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酯酶活性论文-张志琴

阿司匹林酯酶活性论文-张志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阿司匹林酯酶,镇静催眠,高效液相色谱法

阿司匹林酯酶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琴[1](2014)在《临床合并用药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临床合并用药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培养阿司匹林(ASA)及水杨酸(SA)浓度,应用CSA/(CASA+CSA)比值反应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在培养体系加或不加咪达唑仑、苯巴比妥、氯硝西泮,阿司匹林酯酶活性改变情况,由此判断镇静催眠药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产生的影响。结果咪达唑仑抑制阿司匹林酯酶活性(26.87%),苯巴比妥和氯硝西泮能够提高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结论在临床中合并应用药物时需注意各类药物对阿司匹林影响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4年14期)

于宗琴[2](2014)在《HPLC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及体外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大鼠肝微粒体中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及体外动力学。方法以阿司匹林为底物,大鼠肝微粒体匀浆在37℃温育40min,乙腈终止反应。反应液离心取上清液过滤后进行RPHPLC分析,测定代谢系统中阿司匹林(ASA)和水杨酸(SA)的浓度。通过Lineweaver-Burk的双倒数法进行曲线回归求算Vmax、Km。结果不同浓度阿司匹林在蛋白浓度0.33mg/mL下孵育40min,测得动力学参数为Km=4.42mmol·L-1和Vmax=0.736mmol·min-1·mL-1。结论HPLC法稳定可靠,灵敏度高,可用于阿司匹林酯酶的体外动力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谢嵩,于宗琴,徐济萍[3](2014)在《隐丹参酮对大鼠肝微粒体内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隐丹参酮对大鼠肝微粒体内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内阿司匹林酯酶体外代谢系统中阿司匹林(ASA)和水杨酸(SA)的浓度,以CASA/(CASA+CSA)表示大鼠肝微粒体内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通过空白对照组和添加隐丹参酮的实验组间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变化来评价隐丹参酮对大鼠肝微粒体内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隐丹参酮使阿司匹林酯酶活性降低(P<0.05),对阿司匹林酯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用LineweaverBurk的双倒数法隐丹参酮的实验组Km变大,Vmax基本不变,且随着隐丹参酮浓度的增加Km逐渐变大。结论:隐丹参酮会影响阿司匹林的代谢,临床合用时应注意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王鸿梅,于宗琴,张鉴[4](2014)在《新型镇静催眠药佐匹克隆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型镇静催眠药佐匹克隆(ZOP)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培养体系中阿司匹林(ASA)和水杨酸(SA)的浓度,以CSA/(CASA+CSA)代表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间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变化,以此来评价ZOP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佐匹克隆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不大(P>0.05)。结论:佐匹克隆对人血浆阿司匹林活性无影响,这对于临床合理应用两药(ZOP和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戴国梁,马世堂,居文政,程小桂,谢丽艳[5](2013)在《绿原酸及其同分异构体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绿原酸及其同分异构体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司匹林酯酶体外培养体系中水杨酸(SA)和阿司匹林(ASA)的浓度,以CSA/(CASA+CSA)反映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通过空白对照组和添加单体成分的实验组间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变化来分析各成分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显着性。结论在本实验浓度下,绿原酸及其同分异构体对酯酶影响不明显,为临床同时使用阿司匹林与含有该类化合物的中药或中药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3年02期)

王鸿梅,李军[6](2012)在《临床合并应用镇静催眠药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镇静催眠药(咪达唑仑、苯巴比妥和氯硝西泮)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指导阿司匹林临床个体合理化给药,保证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培养体系中阿司匹林(ASA)和水杨酸(SA)的浓度,以CSA/(CASA+CSA)比值反应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通过在培养体系中加入或不加咪达唑仑、苯巴比妥和氯硝西泮时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变化,分析上述镇静催眠药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咪达唑仑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7.94%(P<0.05),苯巴比妥和氯硝西泮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增强率分别为8.83%(P<0.05)和0.66%(P>0.05)。结论咪达唑仑、苯巴比妥与阿司匹林合用时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齐鲁药事》期刊2012年04期)

徐瑞军,于宗琴,李军,张鉴[7](2011)在《丹参水溶性成分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丹参水溶性成分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司匹林酯酶体外代谢系统中阿司匹林(ASA)和水杨酸(SA)的浓度,以C_(SA)/(C_(ASA)+C_(SA))反应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通过空白对照组和添加丹参水溶性成分的实验组间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变化来评价丹参水溶性成分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实验用量的丹参素钠使阿司匹林酯酶活性提高(P<0.05),对阿司匹林酯酶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其他水溶性成分对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影响不大(P>0.05)。结论:丹参素钠会影响阿司匹林的代谢,临床合用时应注意相互作用,本研究对临床合理应用两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1年19期)

