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交换钾 (Ke) 的间接测定 - 营养状况评估的参数

可交换钾 (Ke) 的间接测定 - 营养状况评估的参数

一、可交换钾(Ke)的间接测定——一种营养状态评价的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张宾乐[1](2021)在《红豆酸面团乳酸菌发酵及其提高冷冻面团烘焙品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冷冻面团技术是烘焙产品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集中化和标准化是工业化生产的特征。冷冻面团技术有效解决了烘焙产品生产成本高、货架期短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等诸多问题。然而面筋蛋白网络结构弱化会导致冻藏过程中冷冻面团品质产生劣变,解决这一难题是现代烘焙科学研究的热点。酸面团发酵技术在烘焙领域中的应用由来已久,酸面团常被用作天然的生物改良剂,用于改良烘焙产品的质构、营养和风味等品质,但是用于改良冷冻豆类面团面包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产胞外多糖(EPS)乳酸菌Weissella confusa QS813发酵红豆酸面团用于冷冻面包面团的制备,分析乳酸菌发酵对冷冻面筋面团、面筋淀粉面团和小麦淀粉红豆凝胶冻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红豆酸面团发酵对冻藏过程中冷冻面团的发酵特性、烘焙特性和风味特性的影响机理,并引入Kluyveromyces marxianus结合W.confusa QS813发酵红豆酸面团,用于提升冷冻面团面包的品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乳酸菌发酵红豆酸面团的制备和发酵过程研究。红豆酸面团经过W.confusa QS813发酵24 h后,p H从最初的6.32下降到4.34,对应的TTA值从最初的3.68上升至11.07,其乳酸和乙酸含量分别达到106.97 mmol/100 g和62.66 mmol/100 g,发酵熵为1.71,菌落总数高达1.51×108 CFU/g。在30℃下添加10%蔗糖的红豆酸面团发酵24h后生成的EPS含量达到18.68 g/kg。红豆酸面团发酵使红豆蛋白降解成大分子多肽、小分子多肽和游离氨基酸,精氨酸显着下降,而赖氨酸含量得到了提高。2.红豆酸面团乳酸菌发酵对面筋面团冻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豆酸面团中的EPS增强了面筋面团谷蛋白大分子聚合体(GMP)的聚集,在冻融循环过程中,抑制了面筋红豆面团的水分迁移,降低了GMP解聚度、延缓了面筋蛋白质构象(蛋白质二级结构)劣变、改善了流变学特性和微观结构完整性,主要归因于红豆酸面团中EPS和酸化的协同作用,说明酸化环境有利于EPS通过形成氢键和其他链与结构延缓了GMP的解聚。3.红豆酸面团乳酸菌发酵对面筋淀粉面团冻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豆酸面团中的EPS增强了面筋淀粉面团的水结合能力,延缓了水分迁移,增强了面筋淀粉面团对重结晶引起的变形的耐受力。红豆酸面团发酵带来的酸化有利于EPS与面筋淀粉面团中的成分相互作用,降低了冻融循环过程中GMP解聚度,延缓了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劣变,保持了蛋白质构象的完整性,提升了流变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完整性。同时,在面筋淀粉面团系统中添加面筋有助于保持面团的冻融稳定性。4.红豆酸面团乳酸菌发酵对淀粉凝胶冻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豆酸面团和面筋蛋白的添加均降低了冻融循环过程中淀粉凝胶析水率和可冻结水含量,延缓了淀粉红豆凝胶的脱水收缩。EPS和酸面团的酸化协同作用抑制了淀粉凝胶内冰晶的形成、重结晶及淀粉分子的聚集和解聚,延缓了水分迁移,从而抑制了支链淀粉的长期回生,降低了老化速率。面筋蛋白的存在对淀粉的稀释作用和本身的高持水性降低了淀粉的回生速率,从而降低了淀粉凝胶的硬化速率。在微观结构方面,含红豆酸面团的淀粉凝胶在5次冻融后比对照更致密、更均匀,网络结构完整性更高。5.红豆酸面团乳酸菌发酵对冷冻面包面团及其面包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豆酸面团中的EPS的高持水性能减少了冷冻面团的水分迁移,抑制了冰晶的形成和冰晶的重结晶,延缓了冷冻面团储藏过程中GMP的解聚效应,弱化了冷冻储藏对面团中面筋蛋白网络结构的破坏,同时抑制了冷冻过程中酵母存活率的降低,改善了冷冻面团的发酵性能,提升了冷冻面团面包品质:比容、硬度和老化速率。此外,K.marxianus和W.confusa QS813混菌发酵红豆酸面团能够促进冷冻面团及其面包烘焙品质的提高。6.红豆酸面团乳酸菌发酵对冷冻面团面包风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W.confusa QS813发酵有助于酸面团中精氨酸的代谢分解,和K.marxianus混菌发酵有助于红豆酸面团中半胱氨酸的代谢分解,两株菌的发酵有利于冷冻面团面包中游离氨基酸的等风味物质的积累。红豆酸面团发酵提高了冷冻面团面包冻藏8周后杂环类、酯类和酸类的种类数量。与PCA分析相一致,热图分析表明冷冻面团贮藏8周后其面包风味化合物在热图上分布较为分散,表明主成分风味化合物峰面积相对较小,这些风味化合物含量的降低主要归因于冷冻面团面筋蛋白的弱化和酵母存活率的降低。而混菌发酵红豆酸面团由于EPS和WEAX的持水能力较强,能够更好的保护冷冻面团的蛋白质空间构象和酵母,更有利于延缓冷冻面团风味化合物含量的下降。

