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工的权利缺失与维权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肖维[1](2020)在《端州区工会在劳动维权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K鞋厂讨薪事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劳资矛盾冲突甚至劳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面对当前劳动关系形势,作为职工权益代言人,工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发挥好维权这一基本职能比以往更为重要。端州区作为肇庆市中心城区,近年在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进程中,经历着传统产业“关、闭、停”、新兴产业落户等发展,劳资纠纷更是频繁,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端州工会维权压力不容忽视。本文选取了端州本地K鞋厂讨薪事件为案例,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反映工会在维权谈判与劳动管制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是自身作为“双重代理人”的责任冲突;二是维权效能低下;三是动员能力与整合能力低下;四是与国家的传输结构缺失;五是国家语境下带来的组织支持、资源获取、领袖选举的困难。借助法团主义的分析框架,文章从工会“维权”与“维稳”的责任冲突、自身能力建设、组织体系、工会-国家传输结构、“国家本位”环境等方面探究了端州区工会遇到的问题并分析未能有效发挥维权作用的原因。为进一步提出有效发挥工会维权作用的改进思路,本文介绍了国内工会履行劳动维权职能的先进做法,义乌市“社会化维权”、深圳市源头治理经验,为端州区工会维权的改进提供参考。针对端州区工会劳动维权面临的具体困境,从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工会与各方关系的改进逻辑;二是工会引入社会化维权策略;三是工会组织体系建设;四是工会维权传输、“借力”制度的构建与法律支撑的完善;五是重构工会与政府双向流动的对话路径。
范春英[2](2020)在《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农民工权利维护面临着新的课题,农民工维权意识更加突出,制度化维权的意愿更加强烈,这对政治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工权利维护关涉社会稳定,关涉政党认同和政治体系合法性支持。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性群团组织,工会在引领社会治理,促进农民工权利维护方面有着特殊优势。理论上,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有着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现实中,以工会为代表的维权路径的制度供给能力却有待提升。如何将农民工纳入到有效的制度化维权机制,创新工会工作机制,以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成为工会组织面临的重要挑战。“外联内合”机制是S省工会系统的创新工作机制,是勾连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切入点,是将农民工权利维护纳入制度化轨道的具体探索。机制涉及两个面向:“外联”和“内合”。“内合”是指工会系统内各层级工会、各类别工会、工会的各个部门的建设,强调内部的整合;“外联”主要指工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工会系统外的资源的联系,强调对外的联合和统合。通过对S省L市和Y市进行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我们从“内合”、“外联”、机制整体三个层面对机制运行的机理、两市机制的各自优势、机制运行的困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机制的改进一方面需要从健全工会组织、突出工会维权主责主业等各方面强化工会系统内部的整合性;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吸纳农民工入会、强化工会自主性、充分发挥工会纽带作用。强化工会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工商联、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联系。其中关键的是,工会必须立足于中国政治体系中的独特定位,充分发挥优势,依托政治资源,理顺多元关系。以“外联内合”机制为依托处理好条块统合关系,塑造多元参与模式,构建社会治理网络,以社会治理促进国家治理,切实将农民工权利维护纳入有效的制度化轨道。
翁玉玲[3](2019)在《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劳动法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内容,其内涵与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人本主义”理念和制度发展密切相关。劳动法治是符合国际人权公约、国际劳工标准和我国劳动法价值原则,可促进劳资平等博弈、公平共享、分配正义,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法律运行、社会秩序形态。鉴于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是资方行使经济自由、管理权利、用工自主权的主要形式,与劳动者、劳动关系、劳动者权利(劳权)是不可分割、一体两面的关系,本文基于劳资均衡、分配正义、公平和谐的价值理念,厘定并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的劳动法治问题,是以劳资均衡为目标,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是否、应否、如何接受劳动法治干预、调整问题的探讨。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管理视域下劳动法治问题,既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也有中国问题的个性、特殊性:宏观层面,源于(市场经济意义的)劳动法理念、制度、机制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发展的滞后;中观层面,表现为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法治发展的脱节,甚至都没有形成劳动法治的问题意识、价值目标;微观层面,表现为企业劳资关系的失衡,劳资关系公平度、和谐度较低,权利争议频发,利益争议更难解决等。