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斑马鱼(Danio rerio)早期性腺发育以及甲基睾酮对其性分化的影响,探索斑马鱼早期性腺发育规律及外源激素对鱼类性逆转的诱导作用,为应用激素诱导单性品种进行养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斑马鱼属雌雄异体分化型鱼类,斑马鱼的卵巢分化开始于19日龄,此时斑马鱼卵巢内的卵原细胞迅速增殖,最早在25日龄幼鱼的卵巢内观察到初级卵母细胞的出现,这标志着卵巢已进入细胞水平上的分化。至60日龄,卵巢内开始出现Ⅱ期卵母细胞。本实验中观察到斑马鱼的精巢分化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精巢与卵巢同时分化,另一种则是精巢迟于卵巢分化,即先形成卵巢,之后出现卵原细胞的退化,然后向精巢发育。第一种分化方式的幼鱼,其原始性腺的发育处于休止状态,细条状形态及性腺大小未出现显著变化,于25日龄的幼鱼性腺切片中可观察到有精原细胞及精母细胞的出现,标志着精巢已进入细胞水平的分化。而在另一种性腺分化方式的幼鱼中,性腺首先发育为卵巢,接着大约在25日龄时卵原细胞开始退化,同时性腺内开始出现精原细胞,向精巢发育,这种退化过程一直持续到50日龄左右,至60日龄,精巢内开始出现初级精母细胞。(2)在性转化研究中,设置5个处理组(20、30、100μg/g、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到处理结束时,各个激素处理组中均未观察到雌性个体出现,与对照组相比,激素处理组斑马鱼的性别比例具有显著差异。低剂量甲基睾酮对斑马鱼的原始性腺发育为精巢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该组幼鱼在精巢发育各时期均早于对照组。而中高剂量的甲基睾酮对幼鱼精巢发育则呈现显著抑制作用。激素处理的过程中,幼鱼性腺出现较多兼性表征,但至激素处理结束时,未观察到兼性性腺的存在。而在处理结束,恢复正常饲养条件30天后,在中剂量组中发现了兼性性腺,这表明经激素诱导后产生的性逆转现象,可在一定时期的正常饲养过程中恢复。甲基睾酮对斑马鱼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与对照组的斑马鱼相比,体长未出现显著差异。同时,中高剂量甲基睾酮处理组中,幼鱼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硬骨鱼类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及迁移1.1.1 鱼类原始生殖细胞的特征1.1.2 鱼类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及迁移1.2 硬骨鱼类性腺的发生和分化1.2.1 硬骨鱼类性腺的发生1.2.2 性腺分化时间1.2.3 性腺分化标志1.2.4 性腺分化类型1.3 鱼类性别控制研究进展1.3.1 鱼类性别控制的意义1.3.2 鱼类性别控制方法1.4 激素诱导鱼类性转化研究1.4.1 激素1.4.2 处理方法1.4.3 处理时间1.4.4 处理强度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章 斑马鱼早期性腺发育的初步研究2.1 实验材料2.1.1 斑马鱼亲鱼饲养与日常维护2.1.2 斑马鱼的繁殖和受精卵的培养与孵化2.2 实验方法2.2.1 仪器与试剂2.2.2 组织切片的制备2.3 实验结果2.3.1 斑马鱼的原始生殖细胞起源及迁移2.3.2 斑马鱼的原始性腺发育2.3.3 斑马鱼的卵巢分化2.3.4 斑马鱼的精巢分化2.4 讨论2.4.1 原始生殖细胞的迁移2.4.2 性腺分化的方式2.4.3 性腺分化开始的特征2.4.4 性腺分化开始的时间第3章 甲基睾酮诱导斑马鱼性转化研究3.1 实验材料与方法3.1.1 仪器与试剂3.1.2 含甲基睾酮饵料的配制3.1.3 甲基睾酮处理实验鱼3.1.4 存活率统计3.1.5 体长统计3.1.6 组织学观察3.2 实验结果3.2.1 甲基睾酮处理后斑马鱼幼鱼的存活率3.2.2 甲基睾酮处理后斑马鱼幼鱼的体长增长情况3.2.3 甲基睾酮处理后斑马鱼幼鱼的早期性腺分化3.3 讨论3.3.1 甲基睾酮处理对斑马鱼幼鱼存活率的影响3.3.2 甲基睾酮处理对斑马鱼幼鱼体长的影响3.3.3 甲基睾酮处理对斑马鱼性腺分化的影响3.3.4 甲基睾酮诱导鱼类性逆转的机制第4章 甲基睾酮处理结束后斑马鱼的性腺发育4.1 材料和方法4.1.1 处理结束后斑马鱼的养殖条件4.1.2 甲基睾酮处理斑马鱼后期的性别比例4.1.3 甲基睾酮处理斑马鱼后期的性腺组织学观察4.2 结果4.2.1 甲基睾酮处理斑马鱼后期的性别比例4.2.2 甲基睾酮处理斑马鱼后期的性腺发育4.3 讨论结语参考文献图版说明缩略词图版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斑马鱼论文; 性腺发育论文; 甲基睾酮论文; 性逆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