程瑶,陈金洁,谢湘,章昕颖,刘科学,戴军,张池[2](2021)在《桑基鱼塘池塘子系统氮、磷污染特征及迁移转化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物质循环利用模式,蕴藏巨大价值。鱼塘子系统是桑基鱼塘生产模式中主要的经济来源和组成,其安全性和效益值得深入研究。氮、磷元素作为鱼塘子系统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可为鱼塘水产养殖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但过剩的氮、磷元素会导致鱼塘水体富营养化等水质污染问题,造成鱼塘经济损失严重。目前有关桑基鱼塘的研究还局限于空间演变格局、经营模式评估、水陆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投入产出效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方面,而对桑基鱼塘内部营养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缺乏全面了解。为了探究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内部潜在的科学规律,对近10年桑基鱼塘系统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概括,总结出鱼塘水体和底泥中氮、磷的基本特征,赋存形态、释放行为与循环特征,揭示氮、磷在水体-底泥界面的迁移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这对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水体富营养化管控和科学化养殖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桑基鱼塘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和解决方案。

骆辉[3](2021)在《路面径流生态阻控技术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引发的“城市内涝、水污染严重”等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亟需对城市雨水径流加以有效控制及利用。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使用了大量的净化材料和阻滞模块,但其在特定的水质水量条件下削减能力、净化材料污染累积程度以及对地下水生态的影响等方面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论文在传统低影响开发技术基础上,根据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水质水量特征与迁移路径设计路面径流生态阻控组合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透水路面、改良生物滞留系统等原位过滤技术和生态沟渠等关键单元,通过径流“蓄渗净排”,实现道路面源污染净化。考察了各单元和组合系统对径流污染的削减特性,优化了路面径流污染生物生态阻控技术的运行工艺参数,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钢渣透水砖(SP-B)、陶瓷透水砖(CP-B-陶瓷)、水泥透水砖(CP-B-水泥)、透水沥青路面(PAP)4种不同类型透水路面系统,其净化效能结果表明,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透水路面渗透出流水质总体变差,4种透水路面出流水质均为劣Ⅴ类,不同类型透水路面出水水质排序为:SP-B>CP-B-陶瓷>CP-B-水泥>PAP。相对于初期入渗径流,透水路面对雨水径流中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出水水质仍无法达到地表Ⅴ类水标准。4种透水路面对热污染负荷削减的能力依次为:SP-B>CP-B-水泥>CP-B-陶瓷>PAP,透水沥青路面的热污染负荷削减率低于20%;入渗径流温度越高,降雨重现期越大,热污染削减率越高。重金属在路基土表层的污染程度显着高于中下层,在10~40cm深度范围路基土仍受到中度污染,Cu和Pb对污染指数贡献率较高。透水路面下渗携带的重金属在路基土中的积累和淋溶风险在长期运行中需要引起重视。(2)构建了3组滞留系统,通过模拟降雨实验发现滞留系统对污染物的削减能力排序如下:沙土填料+5%生物炭(BSM+5%BC)>沙土填料+5%生物炭+生物基质(BSM+5%BC+生物基质)>沙土填料(BSM);基于试验结果,以基质因子和渗透系数表征生物滞留系统的基本特性,同时考虑进水污染物浓度、设计重现期和雨前干燥期的影响,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建立了水量调控、污染物去除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耦合关系模型,可用于估算不同降雨情况下滞留设施调控效果。(3)构建以砾石和生物填料为基质的两组生态沟渠。根据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特征,生态沟渠的适宜水力负荷应选定为0.3m3/(m2·d),空心菜和狐尾藻在生态沟渠中的适应能力最强,可作为生态沟渠的备选优势植物,砾石类基质相较于生物填料基质更适合植物的生长;在缓流状态下以地表V类水为出水水质标准,根据拟合方程计算出水达标所需砾石基质和生物基质沟渠的平均适宜长度分别为:4.57m和4.01m。(4)以砾石为基质的生态沟渠基质上磷形态累积占比量的顺序依次为:钙结合态磷(Ca-P)>铁铝结合态磷(Fe/Al-P)>潜在活性磷(PA-P)>弱吸附态磷(WA-P);以生物填料为基质的生态沟渠基质上磷形态占比顺序为:WA-P>Fe/Al-P>PA-P>Ca-P。两条沟渠基质上重金属含量整体呈现:Zn>Cu>Pb,前端>中端>后端;重金属形态组成分布顺序为:残渣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弱酸提取态。变形菌门、放线细菌门、拟杆菌门、髌骨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是生态沟渠的优势菌门;变形菌门在两条沟渠中丰度占比最大,是共同的优势菌种。Saccharimonas、毛球菌属、伯克氏菌属、Lentimicrobiaceae和嗜皮菌属是生态沟渠中的优势菌属。相较于砾石基质沟渠,生物填料沟渠中反硝化功能菌属总量提高了1.53%,TN去除率上升14.1%,表明生物填料更有利于反硝化微生物的附着和生长。(5)将透水路面、改良生物滞留池和生态沟渠进行组合,分别采用实际路面径流和模拟雨水对多级生态组合系统的径流调控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入渗水质下,多级组合系统出水水质均可达地表Ⅱ类水标准,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适用于城市雨水径流的处理。透水沥青路面是拦截固体悬浮物的主要单元;生物滞留系统对TP和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最强;生态沟渠生物作用丰富,对氮磷和有机物等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6)基于HYDRUS-2D模型,进行透水路面、生物滞留系统和生态沟渠的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降雨重现期(V)和入流浓度(c)为影响透水沥青路面和生态沟渠中污染物迁移的敏感参数;入流浓度(c)、基质孔径分布(n)和填料等温吸附常数(Kd)为影响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运移的敏感性参数。