具体而言,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劳动法治研究背景、问题指向,主要体现于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意义的劳动法严重滞后、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先行、片面引进了发达国家对劳动用工关系的“先进管理经验”。第二,在缺乏劳动法有效约束、缺乏劳动法治制约的情况下,企业用工模式先行一步进行了科学化、技术化、市场化、现代化发展,而劳动、经济政策实施中忽视了对社会公正、底层劳动者利益的考虑。企业层面的劳资关系由此显着失衡、扭曲,形成了深层次、结构性、普遍性、持久性的社会矛盾与冲突。资方的经济自由和产权,与劳方的经济自由和劳权,如何能够均衡配置、平等共治、公平共享、分配正义的关系、结构和“企业政体”、“运行模式”,是本文预设的目标模式。本文以“范畴与问题概述——市场经济国家共性、普遍性问题——解决共性问题的价值论与方法论——我国相关问题的特殊性——特殊性所反映的具体法律制度问题(包括用工管理的平衡规制问题、劳资合作管理的平等自治问题)”的逻辑思路进行研究。第一章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法治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劳动法治问题。本文基于劳资均衡、分配正义、公平和谐的价值理念,厘定并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劳动法原则和精神是否得以实现、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能否得到充分保障,目的性权利应否、如何通过工具性权利加以实现,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机制设计实现劳资当事人相对均衡的博弈与合作,进而实现劳资分配正义、劳动关系公平和谐等劳动法治问题。本章概括了当前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法治的宏观问题与微观问题,并简要介绍了全球一般性问题和中国特殊问题。第二章是对各国企业劳动法治的普遍性问题的探讨。由于雇主立场与劳动保护立场的对立性,各国企业劳动法治呈现劳资竞争互动的发展路径,劳资之间的竞争互动系普遍性问题。此部分系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劳动法治化历程和秩序演化规律的论述。此部分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受现代劳动法约束、劳动法治化的历史过程以及相关逻辑规律。发达国家的劳动关系管理与调整历程,相互竞争、相互妥协、经济效率价值优先三个阶段,从企业管理与法治竞争、互动,到走向融合,经历了雇主、工会调整,再到当前的劳资共同调整。发达国家劳资互动历程的重要启示在于,劳动法治干预具有必要性和阶段性,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实质上就是资本主导的内部市场化,当前发达国家的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个性化”发展,正好印证了其再次法治化需求。第三章是企业劳动法治的一般性制度安排与法理逻辑,是有关市场经济国家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论、主要制度的阐述。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法治化的制度安排与逻辑:其一,劳资公平合作、劳资优质均衡的价值目标,以及产权与劳权、劳资合作的法理逻辑。其二,关系结构。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企业管理权、用工自主权、人力资源管理权,与集体劳权、集体劳动关系被迫形成了伴生关系,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集体劳权、劳动法治逐步形成了关联性、对应性。其三,制度需求。主要包括:劳资分配正义的制度需求;经济全球化下企业竞争的制度需求。其四,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劳资共治的理念与制度;“刚性”的基本劳权保障与资本的理性妥协机制相结合;资本管理中劳动者力量扶持机制的重要性;社会保护与经济促进平衡兼顾的制度安排。第四章是我国企业劳动法治的特殊性,即资本单边主义。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特殊性问题,在于缺乏市场经济意义的劳动法治的有效干预、调整,也缺乏有效的力量均衡机制,更缺乏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管理的“理性化”、“自觉化”妥协。首先,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资本单边主义进行实证考察,企业层面劳动法治的现状,发现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公平、正义与“制度襁褓”、企业文化等存在密切关联。其次,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其他国家不同,是缺乏劳动法治干预的背景下,对西方先进管理技术的单边引入、单边发展。最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特殊的“政、资、劳”关系,使得这种单边主义的管理更加突出。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重商主义战略下,劳资愈发失衡,企业劳动关系管理迫切需要进行法治化、现代化转型。由于地方政府的救济联邦主义、重商主义,劳动关系形成了“政府征收苛重,资方利润挤占工资”的劣质均衡。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法治的特殊问题,与市场经济、法治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劳资关系转型以及劳动法治理念、政府角色等存在密切关联。第五章是我国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方面的平衡规制问题。本章是对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相关立法、法律实施现状、制度缺陷和制度需求进行分析。