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带有政权性质的组织的出现,都是社会经济政治等各种矛盾集聚发展的产物。农民协会作为大革命时期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出现,正是以农村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激化为诱因,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以及国共合作的达成为催化剂而实现的。探究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的兴起和发展,对它的兴起背景、发展历程,组织构架和运作方式,职能,制度建设,历史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特别是探究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对当今村民自治制度和村民委员会的经验教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中,文章将从党的领导在农村基层治理中至关重要,核心机构和领袖人物的作用非常关键,农民在治理过程中的政治参与意义重大,治理须与当时的政治任务紧密结合,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建设不可忽视等角度进行详细阐述。并且采用历史资料描述,用图表进行辅助以及针对具体事件阐述看法和得出经验、教训及启示的方法完成。大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伟大的时代背景,背负着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朵奇葩。以古鉴今,唯有正确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看清和服务当前。因此,具体分析、仔细探究农民协会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了解它的职能,分析它的制度建设,对于正确全面客观认识它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浪潮的湮没,农民协会也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烈奇勋,所以它的历史功绩和留给后人的启示将深远流长。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毛鉴公祠——韶山农民运动旧址(组画之七)[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07)
- [2].刘堂村——李大钊开展农民运动的地方[J]. 中国老区建设 2020(07)
- [3].扬泰地区农民运动的先驱——纪念沈毅烈士牺牲九十周年[J]. 党史博采(下) 2018(10)
- [4].大革命时期河南农民运动失败原因探析[J]. 中州学刊 2017(06)
- [5].视死如归的农民运动领导人李笑山[J]. 档案时空 2017(05)
- [6].陈独秀是中共“四大”《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起草人的考证[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07)
- [7].解放神学与巴西无地农民运动的兴起[J]. 学理论 2015(03)
- [8].肇庆:广东农民运动开展较早的地区之一[J]. 中国老区建设 2015(06)
- [9].彭湃与方志敏农民运动思想比较[J]. 青春岁月 2017(17)
- [10].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农民运动指导方针的三次转变[J]. 学术交流 2013(11)
- [11].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参与机制[J]. 新史学 2013(00)
- [12].试论中共早期农民运动对民团的争取与改造——四川早期党团组织改造民团的历史考察[J]. 中共党史研究 2017(01)
- [13].中共早期农民问题的政治主张与海陆丰农民运动[J]. 党史文苑 2017(18)
- [14].大革命时期战区农民运动委员会述论[J]. 甘肃社会科学 2013(01)
- [15].农民运动好得很[J]. 新湘评论 2010(07)
- [16].再论大革命时期的江西农民运动[J]. 党史文苑 2009(20)
- [17].右江农民运动与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文化传播[J]. 百色学院学报 2008(02)
- [18].澎湃:一生“叛逆”的农民运动领袖[J]. 党史博采(上) 2020(03)
- [19].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20].春风化雨 照见未来——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有感[J]. 国家电网 2020(07)
- [21].大革命时期广州农讲所学员充任农民运动特派员探析——以第一届农讲所学员为例[J]. 红广角 2013(06)
- [22].韦拔群与彭湃农民运动思想之比较[J]. 百色学院学报 2010(04)
- [23].调研[J]. 中国残疾人 2009(08)
- [24].右江农民运动与移风易俗[J]. 百色学院学报 2009(04)
- [25].第五届巴西无地农民运动大会纪要[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03)
- [26].阻碍与促进:宗族组织对右江农民运动的双重效应[J]. 百色学院学报 2008(04)
- [27].中共对农民运动的领导和革命新道路的开辟[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8].湖南农民运动“好得很”还是“糟得很”——从价值评价论的视角、理论和方法看[J]. 毛泽东研究(年刊) 2012(00)
- [29].黄学增与大革命时期的广东农民运动[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2)
- [30].右江农民运动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J]. 百色学院学报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