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17)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教育体制有着相当大的冲击,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新课程改革对当前课程教学影响巨大,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传统的说教、单方面的传授、以考核学生技能为目的,这些都不再是新社会的和谐音符。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由于《综合布线》课程在高职院校广泛开展,现从该门重点课程入手,思考了一种基于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全新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综合布线;课程教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通信、计算机网络、控制和图形显示技术的相互融合和发展,建筑与建筑群服务功能的增加和通信要求的提高,使得建筑物的信息传输系统愈来愈庞大,传统的布线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建筑物通信的需要,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推出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80年代后期综合布线系统逐步被引入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综合布线技术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工程和智能楼宇建筑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传统课程教学方式不再适应当前的社会。必须把新课程改革理念贯穿该课程教学中。
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综合布线》的教学改革也应该体现新理念的核心思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也很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发展是主体活动中的发展,因此在《综合布线》课堂上要真正获得发展,惟有在学生积极参与建构《综合布线》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实现。教师在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中,可能已经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但只有在与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才能对学生拥有的直接经验的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如果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有不一致时,应该对教学作出调整,使教学成为学生已有直接经验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综合布线”,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身边网络布线的知识。于是,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综合布线,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不仅大致覆盖了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教学这样调整,不仅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展示了学生们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它知识,学得既轻轻松松,又丰富多彩。
(2)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转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但是,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这样的合作交流学习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时间长了反而成为教学中的一种负担。
在《线缆端接及设计》教学时可以这样做的:先给出目前实验室大体对网络实际功能描述,给出前,对学生提出要求:到每层楼去走一边,统计出每层楼信息点的数量。先询问学生怎么统计,由于实验楼有很多层,就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分开进行统计。先在自己组里交流,然后选一名同学把你们一组的统计结果进行汇报。最后学生得出可以用各自方法得到的统计数量。在这里,即顺应了学生合作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体会到合作的益处,同时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在后来安排的组内交流中,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方法转化为共有的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发展。
在运用合作交流的教学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侯,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情绪,伴随着知识的获得,学生对《综合布线》学习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学生对《综合布线》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2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新课改核心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社会情景。
(1)体现真实的工作过程。新课改核心的课堂是最真实的课堂。所教学的就好比发生在实际的社会生产之中,学生所接触的也应该是《综合布线》实际社会工作的真实过程。所以,课程在设计的初始,就做了充分的企业调研,通过和企业专家的探讨,将《综合布线》的课堂教学设计成了多个教学情境,从小工程到大工程,每个工程都有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这个工作过程进行逐步教学,比如在将所有基础理论介绍完以后,便进了实际情景教学模式,先让学生了解项目需求,或者进行实地考察,或者给出工程客户需求。再让学生给出对应总体设计方案,再逐步实施,完整的体现了一个“综合布线”工程项目的全过程。(2)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都有机会加以重视。
比如在进行综合布线方案设计时,有学生指出,所有方案设计均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只要将用户需求部分参数填入其模板就能完成设计。确实,虽然综合布线的设计需要按部就班,但也可以像该学生指出,有统一模板,于是,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又安排了课后学生之间的讨论,不同小组用不同方法设计,再进行对比。
教学对象是有情感、有想法的人,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3结论
学生的整体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指智力与人格的和谐发展,以形成学生丰富自由的个性。这就要求学校课程能为其提供整体的内容和时空。而现行的大部分课程一方面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对学生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另一方面过分追求学术化、专门化,专注于呈现抽象的知识符号,忽视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课程一定程度上异化为限制学生精神发展的障碍,个体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产生了质的断裂,学生被动地过着成人为其预设的生活。
通过改革,上述《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的各个方面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要求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84-87.
[2]江山野.课程改革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22-26.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4.
[4]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124.
[5]胡光辉,仇雅莉.高职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8月中旬(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