首先,对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法律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劳动标准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分析我国劳动保障监察职能上的问题。其次,研究企业管理权立法规制中的制度需求,认为我国劳动法律在企业用工管理的规制存在规制失衡的问题,一方面,对企业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审查、企业惩戒权、劳动者救济权方面的规制或保护力度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劳动法律由于长期形成的父爱主义管制原则,部分用工保护过于严格,导致企业以科学、灵活的管理手段绕过劳动法的监管,严格的用工规制产生“逆向激励”的反效果。最后,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的平衡法治内涵、理念、目标,通过对劳动者基本生存权的刚性保障的加强,以及对其他劳动权益的弹性自治,分析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权的平衡规制。同时,分析父爱主义管制的适用限度、公法与私法协调的法理与现实、国家责任与企业责任的区分。第六章是我国企业劳资合作管理方面的平等自治问题。本章从促进劳资合作、均衡、公平、自由角度研究劳资合作管理中的具体制度缺陷、“劳工四权”的实现状况以及劳动法治理念、制度环境问题与制度需求。第一,承接上一章中关于“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权平衡规制”的讨论,进一步论述劳动关系管理规制中的劳资自治的边界,进而提出劳资合作共治的现实与制度需求。第二,探讨劳动者民主参与制度的立法问题,以及实质落实该项制度的法治条件、实施原则。第三,分析我国劳动力量扶持机制的缺失及构建问题,分析工会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发挥问题,以及对工具性权利、劳动者代表制度确立、落实的制度需求,具体包括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障机制、劳资分配正义的理念、资本妥协让步的压力机制、劳动者市场议价力的提高。第四,研究劳资均衡、劳资合作理念在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融入的必要性。第五,分析我国企业法与劳动法在劳动保护规定中的冲突、衔接问题,以及我国企业法中对工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的规范缺失问题,同时,借鉴域外企业立法经验,研究企业法与劳动法在整体制度、价值取向上的冲突问题与衔接。试图通过以上制度理念的调整和相互衔接与合作,实现劳动保护与企业发展的平衡。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在企业组织体系、生产过程中,劳动权与资本产权是一对耦合的、对称的合作关系,两者之间的平衡,符合人权、法治社会和企业竞争发展的制度需求。第二,经济体制、法治社会转型期间,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单边主义”是微观劳动关系矛盾的重要原因。第三,劳动法父爱主义管制将促进用工管理实践基于资本逐利性的“逆向激励”,加剧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法治的偏离。第四,劳动权益的刚性保障、公权力的合理发挥、企业内部理性合作意识以及有效的资本妥协让步机制是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法治化的制度需求。基于我国企业劳动法治的特殊性,本文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应当以平衡法为原则,以底线性、合理性为限度,适度考虑严格规制对企业的“逆向激励”效果,完善劳动法律的刚性、强制性保障,对资本单边主义进行限制。包括劳动基准立法、执法的全面性、切实性,以及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必要性限制。其次,有必要加强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关于劳资分配正义理念的软约束,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劳动保护要求。最后,在保障底线性劳动条件的基础上,应当通过资本妥协的压力机制的实质构建,提高劳动者的市场议价力,“扶持”劳动者与资本对抗、博弈、协商的力量,推进劳动者利益代表机制的合法化、正规化,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理性妥协,从而促进劳资合作与共治。
周燕存[4](2019)在《提升民营企业工会的维权功能研究 ——以昆山市Z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多样化的劳资矛盾。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工会的维权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基本职责的工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关注民营企业工会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是否发挥了作用,为强化维权功能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这对发展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劳动关系的特点解释了强化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功能的重要性,梳理了企业工会维权的内容、机制和途径。以昆山市Z镇的民营企业工会为考察对象,运用实地研究法描述了Z镇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功能发挥的现状。根据新制度主义理论从制度环境、行动策略两个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当前民营企业工会不能有效发挥维权功能的原因有四点:一是工会维护职能的双重属性和劳动者群体多元化诉求多样化;二是工会组织的人力和财力过度依赖企业,工会组织行政化;三是缺乏法律制约和监督保障体系;四是工会、企业和劳动者对工会维权认知和维权动力不足。基于理论和实地研究,运用协商民主理论结合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对应的强化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功能的具体对策。本文认为,企业和劳动者是利益的共同体,充分发挥工会的维权功能共建和谐劳资关系是劳动者也是企业的诉求。工会应理清与企业、党、国家和劳动者的关系回归维权职能,实现工会的民主性和代表性,切实维护劳动者利益。健全法律制约和监督保障体系,明确维权内容和途径。创新维权制度完善运行机制,运用企业工会三方协商制度,切实履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通过行政机制从源头履行工会的维权职能。通过以上对策希望能够推进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制度创新,有效发挥工会维权功能,进而为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提供有益的思路。
