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电针刺激训练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健侧肢体康复效果研究

早期电针刺激训练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健侧肢体康复效果研究

论文摘要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因其可模拟人类疾病各种复杂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学过程,具有能即刻制造或模拟血流下降或阻断,条件可控,脑缺血程度一致等优点,已经成为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各种造模方法尚有诸多不足,目前常用的线栓法不需开颅,可准确控制缺血及再灌注时间,结果可靠,同时也存在着操作复杂,易有出血及血管痉挛等并发症,而且线栓插入的长度、线栓的粗细、线栓头处理、所选动物的体重、月龄等问题对造模成功与否及模型动物存活时间的影响尚需深入探讨,先前利用线栓法造模的缺血性脑卒中动物研究多进行急性实验,需要动物长期存活的范例较少,尚无资料可寻这种方法动物长期存活的情况及影响因素。实验目的:一、通过对颈外动脉(ECA)插线、颈内动脉(ICA)插线和颈总动脉(CCA)插线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研究,和体重及线栓因素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的影响研究,完善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以满足与本课题的实验目的、研究方法相应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二、探讨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的解剖学原理。实验方法:实验一:SPF级90d龄SD雄性健康大鼠45只,体重300~350g。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只,分别以颈外动脉(ECA)插线、颈内动脉(ICA)插线和颈总动脉(CCA)插线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完成手术;设假手术对照组。实验二:SPF级75d龄SD雄性健康大鼠15只,体重240~270g;90天龄SD雄性健康大鼠15只,体重320~350g;105天龄SD雄性健康大鼠15只,体重420~450g;均用颈总动脉插线法造模;设假手术对照组。实验三:SPF级90d龄SD雄性健康大鼠30只,体重320-350 g,随机分为三组,均用颈总动脉插线法进行手术造模,分别使用线栓头硅胶覆盖长度为lmm、3mm和5 mm的线栓,设假手术对照组。造模后各组大鼠每天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称量体重;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取材;冰生理盐水心脏灌注取脑,每2mm切片,TTC染色。实验结果:一、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颈总动脉插线,三种手术方式造模的比较:模型组的神经行为评分、脑梗塞体积与手术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各种方式模型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三种手术方式均成功复制了MCAO大鼠模型,且三组间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评价没有差别。但是颈总动脉插线只需结扎1根血管,缩短了手术时间,不损伤迷走神经及其他组织,创伤面小,出血量少,更易操作。二、年龄和体重对造模的影响:虽然造模成功率比较,各体重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7d内死亡率比较,320-350g组低于240-270g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成功的大鼠在术后5d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下降,240-270g组术后1d、3d和5d体重下降分别为:27.3±2.1g、56.7±3.7g和66.5±2.6g;320-350g组术后1d、3d和5d体重下降分别为:17.3±2.6g、51.4±3.4g和65.5±3.6g;420~450g组术后1d、3d和5d体重下降分别为:30.8±2.1g、71.4±4.5g和75.9±3.9g。而假手术对照组大鼠除了术后1d体重下降了5.6±1.8g,术后3d和5d分别增长了5.4±2.1g和17.1±3.2g。模型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性降低(P<0.05)。说明大脑缺血损伤本身影响动物的健康;在线栓一定的前提下,90天龄320-350g组动物在造模早期体重变化相对较小,更易存活。三、线栓对模型影响:统计表明48h内动物死亡率和造模成功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mm组死亡率低于5mm组,而造模成功率高于5mm组;脑梗死体积比较,1mm组脑梗死体积小于其他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结论:一、改进后的颈总动脉插线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较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插线方法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为实验动物长期生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且缺血部位恒定,神经行为学评价及脑梗死体积一致。二、体重320~350g的大鼠,造模成功率高,且7d内死亡率低,表明如果实验动物需要存活7d以上,选择320~350g动物是合适的;MCAO大鼠7d内体重下降可作为判断造模是否成功的辅助指标。三、线拴头硅胶覆盖最适合的长度为3mm。线栓头硅胶覆盖长度5mm时,造模成功率高,但48小时内死亡率高。5mm组与1mm组脑梗死体积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脑梗死范围过大可能是其死亡率高的原因。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神经康复对改善神经系统疾患所致的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康复发展非常迅速,但脑卒中康复中的无序性、随意性,甚至有些康复手段缺乏有效的论证,已经成为我国脑卒中康复过程中面临的很严峻的问题。实验目的:在大鼠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应用电针刺激的康复手段,对MCAO大鼠健侧肢体进行刺激训练,评价其康复效果,探讨康复早期介入的“时间窗”及康复介入的方式,为康复的超早期介入,电针刺激训练康复的效果评价,以及交叉迁移理论(cross education)和祖国医学“巨刺”理论提供实证依据。实验方法:160只造模成功(术后3h和24h Bederson评分1~3分,视为造模成功)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3d训练、7d训练、14d训练和21d训练四组,每组40只;每组内再分为健侧训练组、患侧训练组、MCAO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组等四组,计每组10只大鼠。每天按预先拟定的电刺激训练方案进行训练。每天监测体重,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统计3d、7d、14d和21d各组动物的死亡数量。取材时,冰生理盐水灌注取脑,每2mm切片,TTC染色,IPP分析处理以获得脑梗死体积及资料。所有数据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实验结果:一、早期电针刺激训练对MCAO大鼠生存状况的影响:行颈总动脉插线法造模后,术后3h和24hBederson评分均小于3分或者大于5分,视为造模失败,不纳入本实验。术后3h开始电针刺激训练,每24h一次,连续3d,研究表明DT组死亡率明显高于HT和M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开始电针刺激训练,每隔24h一次,分别训练7d、14d和21d,结果显示,DT组和HT组与术后3hDT组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三组MCAO大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21d电针刺激训练MCAO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价:3d电针刺激训练HT组Bederson评分低于M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28);HT组与M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9),;7d电针刺激训练与3d电针刺激训练比较,HT、DT组mNSS评分均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天电针刺激训练各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HT和DT组与MC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T和DT组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各组与7d电针刺激训练比较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1d电针刺激训练HT和DT组与MC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三、21d电针刺激训练MCAO大鼠对肢体肌肉及其功能的影响:各MCAO模型组双侧胫骨前肌肌肉湿重均小于O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刺激训练组平衡能力测试从第7d开始一直优于模型对照组,但是肌力测试各组之间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四、各组之间脑梗死体积具有显著性差异,HT和DT组脑梗死体积均低于MC组,而且HT组脑梗死体积比低于DT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脑梗死体积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T和DT组脑梗死体积均低于MC组,而且HT组脑梗死体积比低于DT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论:一、电针刺激训练康复治疗介入时间不宜过早。康复治疗过早的介入可能会加重脑损伤。二、脑梗死后健侧电针刺激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早期介入康复方式,既改善动物的神经行为,又不使病灶扩大。三、电针刺激训练可显著改善脑梗死后的平衡协调能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四、对MCAO大鼠动物模型康复效果的评价中,mN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是可信度较高的两个指标;Bederson评分不适合用作康复效果的评价;平衡能力测试和肌力测试可以用作平衡功能和肌力的评价,但尚需进一步细化。

