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红曲色素标准品的研制

天然红曲色素标准品的研制

论文摘要

红曲色素作为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天然色素产物,具有无毒副作用、耐高温、优良的药用价值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着色和医药成分。至今,国内无红曲色素标准品的纯化工艺研究,国际上亦无统一认可的标准品,导致诸多研究受到了限制。本论文针对酯溶性红曲色素标准品的提取、分离纯化、分析测试和稳定性进行研究。1.提取:利用索氏提取法研究了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二氯甲烷四种不同溶剂对酯溶性红曲色素的提取率效果,得到了正己烷-乙酸乙酯(1+1)的混合溶液为最佳的提取溶剂。2.分离纯化:利用正相柱层析和反相制备液相色谱对酯溶性红曲色素进行分离纯化,优化红曲标准品研制的工艺流程。以220mm(L)×25mm(i.d)的玻璃层析柱湿法装填充Silicycle硅胶60,正己烷上样、9:1正己烷:乙酸乙酯淋洗、5:1洗脱橙色组分,然后用制备型液相色谱以OBDTM-Prep C18柱(150mm×19mm×5μm),梯度洗脱(0-10min,60%-25%水;20~21min,25%-5%水;25-30min,0%-60%水),流速为10ml/min,进样体积2000μl,进行分离纯化。将分离组分以正已烷重结晶,得到了质量数为382的红曲红素和质量数为354的红斑素两种标准品,得率分别为0.037%、0.067%。该制备工艺得率稳定、重现性良好。3.分析检测:采用液质联用检测两种色素的一级质谱图并分析数据纯度、通过1H核磁共振检测数据分析并与文献数据对比确定物质结构、分光光度法检测两种橙色素在300~500nm有吸收峰,最大波长为382nm、超高效液相色谱以XBridge TMC18柱(4.6 mm×150 mm×5μm),70%甲醇水等度淋洗,波长设置为最大吸收波长382nm,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出红曲标准品的纯度为100%,同时又设置了370nm、354n、.320nm、410nm、465nm的检测波长检测五份样品,未发现其他杂质峰。实验研究出一套红曲色素标准品的质谱、紫外、核磁共振、全波长的分析谱图和检测方法。4.稳定性研究:避光措施下贮存30天,红曲红素和红斑素含量变化不变,自然光照下,红斑素稳定性不好。实验还研究了在棕色玻璃瓶避光、锡箔纸避光、单波长紫外光照射、自然光照射的红曲红素吸光度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可见光比单波长的紫外光分解速度快,棕色玻璃避光效果要好于锡箔纸的避光效果,初步确定贮存条件。长期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确立了红曲色素标准品的研制工艺,提供了红曲色素标准品纯化方法,并进行了稳定性试验。为红曲标准品的研制提供科学数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红曲色素概述
  • 1.2 红曲色素单体表现的不同活性
  • 1.2.1 酯溶性红曲黄色素
  • 1.2.2 酯溶性红曲橙色素
  • 1.2.3 酯溶性红曲红色素
  • 1.3 红曲色素的研究现状
  • 1.3.1 红曲单一色素形成机理和结构
  • 1.3.2 分离纯化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红曲色素纯化工艺及制备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分离与检测条件
  • 2.3 实验方法的探究
  • 2.3.1 提取方法的优化
  • 2.3.2 溶剂的选择
  • 2.3.3 流动相梯度的优化
  • 2.3.4 PHPLC色谱条件的优化
  • 2.3.5 柱层析分离红曲色素条件的探究
  • 2.4 实验具体步骤
  • 2.5 实验结果
  • 2.5.1 索氏提取色素组分的检测结果
  • 2.5.2 柱层析分离橙色组分的检测结果
  • 2.5.3 红斑素和红曲红素的检测结果
  • 2.6 小结
  • 第三章 纯度和产率测定
  • 3.1 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红曲色素
  • 3.1.1 实验仪器、试剂
  • 3.1.2 样品制备
  • 3.1.3 色谱条件
  • 3.1.4 全波长检测
  • 3.1.5 两种橙色素纯度检测结果
  • 3.2 液质联用检测红曲色素
  • 3.2.1 LCMS参数设置
  • 3.2.2 质谱检测结果分析
  • 3.3 核磁共振检测结果
  • 1 红斑素(Rubropunctamine )'>3.3.1 O1 红斑素(Rubropunctamine )
  • 2红曲註素(Monascombine)'>3.3.2 O2红曲註素(Monascombine)
  • 3.4 样品收率试验
  • 3.5 小结
  • 第四章 红曲色素标准品稳定性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4.1.2 样品配置
