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体操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仇梦霄[2](2021)在《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中的融合与设计》文中指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为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方针指明了方向,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环节中的具体要求,结合体操课自身的特点,挖掘出体操课程中思政元素,按照“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要求,充分运用隐性教育“润物无声”的作用,实现思政元素合理地融入到教学大纲中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10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教学大纲进行分析研究,探寻“课程思政”与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契合点,挖掘体操中的思政元素,完成将思政元素融合在体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中的设计。最后通过调查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整理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任务及特点,以及对10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挖掘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是符合当前国家提倡的教育理念,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符合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要求。2.将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融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挖掘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思政元素,通过教学方法及改进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体操普修课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中的双重育人目标。3.通过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融合与设计的实施,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体操普修课中能够获得思政元素,并且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过程中。通过访谈法了解到教师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教学设计的内容不够全面,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的弊端和不足。4.“课程思政”目前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还未完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同时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对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在教学设计上仍存在弊端和不足,今后需进一步加强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元素在体操普修课中的教学设计。
周琳[3](2020)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体育观念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体育教师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摇篮,肩负着培养体育人才的重任,体操普修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中占据着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专门能力,是每一位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尽管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是相一致的。目前,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虽已涵盖了基本体操教学内容,但在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能较好的满足于时代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需要,因此,其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教学实验法,从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中小学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探寻科学且合理的教学能力培养优化方案,以期为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和体操专项教学技能的提高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方案表现为在教学时数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参考教学大纲要求和中小学教学需求,在原有教学步骤中优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环节,加大教学实践的开展力度,增加教学能力的考核比例,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评定教学效果,理论考核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实践考核为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微课教学与评价。(2)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较低。教学的开展仅关注对学生的动作示范能力和保护与帮助能力的培养,对于动作纠错、课堂组织、动作讲解、动作技术评价、动作创编等能力的重视度不够。考核仅以动作的完成度为标准,缺乏教学实践的考核环节,不能准确的评定学生的教学能力水平。(3)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中小学的教学需要。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体操和竞技体操,而大多数中小学未开设专门的竞技体操课,两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差异。(4)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中小学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需求存在差异的原因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课时少而任务重、缺乏教学实践机会、评价体系不全面。(5)体操普修课程教学除了关注学生动作技术的发展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和体操专项教学技能。按相关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分为口令运用与队伍调动、保护与帮助、动作示范、动作讲解、课堂组织、动作纠错、动作技术评价、教学应变、教案撰写、徒手操创编、赛事组织与裁判。
刘霜[4](2020)在《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日益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新亮点。与传统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渗透了“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教学理念。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将会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体操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学科课程,提高体操课程教学质量,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如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指出研究性学习符合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要求,满足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体育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研究在山东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班随机抽取两个小班作为研究对象,每班各25名(20名男生和5名女生)。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在相同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对两个无显着差异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实验班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在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锻炼态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对学生教学能力、体操基本技能学习情况、体操基本理论学习情况进行测试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能显着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意识,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锻炼态度。(2)在研究性教学实验过程中,实验班的学生较对照班在教学能力方面有着显着性差异;研究性学习较之以往的教学方法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3)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堂中,由于理论课教学课时较少,且受学生自身复习情况、考试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实验班体操基本理论成绩测试虽然较对照班高一些,但其检验结果显示不具有显着性差异性。说明研究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体操理论学习成绩,但并不能显着提高。(4)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课堂中,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提高学生的体操技能水平。对于技巧、单杠和双杠项目研究性学习效果更好;传统教学方法只在跳跃项目中表现出教学效果,整体比较而言研究性学习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体操基本技能。
