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因子模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飞蝗,蝗灾,灾害风险,地理分布
气候因子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张旸,赵振勇,李敏[1](2019)在《中国飞蝗(Locusta migratoria)灾害地理分布模拟及其生物气候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蝗Locusta migratoria(Linnaeus)系斑翅蝗科Oedipodidae飞蝗属Locusta Linnaeus洲际性农业重大害虫,在我国主要包括东亚飞蝗L.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亚洲飞蝗L.migratoria(Linnaeus)和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掌控飞蝗灾害的地理空间分布并预测起潜在的适宜分布区,对于我国飞蝗灾害的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叁种中国飞蝗灾害记录地理信息和生物环境环境因子参数,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在3 km×3 km尺度上对叁种飞蝗灾害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空间格局梯度、灾害风险概率和风险等级进行了模拟预测与分析,并对影响分布的关键生物气候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蝗灾害风险区的地理分布模拟结果与历史记录完全符合,ROC检验表明MaxEnt模型预测可靠性极高。叁种飞蝗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在中国的灾害风险区总面积依次分别为315.87×10~4km~2、395.80×10~4km~2和125.00×10~4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3.43%、41.96%和13.25%。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的灾害风险区存在75.8×10~4km~2的空间重迭,主要分布于我国农牧交错区及以南区域。叁种飞蝗灾害风险区的地理梯度与分布格局与中国叁大自然地理区高度吻合,其地理分布格局表现出显着的经度和纬度空间梯度异质性。刀切法检测(Jackknife test)表明,叁种飞蝗灾害的主导生物—气候影响因子的不同导致了其地理分布格局的显着差异,表明蝗灾爆发概率同时受到各自不同飞蝗物种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与地理空间隔离作用的共同制约。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飞蝗灾害的跨界联合全程防控、区域联网监测联控和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3期)
贺怡娴[2](2015)在《5种山胡椒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模拟及主导气候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胡椒属的山胡椒(Lindera glauca)、乌药(L.aggregata)、叁桠乌药(L.obtusiloba)、香叶树(L.communis)以及黑壳楠(L.megaphylla)5种植物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优势树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进行潜在分布的模拟和主导因子的分析,探讨它们的分布变化,可为在全球气候变化情形下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参照。由于此前的研究中涉及亚热带植物种的物种分布模拟研究较少,因此也可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多样的基础资料。收集5种山胡椒属植物的分布点坐标,绘制现实地理分布图,可以看出,乌药-黑壳楠之间具有由东向西的替代,乌药-山胡椒-叁桠乌药之间,具有由东南向西北的替代分布现象。从Diva-GIS中导出分布点的19个气候因子信息,通过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出:最干月降雨量、暖季降雨量、温度季节变化方差和最热月极高温度是影响乌药-黑壳楠替代分布的主导因子;最干月降雨量、年均温、暖季降雨量和等温性是影响乌药-香叶树替代分布的主导因子;暖季降雨量、最热月极高温度和最干月降雨量是影响乌药-山胡椒替代分布的主导因子;干季降雨量、冷季均温和温度季节变化方差是影响山胡椒-叁桠乌药替代分布的主导因子。用BIOCLIM模型进行当前和未来潜在分布区的预测,结果表明,与现实分布区相比,5种植物的当前潜在分布区面积均增大,除黑壳楠以外的4种植物出现新行政区分布,其余地区与现实的分布情况具有一致性。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分布区预测结果显示,乌药的适生区有破碎化的趋势,且逐渐向北迁移,较高适生区面积减少,中度适生区面积扩大;黑壳楠东南地区较高适生区面积减少,分布的核心向北转移,南缘向北迁移,极度适生区和中度适生区面积减少;香叶树较高适生区向西南收缩,较高适生区面积较少;山胡椒较高适生区在南部减少,向北偏移,整体适生区面积减少;叁桠乌药未来适生区面积减少,东南地区分布面积减少,核心分布区分为贵州和陕西-湖北两大区域。