黄凯枫[5](2018)在《公共治理视域下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机制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农民工群体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形态转型期的特殊利益群体。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倾注了大量精力,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但在现实社会中,农民工仍属于弱势群体,权益受侵害的现象层出不穷。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广大工会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工会作为服务农民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责任主体,必须创新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忠诚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本文拟从公共治理角度出发,讨论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发挥其作为群团组织的优势,创新维权机制,协同党政机关和社会力量一起维护农民工权益,实现公共目标,维护公共利益。论文共分为六部分,分别如下。绪论:选题背景及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农民工权益维护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包括农民工概念、农民工基本权益、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公共治理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等。第三部分:以江苏各级工会的维权实践出发,分析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建设的现状。第四部分:介绍工会在农民工维权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工会组织维权作用发挥难的原因。第五部分:分析工会组织维权缺位的严重后果,借鉴日本、欧美及台湾地区工会维护工人权益的经验启示。第六部分:提出创新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的具体对策建议,努力让工会提供更多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公共产品,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卫婷怡[6](2018)在《非公企业工会维权职能缺位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职工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非公企业及其职工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但劳资双方的力量严重失衡,劳动关系矛盾日益复杂,在非公企业中处于弱势的职工权益极易受到侵害,由此引发的劳动争议和劳资纠纷案件不断呈上升趋势,广大职工迫切需要工会切实履行维权职能,真正成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党和政府也希望工会组织通过发挥维权作用,把职工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巩固执政基础。但在现实中,非公企业工会存在着维权职能缺位的情况,越来越难以满足职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本文综合运用新制度主义理论、组织行为学关于权力的理论、角色理论和治理理论,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我国非公企业工会没有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这一基本职能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出现‘合法性’危机”的假设。然后从非公企业工会发挥维权职能的必要性、法律规定、具体内容和主要途径等几方面对维权职能进行概述,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上海市J区153家非公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和各种实例,验证了前述假设,即当前非公企业工会确实存在着维权职能缺位的情况。本文重点就非公企业工会维权职能缺位的成因从工会组织自身、法律、政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维权主体自身缺陷是制约工会维权职能发挥的根源;法律保障不力是阻碍工会维权职能实现的主要障碍;政府行为存在失当是影响工会维权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最后,论文从实际和理论出发提出了一些对策:一是构建工会与企业的平等地位、二是加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三是完善工会维权法制环境、四是争取政府支持。