刘跃[5](2020)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办法的实施给高校开展专业认证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盐城师范学院作为全国首家通过中学第二级全科认证的试点高校,此背景下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以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以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为研究个案,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实施效果这几个维度,呈现并分析认证背景下当前高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与认证理念存在的偏差,探析认证理念下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是如何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融入术科教学改革之中。通过研究得出:(1)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与专业认证指导理念仍有偏差,体现在:课程教学理念层面“重教轻学”仍存在;教学目标重技能传授、职业情感培养欠缺;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需求贴合性不强;教学方法保守,学生主体能力不能有效发展;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且评价主体单一。(2)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以认证理念为核心,其术科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特色,体现在:课程理念以师德教育为先,由“教会”学生向学生“会教”转变;教学目标凸显师德培养,关注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内容科学性、基础性并重,综合性、实践性兼顾;教学方法上积极尝试多样化教学,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果;教学评价向过程性评价方式转变,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有效关注学生动态发展,以评促进。
时亮[6](2020)在《“领会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足球教学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附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足球课作为最常用的校园足球活动形式,是学生学习足球知识、掌握足球技能的主要途径。为提高初中足球课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本研究以领会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领会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实验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初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十四周的教学实验,分析对比了两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足球技能水平、战术意识、体育学习兴趣四个维度,探究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其中,根据文献和经验设计了实验组课时计划,确保了游戏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两种教学法均能明显提升学生体能水平。其中,领会教学法对速度素质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2)两种教学法都能明显提升学生足球技能水平。总体而言,领会教学法对学生足球技能的提升效果更好,但对球感的提高并无明显优势。(3)两种教学法都能明显提升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其中,领会教学法对学生的本位、抉择、技术表现和配合意识的提升效果更加显着。但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调节意识均无明显提升效果。(4)体育学习兴趣方面,领会教学法对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效果更加显着,对于提升学生探索发现意识的效果更加显着。但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体育认识水平的影响均不显着。
王建[7](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提出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张军舰,金光辉[8](2020)在《高校体操教学要素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体操教学要素对体操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操教学中的教学要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校体操教学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材施教,改善教学氛围,科学设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环境,注重教学反馈。
袁耀锋[9](2020)在《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操现状与发展路径探幽》文中提出体操作为全国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广东省高校无论是在学校领导重视程度、课程内容设置、体操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高校体操作为中小学体育课堂以及社区体操文化的输出源头,若不能有效规划其发展路径,促进高校体操的发展,构建体操人才的培养网络,将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到广东省中小学体操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广东省13所本科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操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与研究,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索和思考,分析影响广东省13所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操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促进广东省普通高校体操的蓬勃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与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所调查的广东省13所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普遍不重视体操项目发展,缺乏经费支持,教学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时量不足、课程密度低、考核手段不全面的问题;2)教师年龄构建趋向老龄化,师资团队构建不合理;新生教师力量稀缺,缺乏新鲜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3)缺乏体操专用场馆,器材陈旧且缺乏保养,影响课堂的正常进行;4)缺乏体操人才引进策略,学生体操基础差,安全防护意识不足;5)体操赛事稀缺,高校间缺乏交流,赛事得不到教育厅的推广,竞赛内容难度设置不合理,竞赛观赏性不佳;运动员通级政策不够完善。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研究,提出如下策略:1)加大对体操项目的支持力度和资金的投入,专款专用。课程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内容设置、增加课时量、提高课程密度、注重培养学生教学能力;2)完善场馆与器材,定期检查保养,通过合理布置与安全教育,提高器材使用频率,降低教学风险性;3)构建合格师资队伍,丰富教师教研活动,定期进行体操教师培养,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人才引进公开透明,注重技能发展;4)加强体操宣传,提高大众对体操的认知,与中小学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在高校建立体操社团,拓宽体操发展的广度,扩大体操影响力;5)恢复体育高考体操选考项目,吸纳优秀体操生源,培养体操特长生;6)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联合,制定大中小学相互联系的体操赛制,丰富校园体操的比赛和交流,营造良好体操氛围,扩大影响力。
刘艳华[10](2020)在《幼儿体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现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幼儿教育行业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教师,幼儿体操是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课程的开展效果直接影响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本文以幼儿体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化为研究对象,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幼儿体操师资培养中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方法运用的现状及问题,主要对幼儿体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优化,为更多开设幼儿体操课程的高校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促进幼儿体操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1当前高校幼儿体操课程选择的教学内容与采用的教学方法方面总体情况是不合理的。2幼儿体操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幼儿体操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竞技性问题,培养的幼儿体操师资不能根据幼儿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学校并未把能力培养、教学实践、保护帮助等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不全面;部分幼师学校教学内容还存在重复性教学的问题。