ROC曲线对以上模拟的评价值均大于0.9,说明BIOCLIM模型的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同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物种分布的主导因子进行研究,并通过绘制频率直方图分析各主导因子的阈值,结果表明乌药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及其阈值为年温较差(19.4~33.5℃)、暖季均温(23℃~28.9℃)、暖季降雨量(203mm~947mm)和雨季均温(19.9℃~28.8℃);黑壳楠分布的主导因子及其阈值为年均温(12.8℃~22.9℃)、等温性(23.7%~40.4%)、雨季均温(18.9℃~29.1℃)、暖季降雨量(318mm~909.6mm)和温度日较差(5.9℃~11.6℃);香叶树分布的主导因子及其阈值为年均温(13.5℃~24.7℃)、温度季节变化方差(455~920.1)、雨季均温(18.8℃~28.7℃)和温度日较差(4.7℃~12.4℃);山胡椒分布的主导因子及其阈值为年降雨量(592.6mm~2179mm)、等温性(20.6%~37%)、雨季均温(17.8℃~29.8℃)和温度日较差(5.7℃~11℃);叁桠乌药分布的主导因子及其阈值年降雨量(338mm~1785.2mm)、温度季节变化方差(443~1039.3)、冷季降雨量(2mm~202mm)和季降雨量变异系数(45.3~117.5)。(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彭剑峰,王婷[3](2015)在《黄柏山树轮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及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大别山西部的3个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树木年轮采样点的样本,建立3个标准年表,其特征值都表明黄山松树木年轮宽度中含有较高的环境信息;年表间相关密切,区域主要受气候因子影响、南北差异显着;年表与气候因素的相关也显示不同环境生长的黄山松差异性要大于共性;同样多元线性回归也确定该研究区影响树木生长的主导因子为前一年10月的均温,而前一年8月的降水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要素的模拟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极端气候条件下树木的生长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邓杏杏[4](2011)在《ARCGIS在区域气候因子空间模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计算太阳对地运行轨迹及辐射总量,运用ARCGIS构建了研究区内的太阳辐射地面分布模型,通过进一步研究太阳辐射与其他气候要素的关系,进行多层复合分析进而构建日照时数、气温等气候因子模型。该应用可为地形复杂地区进行气候资源调查、精细农业、农业区划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1-05-26)
谢明达,朱大明,邓杏杏,韦小儒,黄焕[5](2010)在《气候因子空间分布模拟在棕榈种植适宜性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红河县为例,构建红河县DEM,通过计算区域内太阳对地运行轨迹、辐射总量,以及利用红河县近年的气象观测站资料,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研究区日照时数、气温、降雨量等气候因子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建立棕榈适宜性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为地形复杂地区进行气候资源调查、精细农业、山林规划及地表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案例研究。(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邓杏杏[6](2010)在《基于DEM的气候因子空间模拟及棕榈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云南省红河县为研究样区,以气象观测站点常规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基于DEM,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研究区内气候因子(日照时数、太阳辐射、气温、降雨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棕榈种植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DEM的特点和建立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红河县的DEM;通过DEM提取了坡度和坡向两个重要的地形因子,坡度和坡向是气候模拟的基础地形因子。(2)通过计算太阳对地运行轨迹,得出不同时间不同经纬度的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并通过ARCGIS软件结合坡度、坡向地形特征对任意地点的太阳可照时数进行计算和模拟,最后通过日照百分率计算日照时数;利用计算机技术绘制了红河县各个月份的太阳日照时数分布图。模拟结果表明,红河县日照时数地形差异明显,主要规律是山谷小、山脊大,阴坡小、阳坡大。(3)通过计算天文辐射总量,以日照时数的模拟为基础,计算太阳不同时间的直接辐射和散射情况,再结合坡度、坡向地形因子的影响,模拟出各个月份的太阳日辐射量分布,最后计算全年的太阳辐射量;绘制了红河县各个月份太阳日辐射量分布图。模拟结果表明,红河县辐射量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形差异,规律是南坡大、北坡小。