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对多层砖混和框架结构进行增层改造时,增层部分多采用轻钢结构,这样就形成了“上柔下刚”的竖向不规则混合结构。这种混合结构的地震反应远比增层以前要大很多,因此被现行设计规范限制使用。原有建筑建造时抗震设防标准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有的甚至没有进行抗震设计,因此应对增层后的结构进行抗震加固。传统的抗震加固方法主要是提高构件的承载力或者加强结构的整体性,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结构“上柔下刚”的本质特征,并且会增加结构的刚度,可能引起更大的地震反应。隔震技术是通过设置隔振层,阻隔地震能量向上部传递,从而减少结构地震反应的技术,分为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层间隔震是将隔震层放置在上部结构的某两层之间,使整个结构的自振周期延长,阻尼增大,对结构的水平地震反应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间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的目的。本文运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以三层砖混房屋增加一层,采用轻刚门式刚架,形成的混合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对原建筑物、采用层间隔震技术增层和直接增层的结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直接增层后结构各层的地震反应明显增大,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底层的层间剪力比原结构增加了约26%,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底层的层间位移增加了约23%,结构的位移和承载力已经不满足要求;而采用层间隔震技术的方案,多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比原结构减小了约60%,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底层的层间位移减小了约55%,可以保证增层后结构的安全。隔震层采用组合体系时,减震效果优于全部采用铅芯橡胶支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切实加强隔震工程的技术管理[J]. 江苏建筑 2018(06)
- [2].实用隔震构造设计[J]. 江苏建筑 2018(01)
- [3].隔震层位置对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J]. 低温建筑技术 2018(05)
- [4].减震及隔震层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 低碳世界 2016(16)
- [5].复合型简易隔震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建设科技 2016(12)
- [6].钢筋-沥青隔震层[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S1)
- [7].上部结构与基础隔震层偏心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J]. 地震工程学报 2020(03)
- [8].钢筋沥青隔震层弹塑性设计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9(01)
- [9].钢隔震墩油膏阻尼作用试验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9(03)
- [10].钢筋-沥青隔震墩技术在低层框架中的研究应用[J]. 甘肃科学学报 2018(01)
- [11].三维隔震墩的隔震性能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8(01)
- [12].钢筋沥青隔震层位移控制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5(02)
- [13].隧道软弱结构面层局部设置隔震层分析[J]. 低温建筑技术 2015(01)
- [14].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实际工程应用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7)
- [15].基于偏心率的隔震层布置及优化方法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1(03)
- [16].隔震结构隔震层水平位移的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9(02)
- [17].隔震层屈服系数对基础隔震结构性能的影响[J]. 建筑结构学报 2020(11)
- [18].某地下室顶板隔震项目技术方案分析[J]. 工程质量 2019(09)
- [19].晋源区实验中学宿舍楼隔震分析[J]. 建材与装饰 2018(01)
- [20].建筑隔震构造设计与应用现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8(02)
- [21].新型三维隔震礅振动台试验与数值分析[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8(02)
- [2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J]. 住宅与房地产 2018(25)
- [23].控制隔震层发生过大位移的连接摩擦阻尼器的参数优化设计[J]. 振动工程学报 2016(02)
- [24].隔震层刚度对摩擦滑移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J]. 工业建筑 2013(11)
- [25].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层组合限位分析[J]. 建筑结构 2013(S1)
- [26].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27].滑移隔震系统隔震层质量对隔震效果的影响研究[J]. 结构工程师 2013(03)
- [28].钢筋沥青隔震层计算减震系数修正方法探讨[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3(05)
- [29].防震减灾中心工程隔震层以下结构设计[J]. 中华建设 2012(07)
- [30].某隔震建筑隔震层结构性能现场试验方法[J]. 结构工程师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