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接受模型论文-陈颖

科技接受模型论文-陈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科技接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会展业,展会APP,科技接受模型

科技接受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陈颖[1](2018)在《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理论的展会APP接受度及前置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会展业作为独树一帜的新兴现代服务业,也正向"智慧"和"互联网+"转型。使用展会APP的用户群体日益壮大,有必要对影响观众和参展商使用展会APP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在科技接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展会APP科技接受模型,对影响使用展会APP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提炼出展会APP应用的影响要素,以期丰富会展信息化发展理论,促进会展业转型与升级。(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周志民,王强[2](2015)在《文化科技产品接受意愿的整合模型研究——以电子书阅读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兴产品形态,文化科技产品是如何被消费者接受的?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理性行为理论(TRA)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整合的视角,建立了文化科技产品接受意愿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然后以电子书阅读器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模型中的各个要素展开分析。该模型综合了叁个理论的特点,更加全面地揭示了文化科技产品的接受意愿受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任务技术匹配度、主观规范的影响。理论模型整合的视角为文化科技产品接受意愿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理论解释,同时也为文化科技融合产品的创新实践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期刊2015年01期)

朱月[3](2015)在《基于科技接受模型双向互动电视受众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广电行业全面进入双向互动电视时代,如何了解双向互动电视媒介和用户特点,挖掘用户潜在的消费行为,提高用户ARPU值,成为摆在广电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基于科技接受模型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双向互动电视媒介和互动用户特点,设计了适用于双向互动电视的受众分析模型,在某广电公司搭建数据分析系统,利用此模型分析双向互动电视受众行为,并将此结果应用于公司的经营决策。(本文来源于《电视技术》期刊2015年16期)

张红明,刘超,冯文红,张婷[4](2015)在《基于整合型科技接受与使用模型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研究:以豆瓣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催生出网络社群这样一种新的互动模式群体。豆瓣网作为中国最成功的Web2.0网站之一,具有广泛的用户群体与代表性。以豆瓣网为研究对象建立整合型科技接受与使用模型,旨在揭示用户网络社群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社会影响正向影响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意愿;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使用意愿正向影响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促成因素对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没有显着影响;性别的调节效应不显着,使用经验在努力期望对用户网络社群参与意愿的影响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本文来源于《国际新闻界》期刊2015年06期)

袁悦[5](2015)在《基于使用满足理论与科技接受模型的北京高校学生新闻类移动应用程序使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发展势头强劲,随之诞生的各类移动应用程序充斥各大移动市场,成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用户的不二之选,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其中的新闻类移动应用程序凭借海量的信息、便捷的操作和多样的功能成为移动市场上不容忽视的一个分支。本文选取新闻类移动应用程序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新闻类移动应用的内容和使用功能,以移动应用的广泛使用群体----北京高校学生作为目标群体探究其对新闻类移动应用程序的选择及其使用动机、使用行为及需求,并探讨决定其使用满足感的因素。新闻类移动应用程序作为新媒介,具备信息系统与大众媒介二者各自的特点。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型和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由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媒介与受众研究应用广泛,而科技接受模型常用于新的信息系统的推广,因此,针对新闻类移动应用的特点,本研究结合两个理论提出一个适用于研究新闻类移动应用的新的理论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新闻应用程序市场概况进行分析,并对影响用户使用新闻移动应用程序的因素展开定量及定性研究分析。本研究以新提出的综合模型为基础,通过调研与访谈的形式对模型进行验证及补充。调研采取问卷发放的形式以获取一手数据,问卷设计围绕模型中涉及到的架构中包含的因素,最终收获212份有效问卷,共涵盖北京的17所高校。在参与问卷的学生中,作者随后按照比例抽取12名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以补充问卷中未涉及到的问题并深入了解学生的使用需求,从而对模型进行补充。研究发现,在北京高校学生群体中,对新闻类移动应用的选择与使用方面,门户类网站所对应的新闻移动应用仍然为市场主导,其次为新兴的以第叁方技术作为支持的聚合类新闻应用,传统媒介所对应的新闻移动应用程序的使用者相对较少。在模型验证中,与戴维斯在1989年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型一致,认知易用性与认知有用性始终作为重要因素影响学生群体的媒介使用意图从而影响媒介使用过程,用户的内外在使用动机与新的需求同时受到媒介内容与功能的影响,从而影响用户的媒介使用体验而获得相应的自我满足感并满足社交及心理需求。具体来说,外在动机注重用户通过使用媒介是否能达成目标的硬性需求,包括媒介本身的易用性,有用性,便捷性,以及用户自身的信息需求和考虑到的经济因素;而内在动机则侧重用户自身感受,包括获得的娱乐感受,人际交往,打发时间和自我满足。研究还发现,北京高校大学生对电子媒介的附加功能如新闻搜索引擎和个性化定制方面有进一步的需求,同时更加注重多角度及更加专业化的新闻报道。本研究以新闻移动应用这类最新媒介形式切入,结合信息系统接受模型与媒介研究理论,弥补了以往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探讨新媒介时仅对用户自身及媒介内容分析的局限,同时,科技接受模型为新时代以科技产品为载体的电子媒介体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弥补了传统媒介对功能及接受度方面研究的欠缺。本研究吸取使用满足理论与科技接受模型各自研究的长处,提出了综合二者并适用于移动媒介研究的新的理论模型,对用户满意度、媒介内容和使用功能的接受层面展开全面分析,为日后更加系统化的综合类媒介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新闻类移动应用程序日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实用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5-05)

