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龄产业风险与回报(论文文献综述)
代先华,黎红,张子航[1](2021)在《银行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动力、障碍与路径》文中提出在合理界定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内涵、分类的基础上,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智能化老龄金融的现状,分析了银行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动力、障碍及路径,为银行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提供决策参考。
宋东明[2](2020)在《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深化与快速发展阶段,就这一新趋势特征而言,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已经是世界最多,且未来发展中“人口众多、结构老化”以及“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将是我国人口现象长期持续存在的情况,因而必须面对严重的老龄化挑战。老龄化日趋严重同时增加了社会以及家庭的养老负担,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压力,但是也为养老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随着我国老龄化日益加重,政府、社会对于养老产业也越来越重视,加快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已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进老龄服务产业发展”,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均对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老龄化问题,站在战略高度提出发展养老产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之有效的战略。发展养老产业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和重要选择之一。在我国,发展养老产业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于老年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和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日益增多的多层次与多类型的老年人口群体的需求快速增加,为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结构小型化与空巢化等都要求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共同承担起为老人提供服务的职责,而我国传统的养老事业的运作机制难以满足我国庞大的老龄人口的商品性、市场性需求,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来填补这一不断扩大的需求空间。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生活需求多样化、老年人购买能力逐渐提升,使得养老产业发展具有客观经济条件。我国当前的养老产业发展现状是从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提供进行社会福利养老,向因时因地制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政府提供社会福利发展养老与养老产业发展提供社会产品相结合的养老产业之路转向,由此可以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问题,同时促进老年人以及社会福利的全面发展。国家已明确提出加快养老产业发展,但当下推动养老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尚未明确,因此“发展什么”与“怎么发展”,尤其是发展依据,是现阶段我国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养老产业可从技术、市场、企业与政府多维度进行,但是在这些维度内容中,法律制度都是核心与基础保障。而从促进养老产业发展视域,不仅可以依法组织和汇集养老产业发展动能,而且是养老产业增长与创新的规范化和法治化保障。由于养老产业在我国出现新的增长机遇,它极为需要法律的促进保障,这也是我国经济法律发展的新课题。文中以探索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的发展为目标,构建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分析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充分比较分析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基础,以我国老龄化国情提炼我国的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功能要素、制度路径等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关键制度内容,论证了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而且创新提出了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整体立法设计、并论证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框架的新领域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注意研究带有问题意识积极尝试理论结合实践,对积极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设计、内容与结论分别呈现出:第一,构建了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的理论分析路径。在厘清养老产业界定的基础上,以国民收入和分配理论、产业成长理论、社会福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经济法理论等理论为依据,在分析养老产业发展制度需求与供给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养老产业在我国的兴起,是对政府、社会、个人公平效率意识的考验,而在养老产业市场对法律制度的促进调控需求以及政府提供养老产业法律制度的意愿与能力是形成养老产业市场秩序的供需互动。因此,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安排在养老产业发展中体现政府公共职能的作用、引导作用、规范和约束作用。而且由于养老产业的经济性与福利性兼具的特点,依据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情况,亟需具有保障功能的法律制度促进其发展,形成政府与市场的合力,通过法定政策指引,法律手段促进,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来引导社会理性参与养老产业,从而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第二,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法律供给不足。在梳理了产业发展、产业促进、特别是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法律政策现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和刚刚提出养老产业这一概念时期相比,养老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表现,其发展生存环境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如,老年人购买养老的专门用品和养老服务的理念已经初步形成,社会也已经开始普遍关注养老用品和养老服务的供给与生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入到养老用品的生产与养老服务的提供中,党和政府明确作出了加快养老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民政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的发展养老产业,可以说已经初步形成了发展养老产业的政策体系基本框架,但是养老产业政策提供的公平性和效益性不足,我们认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基本法缺失,因而无法利用法律制度的优势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第三,构建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的必然性。首先养老产业法律制度具有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益价值的主要功能,这体现在养老产业法律的促进功能和权利保障层面;其次,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是以满足社会,尤其是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根本目标,以完善养老产业发展促进保证制度,促进养老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为直接目标;最后,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是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针对养老产业的重要法律保障,是法学领域以及经济法律领域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创新。第四,以“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为基本法,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制度建构。首先提出促进养老产业法发展法律制度是通过法律制度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法律规范总称,在法律规范层级结构上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等四个层级。其次,由于促进养老产业法的法之整体性,其立法成长过程需要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我们在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在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上的不同立法优势与特色特征,认为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具有各自的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不同制度模式,通过法律制度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它可以保障老年人的经济能力,提升全社会养老市场购买力,保障老年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重点提出了在分析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目标要素、原则要素、功能要素、协调要素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保障+财政支持+投融资完善的法律制度路径选择。第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必然促进养老产业的稳步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发展我国养老产业的战略选择,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战略。发展养老产业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于老年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和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旨在促进和鼓励养老产业发展的带有“促进内容”的法律法规,如《中小企业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等具有促进意义的基本法,这既是将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与法律制度保障相结合的结果,也为法律作为制度架构来规范和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法律范例。现在养老产业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多元主体进入养老市场,成为新型的产业发展动能,养老产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法律、政策的鼓励和推动,需要从法律制度上予以促进、扶持和规范,促进养老产业法律制度可以为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发展方向与制度保障。围绕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整体目标,强调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框架体系,既有宏观制度要素分析,又有微观实施安排路径选择,建议形成以专门的、统一的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基本法为统领、为基础,以配套制度为补充的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体系。
