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从学术上对情绪和理性之间关系进行探讨始于哲学对人性探讨之时,在此之前,这对关系在最初的精神产品——神话、宗教和自然哲学——中总体呈现一种从情绪到理性的过渡趋势。神话中体现了对情欲的看重,宗教则显示了自我的情绪和外在的规范之间的矛盾斗争,哲学则将神话和宗教形象地表达的世界的起源和人的起源转变为抽象的探索。古希腊哲学家对情绪和理性关系的认识,与他们对理性的内涵或本质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对情理关系的不同见解及其演进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理性内涵的不同认识及其演进。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开创了最初的情理(情知)观。这一观点的演进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历经中世纪宗教哲学,近代哲学,进入现当代哲学和心理学领域。情理(情知)观依据其重视理性(认知)还是情绪,可以分为:重理类、重情类和情理并重类:依据其情绪中是否含有理性成分可以分为:情中有理和情中无理两类。我认为情绪和认知是人的心理独立的两种成分,但要产生任何一种理性行为必须二者共同作用。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正文目录前言一、概念界定二、选题缘由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五、研究内容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 情理关系最初的表达一、古希腊神话、宗教与情理关系二、古希腊哲学与情理关系三、对后世的影响四、情理关系与理性内涵第二章 情理(情知)观的哲学演进第一节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一、中世纪二、文艺复兴时期第二节 十七——十八世纪一、笛卡尔(1596-1650):控制论——绝对控制二、斯宾诺莎(1632-1677):控制论——摆脱情绪奴役三、休谟(1711—1776):无涉论四、康德(1724-1804):接受情绪反对激情五、总结第三节 十九——二十世纪上半叶一、舍勒(1874—1928):本体论二、萨特(1905—1980):并列论——情绪是激动的意识第四节 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一、罗纳德·德·苏泽:同属论二、里昂斯:交融论——评价是情绪的原因三、所罗门:交融论——情绪是理性的第三章 情理(情知)观的心理学演进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前一、冯特(1832-1920):伴随论二、詹姆斯(1842-1910):交融论——认知是情绪的次要部分三、弗洛伊德(1856-1939):潜意识情绪四、斯金纳(1904-1990):副现象论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一、情绪的认知理论者二、情绪其他理论者——独立论三、达马西奥:交融论——情绪是认知的基础第四章 总结与思考一、情理(情知)观演进的线索二、情理(情知)观演进的思索参考文献中文文献书籍论文英文文献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牡丹亭》看明代思想家的“情”“理”观[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3)
- [2].论孟称舜传情理论新内涵[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 [3].“谐”之风与“铎”之味的交融——试论清代文言小说集《谐铎》的美学风貌[J]. 蒲松龄研究 2013(02)
标签:情理观论文; 情知观论文; 情绪论文; 理性论文; 认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