3幼儿体操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常根据自身专长或经验,选用较常用或自己熟练的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随意性较大;教师往往忽略对学生幼儿体操兴趣的培养,对可以提高学生能力,能够使学生情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的较少;教师没有在课程的特点及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上突出重点,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也没有使学生习得教学方法到实际幼教工作中如何运用的能力,综合应用性不强。4幼儿体操教学内容应进行优化整合。优化结果:教学内容选择上根据学生与社会需求,针对适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在促进学前学生技能发展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注重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技术部分中把能力培养、实习与身体素质练习等增设到教学内容中;理论部分除了传授幼儿体操知识外增设幼儿体操课程理论设计、视频制作与音乐剪辑、幼儿体操常见创伤的预防及处理、幼儿体操场地器械的合理布置等以满足学生的需求。5幼儿体操教学方法需要优化。优化结果:教师应加大对学生能力培养途径方法的研究力度;选用教学方法时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转换教学方法;强调多使用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师让学生进入教师角色以提高对幼儿教学的敏感性;加强多元应用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巧妙让学生掌握教学方法到实际幼教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以满足学生日后参加幼儿教学工作的需求。在教学考核评价上,主要从5个方面展开对学生的评价。
二、高校体操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体操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2)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中的融合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国内研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对比分析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任务与特点 |
3.1.1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任务 |
3.1.2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特点 |
3.2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分析 |
3.2.1 教学课时分布情况 |
3.2.2 课程与教学目标 |
3.2.3 教学内容设置 |
3.2.4 教学课程考核评价设置 |
3.3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特点 |
3.3.1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
3.3.2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3.4 思政元素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价值与契合 |
3.4.1 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价值 |
3.4.2 思政元素与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契合 |
3.5 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
3.5.1 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教学设计 |
3.5.2 教学设计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应用 |
3.6 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教学设计及应用的反馈 |
3.6.1 专家对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教学设计的反馈 |
3.6.2 教师对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教学应用的反馈 |
3.6.3 学生对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教学应用的反馈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教学设计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融合与设计》教师访谈表 |
附录5 《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教学设计效果评价表》设计效果专家评价量表 |
致谢 |
(3)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引领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要求 |
1.1.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要求 |
1.1.3 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概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1.3.4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教学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分析 |
3.1.1 培养的过程——育身价值 |
3.1.2 培养的结果——育能价值 |
3.1.3 习惯的养成——育心价值 |
3.2 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
3.2.1 教学内容的设置层面 |
3.2.2 教材教法的应用层面 |
3.2.3 教学技能的培养层面 |
3.2.4 学习成果的评价层面 |
3.3 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3.3.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中小学教学需求的差异 |
3.3.2 教学能力的培养与中小学教学需求的差异 |
3.4 湖南省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教学形式单一 |
3.4.2 教学课时少而任务重 |
3.4.3 缺乏教学实践机会 |
3.4.4 评价体系不全面 |
3.5 湖南省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优化方案的设计 |
3.5.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 |
3.5.2 技术动作的教学与考核 |
3.5.3 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考核 |
3.5.4 平时成绩的追踪与评定 |
3.5.5 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
3.6 湖南省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方案的实证分析 |
3.6.1 实验方案 |
3.6.2 实验结果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4.3.1 不足之处 |
4.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附录九 |
附录十 |
附录十一 |
致谢 |
(4)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
1.3.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1.3.3 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现状 |
1.3.4 研究性学习体系及元素 |
1.3.5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实验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情况 |
3.2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
3.3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 |
3.4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影响 |
3.5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体操理论学习的影响 |
3.6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体操技能学习的影响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
附件2 学生学习动机测量表 |
附件3 访谈提纲 |
附件4 体操锻炼态度测量表 |
附件5 山东体育学院体操普修课学生实习内 |
附件6 山东体育学院学生实习评定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教师教育日趋重视 |
1.1.2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
1.1.3 专业认证制度的重要性凸显 |
1.1.4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文献综述 |
1.2.1 师范类专业认证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2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1.2 后现代课程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师范类专业认证 |
2.2.2 术科 |
2.2.3 教学改革 |
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3.3 研究思路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专业认证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分析 |
4.1.1 术科课程教学理念分析 |
4.1.2 术科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
4.1.3 术科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
4.1.4 术科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
4.1.5 术科课程教学评价分析 |
4.2 专业认证背景下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分析 |