杨帆[3](2020)在《J公司养老服务产业投资的投后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引发热议。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国家卫健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提出“应当把养老产业当成服务业打造,政府兜底,再调动社会力量,用政府和市场结合的方式应对养老问题。”这说明政府意识到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这个巨大的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必须调动社会力量,让更多的资本参与到这个工作中。J公司作为中国医药商业流通领域排名前四的民营企业,将打造养老服务产业做为新兴战略板块,但是通过目前J公司所投资的几个养老服务产业项目的情况来看,在投后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投后管理重视程度太低、二是投后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流程不完备、三是投后管理模式并不适合J公司发展需求、四是管理上缺乏考核激励制度、五是信息收集不完善。究其原因主要因为:“重投前轻投后”的固有思维、风险管理流程不清晰、未考虑不同项目下的投后管理模式需求、投后管理工作没有闭环没有以结果为导向、现行模式无法满足信息收集的需要。而作为参与养老服务产业的社会资本来说,既要能回报社会,为政府分担一些社会责任,但又需要做到合理的、理性的投资,规避风险,使养老产业能健康的、良性的运转下去。因此,需要一个更好的投后管理体系来控制投资养老产业的风险。在充分借鉴了国内外投资机构在投后管理实践中积累的方法,结合已投资的项目中总结出来的投后管理经验,以理论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走访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为依据,对优化J公司的投后管理体系提出了基本解决方案。首先应提高投后管理重视程度;其次需要建立建全投后管理中的的风险管理流程,在此流程中应不断强化投后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预警和风险监控;第三,应完善投后管理模式,建立符合J公司需求的投后管理模式,并通过增值服务为投后管理保驾护航;第四,建立投后管理考核机制;第五,完善信息收集制度。通过这一系列的优化,将原来的投资经理负责制优化为以风险管理为前提的“团队负责制”的投后管理模式,将改变之前投后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的局面。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因其在运营发展中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面临着战略风险、运营风险、人力风险等等,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变的过程。只有在投后管理过程中对整个程序和系统进行全面的调整和规范,才能保障其运行的稳定性和顺利性。从而保障稳定性和收益性,与被投企业共同达到双赢的效果。
廖剑南[4](2020)在《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我国面临着重度老龄化国家、家庭的小型化和“421养老”负担的家庭结构趋势逐渐显现的背景下,政府的财政支付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而养老服务产业投资的长期性、稳定性和高安全性这三大特点与PPP模式的特点相吻合,因此,PPP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管理方式可以与养老产业有效结合。社会资本作为PPP模式养老项目重要的参与者,通过雄厚的资金、丰富的技术、专业的人才、有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等优势,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但是,社会资本方在参与PPP模式养老项目中会面对诸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从项目的定价、融资到收益等与投资决策相关的内容,这些对其是否参与养老项目都存在疑虑,因此,在社会资本决定参与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时,项目的各个阶段存在何种风险因素?政府与社会资本对于各项风险因素的责任如何划分?如何做好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定价与投资收益决策?项目以何种方式融资?诸如此类的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中的问题都是目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决策研究”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投资决策”的视角,以“公共产品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项目管理理论”和“投资决策理论”为理论支点,通过运用实证分析、模糊综合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等方法,对PPP模式养老项目的风险因素、政府和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情况、项目的投资定价决策、投资收益决策和投资融资决策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将项目的投资定价模型与投资收益模型应用于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的案例中证明其可行性,并提出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融资方式。本文由八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与述评。在梳理我国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研究的学术史的同时,吸收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创新的角度,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研究目标和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介绍与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相关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公共产品理论、项目区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PPP模式项目相关理论以及与项目投资决策相关的风险、定价、融资和收益理论等,为论文对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现状分析、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打下基础。第三章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现状分析。从目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老年人养老需求问题入手,介绍我国目前养老产业项目投资决策的现状和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面临的相关问题。第四章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因素研究。通过对PPP模式养老项目的风险进行分解,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项目投资中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把从定性分析的风险转化为基于指标构建的定量方法分析风险因素,确定PPP模式养老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最后得出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中主要的风险因素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关于风险因素的责任分担比例。第五章介绍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定价决策模型。立足于养老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双方风险的承担与主要风险影响因素,依据我国现实的经济水平对项目的价格进行定价。从价格构成、需求导向定价和基于博弈的角度设计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定价模型,同时计算有政府补贴和没有政府补贴时的项目市场定价,最后将构造的投资定价决策模型应用于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的案例。第六章介绍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融资方式。目前我国在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的实施中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论文从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PPP模式养老项目融资、基于资产证券化的PPP模式养老项目融资供给和推进保险资金参与PPP模式养老项目建设三个角度,阐述了构建全生命周期角度下的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融资方式的创新理念,期望能对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中的融资问题提出适当的解决思路。第七章介绍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收益决策模型。首先,通过运用基于概率论思想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并确定PPP模式养老项目中的变量,测量其概率分布,由此建立合理的模型参数;其次,从项目收益率、投资年限和净现值三个角度对项目在土地风险、调价风险和需求风险三个条件下的PPP模式养老项目进行模型设计,并寻求对该类型的项目更合适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同时,政府对PPP模式养老项目的财政补贴也是作为该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最后,将构造的投资收益决策模型应用于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的案例。第八章全文的总结与展望。基于全文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政策性建议,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通过上述的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养老产业需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收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缺口,原本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收支模式也难以持续,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也处于转型阶段,但是,一方面,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和增长率却呈现快速增长的状态,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资本方拥有着雄厚的资金、成熟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的人才,不仅可以缓解政府部门的财政压力,也可以通过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获得一定的收益。