(4)利用红河县近年的气象观测站气温和降雨量资料,通过样条函数插值法分别对已有的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年降雨量进行插值,利用多元回归方程,加入地形因子,太阳辐射因子等建立气温和降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得到气温和降雨的模拟模型,最后将未解释尽的残差进行样条插值,并将其与模拟模型结果迭加,最后得到气温和降雨量的模拟结果:绘制了红河县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最低气温分布图和年降雨量分布图。研究表明,红河县气温和降雨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差异,气温随高程的增加逐渐降低,阳坡的气温比阴坡的气温高,降雨量从东北向西南呈递增趋势,高程也对降雨量有很大的影响。(5)利用已获得的红河县日照时数、太阳辐射、气温、降雨量各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成果,结合海拔高程和坡度等数据,建立了试验样区棕榈适宜性评价因子数据库。并依据一定的指标进行打分与分级,获得了棕榈适宜性评价等级的空间分布图,并与已有的棕榈种植区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红河县棕榈种植分布评价结果是合理的,其规律:适宜程度从东部西部向中部逐渐降低;最适宜区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中部地区海拔较高,为一般适宜区。利用本研究对气候因子研究模拟的结果,可以用来进行专题分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地形复杂地区进行气候资源调查、精细农业、农业区划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既可以节省大量的野外考察工作,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0-03-05)
黄康有,郑卓,L.Franois,管东生,R.Cheddadi[7](2009)在《基于生物气候因子聚类的植物群组划分及其中国生物群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10′×10′空间分辨率运用GIS软件对中国植被分布地理配准数字化,提取获得196个优势植物的地理分布数据以及内插相关的气候因子,运用分位数函数计算获得各个植物地理分布的气候阈值;在此基础上采用生物气候群组(BAGs)的分类方法,对196个优势植物气候因子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结合中国植被的地理分布特征,最后划分出29个BAG组,包括13个乔木组(6个常绿阔叶和2个落叶阔叶群组,4个常绿针叶和1个落叶针叶群组)、10个灌木组(5个常绿灌木和5个落叶灌木群组)和6个草本组。本研究的BAGs划分是建立在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定量气候因子阈值的基础上,因此,通过计算获得BAGs气候阈值(包括每日温度变化幅度、地表霜冻频率、月均温度、月降雨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5℃年积温等),运用生物圈碳循环CARAIB模型,模拟出中国19个生物群区的现代潜在分布。模拟结果较好地表达了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尤其较详细地展示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高原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地理分布格局,但由于东北地区、西部草原以及热带原生植被受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使得模拟结果比该地区的原生植被地理分布的实际面积偏大。总体而言,本研究获得的29个生物气候群组对模拟现代生物群区分布提供了理想的分类依据,其气候阈值也是进行过去和未来生物群区模拟的重要参照数据。(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王林林[8](2007)在《基于DEM的山东省茶树优生区气候因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山东省茶树优生区-日照市作为试验样区,以1: 5万DEM和气象站点常规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辅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研究区内气候因子(太阳辐射、温度、风速)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并以茶树种植适宜性评价为例进行了应用试验。由于DEM是对地表形态的叁维立体描述,本身就具有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气候资源模拟的基本信息,同时能够方便的提取坡度、坡向、地形遮蔽等地形因子,而且其空间分辨率较高(1: 5万的地面分辨率为25米),因此使得气候资源模拟的实现更加方便,而且模拟的结果更加精确、细致。本文基于DEM构建太阳辐射模拟所需的多项地形要素(坡度、坡向、遮蔽度等),辅以地理信息系统(GIS )多层面复合分析方法,逐栅格的计算了研究区太阳天文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规律。地表气温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以海拔高度和地形最为显着。本文利用1: 5万DEM数据,借助日照市及其周边气象站点1970-2000年的常规气温资料,运用ARC/INFO软件对气温数据进行样条函数法内插后,又通过气温直减率法和辐射差值与温度的相关关系对内插结果进行订正,得到日照市实际地形下的地表温度空间分布图。