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闲先圣之道”是孟子的主要志业所在,也是儒学诠释的一贯模型。孟子对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东亚文明之影响至深且巨,揭橥其丰富的诠释蕴含之于文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中西诠释学对话乃至中西文明对话,不仅必要,而且必须。“闲先圣之道”,彰显了孟子极力维护儒学与儒家的诠释立场。先圣之道的弘扬,对于尚武、尚勇、尚功利的晚周确有转移风气的作用。与晚周诸儒相较,孟子当是最能推显阐幽,抉发孔门之精微者。正是由于他的竭力推阐,儒学在周秦之际已变成了显学。以诠释成就论,孟子无愧于他所自封的“知言”。“闲先圣之道”,由孟子之辩所凸显。“闲先圣之道”与“述而不作”,实为异名同谓。孟子与孔子一样,在维护捍卫先圣之道时,也注入了新的东西。他们都是述而又作的。“述而不作”作为中国经典诠释的代名词,辩证地规定了儒学诠释的两种基本形式。“述”与“作”成为一贯的诠释模型,注定了儒家文化游牧性的阙如、形而上学战场的阙如。“述”对历史文化抱持一种敬慎的立场,“作”则是诠释者的天才与个性表达。孟子对“知言”的诠释,用了负的方法,加之他对“知言”的诠释,语境关联又不够,为后来的诠释冲突奠立了客观基础。更何况语境并不能消除全部的语词多义性现象。文本内涵的多个面相是解释冲突的始源性原因。因此,要区别地对待理解的不同,不能简单地认理解的不同为主观主义与相对主义。西方二元论为主导的哲学在诠释学上反映为间距的突出以及本体与方法的对垒。对会通的强调与突出,致使孟子疏忽于间距的论证。与西方措意于间距的论证相较,求会通是孟子诠释思想的突出个性。孟子的诠释蕴含了以知人、取友与自得为旨归的实践取向,体现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尚友古人”以及“深造自得”等诠释法的运用上。这些诠释方法,具有整体性、开放性、通贯性与超越性等特点,透显出自由、活泼的精神,与孟子的全幅精神一脉相贯,毫无滞碍。孟子之诠释蕴含了以“述往”为初衷,以“自得”为宗趣的实践取向。此亦为儒学诠释的一贯之道。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妙语连珠[J]. 税收征纳 2017(04)
- [2].你在哪个瞬间觉得你跟某一个人再也做不成朋友了?[J]. 南风 2017(28)
- [3].第2届弈家知言杯落幕[J]. 棋艺(象棋) 2013(01)
- [4].“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新解[J]. 人文论丛 2012(00)
- [5].船山“知言”论及其彰显的“知人”智慧[J]. 船山学刊 2017(04)
- [6].京日集团理念[J]. 中外食品 2008(05)
- [7].韓非子的進言術——從進言術看知言[J]. 诸子学刊 2012(02)
- [8].孟子“知言”说考析[J]. 中国哲学史 2013(02)
- [9].第五届弈家知言杯暨首届北京棋王杯象棋赛(月赛)收枰[J]. 棋艺(象棋版) 2014(12)
- [10].再论东方“浩然之气”韵[J]. 作家 2008(24)
- [11].论朱子“知言疑义”与胡五峰《知言》之义理特色[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2].从《知言疑义》看朱熹与胡宏儒学思想之歧异[J]. 社会科学论坛 2015(04)
- [13].读悟:目的诉求与实现策略[J]. 基础教育研究 2019(04)
- [14].谢谢你[J]. 黄河之声 2014(09)
- [15].由“知言”到“善言”[J].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2(10)
- [16].中医性美学概述(续一)[J]. 中国性科学 2012(10)
- [17].“娃娃将”岳莲[J]. 创新作文(小学版) 2013(26)
- [18].东南三贤对《知言·尽心成性章》的不同解读[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0(01)
- [19].从小学语文中学习礼仪智慧[J]. 新课程导学 2015(09)
- [20].知言,然后知人[J]. 福建教育 2015(47)
- [21].“德”与“言”——儒家言语观研究[J]. 人文杂志 2009(04)
- [22].半只苹果[J]. 辽河 2009(02)
- [23].论孟子的“养浩然之气”说[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02)
- [24].浅析孟子中论辩艺术的运用[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02)
- [25].余生唯一的你2(四)[J]. 花火 2019(24)
- [26].关于理学心性论与禅宗心性论的思考——以胡五峰《知言》与禅宗分灯禅心性思想为例[J]. 船山学刊 2013(01)
- [27].孟子知言养气学说及其对当代价值观的启示[J]. 学理论 2013(11)
- [28].胡宏思想的逻辑与意义——从朱子对《知言》的批评说起[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29].孟子: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J]. 意林文汇 2018(20)
- [30].读书人读刘邦[J]. 读书文摘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