通过模型的率定和验证,获得了较为可靠的雨水生态组合处理系统水力、水质特性参数,可以进行设定降雨情况的模拟。综上所述,本文系统探讨了透水路面、生物滞留和生态沟渠设施在不同雨强、浓度下对雨水径流中氮、磷、有机物、悬浮物和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并借助于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考察了生物滞留系统和生态沟渠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揭示了微生物群落特性与雨水净化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城市道路的建设特征,建立雨水径流生物生态组合处理系统,以期为路面径流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指导。

陈玉敏[4](2021)在《轮作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及蒙古黄芪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污染状况愈加严重,导致土壤、水和空气中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积累。植物通过接触环境和土壤中的污染物会在体内积累重金属,对于动物和人类具有潜在的健康威胁。黄芪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之一,需求量大。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黄芪多为人工栽培,很难保证其质量安全,其中重金属污染是影响黄芪药用安全性的重要因素。本实验以蒙古黄芪为研究对象,比较了黄芪与马铃薯轮作和黄芪连作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和黄芪样品中重金属积累含量、黄芪中药用成分含量,分析了轮作对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及重金属的富集在空间纵向尺度上的差异。选择了四种代表性的重金属污染评估方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非致癌风险评估值和致癌风险评估值,对不同产地黄芪进行了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以黄酮类物质、甲苷、多糖及蛋白质含量为指标,多角度对17个不同产地黄芪的药用品质进行评价。结果如下:1.黄芪与马铃薯轮作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高于黄芪连作土壤,砷和镉含量低于连作土壤。轮作黄芪中铜、汞、砷、镉积累量低于连作黄芪。轮作处理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和黄芪中的积累水平;同时可以促进黄芪根中黄酮类物质和甲苷含量的积累,提高黄芪药用品质。2.土壤中重金属存在不同的化学形态。轮作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总比例低于连作土壤,生物活性相对较低。同时铜、汞、镉和铅在不同土壤层分布状况均显示出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含量逐渐减小的垂直变化规律。3.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显示不同产地黄芪均处于未污染水平。不同产地黄芪均无致癌风险。

金宗慧[5](2021)在《有机修复剂对高氮条件下土壤镉污染的修复及油菜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

张萌[6](2021)在《根际促生菌Enterobacter spZm-123对土壤镉污染修复及油菜促生减毒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姚相智[7](2021)在《巨大芽孢杆菌A14菌株阻控花生镉吸收的机理和应用研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

冯展昱[8](2021)在《BC@α-Fe2O3@loihica复合体在电子穿梭体介导下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文中指出

侯姝[9](2021)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在土壤有效态汞测定中的应用》文中提出

刘国欢[10](2021)在《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地改良及冬小麦生长特征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炭是一种良好的土壤修复材料,被誉为退化土壤的“黑色黄金”,具有保水保肥,促进土壤良性结构形成的特点。将普通生物炭(BC)改性处理后用于盐碱地改良,可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以及提升土壤质量和促进作物生长提供新的途径。本文针对陕西卤泊滩盐碱贫瘠土壤,采用纳米改性生物炭(NBC)、酸化改性生物炭(HBC)和复合改性生物炭(HNBC)3种改性生物炭通过入渗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并结合理论分析,研究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阐明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地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揭示改性生物炭对冬小麦的生理耐盐性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改性生物炭具有更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使其吸附能力增强。一维土柱入渗试验表明改性生物炭较BC降低盐碱土入渗能力,其中HNBC对土壤入渗能力降低作用最大。但HBC增加生物炭中C、H和O元素含量,O/C值和(O+N)/C值增大,增强生物炭的亲水性,提高了同一入渗时间内土壤累积入渗量,增强了土壤持水能力。