模拟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反映了日照市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起伏地形下的风速空间变化受多种地形因素的影响,以往利用DEM对风速空间分布的模拟一般是在内插基础上进行高程订正,不能反映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风速差别。本文利用山东日照1: 5万DEM数据,借助研究区及周边6个气象台站1970-2000年的冬季月平均风速资料,在分析确定冬季主风向的前提下,使用ARC/INFO软件,综合考虑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坡位等地形要素对风速的影响,通过编写AML程序,实现了起伏地形条件下风速空间分布更真实的模拟,为日照市茶树适生环境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冬季风空间分布基础资料。运用模拟所得到的各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结合同比例尺下的土壤PH值、土壤质地和坡度等数据,建立了试验样区茶树种植适宜性评价因子数据库,并依据一定的指标进行打分与分级,从而获得区域优生茶树的空间分布图,最后与已有成果进行对比得知评价结果较为合理。本研究对气候因子模拟的结果,提供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温度以及风速等的区域分布详图,而且可以进行专题分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地形复杂地区气候资源调查、农业区划,精细农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可提供重要的资源依据。既可以节省大量的野外考察工作,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4-20)
赵胜亭[9](2006)在《基于GIS的山区气候因子空间模拟及苹果适宜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地区名优特产品的经济生物学性状是在该区特有的土地生态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下形成的,本研究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支持下,以山东省栖霞市丘陵山区为研究区域,对山区复杂地形下光、温、水、土等土地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异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土地生态因子与当地名优农产品—栖霞苹果品质的关系,进一步评价了其土地适宜性,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 (1)以DEM为数据基础,应用多层面复合分析的方法实现研究区日照时数的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日照时数全年累计最小值为1230.05小时,最大值为2775.96小时,说明研究区内日照时数的空间差异比较显着,变化范围为1545.91小时;模拟平均值为2558.95小时,与当地统计数值2663.1小时相差4.15小时,说明模拟具有比较高的准确度,是模拟复杂地形区日照及太阳辐射状况行之有效的方法。 (2)利用气象站点实测资料,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同时结合GIS插值,对模拟残差进行修正,得到研究区≥0℃年积温和年中降水量的模拟结果。结果显示:地形地貌的变化,对研究区≥0℃年积温影响十分明显。其中,高度的变化与年积温的变化趋势呈现负线性,并且高度愈高的地方,其温度变化的范围愈大;随着坡度的增加,≥0℃年积温越来越大,呈现正相关趋势;坡向的变化趋势与阴阳坡相关,阳坡(90-270°之间)的≥0℃年积温明显大于阴坡(0-90°和270-360°之间)。研究区内年总降水量模拟最小值为654.50mm,最大值为853.09mm,空间分布具有比较大的差异,降水量的分布在空间上自东向西呈现递减趋势,模拟平均值为743.14mm,与当地统计数据754mm比较接近。 (3)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香气成分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筛选确定影响苹果果实香气成分的主要生态因子为≥0℃年积温、年总降水量、海拔高度以及土壤pH;其中,相关分析表明:≥0℃年积温、年总降水量与果实香气成分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和0.44);而高度和pH则与苹果的香气含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和-0.35)。同时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也表明,苹果香气成分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要低于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说明作物特殊风味品质更多是由于外部微生态环境所决定。(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6-06-12)
金志凤,袁德辉,李绍进[10](2005)在《基于气候因子的山核桃产量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浙江省临安市1966~2003年山核桃产量资料和同期的气候资料为依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各气象要素对山核桃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基于气候因子的山核桃产量的优化模拟方程。结果表明,山核桃产量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程度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5-10-01)
