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這篇論文的主題是元好問詩的文本批評,即校理、分析、詮釋和評價元好問詩。這裹的文本批評並不把作品視為獨立自足的結構,而是将作品置於詩歌傳統的構成中,在傳統的觀照中試圖更好地理解詩人及其作品。為了避免宏觀視角的空疏和教條,這篇論文引入中層理論,将詩歌傳統拆解成若干亞傳統,在這些亞傳統的語境中討論元好問詩中相應的各類詩篇。具體說来,這篇論文由以下幾個方面討論元好問詩。題畫詩。繼杜甫、蘇軾、黃庭堅之後,元好問成為題畫詩寫作中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在沿革傳統中發展出諸多值得注意的特徵。其山水類題畫詩通常引入個人回憶和感想,並在杜甫的基礎上發展一種進入畫面的想像性視角;其故實類題畫詩經常繞過圖畫,展開獨特的議論和嚴肅的道德思考;其人像類題畫詩充滿自我的反思和期許,並思考士的出處問題;其狀物類題畫詩強調繪畫物象的寓意,正如詠物詩一般。概括地說,在元好問的題畫詩中,詩歌與繪畫在“言志”的古老傳統中達成殊途同歸的關係。詠史詩。在詠史詩的歷史上,用典方式具有一個由簡易到複雜的進程。從漢魏至北宋,詠史詩的用典通常局限於孤立的詩句中,或者是堆垛式的羅列。元好問發展了詠史詩用典的新方式,圍繞著一個詠史懷古的主題,引入一組相關的歷史典故或文學文本,造成複雜的文本間性。山水詩。山水詩的傳統只是一種現代學術建構,包含了一個選擇和排擠的過程。在這一傳統中,元好問與蘇軾等詩人一樣處於邊緣位置。與王維等經典山水詩人迥異,元好問的山水詩充滿強烈的抒情力度和詮釋意味,其中的山水描寫多是有我之境。元好問的山水詩,可以成為我們藉以反思山水詩傳統的一個案例。七言律詩。在七律的領地中,最具風格特徵的三家是杜樣、昆體與江西派。從虛字、拗調的頻繁使用,以及連續性句法和章法的追求上說,元好問更加接近江西派。元好問七律的另一個特徵是,過度使用變格,從而成為套語。五言古詩。元好問建構了一種符合自己詩學理想的五古譜系,以風雅正體為標準,以陶淵明、蘇軾等詩人為代表。在其五古寫作與有關五古的批評中,元好問表現出推崇並遠離陶淵明、批評並接近蘇軾的風格。這種悖論決定了元好問五古的基本面貌。樂府詩。在諸種詩歌傳統中,樂府詩的傳統可能是最具規範性的一種,並且是最經常令人感覺過時的體裁。與北宋之後很多詩人不同,元好問對樂府詩保持一定的興趣,留下一定数量的作品。在元好問手中,樂府詩既在主題等方面顯得陳舊,又在詩體等方面表現出開放性。新還是舊,難以一概而論。引用的行為。在北宋以来詩歌所有權觀念盛行的語境中,元好問公然頻繁地引用舊句入詩,是逾越規矩並招致詬病的行為。究其緣由,元好問的非法行為出於個人詩學取徑的歧路,他一方面認同黄庭堅的博學主張,希望在廣泛閱讀、博採眾長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信從蘇軾對所有權的戲譴,引用舊句而非自鑄新辭。作為外一篇的詞序。在中國古代充滿等級色彩的文體觀念中,詞作為低級文體,具有一個向詩進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在詞序上的表現是,詞序的發展象詩題一樣從無到有,從簡易到複雜。元好問是這一進程中的重要一環,他的詞序既可以交待寫作背景、載錄史料,訓釋典故詞語,也可以與正文形成敍事與抒情互相配合、散筆與韻語互相對照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