(2)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改性生物炭的添加有效增强土壤保水能力,显着降低土壤可溶性盐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其中0-50 cm 土层的土壤水溶性钠离子含量降低程度在1.63%-52.26%之间。HBC改善土壤肥力的能力最强,较CK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1.33-3.28倍、铵态氮含量1.10-22.74倍和全氮含量1.18-2.32倍,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43.77%-95.60%、速效磷含量8.88%-99.17%和速效钾含量 8.88%-83.68%。(3)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添加改性生物炭提高了盐碱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均匀度。改性生物炭显着提高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并降低盐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其中HBC还提高了放线菌门、酸杆菌门、鞘氨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等的相对丰度,促进了土壤养分循环。HBC提高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脂质代谢等功能基因,使土壤细菌代谢活力增强。(4)酸化改性生物炭的施用使冬小麦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较CK分别提高76.27%和15.16%,光合作用增强,使冬小麦的株高和地上部干物质重分别增加1.35%-25.80%和8.97%-31.01%,对冬小麦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改性生物炭作用下冬小麦吸钾泌钠能力增强,冬小麦全钾含量提高14.51%-27.55%,全钠含量降低23.09%-43.74%。HBC增加了叶片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酚酸类、黄酮和有机酸含量,加强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途径,缓解冬小麦渗透胁迫,增强了冬小麦耐盐性。综上,酸化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最佳,促进了盐胁迫下冬小麦的生长和代谢。

二、可交换钾(Ke)的间接测定——一种营养状态评价的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交换钾(Ke)的间接测定——一种营养状态评价的参数(论文提纲范文)

(1)红豆酸面团乳酸菌发酵及其提高冷冻面团烘焙品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冷冻面团
        1.1.1 冷冻面团概述
        1.1.2 冷冻面团抗冻机理研究进展
        1.1.3 豆类在冷冻面团中的应用概述
        1.1.4 红豆及其在冷冻面团中的应用现状
    1.2 酸面团发酵技术
        1.2.1 酸面团生物发酵加工技术概述
        1.2.2 酸面团的种类及应用
        1.2.3 酸面团微生物
        1.2.4 酸面团对面包质构的影响
        1.2.5 酸面团对面包营养的影响
        1.2.6 酸面团对面包风味的影响
        1.2.7 酸面团对面包老化特性的影响
    1.3 酸面团主要产物及其功能特性
        1.3.1 有机酸
        1.3.2 胞外多糖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6 主要技术研究路线与方法
第二章 乳酸菌发酵红豆酸面团制备及其发酵过程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红豆酸面团的制备
        2.3.2 红豆酸面团pH、TTA和菌落总数的测定
        2.3.3 红豆酸面团发酵过程中EPS含量的测定
        2.3.4 红豆酸面团有机酸测定
        2.3.5 红豆酸面团单糖和二糖的测定
        2.3.6 红豆酸面团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3.7 红豆酸面团多肽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2.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豆酸面团发酵过程中菌落总数、pH和TTA的变化
        2.4.2 红豆酸面团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代谢
        2.4.3 红豆酸面团发酵过程中糖代谢的变化
        2.4.4 红豆酸面团发酵过程中多肽分子量分布的变化
        2.4.5 红豆酸面团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豆酸面团乳酸菌发酵对面筋面团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红豆酸面团的制备
        3.3.2 面筋红豆面团的制备和冻融循环处理
        3.3.3 面筋红豆面团p H和TTA的测定
        3.3.4 SDS-PAGE电泳分析蛋白质分子量分布
        3.3.5 分子排阻色谱(SE-HPLC)分析
        3.3.6 游离巯基含量的测定
        3.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8 面筋红豆面团含水率测定
        3.3.9 面筋红豆面团可冻结水含量测定
        3.3.10 面筋红豆面团流变学特性分析
        3.3.11 面筋红豆面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红豆酸面团发酵对面筋面团pH、TTA和EPS含量的影响
        3.4.2 红豆酸面团对面筋面团冻融期间蛋白质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3.4.3 红豆酸面团对面筋面团冻融期间游离巯基含量的影响