政府部门通过给予社会资本优惠政策并且与社会资本方共同承担项目的风险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养老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最终为我国老年人群体提供合适满意的养老服务。(2)投资决策中收益是影响社会资本投资养老项目的关键因素社会资本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是为了在保证项目风险程度较低的情况下稳定地获取一定的项目收益,而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大部分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的社会资本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盈利,约占总数50%的养老机构只是维持了养老项目的收益平衡,仅有大约20%的养老机构取得了项目利润盈余,而剩下30%的养老机构属于亏本的范畴,所以出现了社会上有大量的养老需求,但是很多企业却不愿意投资养老项目的局面。当然,这其中有养老产业发展水平的因素、社会资本方自身投资能力的因素和市场环境的因素,同时也有着制度环境的因素。(3)项目风险因素是社会资本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决策中考虑的重点在社会资本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决策中,融资困难、合作伙伴选择失误、市场需求不足和专业化水平不足等都是项目主要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会对项目的收益产生重要的影响。过高的项目风险会造成社会资本难以获得盈利甚至难以收回本金,从而使得社会资本在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面前望而却步,因此,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间合理地划分项目风险可以保障各方均承担了最适合的项目风险,推动了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持续运营和服务创新。(4)建立完善的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融资决策方式基于新公共服务角度下的多元共治思想,政府部门作为PPP模式养老项目必要的参与者,肩负协调组织其它社会治理主体的责任,社会、企业和第三方部门共同参与到公共产品的服务和供给中,因而,PPP模式养老项目的社会资本方投资者是由社会多方构成的。建立完善的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融资决策方式,需要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投资管理,将项目融资安全合理高效地运用于养老项目各个阶段。资产证券化作为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项目融资方式之一可以借鉴到PPP模式养老项目中,可以解决银行贷款高额成本和社会资本项目退出机制等问题。保险资金与PPP模式养老项目具有诸多相契合的地方,通过将保险资金注入养老项目,从而对养老项目的建设、运营等阶段提供风险担保,同时保险资金也对PPP模式养老项目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了项目的结构和提升了项目的执行效率。(5)政府部门是否给予PPP模式养老项目补贴决定着社会资本是否投资项目政府给予PPP项目的补贴对于社会资本方是至关重要的,决定着社会资本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与否。通过实证的案例,养老项目的补贴会较大程度地影响社会资本方项目投资收益的回收期,若失去了政府的补贴,不少PPP模式养老项目将会难以在特许经营期内完成项目的预期收益,或者回收期超过特许经营期限的最大值,总体来说,政府部门给予的项目补贴是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方参与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的重要保证。但是,社会资本方不能完全依赖政府部门的项目补贴,而应该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优化项目的管理方式等方式提高项目的服务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的创新在于:(1)研究角度较为新颖。养老项目是未来热门的研究方向,但是基于PPP模式的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研究成果目前还比较少,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研究养老产业的模式、养老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的政策为主,但是涉及通过风险的角度来划分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PPP模式养老项目需要承担的风险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主要侧重于PPP模式养老项目中的社会资本方,明确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中的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风险分担方式和程度,由此确定不同的风险因素对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2)确定了更加合适的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定价与收益模型。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项目主要风险并建立基于PPP模式养老项目风险因素的投资定价与收益决策模型。本文立足于养老项目公私双方风险的承担及主要风险影响因素,依据我国现实的经济水平对PPP模式养老项目的产品进行定价,设计出符合政府部门、社会大众和社会资本三方诉求的养老项目产品价格,然后,通过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建立基于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中项目收益的变量和测量其概率分布,并建立合理的模型参数,在此基础上对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收益进行模型设计,最终寻求出对该类项目更合适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3)本文立足于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决策现状,为其提出该类项目合适的项目融资方式。PPP模式的养老项目融资方式与一般的项目不同,也与大多数的PPP模式项目的融资方式也有不同之处。在目前阶段,处于新兴发展时期的PPP模式养老项目面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风险,传统的融资方式还难以与该类项目完全接轨并提供项目融资,基于PPP模式养老项目自身的性质和特点,为其提出能较好地适用于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融资方式。
张晨笛[5](2020)在《天津市养老产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天津市老龄化形势的加剧,老龄人口会有更多更高的养老服务需求。面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形势,天津市政府和社会需要面对人口结构带来的挑战,满足养老需求。为了解决天津市的养老问题和满足天津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可应用到养老产业当中去,实现两者的对接,从而解决养老产业面临的融资难、前期投入大、资金回笼慢等一系列问题。论文的第一章阐述了发展天津市养老产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应用的背景,初步提出了天津市发展PPP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先对PPP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介绍了PPP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在理论分析部分,论文将公共产品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委托人-代理人理论作为全文的理论依据。第三章内容为天津市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天津市PPP模式应用于养老产业现状的分析。天津市的养老产业发展还存在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养老服务供给城乡不平衡;养老产业从业人员缺乏的问题,因此发展天津市的养老产业是十分必要的。天津市有支持养老产业和PPP模式发展的政策,所以将PPP模式应用于天津市养老产业具有客观的政策环境。天津市乐聆养老服务中心作为天津市河东区PPP养老模式的雏形,其成功运作证明了PPP模式应用于天津养老产业是可行的,同时也为天津养老产业应用PPP模式提供了经验。第四章对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PPP项目和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枫叶正红医养一体化养老PPP项目这两个国家示范项目采用的PPP运作模式进行分析,随后给出了两个养老项目运作BOT模式的经验,并得出天津市可以采用BOT模式发展养老产业的结论。论文第五章采用SWOT分析方法,以天津市应用BOT模式发展养老产业为靶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天津市可以选择BOT模式发展养老产业这一结论。最后,第六章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加快天津养老产业应用PPP模式的对策建议:推进PPP养老产业的法律和监督管理体制;加强BOT模式应用于养老产业的风险控制;提高BOT模式应用于养老产业运营能力;提高养老产业BOT模式的盈利能力。
杨梦冉[6](2020)在《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家庭的养老负担日趋增加。上海市是我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当前社会普遍小型化的家庭结构使得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步弱化,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对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人口老龄化将会加重社会养老负担,但同时也给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养老服务产业是为老年人群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特殊产业,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既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社会需求,形成健康的老龄化社会,又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养老服务产业的成熟和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程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通过大量阅读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文献,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展开研究。第一,对人口老龄化、产业和养老服务产业的概念进行分析阐述,将人口老龄化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供需理论作为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第二,将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界定为机构养老、医疗保健、老年文娱和老年用品四个方面,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通过搜集近年来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的供给状况进行阐述;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并整理相关数据,分析产业目前的需求状况;第三,综合上述分析构建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指标体系的权重,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得出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的综合评价;第四,根据上述指标模型分析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地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经验,提出适合上海市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对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的研究分析,发现目前上海市的养老服务产业在供需结构、经营规模、消费意识和服务质量方面还存在问题,结合国内外地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经验,得出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合理有效的上海养老服务产业政策法规;第二,加大上海市政府对养老服务产业财政补贴的力度;第三,加强对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化运作的管理;第四,增加对上海养老服务产业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第五,创新社会的养老消费观念。