论文目录

  • 第一部分 长期存活的大鼠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研究
  • 1.中文摘要
  • 2.ABSTRACT
  • 3 前言
  • 4.材料与方法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 4.4 线栓制作方法
  • 4.5 指标测试与方法
  • 4.6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5.实验结果
  • 5.1 不同手术方式对造模的影响
  • 5.2 实验动物年龄和体重对造模的影响
  • 5.3 线栓头硅胶覆盖长度对造模的影响
  • 6.分析讨论
  • 6.1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手术方式的选择
  • 6.2 年龄和体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影响
  • 6.3 线栓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影响
  • 7.实验结论
  • 第二部分 早期电针刺激训练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健侧肢体康复效果研究
  • 1.中文摘要
  • 2.ABSTRACT
  • 3.前言
  • 4.材料与方法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神经行为学评价方法
  • 4.4 取材方法
  • 4.5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5. 实验结果
  • 5.1 早期电针刺激训练MCAO大鼠康复效果比较
  • 5.2 21d电针刺激训练对MCAO大鼠Bederson评分的影响
  • 5.3 21d电针刺激训练对MCAO大鼠mNSS评分的影响
  • 5.4 21d电针刺激训练对MCAO大鼠平衡功能的影响
  • 5.5 21d电针刺激训练对MCAO大鼠肌肉的影响
  • 6.分析讨论
  • 6.1 关于脑卒中康复早期或超早期介入的研究
  • 6.2 交叉迁移康复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 6.3 电针刺激健侧肢体康复训练的理论研究
  • 7. 实验结论
  • 8. 文献综述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索引
  • 致谢
  • 附图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频率电针刺激缓解大鼠痛情绪的行为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 2017(14)
    • [2].不同电针刺激参数对脑缺血耐受效应的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0(09)
    • [3].电针刺激量量化方案探讨[J]. 中国针灸 2009(05)
    • [4].电针刺激听宫穴治疗暴聋临床疗效观察[J]. 北京中医药 2015(05)
    • [5].老年手术患者电针刺激循环信息智能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 广东医学 2008(08)
    • [6].电针刺激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胃蠕动的影响[J]. 环球中医药 2019(12)
    • [7].电针刺激镇痛的研究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 2018(05)
    • [8].不同电针刺激参数对脑缺血耐受效应的影响[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01)
    • [9].电针刺激对重症患者盲插螺旋型鼻肠管成功率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5(11)
    • [10].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1(02)
    • [11].电针刺激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J].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20(02)
    • [12].100Hz电针刺激对脑组织和脾脏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5(01)
    • [13].不同强度电针刺激上巨虚后续效应磁共振成像比较[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9(12)
    • [14].电针刺激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效果的观察[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08)
    • [15].电针刺激不同穴位治疗脊髓损伤机制实验研究进展[J]. 针灸临床杂志 2015(05)
    • [16].电针刺激对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屏障及色泽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13(01)
    • [17].单纯电针刺激对大鼠行为的影响[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03)
    • [18].不同强度电针刺激上巨虚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比较[J]. 时珍国医国药 2020(03)
    • [19].电针刺激择时治疗对预防股骨颈骨折术后便秘的影响[J]. 福建中医药 2014(05)
    • [20].100Hz电针刺激对脑组织和脾脏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15(04)
    • [21].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部分各向异性值均值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08)
    • [22].单纯性肥胖者胃动力相关激素的研究及电针刺激的影响[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5(09)
    • [23].电针刺激星状神经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19)
    • [24].电针刺激督脉穴为主治疗肌筋膜炎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4)
    • [25].电针刺激内关足三里穴位用于痔上黏膜环切术的临床观察[J]. 北京医学 2016(03)
    • [26].电针刺激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9(08)
    • [27].过梁针透刺配合电针刺激治疗顽固性腓总神经损伤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10)
    • [28].多穴位电针刺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04)
    • [29].计算机控制式电针刺激脉冲装置的研制及其应用检测[J]. 中国医疗设备 2011(05)
    • [30].电针刺激双侧迎香穴治疗变应性鼻炎133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8)

    标签:;  ;  ;  

    早期电针刺激训练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健侧肢体康复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