冯绍晨[6](2015)在《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的移动金融客户接受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金融业务既是移动商务的组成部分,又是对移动商务的有力促进。然而移动金融业务的科技创新属性给客户的接受带来了新的问题并制约了其发展,因此本文基于科技接受模型,从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叁个关键变量出发,通过分析各自的影响因素,最终得出企业提高移动金融客户接受度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期刊2015年02期)

朱嘉蕊[7](2014)在《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的云出版服务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计算技术凭借高效的服务器利用率、灵活的可扩展平台服务,推动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数字出版作为与信息技术高度结合的产业,在云计算技术的普及过程中衍生出“云出版”理念,并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论文在梳理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云出版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将视角聚焦于产业链末端的“读者”,旨在从读者的角度考察目前云出版服务的利用情况。对于读者而言,“云出版”并非意味着传统意义上整个出版产业链的变革,而是一系列具体服务功能的实现。因此,论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引入针对新兴技术使用行为研究的科技接受模型(TAM),通过对武汉地区321名在校生的云出版服务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问卷数据,利用AMO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证明科技接受模型对云出版服务使用者的解释力。本研究在建立模型、提出假设的基础上,检验其信度与效度,并通过因子分析梳理外部变量的各因素;通过路径分析得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通过F检验和T检验验证人口统计变量与各因素的相关性,最终验证研究假设。研究主要得出叁方面的结论:首先,云出版在高校群体中较为普及,以低频率浅阅读为主。其次,国家的政治与经济政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用户对云出版的感知有用性,从而间接地影响了人们的使用态度和行为;生活环境对云出版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均有显着正影响;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态度均具有直接的正影响。最后,个体差异因素对用户使用云出版服务有部分影响。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针对云出版服务的改进对策:第一,关注读者需求,提高云出版服务的易用性;第二,丰富内容制造,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内容;第叁,注重社交功能,增强云出版服务的互动性;第四,明确目标定位,细分云出版服务市场;第五,加强战略合作,促进各方集成。我国鲜有针对读者的云出版实证模型研究,本研究作为一次探索性研究,可作为探讨面向读者的云出版服务模式的一个尝试和起步。(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4-12-01)