薛麒译[7](2020)在《“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正在加速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代,应对老龄化的“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不断深化。依托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二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养老金融市场逐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养老金融市场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然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却相对不足,养老金融市场供需错配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养老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作为养老金融产品的供给主体,其经营策略对养老金融市场有着重要影响。深入研究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对于加快养老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推进“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聚焦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运用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五个维度展开研究:第一,对养老金融、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等概念进行了深度阐释,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第二,系统分析“第三支柱”制度下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市场中的运行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第三,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知识水平、投资经验以对养老金融市场需求意愿及养老金融产品选择的影响,以上海为例建立灰色模型预测上海地区老龄化的趋势,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基于“第三支柱”的养老金融市场规模。第四,基于实证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老年人的金融需求信息,用Probit回归模型分析金融知识水平和投资经验对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第五,以上海为例,调研了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经营状况,同时,分析了典型国家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业的经营发展之路,借鉴了国外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成功经验,探究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市场发展战略路径,以及完善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的行动方案。论文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养老金融服务潜在市场需求巨大,但是养老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意愿存在多元影响因素,养老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供需匹配度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第二,中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的经营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即使在全国金融最发达的城市上海,金融机构对养老金融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经营策略。第三,推动中国养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亟需加强政府对养老金融市场的政策引导,强化养老金融市场监管,提高老年人的金融素养,促进商业银行改善经验策略,设计出更具针对性,满足市场需求的养老金融产品。
高鹏飞[8](2020)在《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认为养老金融是基础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以及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重要基础,养老金融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在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支撑养老保障制度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是现代新兴养老产业,在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为老年人提供晚年幸福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以及资本投入量大的特征,加快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要求构建完善的养老产业金融政策体系,推动养老金融体制机制创新。论文以养老金融为研究对象,聚焦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综合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现代融资理论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采用世代交叠模型、博弈论、蒙特卡罗模拟仿真法等方法,从六个维度展开研究:第一,对“养老金融”、“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养老产业金融支持”等概念进行深入阐释,同时,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现代融资理论”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确立了理论分析框架;第二,从“产业特征”、“产业规模化”、“研发投入”三个方面系统论证了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发展进程中金融支持的重要作用;第三,从全国和上海两个层面,对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进行概述,阐释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金融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第四,论证了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经济和公益双重属性,运用世代交叠模型、两阶段Hotelling动态博弈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仿真法对金融支持下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经济效应和公益效应进行数理测度,进而从理论上分析经济属性和公益属性的辩证边界和合理张力;第五,梳理了美国和德国等国家金融支持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典型案例,概括了上述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六,从实践层面提出了构建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的实现机制和有效路径。论文得出如下结论:金融支持对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作用,金融支持不足是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品具有经济属性和公益属性,厘清两重属性的边界,完善养老产业金融支持政策体系,才能有效促进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健康发展。
马崇森[9](2019)在《健康养老产业园区开发风险管理与评价模型研究 ——以S省M项目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健康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也是愈加迅速。同时随着我国传统房地产市场调控逐渐增多,也有着越来越多的传统房地产企业进入了养老健康产业。但是养老健康产业投资较大,投资回收期相对传统地产项目而言较长,风险也较大。因此在对项目进行开发时,要充分的对项目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同时传统的风险评价方法在对新型的养老健康产业进行评价时有着一定的不足,不能充分的对养老健康产业的风险进行反映。因此,通过对M项目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洛修正下的Financial model of discounted cash flows模型与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的风险评价模型来对养老健康产业进行分析。论文首先通过对现有文献以及政策资料的分析,确定了一些养老健康产业园区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对风险分析指标进行了一定的构建。同时发现了养老健康产业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市场以及传统的风险分析方法的确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通过对M项目的开发风险进行分析,发现传统的方法在修正过后仍然有着一定的缺陷,同时分析过程较为繁琐等缺陷。在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一定的分析之后针对养老健康产业的特点来提出了一种新的风险分析模型。在对新方法进行验证之后,发现新方法在简化分析过程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与实际情况相比,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可以更好的反映项目开发中的风险大小。在对分析结果分析之后,论文针对养老健康产业园区的特点,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风险应对措施。论文围绕着养老健康产业的风险管理及风险分析模型进行研究,是传统的风险分析方法在新的产业环境中的完善与发展,同时也对以后该类型项目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陈筱竹[10](2019)在《基于PPP+REITs的养老地产规模化发展融资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既体现在老年人口规模增大,还体现在高龄、空巢、失能老人的比重不断上升。