金丽雅[7](2016)在《温州市工会组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工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劳动力群体,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但由于现行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尚有缺陷,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未能得以有效实现。工会组织肩负着维权的重要职责,维护农民工权益是工会维权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中仍存在着各类问题,从而影响了工会维权的实效。温州作为非公有制发达且占主要地位的城市,集聚了大量的农民工,是权益受侵害的高发地。近几年受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影响,温州正面临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重压力,企业发展遭遇瓶颈期,老板跑路企业倒闭现象层出不穷,带来劳动争议频发,农民工权益问题日益严峻化。本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下,从温州工会系统对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角度出发,进行实证分析,运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研究。在对比国外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状况和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基础上,结合温州市农民工权益缺失的现状和工会系统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主要做法,通过重点分析温州市工会系统在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社会保障权益、政治权益、文化生活教育权益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归纳了其相关的原因,包括法律法规和维权机制不健全、工会组织机构运行不顺、农民工自身内部条件方面和外部环境影响方面等等导致农民工权益缺失。最后,提出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问题相关建议和对策。包括完善工会参与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建设、改革工会的组织结构和队伍建设、创新农民工维权体系、完善农民工教育文化培训等。
杨洁[8](2015)在《新时期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无产阶级为了弥补个体力量的不足,联合起来以集体力量的形式对抗资方的结果。工会是代表与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社团组织。中国工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会组织,与其他国家工会有着本质区别。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合法的政治社团组织,发挥着联系共产党与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国工会的主要任务与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当代社会,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多样,利益矛盾冲突也逐渐增多。劳动者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迫切需要一个组织化的力量来表达和保障其合法权益。工会理应主动承担这一职责,进行组织改革和转型,将维权作为首要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和变迁,产生了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群体。农民工为我国的城镇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在城市中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劳动经济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导致一些个人极端做法和集体行动事件的出现,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事实上,农民工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具备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特质。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具有合法性:农民工已经具备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工人阶级理论为工会维权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家文件正式确认了“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民工适用劳动法律法规提供了法理基础;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工会维权提供了社会基础。近年来,中国工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的组织制度、工作方式与维权机制,形成了许多典型模式,在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从总体上看,农民工权益保护现状仍不容乐观,存在着入会率较低、维权手段不力和维权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工会的维权困境与多重因素有关,包括工会双重定位和双重维护的角色冲突、劳动立法的不完善、工会人事制度和经济制度的非独立性、企业对工会的抵制作用以及农民工的流动性、法律意识淡薄、工会认同度低等群体特点。面对这些影响因素,工会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有可能改善工会的维权效果。