        3.4.4 红豆酸面团对面筋面团冻融期间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3.4.5 红豆酸面团对面筋面团冻融期间失水率和可冻结水含量的影响
        3.4.6 红豆酸面团对面筋面团冻融期间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4.7 红豆酸面团对面筋面团冻融期间微观结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豆酸面团乳酸菌发酵对面筋淀粉面团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红豆酸面团的制备
        4.3.2 面筋淀粉面团的制备和冻融循环处理
        4.3.3 面筋淀粉面团pH和TTA的测定
        4.3.4 面筋淀粉面团含水率的测定
        4.3.5 面筋淀粉面团可冻结水含量测定
        4.3.6 分子排阻色谱(SE-HPLC)分析
        4.3.7 游离巯基含量的测定
        4.3.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9 面筋淀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4.3.10 面筋淀粉面团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
        4.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红豆酸面团面筋淀粉面团pH、Δp H、TTA和 ΔTTA的影响
        4.4.2 红豆酸面团对冻融期间面筋淀粉面团失水率的影响
        4.4.3 红豆酸面团对冻融期间面筋淀粉面团可冻结水含量的影响
        4.4.4 红豆酸面团对冻融期间面筋淀粉面团蛋白质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4.4.5 红豆酸面团对冻融期间面筋淀粉面团游离巯基含量的影响
        4.4.6 红豆酸面团对冻融期间面筋淀粉面团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4.4.7 红豆酸面团对冻融期间面筋淀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4.8 红豆酸面团对冻融期间面筋淀粉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豆酸面团乳酸菌发酵对淀粉凝胶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红豆酸面团的制备
        5.3.2 淀粉红豆凝胶的制备和冻融循环处理
        5.3.3 淀粉红豆凝胶析水率的测定
        5.3.4 淀粉红豆凝胶水分分布测定
        5.3.5 淀粉红豆凝胶可冻结水含量的测定
        5.3.6 淀粉红豆凝胶全质构分析
        5.3.7 淀粉红豆凝胶微观结构分析
        5.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红豆酸面团对冻融期间淀粉红豆凝胶析水率的影响
        5.4.2 红豆酸面团对冻融期间淀粉红豆凝胶水分分布的影响
        5.4.3 红豆酸面团对冻融期间淀粉红豆凝胶可冻结水含量的影响
        5.4.4 红豆酸面团对冻融循环期间淀粉红豆凝胶全质构的影响
        5.4.5 红豆酸面团对冻融期间淀粉红豆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豆酸面团乳酸菌发酵对冷冻面团及其面包品质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红豆酸面团的制备
        6.3.2 冷冻面团pH和TTA的测定
        6.3.3 阿拉伯木聚糖(AX)、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WEAX)溶度测定
        6.3.4 冷冻面团及其面包的制备
        6.3.5 分子排阻色谱(SE-HPLC)分析
        6.3.6 冷冻面团游离巯基含量的测定
        6.3.7 冷冻面团酵母存活率的测定
        6.3.8 冷冻面团发酵流变学特性测定
        6.3.9 冷冻面团可冻结水含量(FW)的测定
        6.3.10 冷冻面团动态流变学特性测定
        6.3.11 冷冻面团面包烘焙损失率、比容和水分含量
        6.3.12 冷冻面团面全质构分析
        6.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红豆酸面团发酵对冷冻面团生化特性的影响
        6.4.2 红豆酸面团对冷冻面团蛋白质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6.4.3 红豆酸面团发酵对冷冻面团面筋蛋白结构影响机理推测
        6.4.4 红豆酸面团对冷冻面团酵母存活率的影响
        6.4.5 红豆酸面团对冷冻面团发酵特性的影响
        6.4.6 红豆酸面团对冷冻面团可冻结水含量的影响
        6.4.7 红豆酸面团对冷冻面团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6.4.8 红豆酸面团对冷冻面团面包烘焙特性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红豆酸面团乳酸菌发酵对冷冻面团面包风味特性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与设备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红豆酸面团的制备
        7.3.2 红豆酸面团和冷冻面团面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7.3.3 冷冻面团及其面包的制备
        7.3.4 酵母存活率的测定
        7.3.5 冷冻面团面包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7.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红豆酸面团对冷冻面团面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7.4.2 红豆酸面团对冷冻面团面包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7.4.3 冷冻面团面包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主成分分析