未来我国退休的第一批中产阶级将产生大规模的养老需求。作为养老及服务产业核心和载体的养老地产登上时代舞台,但国内养老地产的发展规模远远达不到老龄化压力下社会老年人群体的养老要求。尽管国家不断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以引导养老地产的健康发展,但由于建设及运营成本高昂,且国内房地产市场融资环境收紧,造成养老地产融资渠道单一,难以从资本市场取得足够的发展资金,我国养老地产整体呈现出发展水平低下,发展规模不足的态势。建立高效率的融资渠道以推动我国养老地产的规模化发展,缓解我国普惠性养老压力,帮助老年人群体有尊严的度过晚年生活成为了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养老地产的规模化发展要打通资金渠道,重点关注资金后期的注入与退出以实现滚动开发。总结成熟养老地产的融资经验得出,养老地产发展需要肯定政府在养老地产融资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养老金融的发展能直接促进养老地产市场的繁荣,尤其以REITs模式最为显着。本文提出了结合PPP与REITs联动的养老地产发展融资模式,以PPP模式引入政府责任与社会资本,充分结合政府与民营企业的优势;以REITs模式进一步引入社会闲散资金并建立养老地产投资主体的资本退出机制,使民营企业能释放资金投入新的养老地产的开发中,实现滚动开发,达到促进养老地产的规模化发展目的。本文分析在现有环境下引入PPP模式与REITs模式的必要性。同时本文在对PPP模式与REITs模式的契合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PPP+REITs养老地产模式的模型构建、运作流程的探讨,分析该模式收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通过从供、需两侧的角度来分析该模式在我国现行环境下的可行性,从政策、经济、社会与技术四个方面分析PPP+REITs养老地产发展融资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在我国发展PPP+REITs养老地产的相关建议。PPP+REITs养老地产模式从消费端看能提供以养老服务为核心的养老住宅,具有产品属性;从投资端看又是可以在证券市场流通的一种投资工具,此兼具金融属性。从产品属性出发,PPP+REITs养老地产融资模式极大程度扩大了养老地产的融资渠道,其有效的资本退出机制使养老地产开发商具备滚动开发的能力,促进养老地产规模化发展;从金融属性出发,打破了社会投资者投资养老地产的壁垒,使社会资本享受到养老地产发展的红利,提高社会资本的有效利用率。
二、老龄产业风险与回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龄产业风险与回报(论文提纲范文)
(1)银行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动力、障碍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老龄金融 |
(二)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 |
1.智能化养老金金融产业 |
2.智能化老龄服务金融产业 |
3.智能化老龄产业金融机制 |
三、银行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动力 |
(一)银行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外部环境 |
1.我国老龄化速度快 |
2.养老基金市场发展潜力不断增大 |
3.老年人可支配收入及金融服务需求同步增长 |
4.老龄产业的发展模式有待开发 |
(二)银行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必要性 |
1.抢占老龄产业市场 |
2.增强现有客户黏性 |
3.进一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
4.提高智能化业务水平 |
(三)银行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可行性 |
1.大数据技术提供了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技术 |
2.原有客户为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提供了基础客源 |
3.良好的资产管理提供了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能力保障 |
4.广泛的营销渠道提供了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推广动力 |
5.模式众多的融资基础 |
6.拥有客户信赖的品牌 |
7.原有的智能化产品基础 |
四、银行业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障碍 |
(一)政治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社会因素 |
(四)技术因素 |
五、银行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路径 |
(一)顺应老龄金融产业的发展环境,明确发展目标及方向 |
1.在发展目标上,扩充业务边界,合作实现共赢 |
2.在发展方向上,适应金融市场,发挥各主体的优势 |
(二)银行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平台及技术支持 |
1.在平台建设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
2.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技术水平 |
(三)银行创新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 |
1.在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定位上,首先保证其收益 |
2.在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内容设定上,力求多元化、个性化 |
3.在老龄金融产业的应用上,发展智能化 |
(四)构建银行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支持及保障体系 |
1.政策支持,实现有效行业监管 |
2.构建稳定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金融支持体系 |
3.提供文化及信息技术的支持体系 |
(2)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与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总体评价 |
1.3 研究方法 |
1.3.1 规范分析方法 |
1.3.2 比较研究方法 |
1.3.3 价值分析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1.4.1 选题创新 |
1.4.2 方法创新 |
1.4.3 研究思路创新 |
第2章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理论概述 |
2.1 养老产业概念界定 |
2.1.1 养老产业概念 |
2.1.2 养老产业特征分析 |
2.1.3 我国养老产业法律制度形态 |
2.2 养老产业发展理论基础 |
2.2.1 经济学理论 |
2.2.2 社会学理论 |
2.2.3 经济法理论 |
第3章 我国养老产业制度溯源与现状 |
3.1 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历史回顾 |
3.1.1 1999年之前的养老产业情况 |
3.1.2 2000年-2013年的养老产业情况 |
3.1.3 2013年以来的养老产业情况 |
3.2 我国养老产业政策和法律现状分析 |
3.2.1 养老产业政策 |
3.2.2 养老产业立法 |
3.3 我国养老产业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3.3.1 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备 |
3.3.2 养老产业投融资制度不完善 |
3.3.3 养老产业财政支持制度存在问题 |
3.4 养老产业相关制度问题成因 |
3.4.1 养老产业政策提供的公平性不足 |
3.4.2 养老产业政策提供的效益性不足 |
3.4.3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基本法缺失 |
第4章 国外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 |
4.1 美国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特征 |
4.1.1 美国养老产业发展特色 |
4.1.2 美国以法案形式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
4.2 日本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特有历程 |
4.2.1 日本养老产业法律制度发展三大阶段 |
4.2.2 日本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的综合性特色 |
4.3 韩国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的基本法范例 |
4.3.1 韩国以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基本法作为法律制度引导 |
4.3.2 韩国构建了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计划 |
4.4 德国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以法律政策并重表现 |
4.4.1 法律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
4.4.2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 |
4.5 国外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的启示 |
4.5.1 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的基础 |
4.5.2 通过促进产业发展法律制度扶持养老产业发展 |
4.5.3 完善投融资及财政支持法律制度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
第5章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要素 |
5.1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目标要素 |
5.1.1 通过基本法模式引导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
5.1.2 依法促进养老产业升级转型 |
5.1.3 依法保护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 |
5.1.4 依法明确养老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
5.2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原则要素 |
5.2.1 公平正义原则 |
5.2.2 市场竞争原则 |
5.2.3 依法治理原则 |
5.3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功能要素 |
5.3.1 养老产业市场不健全的调节功能 |
5.3.2 对养老产业不平衡的调节功能 |
5.3.3 养老产业市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的调节功能 |
5.3.4 养老产业企业唯利性的调节功能 |
5.4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协调要素 |
5.4.1 养老产业法律制度与政策协调 |
5.4.2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综合协调配套建设 |
第6章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安排 |
6.1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作为制度基本法 |
6.1.1 确立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基本法之意义 |
6.1.2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基本法的关键内容 |
6.2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主要法律制度路径选择 |
6.2.1 社会保障相关制度完善 |
6.2.2 养老产业投融资制度完善 |
6.2.3 养老产业的财政支持制度完善 |
6.2.4 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 |