于宗琴[8](2011)在《复方丹参滴丸及主要成分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经研究证实小剂量阿司匹林能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COX)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是,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使得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充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限制了其应用。阿司匹林口服吸收后可被血浆、红细胞、胃黏膜及肝脏中的阿司匹林酯酶(乙酰水杨酸酯酶)水解为水杨酸而失去抗凝活性,因此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和阿司匹林抵抗现象都可能与人体内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相关。文献曾见报道复方丹参滴丸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能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发生。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及主要成分是否影响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探明复方丹参滴丸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是否与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变化有关,为临床合理应用阿司匹林与复方丹参滴丸提供依据;正交试验法优化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阿司匹林酯酶的体外培养方法及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研究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阿司匹林酯酶酶动力学特性;探讨复方丹参滴丸的主要成分对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阿司匹林酯酶酶促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丰富阿司匹林酯酶的研究。方法:采用RP-HPLC法同时测定血浆(或大鼠肝微粒体)中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的浓度,以阿司匹林与水杨酸的比值CSA/C(ASA+SA)表示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并用正交试验法对人血浆和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阿司匹林酯酶的体外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选择;通过体外培养对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阿司匹林酯酶的酶动力学特性(最适反应温度、最适pH值等)进行研究;在培养体系中加入复方丹参滴丸及主要成分,与空白对照(不加复方丹参滴丸及主要成分)比较测定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变化,考察复方丹参滴丸及主要成分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及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阿司匹林酯酶的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建立的同时测定血浆中或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阿司匹林和水杨酸浓度的RP-HPLC可很好的满足实验要求。利用正交实验设计对人血浆体外培养条件优化选择得出的最佳培养条件是A282C3D1,即以1mmol·L-1阿司匹林,200μL血浆,在pH为7.4的培养液中培养20min。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体外培养条件优化选择得出的最佳培养条件是A1B3C1D3,即以0.8mmol·L-1阿司匹林,100μL大鼠肝微粒体匀浆,在pH为7.4的培养液中培养40min。阿司匹林酯酶对pH的变化较敏感,对热极不稳定。该酶的米氏常数Km=4.42mmo·L-1和Vmax=0.736 mmol·min-1·mL-1(大鼠肝微粒体匀浆)。研究显示复方丹参滴丸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实验用量的复方丹参滴丸中主要成分(丹参素钠、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原儿茶醛、原儿茶酸、丹酚酸A、丹酚酸B、冰片、人参皂苷Rg1、叁七皂苷R1)对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影响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P>0.05)。丹参素钠对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阿司匹林酯酶有诱导作用,隐丹参酮对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阿司匹林酯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其他成分对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阿司匹林酯酶影响不显着(P>0.05)。结论:通过对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的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测定发现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对pH值的变化较敏感,且对热不稳定。临床上经常与阿司匹林合并使用的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无显着性影响,而单一成分丹参素钠具有较显着的增强作用、隐丹参酮产生较显着的抑制作用,因此同时服用含有较高剂量的丹参素钠、隐丹参酮的药物时应该注意用量,尽量做到用药个体化,以达到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复方丹参滴丸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并不能解释复方丹参滴丸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即本研究未发现复方丹参滴丸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现象与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05-15)

于宗琴,谢嵩,李军,张鉴[9](2010)在《丹参脂溶性成分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I、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空白对照组和丹参脂溶性成分实验组阿司匹林酯酶体外代谢系统中阿司匹林(ASA)和水杨酸(SA)的浓度,以CSA/(CASA+CSA)评价丹参脂溶性成分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2组间CSA/(CASA+CSA)值经统计学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脂溶性成分对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无显着影响,丹参脂溶性成分与阿司匹林合用时不影响阿司匹林的代谢。(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0年12期)

于宗琴,谢嵩,李军,张鉴[10](2010)在《3种中药成分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3种中药成分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的影响。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司匹林酯酶体外培养体系中阿司匹林(ASA)和水杨酸(SA)的浓度,以CSA/(CASA+CSA)反映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通过空白对照组和添加中药成分的实验组间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变化来分析3种中药成分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3种中药成分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影响不大,与阿司匹林合用时不会影响阿司匹林的代谢速度。结论:3种中药成分与阿司匹林合用时不会引起代谢性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0年19期)

阿司匹林酯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大鼠肝微粒体中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及体外动力学。方法以阿司匹林为底物,大鼠肝微粒体匀浆在37℃温育40min,乙腈终止反应。反应液离心取上清液过滤后进行RPHPLC分析,测定代谢系统中阿司匹林(ASA)和水杨酸(SA)的浓度。通过Lineweaver-Burk的双倒数法进行曲线回归求算Vmax、Km。结果不同浓度阿司匹林在蛋白浓度0.33mg/mL下孵育40min,测得动力学参数为Km=4.42mmol·L-1和Vmax=0.736mmol·min-1·mL-1。结论HPLC法稳定可靠,灵敏度高,可用于阿司匹林酯酶的体外动力学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阿司匹林酯酶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志琴.临床合并用药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

[2].于宗琴.HPLC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及体外动力学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3].谢嵩,于宗琴,徐济萍.隐丹参酮对大鼠肝微粒体内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

[4].王鸿梅,于宗琴,张鉴.新型镇静催眠药佐匹克隆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

[5].戴国梁,马世堂,居文政,程小桂,谢丽艳.绿原酸及其同分异构体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

[6].王鸿梅,李军.临床合并应用镇静催眠药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J].齐鲁药事.2012

[7].徐瑞军,于宗琴,李军,张鉴.丹参水溶性成分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

[8].于宗琴.复方丹参滴丸及主要成分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

[9].于宗琴,谢嵩,李军,张鉴.丹参脂溶性成分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

[10].于宗琴,谢嵩,李军,张鉴.3种中药成分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

标签:;  ;  ;  

阿司匹林酯酶活性论文-张志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