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生成和识解的认知机制

歇后语生成和识解的认知机制

论文摘要

歇后语是一种通俗的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特点(温端政,周荐,2000)。按照传统分类,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象谜语的谜面,后半部分象谜语的谜底,而后半部分却是歇后语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所在。在近几十年里,特别是一些当代语言学家,语义学家,认知语义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都在探究这一古老课题。自从1920年以来,就开始了对歇后语的大量研究。然而,以前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化、修辞、句法和语义的观点出发,详述了歇后语的起源、命名、分类、结构和修辞功能等等,很少有研究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更不必说心理模型理论。出于这些原因,本文将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致力于这一中国古老的语用学现象进行探索。鉴于以前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目标在于对歇后语生成和识解潜在的认知机制做出一个试验性的探究。从话语的表达形式来说,一个完整的歇后语构成的基本特点是:“前文”是“本意触发体”,“后义”为“本意本体”(邹春玲,2009a)。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分为两个部分:1)说话人如何从解体部分(自主成分)推衍出引体部分(依存成分);2)听话人如何通过显性-隐性表述相结合的方式来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我们主要的理论目标是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语言使用的认知动机。因此,本文将采用认知语用的观点和三个认知语用假设进行推理。为了能够清晰的阐释潜在的认知动机,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研究方法,包括溯因推理范式来支持我们对大量语料的研究。这些语料主要来自一些中国的文学作品、权威辞典和日常会话。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徐盛桓(2007b)提出的“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这一理论被认为是一个动态的多层级系统,作为分析话语的工具,该理论包括心理模型、意向性假设、显性-隐性表述假设和常规关系假设。“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主要包括“自主-依存联结框架”用来解释语言的生成。“显性-隐性表述推理框架”用来解释话语的理解。这两个框架分别对歇后语作为一个语用学现象做出了全面的解析。本研究的结论将对现有的歇后语静态研究作出有效的补充和扩展。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Part 1 Introduction
  • 1.1 Lead-in Remarks
  • 1.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Objectives
  • 1.2.1 Research questions
  • 1.2.2 Research objectives
  • 1.3 Types of Research and Hypothesis
  • 1.3.1 Types of research
  • 1.3.2 Hypothesis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Part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lated Literature
  • 2.1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1 Mental models
  • 2.1.2 Gestalt theory
  • 2.1.3 Mental model-based pragmatic reasoning
  • 2.2 Related Literature
  • 2.2.1 Origin of XHYs
  • 2.2.2 Definition of XHYs
  • 2.2.3 XHYs and some other linguistic forms in Chinese
  • 2.2.4 Flexibility of XHYs
  • 2.2.5 Classification of XHYs
  • 2.2.6 Functions of XHYs
  • 2.2.7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of XHYs
  • 2.3 Summary
  • Part 3 Methods
  • 3.1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 3.2 Abduction Analysis
  • 3.3 Data Collection
  • 3.4 Research Procedure
  • 3.5 Summary
  • Part 4 Results
  • 4.1 Introduction
  • 4.2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XHYs
  • 4.2.1 Autonomy-dependency alignment framework for XHYs
  • 4.2.2 The generation of homophonic XHYs
  • 4.2.3 The generation of non-homophonic XHYs
  • 4.3 Construal Mechanism of XHYs
  • 4.3.1 The explicit-implicit expression inference for XHYs
  • 4.3.2 Examples analysis
  • 4.4 Summary
  • Part 5 Discussion
  • 5.1 Introduction
  • 5.2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 5.3 Practical Significance
  • 5.4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 Part 6 Conclusion
  • 6.1 Introduction
  • 6.2 Major Findings
  • 6.3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 6.4 Limit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 Bibliography
  • Published Paper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心理模型构建的翻译过程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11)
    • [2].高中数学教学中把握学生心理模型的有效方式[J]. 数学教学通讯 2017(18)
    • [3].浅谈儿童科学思维品质培养的有效策略[J]. 新课程(小学) 2017(05)
    • [4].移动端设计中用户心理模型的发展研究[J]. 明日风尚 2017(15)
    • [5].高校学生创新团队共享心理模型构建的必要性[J]. 亚太教育 2015(06)
    • [6].心理模型构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苯酚”为例[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7(20)
    • [7].团队学习有效心理模型:概念、理论结构及测量[J]. 经济论坛 2010(05)
    • [8].从心理模型探索表现模型——《界面与交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 2020(01)
    • [9].心理模型视域下反语的生成机制研究[J]. 北方文学 2019(14)
    • [10].认知心理模型构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西藏教育 2010(04)
    • [11].信息传播建模仿真中的心理模型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13(02)
    • [12].基于信息心理测度的信息心理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21)
    • [13].用户体验和用户心理模型[J]. 程序员 2009(06)
    • [14].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心理分析与写作心理模型构建[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03)
    • [15].儿童地球概念认知研究述评——“心理模型说”和“片段知识说”的分歧与整合[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 [16].面向智能时代的人机合作心理模型[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8(04)
    • [17].认知心理模型对英汉双向翻译的解释[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18].基于共享心理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高专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06)
    • [19].国内外创业心理模型述评[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
    • [20].“小大人”和“老小孩”——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J]. 外语教学 2012(05)
    • [21].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移动终端手势操作研究[J]. 包装工程 2015(06)
    • [22].中外两种主要推理模型的实验再比较研究[J]. 心理学探新 2018(01)
    • [23].基于心理模型理论的会话含意研究——以广告语和歇后语为中心[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12)
    • [24].刑事速裁程序的价值反思——以惯犯犯罪心理模型为检视[J].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8(05)
    • [25].基于个体的退休心理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3)
    • [26].认知语用学观照下的原型论对于翻译教学的影响之初探[J].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5(06)
    • [27].基于预设的语篇真值检验认知方式研究[J]. 哲学动态 2009(06)
    • [28].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模型研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0(02)
    • [29].用户心理模型的构建方法及灭火器设计应用[J]. 包装工程 2019(16)
    • [30].基于心理模型的汽车满意度数据可视化系统交互式GUI研究[J]. 汽车工业研究 2016(09)

    标签:;  ;  ;  ;  

    歇后语生成和识解的认知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