6.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J公司养老服务产业投资的投后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文献综述 |
2.综述小结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J公司养老服务产业投资发展现状 |
(一)养老服务产业的概述 |
1.养老服务产业的简述 |
2.养老服务产业的PEST分析 |
(二)J公司养老服务产业投资介绍 |
1.J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2.J公司战略布局与养老产业高度协同 |
3.J公司在养老服务产业领域的探索 |
(三)J公司养老服务产业项目的现行投后管理综述 |
1.J公司投资养老服务产业的项目简介 |
2.J公司现行的投后管理概况 |
3.J公司现行的投后管理现状 |
三、J公司养老服务产业投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利影响 |
(一)J公司养老服务产业投后管理体系评分 |
1.评分方法的确立 |
2.评分指标的选择 |
3.J公司养老服务产业投后管理体系评分模型 |
4.J公司养老服务产业投后管理体系评分情况 |
(二)J公司在养老产业投后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
1.投后管理重视程度太低 |
2.投后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流程不完备 |
3.投后管理模式不合理 |
4.投后管理没有与考核指标挂钩 |
5.信息收集不全,无法及时掌握动态 |
(三)产生的不利影响 |
1.无法满足投后管理的风险监管要求 |
2.投后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
3.投资收益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
四、J公司在养老服务产业中投后管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
(一)“轻投后”的思维根深蒂固 |
(二)实际操作中未明确风险管理要求 |
1.风险识别不力 |
2.风险评价不力 |
3.风险预警及应对不力 |
4.风险监控不力 |
(三)投后管理模式需求分析不到位 |
(四)投后管理工作没有以闭环为导向 |
(五)现行模式无法满足信息收集的需要 |
五、J公司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后管理优化策略 |
(一)提高投后管理重视程度 |
1.思想上重视 |
2.制度上重视 |
(二)建立建全投后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流程 |
1.强化投后的风险识别 |
2.强化投后的风险评价 |
3.强化投后的风险预警和应对 |
4.强化投后的风险监控 |
(三)完善投后管理模式,提高增值服务 |
1.建立“团队负责制”投后管理模式 |
2.加强增值服务 |
(四)建立投后管理考核机制 |
1.加强常规工作考核 |
2.强化突发情况的考核 |
3.完善考核方式 |
(五)健全信息收集制度 |
1.完善基础信息收集制度 |
2.建立信息收集奖励制度 |
3.建立J公司自身的养老数据库 |
六、J公司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后管理优化策略的效果预测 |
(一)投后管理策略优化后的效果分析 |
1.更有效防范与控制风险 |
2.实现投资价值的保值增值 |
3.有利于塑造J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二)投后管理前后模式对比提升预测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与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2.1 PPP模式的理论研究 |
1.2.2 PPP模式的养老项目研究 |
1.2.3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决策研究 |
1.3 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2 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项目相关理论 |
2.1.1 公共产品理论 |
2.1.2 项目区分理论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投资决策的相关理论 |
2.2.1 投资决策的理论 |
2.2.2 投资风险决策理论 |
2.2.3 投资定价决策理论 |
2.2.4 投资融资决策理论 |
2.2.5 投资收益决策理论 |
2.3 PPP模式应用于养老项目的理论 |
2.3.1 PPP模式的基本类型 |
2.3.2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操作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现状分析 |
3.1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发展现状 |
3.2 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所面临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4 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因素研究 |
4.1 项目的风险因素识别 |
4.1.1 基于项目风险核对表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
4.1.2 基于风险层级系统的风险因素识别 |
4.1.3 基于法律政策的风险因素识别 |
4.1.4 基于案例分析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
4.1.5 基于文献调查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
4.1.6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风险因素清单 |
4.2 项目风险因素的组成 |
4.2.1 风险评估方法及选择 |
4.2.2 风险评估过程 |
4.2.3 风险评估结果表 |
4.3 基于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因素承担主体确认 |
4.4 本章小结 |
5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定价决策模型 |
5.1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定价原则 |
5.2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定价方法 |
5.3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一般定价模型 |
5.3.1 老年人可承受范围定价 |
5.3.2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补偿性收益的价格 |
5.3.3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产品定价 |
5.4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补贴定价模型 |
5.4.1 床位等前期设施的一次性补贴总额 |
5.4.2 公正报酬定价法的养老项目产品定价和项目的运营补贴 |
5.4.3 养老服务的补贴价格 |
5.4.4 政府的补贴综合定价 |
5.5 博弈视角下PPP模式养老项目定价的激励机制设计 |
5.6 案例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6 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的融资方式 |
6.1 推动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融资 |
6.2 构建基于资产证券化的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融资决策 |
6.3 推进保险资金参与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融资决策 |
6.4 本章小结 |
7 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收益决策模型 |
7.1 公私双方的蒙特卡罗模拟 |
7.1.1 蒙特卡罗模拟的理论 |
7.1.2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的确定 |
7.1.3 蒙特卡罗模拟中的随机变量概率的分布及常见的概率分布 |
7.2 基于公私双方风险分担下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收益决策模型的构建 |
7.2.1 确定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模型的变量 |
7.2.2 构建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模型 |
7.3 案例应用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PPP 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中风险因素发生的重要性、概率和分担主体调查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天津市养老产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PPP的内涵 |
2.1.2 PPP的模式介绍 |
2.1.3 PPP模式的特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3 委托人-代理人理论 |
第3章 天津市养老产业应用PPP模式的现状 |
3.1 天津市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
3.1.1 天津市养老产业特征 |
3.1.2 天津市养老产业的养老模式 |
3.1.3 天津市关于养老产业的政策 |
3.2 PPP模式的应用滞后于养老产业发展 |
3.2.1 天津市PPP养老模式应用较为滞后的原因 |
3.2.2 天津市河东区PPP养老模式雏形-天津乐聆智慧养老服务中心 |
第4章 养老产业PPP国家示范项目经验借鉴 |
4.1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PPP项目分析 |
4.1.1 项目背景 |
4.1.2 项目概况 |
4.1.3 PPP运作模式分析 |
4.2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枫叶正红医养一体化养老PPP项目分析 |
4.2.1 项目背景 |
4.2.2 项目概况 |
4.2.3 PPP运作模式分析 |
4.3 PPP养老国家示范项目对天津市养老产业PPP模式应用的借鉴意义 |
4.3.1 采用BOT模式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作用 |
4.3.2 确保政府对养老产业的监管 |
4.3.3 减少政府风险和财政负担 |
4.3.4 提高养老项目的建设和使用效率 |
第5章 天津市养老产业应用PPP模式的SWOT分析 |
5.1 优势分析 |
5.1.1 缓解财政压力,弥补养老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 |
5.1.2 合理分配项目风险 |
5.1.3 BOT模式可以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
5.2 劣势分析 |
5.2.1 政府对养老产业的控制力在特许经营期内削弱 |
5.2.2 BOT养老项目设计和管理复杂 |
5.2.3 BOT养老产业定价脱离市场机制 |
5.3 机会分析 |
5.3.1 养老需求缺口为BOT模式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 |
5.3.2 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成为养老产业BOT模式发展的基础 |
5.3.3 投融资利好政策成为BOT养老模式发展的助推器 |
5.4 威胁分析 |
5.4.1 BOT法律不健全 |
5.4.2 缺乏行业规范和监管体制 |
5.4.3 缺乏BOT养老复合型专业人才 |
5.5 天津市运用BOT模式发展养老产业的战略矩阵分析 |
5.5.1 天津市运用BOT发展养老产业的组合战略 |
5.5.2 战略选择 |
第6章 加快天津市养老产业应用PPP模式的对策建议 |
6.1 推进养老产业PPP模式的法律和监督管理体制 |
6.1.1 健全BOT的法律法规 |
6.1.2 成立PPP项目的管理机构,加强监管 |
6.2 加强BOT模式应用于养老产业的风险控制 |
6.2.1 科学分配BOT养老项目的风险承担责任 |
6.2.2 运用风险评估和处理技术 |
6.3 提高养老产业BOT模式的运营能力 |
6.3.1 培养BOT专业人才 |
6.3.2 建立与专业咨询机构的合作机制 |
6.4 提高养老产业BOT模式的盈利能力 |
6.4.1 优化BOT养老的收益结构 |
6.4.2 管理控制BOT养老的运营成本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
1.1.2 上海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