在现行政治制度下,工会首先要科学定位自身角色,理顺工会与党政之间的关系,这是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其次,要注重源头维权,从法律和政策层面推动工会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第三,工会在运作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改革工作制度,探索新的组织制度和工作机制;最后,工会要建立健全各种维权机制,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陈凡[9](2014)在《农民工维权网络研究 ——以沈阳市建筑业农民工讨薪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民工是我国在特定时期出现的特定群体,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非农业劳动,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却令人担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大量农民工权益缺损的状况依然存在。这样就引发了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形成。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民工维权网络的作用,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沈阳市建筑业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以沈阳市建筑业农民工讨薪为例研究农民工群体在权益缺损时所采取的维权行动。首先,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民工权益及其缺失状况进行了分析,对农民工维权网络进行了概念界定。其次,结合沈阳市建筑业农民工维权案例本文概括总结了农民工维权网络从结网到用网这一动态过程,指出了农民工维权网络产生的原因、运作的过程、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最终,本文深入探讨了完善农民工维权网络的途径,对加强农民工维权网络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即从外部环境建设和加强网络自身建设入手充分发挥农民工维权网络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建立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能够对维护农民工权益,满足其利益诉求有一定的帮助。
王松[10](2014)在《我国农民工工会维权机能的制度逻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制度存在的农民工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职责优势。由于同传统工会的制度趋同出现了制度惰性,进而无法有效运行,亟需创新农民工工会的维权机制,通过制度外变革优化环境与制度内创新构建多维模型,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工维权的主要依靠力量。
二、农民工的权利缺失与维权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民工的权利缺失与维权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端州区工会在劳动维权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K鞋厂讨薪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关于工会作用的研究 |
2.关于劳动维权的研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与重点 |
一、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
(一)核心概念 |
1.工会 |
2.劳动维权 |
(二)理论基础 |
1.法团主义的基本概述 |
2.法团主义的基本特征 |
(三)政策依据 |
1.职工劳动维权现状 |
2.工会应有职能及履行职能情况 |
3.工会履行劳动维权职能的政策依据 |
二、案例描述:端州区K鞋厂讨薪事件 |
(一)事件出场:多方主体各执一词 |
1.工人:想方设法都要追讨到工资! |
2.人社局:最大限度维护社会稳定 |
3.工会:无执法权,“维权”困难重重 |
4.资方:生意亏本,工资能拖就拖 |
(二)矛盾升级:补偿金方案引工人不满 |
(三)事件尾声:政府对事件高度警惕 |
三、案例分析:K鞋厂讨薪事件中工会维权的困境探析 |
(一)责任:“维权”与“维稳”的冲突 |
1.政府工会行动目标的差异 |
2.工会“双重角色”的矛盾 |
3.工会的代表性危机 |
(二)队伍:维权能力的不足 |
1.专业人才缺乏 |
2.工作方式简单 |
(三)组织:内部结构的失衡 |
1.组织动员力弱化 |
2.组织内关系松散 |
3.组织建设基础薄弱 |
(四)机制:常态化参与的受阻 |
1.意见传达机制缺乏 |
2.“借力”机制缺乏 |
3.向上传输体制缺乏 |
4.法律支撑机制缺失 |
(五)环境:“国家本位”的影响 |
1.组织支持程度低 |
2.领袖选举“行政化” |
3.资源获取受限制 |
四、国内先进地区工会劳动维权的经验和启示 |
(一)义乌模式:社会化维权 |
1.组建合法性的维权载体 |
2.构建维权网络体系 |
3.特点与启示 |
(二)深圳经验:源头治理劳资纠纷 |
1.建立社区工联会 |
2.改变“头重脚轻”工作模式 |
3.提供精准化服务 |
4.分级应急响应机制和常态化预警机制 |
5.特点与启示 |
五、端州区工会发挥劳动维权作用的对策建议 |
(一)工会责任冲突的改进逻辑 |
1.理顺工会与各方的关系 |
2.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转型 |
(二)工会维权策略的优化 |
1.加快工会干部人才培育建设 |
2.加强工会维权能力建设 |
(三)工会组织的体系建设 |
1.普遍实行工会主席直选 |
2.重构科层管理模式 |
3.加强建会组织基础 |
(四)工会维权制度框架的构建 |
1.基层工会意见传输机制 |
2.县级工会“借力”运作机制 |
3.维权法律法规强化机制 |
(五)工会与政府的双向流动路径 |
1.重构政府工会对话机制 |
2.完善工会领导班子结构 |
3.赋予工会更多的资源手段 |
结论与未来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以工会“外联内合”机制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必要性分析 |
1.1.2 以工会“外联内合”机制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可行性分析 |
1.1.3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述评 |
1.2.1农民工维权现状研究 |
1.2.2 农民工制度化维权研究 |
1.2.3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研究 |
1.2.4 简要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进路 |
1.3.2研究重点和难点 |