4.2.1 教学理念变化分析 |
4.2.2 教学目标改革分析 |
4.2.3 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
4.2.4 教学方法改革分析 |
4.2.5 教学评价改革分析 |
4.2.6 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
4.3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经验 |
4.3.1 以学生为本,革新课程理念 |
4.3.2 以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为准绳,调整课程教学目标 |
4.3.3 以产出为导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
4.3.4 以学生为中心,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
4.3.5 以持续改进为原则,完善教学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相关政策文件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
(6)“领会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足球教学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附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依据 |
1.1.2 现实依据 |
1.1.3 理论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领会教学法 |
2.1.2 初中足球教学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领会教学法的特点 |
2.2.2 领会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3 国外研究综述 |
2.4 简要述评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体质健康水平 |
4.1.1 实验前组间体质健康水平差异 |
4.1.2 实验后组内体质健康水平差异 |
4.1.3 实验后组间体质健康水平差异 |
4.2 足球技能水平 |
4.2.1 实验前组间技能水平差异 |
4.2.2 实验后组内技能水平差异 |
4.2.3 实验后组间技能水平差异 |
4.3 战术意识水平 |
4.3.1 实验前组间战术意识水平差异 |
4.3.2 实验后组内战术意识水平差异 |
4.3.3 实验后组间战术意识水平差异 |
4.4 体育学习兴趣 |
4.4.1 实验前体育学习兴趣 |
4.4.2 实验后体育学习兴趣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5.1 体质健康水平 |
5.2 足球技能水平 |
5.3 战术意识水平 |
5.4 体育学习兴趣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测量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德尔菲法 |
3.3.5 观察法 |
3.3.6 内容分析法 |
3.3.7 数理统计法 |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
8.1 结论与建议 |
8.2 创新 |
8.3 不足 |
8.4 展望 |
9 致谢 |
参考文献 |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
附件 |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
(8)高校体操教学要素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专家访谈法 |
(三)逻辑分析法 |
三、七要素在高校体操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分析 |
(一)教师 |
(二)学生 |
(三)课程 |
(四)教学方法 |
(五)教学目标 |
(六)教学环境 |
(七)教学反馈 |
四、高校体操教学中各教学要素优化分析 |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
1.积极引导体操教学过程 |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
(二)因材施教 |
(三)科学设置教学目标 |
(四)改善教学氛围 |
(五)优化体操教学环境 |
(六)注重教学反馈 |
五、结语 |
(9)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操现状与发展路径探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2.2 国内高校研究现状 |
2.3 国外高校体操课程现状的研究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操发展现状分析 |
4.1.1 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操教学现状 |
4.1.2 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操师资现状 |
4.1.3 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操场地器材现状 |
4.1.4 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操相关竞赛开展现状 |
4.1.5 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操社团开展现状 |
4.2 影响广东省高校体育院系体操发展的因素分析 |
4.2.1 影响广东省高校体育院系体操发展的外部因素 |
4.2.2 影响广东省高校体育院系体操发展的内部因素 |
4.3 加快广东省体育院系体操发展的对策 |
4.3.1 改变群众对体操的固有观念 |
4.3.2 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场地器材 |
4.3.3 增加体操课程课时量,丰富内容设置,创新教学方法 |
4.3.4 构建强大的师资团队 |
4.3.5 将体操纳入体育高考选考项目 |
4.3.6 完善高校体操赛事 |
4.3.7 与中小学,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优势互补 |
4.3.8 搭建互联网体操教学网络 |
4.3.9 创办体操社团,体操项目亲民化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C 效度问卷 |
附录D 专家访谈提纲 |
9 个人简历 |
(10)幼儿体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理论依据 |
1.1.2 现实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定义 |
2.2 幼儿体操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幼儿体操的功能 |
2.2.2 幼儿体操开展情况的研究 |
2.2.3 幼儿体操教材的研究 |
2.2.4 高校幼儿体操教师师资方面的研究 |
2.2.5 幼儿体操教学内容的研究 |
2.2.6 幼儿体操教学方法的研究 |
2.2.7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高校幼儿体操课程教学情况的调查 |
4.1.1 幼儿体操课程开设情况 |
4.1.2 高校幼儿体操师资队伍情况 |
4.1.3 学校对幼儿体操课程的重视程度 |
4.1.4 幼儿体操场地器材与满足程度调查 |
4.1.5 幼儿体操教学内容情况 |
4.1.6 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及认知调查 |
4.1.7 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情况分析 |
4.1.8 幼儿体操教学评价方式与考核内容情况 |
4.2 幼儿体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
4.2.1 幼儿体操专职教师缺乏,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
4.2.2 幼儿体操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不足 |
4.2.3 教学方法使用较随意,没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
4.2.4 缺乏系统、全面的幼儿体操教材 |
4.2.5 幼儿体操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不完善 |
4.2.6 幼儿体操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教学工作不能有序开展 |
4.3 幼儿体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优化的理论性研究 |
4.3.1 幼儿体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优化的必要性 |
4.3.2 幼儿体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优化的依据 |
4.3.3 幼儿体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优化应遵循的的原则 |
4.4 幼儿体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化结果 |
4.4.1 幼儿体操教学内容的优化结果 |
4.4.2 幼儿体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果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高校体操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中的融合与设计[D]. 仇梦霄.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3]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周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刘霜.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5]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个案[D]. 刘跃.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6]“领会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足球教学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附中为例[D]. 时亮.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7]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8]高校体操教学要素优化研究[J]. 张军舰,金光辉. 教育观察, 2020(21)
- [9]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操现状与发展路径探幽[D]. 袁耀锋.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7)
- [10]幼儿体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优化的研究[D]. 刘艳华.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