    7.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附表及附图
附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桑基鱼塘池塘子系统氮、磷污染特征及迁移转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鱼塘子系统基本特征
2 鱼塘水体和底泥中N、P分布形态和基本特征
    2.1 水体中N、P的赋存形态特征
    2.2 底泥中N的赋存形态特征
    2.3 底泥中P的赋存形态特征
3 鱼塘子系统营养物质的释放行为与循环特征
    3.1 水体和底泥中N、P的释放行为
    3.2 鱼塘子系统N、P的来源
    3.3 鱼塘子系统N、P的归趋
4 N、P在水体-底泥界面的迁移转化机制
    4.1 底泥性质对水体-底泥界面N、P迁移转化的影响
    4.2 生物对水体-底泥界面N、P迁移转化的影响
    4.3 环境因子对鱼塘子系统N、P迁移转化的影响
        4.3.1水体温度对鱼塘子系统N、P释放的影响温度是影响
        4.3.2 水体pH值对鱼塘子系统N、P释放的影
        4.3.3 底泥对池塘子系统N、P释放的影响
5 结语

(3)路面径流生态阻控技术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地表雨水径流排放特征
        1.2.2 透水路面技术
        1.2.3 原位阻控技术
        1.2.4 生态阻控技术
        1.2.5 低影响开发设施模型研究与应用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透水路面对雨水径流的阻控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案
        2.1.3 样品采集、检测以及分析方法
    2.2 透水路面对污染物的去除特征分析
        2.2.1 不同类型透水路面对污染物去除特征的影响
        2.2.2 不同透水路面出水水质评价
        2.2.3 降雨重现期对透水路面出水水质的影响
        2.2.4 径流污染负荷对透水路面出水水质的影响
    2.3 透水路面对热污染的去除特征分析
        2.3.1 不同类型透水路面对热污染去除特征的影响
        2.3.2 入渗雨水温度对透水路面热污染削减染效能的影响
        2.3.3 降雨重现期对透水路面热污染削减染效能的影响
    2.4 透水路面入渗对路基土累积特性及污染评价
        2.4.1 路基土氮磷累积特征
        2.4.2 路基土重金属累积特征
        2.4.3 重金属污染特征评价
    2.5 透水路面削减径流特征分析
        2.5.1 路面径流总量及削减率分析
        2.5.2 路面径流峰值流量及削减率分析
        2.5.3 峰值延迟时间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填料生物滞留系统对雨水径流污染物去除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系统构建
        3.1.3 试验方案
        3.1.4 样品采集、检测及分析方法
    3.2 生物滞留设施基质除污特征分析
        3.2.1 基质吸附特性研究
        3.2.2 基质入渗与保水特征
        3.2.3 基质吸附容量和寿命分析
        3.2.4 蓄水区基质硝化反硝化强度分析
    3.3 生物滞留设施植物配置优化设计
        3.3.1 不同禾草生长特性分析
        3.3.2 不同禾草根系吸收雨水养分特征
        3.3.3 不同禾草对雨水重金属耐受、富集和转运能力
    3.4 生物滞留系统径流调控效果与机制研究
        3.4.1 启动阶段特征
        3.4.2 生物滞留系统对雨水径流调控效果
        3.4.3 生物滞留系统对污染物削减机制研究
        3.4.4 生物滞留系统雨水净化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3.5 生物滞留系统微生物作用机制分析
        3.5.1 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
        3.5.2 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相似性分析
        3.5.3 生物滞留系统功能微生物菌属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雨水净化的生态沟渠强化雨水污染物去除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系统的构建
        4.1.2 试验方案
        4.1.3 样品采集、检测及分析方法
    4.2 水生植物对生态沟渠净化能力的影响
        4.2.1 不同水生植物生长特征
        4.2.2 不同植物对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4.2.3 不同水生植物的综合净化能力评价
    4.3 缓流下生态沟渠去除污染物特性分析
        4.3.1 不同基质生态沟渠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去除特性分析
        4.3.2 不同基质生态沟渠沿程降解特征分析
    4.4 模拟降雨下生态沟渠对雨水径流调控效果研究
        4.4.1 不同基质生态沟渠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特征
        4.4.2 降雨强度对生态沟渠去除雨水污染物的影响
        4.4.3 污染负荷对生态沟渠去除雨水污染物的影响
    4.5 静水条件下生态沟渠对污染物的去除特征分析
        4.5.1 不同类型沟渠对氮、磷的去除作用
        4.5.2 不同类型沟渠对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去除作用
    4.6 生态沟渠基质污染物累积与评价
        4.6.1 氮磷含量及形态分析
        4.6.2 重金属含量及形态分析
        4.6.3 沟渠基质氮、磷和重金属的污染评价