1.1.3 上海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养老服务 |
1.3.2 养老服务产业 |
1.3.3 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人口老龄化 |
2.1.2 产业 |
2.1.3 养老服务产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口老龄化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2.4 供需理论 |
第三章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3.1.1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
3.1.2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
3.1.3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人口环境 |
3.1.4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
3.2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供给现状分析 |
3.2.1 上海机构养老服务业供给现状 |
3.2.2 上海医疗保健服务业供给现状 |
3.2.3 上海老年文化娱乐服务业供给现状 |
3.2.4 上海老年用品行业供给现状 |
3.3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需求现状分析 |
3.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3.3.2 上海机构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
3.3.3 上海老年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
3.3.4 上海文化娱乐需求调查分析 |
3.3.5 上海老年用品需求调查分析 |
第四章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综合评价 |
4.1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4.2.1 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方法 |
4.2.2 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过程 |
4.2.3 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结果 |
4.3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4.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4.3.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存在的问题 |
5.1.1 养老服务产业供需矛盾突出 |
5.1.2 养老服务产业经营规模有限 |
5.1.3 养老服务消费意识不足 |
5.1.4 养老服务质量不高 |
5.2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
5.2.1 政府财政投入与政策落实不到位 |
5.2.2 投资者对养老服务产业认识不足 |
5.2.3 养老服务消费观念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 |
5.2.4 养老服务产业专业化人才匮乏 |
第六章 国内外养老服务产业经验借鉴 |
6.1 国外养老服务产业经验借鉴 |
6.1.1 美国 |
6.1.2 日本 |
6.1.3 英国 |
6.2 国内养老服务产业经验借鉴 |
6.2.1 北京 |
6.2.2 浙江 |
6.2.3 香港 |
6.3 对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启示 |
第七章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 |
7.1 合理有效的政策法规是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首要前提 |
7.1.1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 |
7.1.2 加强监督并保障政策的落实 |
7.2 政府财政补贴是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 |
7.2.1 通过财政拨款增加对产业供需双方的补贴 |
7.2.2 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养老服务相关企业的发展 |
7.2.3 在金融政策上为养老服务产业提供支持 |
7.3 加强对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是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
7.3.1 加强行业制度规范与监管 |
7.3.2 提供多元化的养老产品和服务 |
7.3.3 创新市场营销策略 |
7.4 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是养老服务产业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
7.4.1 明确养老服务人员的职能和社会地位 |
7.4.2 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
7.5 创新社会养老消费观念是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
7.5.1 加强对养老服务产业的社会宣传 |
7.5.2 增强老年人养老消费动力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 |
1.2.2 国内文献研究 |
1.2.3 相关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技术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基础理论发展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养老金融的定义 |
2.1.2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定义 |
2.2 “三支柱”的作用 |
2.2.1 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将提速 |
2.2.2 养老金投资规模日益扩大 |
2.2.3 税延试点启动完善第三支柱 |
2.3 养老金融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生命周期理论 |
2.3.2 福利经济学 |
2.3.3 世代交替模型 |
第三章 “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 |
3.1 第三支柱发展规模预测及其展望 |
3.1.1 第三支柱的发展作用 |
3.1.2 第三支柱的测算——基于SD模型 |
3.1.3 第三支柱进一步构建完善养老金融体系 |
3.2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品业务典型案例 |
3.2.1 深圳中行积极构建企业年金服务体系 |
3.2.2 兴业银行北京分行发力养老金融业务 |
3.2.3 “建行龙财富”个人财富管理平台发布 |
3.3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市场业务问题分析 |
3.3.1 养老金融教育滞后,市场缺乏有效需求 |
3.3.2 产品设计针对性不强,市场缺乏有效供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支柱”视域下老年人的养老金融需求意愿 |
4.1 人口老龄化规模分析及预测 |
4.1.1 人口预测模型 |
4.1.2 人口预测仿真 |
4.2 数据与模型 |
4.2.1 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分析的模型框架 |
4.2.2 调查方案与数据来源 |
4.2.3 数据描述统计分析 |
4.2.4 模型设定 |
4.3 老年人金融需求排斥的原因分析 |
4.3.1 金融基本知识分析 |
4.3.2 养老理财渠道分析 |
4.4 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意愿实证结果与讨论 |
4.4.1 金融知识与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意愿 |
4.4.2 投资经验与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意愿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的发展路径 |
5.1 养老金融市场及产品现状 |
5.1.1 养老基金市场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大 |
5.1.2 市场监管不足,养老产品乱象丛生 |
5.2 养老金融发展方向 |
5.2.1 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路径 |
5.2.2 丰富市场产品,丰富服务类型 |
5.2.3 开发中长期养老金融产品,增加有效供给 |
第六章 国外“三支柱”视域下养老金融发展经验借鉴 |
6.1 美国养老金融经验借鉴 |
6.1.1 美国养老保障制度概况 |
6.1.2 美国养老金融产品借鉴 |
6.1.3 美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服务经验 |
6.1.4 美国养老金融的启示 |
6.2 日本养老金融经验 |
6.2.1 日本养老保障制度简要介绍 |
6.2.2 日本商行养老金融服务经验 |
6.2.3 日本养老金融的经验和启示 |
6.3 英国养老金融经验借鉴 |
6.3.1 英国养老保障制度概况 |
6.3.2 英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服务经验 |
6.3.3 英国养老金融的经验与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行动策略 |
7.1 养老金融产业总体策略 |
7.1.1 优化三支柱比例结构 |
7.1.2 改善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 |
7.1.3 商行把握养老金融产业机遇 |
7.2 商业银行目标定位 |
7.2.1 目标产业链 |
7.2.2 目标客户 |
7.2.3 目标区域 |
7.3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服务方案 |
7.3.1 养老产业金融服务方案 |
7.3.2 养老零售金融服务方案 |
7.3.3 养老基金金融服务方案 |
7.4 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体系 |
7.4.1 “养老保障型”产品 |
7.4.2 “养老融资类”产品 |
7.4.3 “支付结算类”产品 |
7.4.4 “咨询服务类”产品 |
7.4.5 “投资收益类”产品 |
7.5 风险管理 |
7.5.1 加强宣传及监管力度 |
7.5.2 加强审核及风险控制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养老金融调研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上海深度老龄化加剧 |
1.1.2 养老产业金融快速发展 |
1.1.3 智能化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金融支持的学理性基础 |
2.1 基本概念的阐释 |
2.1.1 养老金融 |
2.1.2 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 |
2.1.3 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 |
2.1.4 养老产业金融支持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2 现代融资理论(M&M理论) |
2.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三章 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 |
3.1 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特征 |
3.1.1 产业具有双重属性 |
3.1.2 产业覆盖范围广 |
3.1.3 产业成长迅速 |
3.2 金融支持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市场拓展 |
3.2.1 金融支持企业的成长 |
3.2.2 金融支持产业链的衔接 |
3.2.3 金融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
3.3 金融支持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技术创新 |
3.3.1 产品研发创新需要金融支持 |
3.3.2 研发人员的集聚需要金融支持 |
