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通过在室内人工控制生态因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西双版纳热带外来种蚯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和本地种蚯蚓Amynthas sp.的种群动态规律。采用主处理为土壤温度,副处理为土壤湿度的裂区区组实验设计,在室内微生态条件下以单养和混养两种方式培养蚯蚓,探讨了三种土壤温、湿度对P. corethrurus和Amynthas sp.体重增长、繁殖及种群增长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两种较高土壤湿度下,外来种P. corethrurus在单养和混养及各种温度下健康快速的生长。最高生长速率发生在35%土壤湿度下,分别达6.15mg·day-1(单养)和5.44mg·day-1(混养)。本地种在各种条件下只在前60天左右有体重增长,绝对生长速率较快,在35%土壤湿度下有最高的生长速率(4.73mg·day-1(单养)和10.5mg·day-1(混养))。(2)外来种P. corethrurus成蚓在温度20-30℃、湿度25%-35%范围内的环境中均可持续产茧和孵化幼蚓,培养时间、土壤温、湿度对蚯蚓的产茧和孵化有显著影响。最大蚓茧产量和幼蚓孵化量均出现在35%土壤湿度下。在该湿度下,产茧数表现为高温优于低温;在适宜土壤湿度下(25%-35%)幼蚓孵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存在高、低温限制作用,即最高幼蚓孵化率出现在中温(25℃)下。(3)单养条件下,外来种P. corethrurus在适宜的条件下(如:25℃*35%)种群个体数和生物量都呈现逻辑斯谛增长趋势,但在20%土壤湿度下成蚓休眠或死亡,而30℃下仅有35%土壤湿度时种群增长符合逻辑斯谛增长。土壤温度和湿度对蚯蚓种群增长率有显著影响,种群在35%土壤湿度下有较高的种群增长率(r=0.560)。同种培养方式下,本地种Amynthas sp.仅在25℃*35%条件下有幼蚓繁殖,且种群增长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种群个体数只有小幅度的增长。(4)本地种Amynthas sp.和外来种P. corethrurus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导致本地种蚯蚓种群不能正常维持。两种蚯蚓混养时,外来种P. corethrurus仍具有体重生长、产茧、孵化等种群增长的表现。在更小的土壤温、湿度范围内其种群符合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本地种Amynthas sp.在混养时,其种群不仅不增长,生物量和个体数也随时间逐渐减小。(5)致死温度实验表明,外来种P. corethrurus较本地种Amynthas sp.对温度有更大的耐受范围。在相同的时间内,外来种P. corethrurus可在15-35℃土壤温度范围内正常存活;而本地种Amynthas sp.仅能在17.5℃以上32.5℃及以下的温度中正常存活。(6)外来种P. corethrurus蚓茧孵化所需的最低温度低于或等于20℃高于17.5℃,低于此温度蚓茧便不能孵化,逐渐死亡。(7)本研究认为在适宜的土壤温湿度范围内,湿度较温度对蚯蚓繁殖具有更显著的控制作用,温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土壤湿度加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