  • 4.1.3 紫外波长的选择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两种橙色素长期稳定性研究
  • 4.2.2 橙色素短期稳定性研究
  • 4.2.3 不同保存条件下橙色素稳定性对比研究
  • 4.3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红曲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J]. 农产品加工 2019(18)
    • [2].探究水溶性红曲色素对武昌鱼的冷藏保鲜性能[J]. 食品科技 2015(06)
    • [3].红曲色素对羊绒织物的染色性能[J]. 印染 2019(06)
    • [4].红曲色素的提取工艺比较研究及性质探讨[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 [5].红曲霉诱导产生红曲色素条件的研究[J]. 中成药 2012(04)
    • [6].液态深层发酵红曲色素的研究及展望[J]. 肉类工业 2018(08)
    • [7].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紫色红曲菌发酵液中的红曲色素及其稳定性分析(英文)[J]. 食品科学 2020(08)
    • [8].红曲色素生物合成、制粒及其理化性质研究进展[J].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9(05)
    • [9].红曲霉液体深层发酵生产红曲色素条件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19)
    • [10].培养基特性对三七渣发酵产红曲色素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7)
    • [11].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豆渣产红曲色素的工艺研究[J]. 中国油脂 2019(05)
    • [12].金银花醇提物对水溶性红曲色素的护色作用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15)
    • [13].红曲霉菌产红曲色素的紫外诱变及产素的工艺优化[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23)
    • [14].淀粉类衍生物对喷雾干燥红曲色素物理综合特性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07)
    • [15].红曲色素不同成分的光稳定性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10)
    • [16].红曲霉固态发酵产红曲色素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1)
    • [17].红曲色素和桔霉素代谢调控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调味品 2018(02)
    • [18].红曲色素萃取发酵中表面活性剂的分离与重复利用[J]. 食品科学 2018(22)
    • [19].高产红曲色素菌株筛选[J]. 食品科技 2012(01)
    • [20].不同液态发酵基质对红曲霉产红曲色素及桔霉素的影响[J]. 中国酿造 2018(11)
    • [21].正交试验优化高色价红曲色素的制备工艺[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6)
    • [22].氯化铵对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红曲色素和桔霉素合成的双向调控作用[J]. 中国食品学报 2019(06)
    • [23].发酵培养条件对红曲霉菌产红曲色素的影响研究[J]. 食品工业 2012(03)
    • [24].红曲霉液态发酵产色素及稳定性的研究[J]. 中国调味品 2019(10)
    • [25].基于单纯形-重心设计实验红曲色素类脂肪酶抑制剂提取研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8(11)
    • [26].酶法疏水修饰大豆球蛋白对其色素结合能力的影响[J]. 现代食品科技 2013(11)
    • [27].红曲霉菌株的分离鉴定及产红曲色素发酵条件优化[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2(09)
    • [28].高产红曲色素菌株筛选[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06)
    • [29].紫色红曲霉FBKL3.0018液态发酵产红曲色素条件的优化研究[J]. 中国酿造 2017(12)
    • [30].高产红曲色素和Monacolin K红曲霉菌的诱变选育[J]. 中国调味品 2018(01)

    标签:;  ;  ;  ;  ;  ;  

    天然红曲色素标准品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