    4.7 生态沟渠微生物作用机制分析
        4.7.1 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
        4.7.2 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差异性分析
        4.7.3 生态沟渠功能微生物菌属及β多样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雨水径流生态组合系统构建及运行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系统的构建
        5.1.2 模型建立
    5.2 多级生态组合对雨水污染物的去除特征
        5.2.1 雨水采集特征分析
        5.2.2 多级组合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
        5.2.3 不同组合单元污染物去除特性
        5.2.4 多级组合系统出水水质分析
    5.3 基于HYDRUS-2D模型的生态组合系统关键参数模拟
        5.3.1 透水路面关键参数模拟
        5.3.2 生物滞留系统关键参数模拟
        5.3.3 生态沟渠关键参数模拟
        5.3.4 多级组合系统中污染物运移特征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4)轮作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及蒙古黄芪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重金属污染现状
        1.1.1 药用植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1.2 轮作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作用
    1.3 重金属的形态特征
    1.4 评估重金属污染的方法
    1.5 黄芪的次生代谢产物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轮作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设备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1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2.2.2 黄芪中黄酮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2.2.3 黄芪甲苷的方法学考察与含量测定
        2.2.4 黄芪多糖含量的测定
        2.2.5 黄芪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2 轮作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2.3.3 黄芪重金属与土壤重金属的相关性
        2.3.4 轮作对不同土壤深度重金属分布的影响
        2.3.5 轮作对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特征的影响
        2.3.6 轮作对黄芪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产地黄芪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设备
    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2.1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3.2.2 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产地黄芪重金属含量测定
        3.3.2 不同产地黄芪重金属主成分分析
        3.3.3 不同产地黄芪的单因子污染指数
        3.3.4 不同产地黄芪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
        3.3.5 非致癌风险评估
        3.3.6 致癌风险评估
        3.3.7 不同生长年限黄芪重金属积累规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产地及不同生长年限黄芪品质的评价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设备
    4.2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1 黄芪中黄酮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4.2.2 黄芪甲苷的方法学考察与含量测定
        4.2.3 黄芪多糖含量的测定
        4.2.4 黄芪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产地黄芪黄酮类化学成分分析
        4.3.2 不同产地黄芪甲苷含量的测定
        4.3.3 不同产地黄芪多糖及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3.4 不同产地黄芪化合物主成分分析
        4.3.5 不同生长年限黄芪品质的评价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10)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地改良及冬小麦生长特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碱地土壤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特性
        1.2.2 土壤盐碱化抑制作物生长的主要途径
        1.2.3 生物炭在土壤改良方面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一维垂直入渗试验方案
    2.3 冬小麦盆栽试验方案
        2.3.1 试验设计
        2.3.2 取样时间和方法
        2.3.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水盐运移的影响
    3.1 改性生物炭的理化性质