第四章 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 |
4.1 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金融支持的政策梳理 |
4.1.1 国内金融支持政策 |
4.1.2 上海金融支持政策 |
4.2 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典型案例 |
4.2.1 国内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的案例分析 |
4.2.2 上海产业金融支持政策的探索 |
4.3 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金融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
4.3.1 金融支持总量不足 |
4.3.2 金融支持模式较少 |
4.3.3 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
第五章 金融支持下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双重效应测度 |
5.1 经济效应的测度 |
5.1.1 模型假设 |
5.1.2 模型建立 |
5.1.3 模型分析 |
5.2 公益效应的测度 |
5.2.1 模型假定 |
5.2.2 模型分析 |
5.2.3 福利分析与比较 |
5.2.4 数值算例 |
5.3 双重属性的辩证划界与合理张力 |
5.3.1 辩证划界的理论说明 |
5.3.2 合理张力的理论说明 |
第六章 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金融支持的国外启示 |
6.1 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金融支持的市场模式 |
6.1.1 金融机构 |
6.1.2 资本市场 |
6.2 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金融支持的混合模式 |
6.2.1 政策性银行 |
6.2.2 股权市场 |
6.3 国外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金融支持的启示 |
6.3.1 建立有政府主导的担保体系 |
6.3.2 鼓励政策性银行的参与 |
6.3.3 优化商业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路径 |
6.3.4 健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体系 |
6.3.5 形成共同基金与养老金市场的互动机制 |
第七章 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金融支持路径 |
7.1 建立健全养老产业金融投融资的政策体系 |
7.1.1 完善养老产业投融资的法律法规 |
7.1.2 合理引导市场资金支持智能化养老服务产业 |
7.1.3 完善养老产业的风险投资担保体系 |
7.2 完善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金融市场 |
7.2.1 建立养老产业投资基金 |
7.2.2 探索政策性金融机构(科技银行) |
7.2.3 完善风险资本市场 |
7.2.4 创新中小企业私募债券 |
7.3 推动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企业金融支持的管理创新 |
7.3.1 健全企业在融资方面旳财务管理制度 |
7.3.2 推动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企业资产证券化 |
7.3.3 积极转变企业投融资的传统观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健康养老产业园区开发风险管理与评价模型研究 ——以S省M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概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方法概述 |
2.1 养老健康产业园区的基本概念 |
2.2 养老健康产业园区以及开发过程的特点 |
2.3 养老产业园区开发过程中的风险概述 |
2.3.1 养老产业园区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的内容及特征 |
2.3.2 养老产业园区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类型 |
2.4 养老健康产业园区项目的风险特征与风险管理必要性 |
2.4.1 养老健康产业园区项目风险的特征 |
2.4.2 养老健康产业园区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2.5 支持向量机(SVM)的基本原理 |
2.5.1 SVM的基本概念 |
2.5.2 SVM回归模型的基本原理以及选取 |
2.6 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 |
2.6.1 聚类分析的概念 |
2.6.2 聚类与分类的区别 |
2.6.3 聚类分析的特征 |
2.7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 |
2.7.1 模糊综合评价 |
2.7.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2.7.3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三章 山西省M健康养生园区风险管理 |
3.1 项目背景及当地养老健康产业发展概况 |
3.1.1 山西省养老业发展概况 |
3.1.2 项目的概况 |
3.2 项目实施方案 |
3.2.1 项目组织架构 |
3.2.2 招商引资方案 |
3.2.3 项目特点 |
3.3 项目风险影响因素 |
3.3.1 项目开发环境分析 |
3.3.2 风险因素分析 |
3.4 项目风险的特征以及识别原则 |
3.4.1 山西省M文化养生健康城项目开发风险的特征 |
3.4.2 风险的识别原则 |
3.4.3 项目风险的识别过程 |
3.5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6 项目开发风险分析 |
3.6.1 基于聚类分析的项目开发风险评价 |
3.6.2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下的项目风险分析 |
3.6.3 项目的经济风险分析及数据收集 |
3.6.4 项目经济风险分析 |
3.7 项目风险响应及应对措施 |
3.7.1 项目风险响应对策 |
3.7.2 M项目风险控制措施 |
3.8 传统方法的不足及改进的必要性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养老健康产业园区开发的风险评价模型重建 |
4.1 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4.1.1 风险模型建立的依据 |
4.1.2 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3 风险评价模型的分析 |
4.2 新模型下的山西省M项目开发风险分析 |
4.2.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项目开发风险验证分析 |
4.2.2 基于蒙特卡洛的项目经济风险分析 |
4.2.3 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3 养老健康产业园区开发风险的应对措施 |
4.4 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重建的意义、优势与不足 |
4.4.1 风险评价模型重建的意义 |
4.4.2 风险评价模型的重建的优势与不足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与创新点 |
5.1.1 论文结论 |
5.1.2 论文创新点 |
5.2 论文的不足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10)基于PPP+REITs的养老地产规模化发展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目的 |
1.1.3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养老地产概念界定 |
2.1.2 PPP模式基本理论 |
2.1.3 REITs模式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金融功能理论 |
2.2.3 风险分散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3 国内养老地产发展及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国内养老地产开发主体 |
3.2 养老地产国内融资现状及困境 |
3.3 我国养老地产融资来源 |
3.4 本章小结 |
4 成熟养老地产发展及融资经验借鉴 |
4.1 美国养老地产发展及融资体系 |
4.1.1 美国养老地产投资主体 |
4.1.2 美国养老地产融资来源 |
4.2 日本养老地产发展及融资体系 |
4.2.1 日本养老地产投资主体 |
4.2.2 日本养老地产融资来源 |
4.3 其他国家和台湾地区养老地产发展及融资分析 |
4.3.1 新加坡养老地产融资模式 |
4.3.2 台湾养老地产融资模式 |
4.3.3 德国养老地产融资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5 PPP+REITs养老地产模式构建 |
5.1 养老地产引入PPP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5.2 PPP养老地产引入REITs的必要性分析 |
5.2.1 PPP项目融资成本仍然高企 |
5.2.2 PPP项目沉淀资本金需要有效退出机制 |
5.3 PPP REITs联动的契合点分析 |
5.3.1 投资领域一致 |
5.3.2 资产收益稳定 |
5.3.3 项目运作目标一致 |
5.3.4 风险分配与管理一致 |
5.4 PPP+REIT养老地产思路与模式选择 |
5.4.1 PPP+REITs养老地产模式思路 |
5.4.2 PPP模式的选择 |
5.4.3 REITs模式的选择 |
5.5 PPP+REITs养老地产模式构建 |
5.5.1 PPP+REITs养老地产模型 |
5.5.2 PPP+REITs养老地产运作流程 |
5.5.3 PPP+REITs养老地产模式参与主体分析 |
5.6 PPP+REITs养老地产模式收益及风险机制分析 |
5.6.1 PPP+REITs养老地产收益机制分析 |
5.6.2 PPP+REITs养老地产分配机制分析 |
5.6.3 PPP+REITs养老地产模式风险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PPP+REITs养老地产可行性分析及发展问题 |
6.1 PPP+REITs养老地产的可行性分析 |
6.1.1 PPP+REITs养老地产需求侧可行性 |
6.1.2 PPP+REITs养老地产供给侧可行性 |
6.2 PPP+REITs养老地产模式实际应用情况 |
6.3 PPP+REITs养老地产的发展问题 |
6.3.1 政策与制度层面问题 |
6.3.2 经济与市场层面问题 |
6.3.3 社会层面问题 |
6.3.4 技术层面问题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发展建议 |
7.3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老龄产业风险与回报(论文参考文献)
- [1]银行发展智能化老龄金融产业的动力、障碍与路径[J]. 代先华,黎红,张子航. 老龄科学研究, 2021(02)
- [2]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研究[D]. 宋东明. 辽宁大学, 2020(01)
- [3]J公司养老服务产业投资的投后管理策略研究[D]. 杨帆.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PPP模式养老项目的投资决策研究[D]. 廖剑南.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5]天津市养老产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应用研究[D]. 张晨笛.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6]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 杨梦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7]“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研究[D]. 薛麒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8]上海智能化养老服务器具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D]. 高鹏飞.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9]健康养老产业园区开发风险管理与评价模型研究 ——以S省M项目为例[D]. 马崇森.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基于PPP+REITs的养老地产规模化发展融资模式研究[D]. 陈筱竹.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