黄昱凯,范帷翔[8](2014)在《以科技接受模型分析数字阅读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日趋发达,许多大学校园架构无线网络设备,提供无线上网的环境。本研究运用科技接受模型探究影响大一新生使用iPad2进行阅读活动的行为意向情形,并使用重要度-绩效分析了解应用iPad2进行阅读活动的竞争优势与优先改善对象的服务属性。研究结果发现:(1)男性及女性的知觉易用性和知觉有用性对使用态度均有正向影响,且知觉易用性对知觉有用性有正向影响;(2)分群分析的结果发现知觉有用性对于使用态度的影响是女性高于男性,但在知觉易用性对于使用态度的影响则是男性高于女性;(3)根据重要度-绩效分析的结果发现"电池的续航力""是否有明确、公平的退货规范""是否有许多免费的内容可下载"以及"是否有许多书报杂志的资源可供下载(包含付费、免费)"是iPad2应优先改善的数字阅读服务属性,而"阅读时屏幕所感受之舒适度"以及"阅读时的流畅度"两项则是其竞争优势。(本文来源于《出版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张冬妮[9](2013)在《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理论的老年居家健康管理系统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我国人口的持续老龄化使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上升,社会和个人医疗成本增加,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遭受到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又促进了老年人对高品质晚年生活的需求,使新兴的居家健康管理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完整的老年居家健康管理系统集健康数据采集终端、健康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远程医学平台于一体,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为患者提供双向、互动的居家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和健康咨询服务。居家健康管理服务可包括以下内容:(1)健康信息采集:通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理参数识别设备和无线射频识别装置,监测和采集老年人的生理数据,如血糖、血压、心电图等,并通过网络传输至健康服务提供端;(2)健康评估:健康服务提供端的健康管理师或医务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潜在的健康危险预先报警,并根据用户健康信息的变化对健康干预方案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同时,个人健康数据可传输到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积累和储存,有助于构建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3)健康咨询:通过远程健康管理网站和视频、通讯设备,为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在线咨询、健康教育等服务;(4)紧急医疗救助:对于老年人,紧急救助功能的嵌入也十分重要。发生意外时,老年人通过启动求救器发出求助信号,健康服务提供端即可通过安全监控屏幕与其进行交谈,进一步了解求救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通知家属、接诊等医疗帮助。我国的居家老年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符合国家政策导向。而当前生物医学、无线通讯、网络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进展及这些技术之间的集成,使构建居家健康管理系统成为可能。研究目的由于老年人有其特殊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特点,在构建老年居家健康管理系统时,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除了考虑技术因素,也要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进行系统评估,探讨其对系统的接受度及接受度的影响因素,正向促进老年群体对居家健康管理系统的使用意向和行为,将潜在需要转变为有效需求。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基于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来探讨老年群体对居家健康管理系统的态度、需求及其选择系统的影响因素,评估老年人对系统的接受度,建立老年居家健康管理系统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进而提出具体建议,期望能为老年居家健康管理系统的构建和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具体研究目的包括:归纳国内外居家健康管理发展现状,掌握TAM及其相关理论的应用;探讨影响老年群体选择居家健康管理系统的关键因素,构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提出老年居家健康管理系统构建的用户需求分析和策略建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收集、整理并归纳了国内外老年居家健康管理和TAM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在对文献学习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思路,为研究框架设计和论文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1)TAM是基于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提出的,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系统研究,可帮助理解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或接受程度。根据TAM理论,用户的信息技术使用行为由行为意向决定,而使用意向受使用态度、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影响。国外学者基于实证研究,对TAM进行修正与完善,提出了相关理论模型,如科技接受扩展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2,TAM2)和整合性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2)TAM相关理论在解释新技术和科技产品的接受行为方面具有良好适用性,多应用于信息技术、商业贸易和经济管理领域,也有在医疗卫生领域新技术应用的研究案例,但在居家健康管理系统的应用案例较少。2.调查研究基于理论研究,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建立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从而进行问卷设计;以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用调查所得数据验证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1)构建理论模型本研究选择TAM作为基本的理论模型框架,根据实际调查对象和研究目的定义外部变量,构建了初始理论研究模型。该理论模型的外部变量包括个人、技术、社会叁个层面:个体特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和自感健康状况,系统技术包括技术焦虑和感知风险,社会支持指主观规范。(2)提出研究假设本研究模型中,老年人的个体特征会影响老年群体对居家健康管理系统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技术焦虑会影响老年群体对系统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而感知风险会影响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会影响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决定了对系统的行为意向,最终决定用户对居家健康管理系统的接受度和实际使用行为。(3)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具体纳入标准为: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自愿接受问卷调查;自主意识清晰,能理解问卷内容。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个人基本情况(人口统计学变量、自感健康状况)和居家健康管理系统的相关认知变量两大部分。本研究采取的是横断面调查,选择在广东省广州市内的5个地点进行问卷调查,包括2家叁级甲等医院、1家二级甲等医院以及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实地问卷调查前,己先征得调查单位和个人的知情同意,调查时间为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最终有效的调查样本量为313例。3.统计分析本研究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显着水平α=0.05,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结果修正初始理论模型及验证研究假设。研究结果1.本文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是成立的,技术焦虑、主观规范、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是影响老年人对居家健康管理系统接受度的主要认知变量:技术焦虑与感知风险显着正相关,与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显着负相关;感知风险与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显着负相关;主观规范与感知有用性显着正相关;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使用意向显着正相关;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向显着正相关。2.年龄、教育程度及自感健康状况等个人因素对居家健康管理系统接受度也有显着影响: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在技术焦虑和感知易用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教育程度的老年人在技术焦虑、感知风险和感知易用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自感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在技术焦虑、感知风险、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性别、收入水平、居住地和居住情况等因素对认知变量无显着影响(P>0.05)。研究讨论1.技术接受模型是探讨老年人对居家健康管理系统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有效工具,但其外部变量的确定要基于实际调查对象和研究目的。2.构建老年居家健康管理系统需要以老年用户需求为导向,做好老年市场细分工作,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根据客户需求实现系统的持续改善。3.针对老年居家健康管理系统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可采取管理策略如下:(1)提供针对性培训,降低技术焦虑;(2)注重安全设计,减少感知风险;(3)促进共同参与,创造社会环境;(4)提供人性化服务,提升感知易用性;(5)整合医院资源,促进感知有用性。(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3-05-25)