    3.2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3.2.1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3.2.2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湿润峰运移的影响
        3.2.3 改性生物炭对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3.3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
        3.3.1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3.3.2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阳离子的影响
    3.4 小结
4 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土质量调控研究
    4.1 改性生物炭作用下土壤水盐分布的变化
        4.1.1 改性生物炭对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1.2 改性生物炭对不同生育期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4.1.3 改性生物炭对不同生育期土壤主要阳离子的影响
    4.2 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土壤结构的影响
        4.2.1 改性生物炭对各生育期碱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4.2.2 改性生物炭对各生育期土壤胶体的影响
    4.3 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土壤养分的影响
        4.3.1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有机质分布的影响
        4.3.2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分布的影响
        4.3.3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速效磷分布的影响
        4.3.4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速效钾分布的影响
        4.3.5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全氮分布的影响
    4.4 小结
5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细菌影响
    5.1 改性生物炭作用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5.2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5.3 改性生物炭作用下土壤细菌PICRUSt功能预测
    5.4 小结
6 改性生物炭提高冬小麦抗盐胁迫机制的试验研究
    6.1 改性生物炭对盐胁迫下冬小麦生长的研究
    6.2 改性生物炭对冬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
        6.2.1 改性生物炭对冬小麦钾钠比的影响
        6.2.2 改性生物炭对冬小麦全氮含量的影响
    6.3 改性生物炭作用下冬小麦对盐胁迫响应的代谢组学分析
        6.3.1 酸化改性生物炭下生长的冬小麦代谢产物分析
        6.3.2 盐胁迫下酸化改性生物炭对冬小麦代谢物的影响
        6.3.3 差异代谢物对冬小麦叶片内代谢的影响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可交换钾(Ke)的间接测定——一种营养状态评价的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豆酸面团乳酸菌发酵及其提高冷冻面团烘焙品质机制研究[D]. 张宾乐. 江南大学, 2021
  • [2]桑基鱼塘池塘子系统氮、磷污染特征及迁移转化研究进展[J]. 程瑶,陈金洁,谢湘,章昕颖,刘科学,戴军,张池. 广东农业科学, 2021(11)
  • [3]路面径流生态阻控技术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骆辉.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4]轮作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及蒙古黄芪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D]. 陈玉敏.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有机修复剂对高氮条件下土壤镉污染的修复及油菜生长的影响[D]. 金宗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6]根际促生菌Enterobacter spZm-123对土壤镉污染修复及油菜促生减毒作用的研究[D]. 张萌.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7]巨大芽孢杆菌A14菌株阻控花生镉吸收的机理和应用研究初探[D]. 姚相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BC@α-Fe2O3@loihica复合体在电子穿梭体介导下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D]. 冯展昱.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9]薄膜扩散梯度技术在土壤有效态汞测定中的应用[D]. 侯姝.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10]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地改良及冬小麦生长特征影响的研究[D]. 刘国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可交换钾 (Ke) 的间接测定 - 营养状况评估的参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