气候因子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胡椒属的山胡椒(Lindera glauca)、乌药(L.aggregata)、叁桠乌药(L.obtusiloba)、香叶树(L.communis)以及黑壳楠(L.megaphylla)5种植物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优势树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进行潜在分布的模拟和主导因子的分析,探讨它们的分布变化,可为在全球气候变化情形下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参照。由于此前的研究中涉及亚热带植物种的物种分布模拟研究较少,因此也可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多样的基础资料。收集5种山胡椒属植物的分布点坐标,绘制现实地理分布图,可以看出,乌药-黑壳楠之间具有由东向西的替代,乌药-山胡椒-叁桠乌药之间,具有由东南向西北的替代分布现象。从Diva-GIS中导出分布点的19个气候因子信息,通过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出:最干月降雨量、暖季降雨量、温度季节变化方差和最热月极高温度是影响乌药-黑壳楠替代分布的主导因子;最干月降雨量、年均温、暖季降雨量和等温性是影响乌药-香叶树替代分布的主导因子;暖季降雨量、最热月极高温度和最干月降雨量是影响乌药-山胡椒替代分布的主导因子;干季降雨量、冷季均温和温度季节变化方差是影响山胡椒-叁桠乌药替代分布的主导因子。用BIOCLIM模型进行当前和未来潜在分布区的预测,结果表明,与现实分布区相比,5种植物的当前潜在分布区面积均增大,除黑壳楠以外的4种植物出现新行政区分布,其余地区与现实的分布情况具有一致性。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分布区预测结果显示,乌药的适生区有破碎化的趋势,且逐渐向北迁移,较高适生区面积减少,中度适生区面积扩大;黑壳楠东南地区较高适生区面积减少,分布的核心向北转移,南缘向北迁移,极度适生区和中度适生区面积减少;香叶树较高适生区向西南收缩,较高适生区面积较少;山胡椒较高适生区在南部减少,向北偏移,整体适生区面积减少;叁桠乌药未来适生区面积减少,东南地区分布面积减少,核心分布区分为贵州和陕西-湖北两大区域。ROC曲线对以上模拟的评价值均大于0.9,说明BIOCLIM模型的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同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物种分布的主导因子进行研究,并通过绘制频率直方图分析各主导因子的阈值,结果表明乌药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及其阈值为年温较差(19.4~33.5℃)、暖季均温(23℃~28.9℃)、暖季降雨量(203mm~947mm)和雨季均温(19.9℃~28.8℃);黑壳楠分布的主导因子及其阈值为年均温(12.8℃~22.9℃)、等温性(23.7%~40.4%)、雨季均温(18.9℃~29.1℃)、暖季降雨量(318mm~909.6mm)和温度日较差(5.9℃~11.6℃);香叶树分布的主导因子及其阈值为年均温(13.5℃~24.7℃)、温度季节变化方差(455~920.1)、雨季均温(18.8℃~28.7℃)和温度日较差(4.7℃~12.4℃);山胡椒分布的主导因子及其阈值为年降雨量(592.6mm~2179mm)、等温性(20.6%~37%)、雨季均温(17.8℃~29.8℃)和温度日较差(5.7℃~11℃);叁桠乌药分布的主导因子及其阈值年降雨量(338mm~1785.2mm)、温度季节变化方差(443~1039.3)、冷季降雨量(2mm~202mm)和季降雨量变异系数(45.3~117.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因子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1].张杰,张旸,赵振勇,李敏.中国飞蝗(Locustamigratoria)灾害地理分布模拟及其生物气候因子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9
[2].贺怡娴.5种山胡椒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模拟及主导气候因子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3].彭剑峰,王婷.黄柏山树轮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及模拟[J].地理科学.2015
[4].邓杏杏.ARCGIS在区域气候因子空间模拟中的应用[C].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
[5].谢明达,朱大明,邓杏杏,韦小儒,黄焕.气候因子空间分布模拟在棕榈种植适宜性分析中的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邓杏杏.基于DEM的气候因子空间模拟及棕榈适宜性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0
[7].黄康有,郑卓,L.Franois,管东生,R.Cheddadi.基于生物气候因子聚类的植物群组划分及其中国生物群区模拟[J].第四纪研究.2009
[8].王林林.基于DEM的山东省茶树优生区气候因子模拟[D].山东师范大学.2007
[9].赵胜亭.基于GIS的山区气候因子空间模拟及苹果适宜性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
[10].金志凤,袁德辉,李绍进.基于气候因子的山核桃产量模拟[C].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