马如宇[10](2009)在《影响移动学习用户使用态度的前置性和潜在性因素解析——基于扩展式科技接受模型的视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目前,第叁代(3G)移动通信服务在我国刚刚兴起,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先前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的层面对移动学习进行了广泛探讨,但很少有从个体用户的角度进行相关的实证性研究。本研究(本文来源于《实验教学与仪器》期刊2009年10期)

科技接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新兴产品形态,文化科技产品是如何被消费者接受的?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理性行为理论(TRA)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整合的视角,建立了文化科技产品接受意愿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然后以电子书阅读器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模型中的各个要素展开分析。该模型综合了叁个理论的特点,更加全面地揭示了文化科技产品的接受意愿受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任务技术匹配度、主观规范的影响。理论模型整合的视角为文化科技产品接受意愿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理论解释,同时也为文化科技融合产品的创新实践提供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技接受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陈颖.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理论的展会APP接受度及前置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

[2].周志民,王强.文化科技产品接受意愿的整合模型研究——以电子书阅读器为例[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5

[3].朱月.基于科技接受模型双向互动电视受众行为分析[J].电视技术.2015

[4].张红明,刘超,冯文红,张婷.基于整合型科技接受与使用模型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研究:以豆瓣网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5

[5].袁悦.基于使用满足理论与科技接受模型的北京高校学生新闻类移动应用程序使用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6].冯绍晨.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的移动金融客户接受度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

[7].朱嘉蕊.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的云出版服务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8].黄昱凯,范帷翔.以科技接受模型分析数字阅读行为[J].出版科学.2014

[9].张冬妮.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理论的老年居家健康管理系统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10].马如宇.影响移动学习用户使用态度的前置性和潜在性因素解析——基于扩展式科技接受模型的视点[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

标签:;  ;  ;  

科技接受模型论文-陈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