1.3.1 自身素质因素:择业观念陈旧、认知能力片面、创业素养不足
  • 1.3.2 社会管理因素:政策导向不力、经济疏通滞后、心理疏导淡化
  • 1.3.3 环境影响因素:传统观念诱导、群体归属需要、家庭压力驱动
  • 第二章 大学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现象的学理分析
  • 2.1 大学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的本质
  • 2.1.1 是一种主体性人格缺失的择业心理
  • 2.1.2 是一种择业情绪情感群体归属心理
  • 2.2 大学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的特点
  • 2.2.1 盲目性
  • 2.2.2 矛盾性
  • 2.2.3 功利性
  • 2.2.4 攀比性
  • 2.2.5 社会性
  • 2.3 择业从众心理对大学毕业生“蚁族”就业的影响
  • 2.3.1 导致择业目标定位缺乏理性
  • 2.3.2 造成择业目标实现更加艰难
  • 第三章 “蚁族”择业从众心理教育引导的理论梳理
  • 3.1 教育引导的理论依据
  • 3.1.1 马克思主义的职业思想-指导职业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
  • 3.1.2 心理矫治理论-调适择业心理的理论武器
  • 3.1.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方法-导引择业心理的重要手段
  • 3.2 教育引导的主要原则
  • 3.2.1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 3.2.2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 3.2.3 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3.2.4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 3.3 教育引导的基本思路
  • 3.3.1 加强思想武装增强其适应能力
  • 3.3.2 加强素质培训提升其竞争能力
  • 3.3.3 加强人文关怀帮助其度过困境
  • 第四章 增强“蚁族”择业从众心理教育引导实效性的方法途径
  • 4.1 解决“蚁族”择业问题的相关借鉴
  • 4.1.1 促进理性就业的体制借鉴
  • 4.1.2 化解盲目择业的模式借鉴
  • 4.2 增强教育引导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 4.2.1 典型激励法
  • 4.2.2 疏导教育法
  • 4.2.3 心理咨询法
  • 4.2.4 网络引领法
  • 4.2.5 自我教育法
  • 4.3 拓展教育引导实效性的基本途径
  • 4.3.1 强化政府作用,建设良好的教育引导氛围
  • 4.3.2 发挥家庭优势,强化教育引导的合力作用
  • 4.3.3 重视高校影响,打好前期教育引导的基础
  • 4.3.4 增强自我教育,提升理性择业的综合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郑州市大学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教育教学中的“从众效应”[J]. 家庭生活指南 2019(06)
    • [2].浅谈从众心理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23)
    • [3].《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教学设计[J]. 新课程导学 2017(20)
    • [4].青少年从众心理的社会学视角分析[J]. 长江丛刊 2017(21)
    • [5].比恶魔更可怕的是"从众心理"[J]. 意林(原创版) 2017(09)
    • [6].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析及对策[J]. 现代交际 2013(11)
    • [7].浅析从众心理对高中生生活的正负面影响[J]. 祖国 2019(05)
    • [8].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及其原因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 2012(33)
    • [9].比恶魔更可怕的是"从众心理"[J]. 文苑 2018(03)
    • [10].比恶魔更可怕的是“从众心理”[J]. 幸福 2018(11)
    • [11].从众心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黑龙江史志 2009(24)
    • [12].大学生就业从众心理与主体性就业指导[J]. 人民论坛 2019(14)
    • [13].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J]. 新西部(理论版) 2015(18)
    • [14].从众心理:影响人们做出正确的决定[J]. 青少年科技博览 2015(05)
    • [15].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研究[J]. 考试周刊 2016(19)
    • [16].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与行为的教育引导[J]. 教育探索 2010(04)
    • [17].正确运用从众心理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01)
    • [18].中学生盲目从众心理浅谈[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25)
    • [19].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研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10)
    • [20].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成因分析[J]. 科技资讯 2010(23)
    • [21].从众心理对中学音乐教师及学生的影响[J]. 戏剧之家 2018(22)
    • [22].浅析新时期中国当代青年消费行为中的从众心理[J]. 青年与社会 2019(14)
    • [23].对大学生网络从众心理的教育引导[J]. 现代交际 2018(14)
    • [24].网上群“哄”的盲目从众心理[J]. 人生与伴侣(月末版) 2011(01)
    • [25].从众心理视角下大学生主体性就业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09)
    • [26].“从众心理”积极作用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6(06)
    • [27].基于从众心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 2018(08)
    • [28].中等生的心理特点[J]. 湖南教育(上) 2014(03)
    • [29].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4(09)
    • [30].从众心理与求异思维[J]. 刊授党校 2010(12)

    标签:;  ;  ;  ;  

    大学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及其教育引导 ——以郑州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