1.3.3 创新点 |
1.3.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民工 |
2.1.2 农民工维权 |
2.1.3 “外联内合”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 |
2.2.2 社会治理 |
第3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运行现状——以S省L市和Y市为例 |
3.1 两市代表性分析 |
3.1.1 两市相关概况 |
3.1.2 两市典型特点 |
3.2 两市“外联内合”机制运行现状 |
3.2.1 对农民工的吸纳 |
3.2.2 工会维权切入点 |
3.2.3 工会维权重点 |
3.3 “外联内合”机制对工会维权影响评析 |
3.3.1 “内合”优势方面 |
3.3.2 “外联”优势方面 |
3.3.3 结论 |
第4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运行困境 |
4.1 “内合”层面 |
4.1.1 人员力量 |
4.1.2 基层工会 |
4.1.3 产业工会 |
4.1.4 非公企业工会 |
4.2 “外联”层面 |
4.2.1 工会与农民工关系 |
4.2.2 工会与政府关系 |
4.2.3 工会与社会组织关系 |
4.2.4 “外联内合”机制的形式化 |
第5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改进措施 |
5.1 “内合”层面 |
5.1.1 健全工会组织 |
5.1.2 突出维权主业 |
5.2 “外联”层面 |
5.2.1 积极吸纳农民工 |
5.2.2 强化工会自主性 |
5.2.3 发挥工会纽带作用 |
5.3 健全“外联内合”机制下的社会治理网络 |
5.3.1 处理好条块统合关系 |
5.3.2 塑造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劳动法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为什么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的劳动法治问题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逻辑框架、创新之处 |
四、几点说明 |
第一章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法治概述 |
第一节 主要概念 |
一、企业劳动关系管理 |
二、何为劳动法治 |
第二节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法治的关系 |
一、基于生产关系的相关性 |
二、基于法律关系的相关性 |
三、基于价值和目标的相关性 |
第三节 劳动法治问题 |
一、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 |
二、全球一般性问题和中国特殊问题 |
第四节 理论工具 |
一、科斯的企业性质理论 |
二、布洛维的工厂政体理论 |
三、劳资分配正义理论 |
四、工具性权利理论 |
第二章 各国企业劳动法治的普遍性:劳资竞争互动 |
第一节 横向考察:发达国家劳动法治秩序生成 |
一、美国:工作场所下的劳资共治 |
二、法国:经济形势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 |
三、德国:劳工力量“扶持”机制的形成 |
四、日本:管理主义模式的典范 |
五、英国:社会伙伴关系 |
第二节 纵向考察:发达国家劳动法治演化规律 |
一、与劳动法治相互竞争阶段 |
二、与劳动法治相互妥协、相互制衡阶段 |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效率价值优先阶段 |
第三节 当前发达国家劳资互动的问题 |
一、经济全球化下资本的阶段性优势 |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推行 |
第四节 发达国家劳资互动、劳动法治化历程的启示 |
一、劳动法治干预的必要性与阶段性 |
二、资本主导的内部市场化的法治干预需求 |
三、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个性化”与法治化需求 |
第三章 企业劳动法治的一般性制度安排与法理逻辑 |
第一节 价值目标和法理逻辑 |
一、价值目标 |
二、法理逻辑 |
第二节 企业劳动法治的关系结构 |
一、企业规章制定权与劳动者权利关系 |
二、企业决策权与民主参与权的关系 |
三、企业法与劳动法的关系 |
第三节 企业劳动法治制度需求与路径 |
一、社会维度需求:劳资分配正义 |
二、经济维度需求:全球化下企业竞争发展 |
三、路径之一:劳工权利的刚性保障与柔性协调 |
四、路径之二:企业管理视域下劳动者力量扶持机制的重要性 |
五、路径之三:劳资共治——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法治的融合 |
六、路径之四:社会保护与经济促进的平衡 |
第四章 我国企业劳动法治的特殊性:资本单边主义 |
第一节 资本单边主义的现象、影响因素 |
一、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严苛管控 |
二、企业劳资合作管理的形式主义 |
三、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公平、正义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单边发展 |
一、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法治的发展错位 |
二、劳动法治理论的滞后性 |
第三节 政府重商主义战略下劳资失衡 |
一、“政、资、劳”之间的特殊关系 |
二、地方政府对企业用工自主权的放大 |
第四节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法治转型需求 |
一、转型动因:劳资权力支配关系 |
二、转型起点:统治性企业政体 |
三、转型方向:现代化、法治化 |
第五章 我国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平衡规制 |
第一节 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法律实施问题 |
一、劳动法律实施效果不佳 |
二、劳动保障监察职能缺失 |
第二节 规制不足:企业管理权的必要性规制缺失 |
一、劳动关系争议的重要原因:企业管理权的滥用 |
二、企业规章制度的程序、内容规范漏洞 |
三、缺乏企业惩戒权的必要性限制 |
第三节 规制过度:劳动法律父爱主义管制 |
一、强制性保护对平等博弈机制的“制度替代” |
二、严格用工保护下企业管理制度逐利性的“逆向激励” |
第四节 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权的平衡规制 |
一、劳动法改革的平衡法取向 |
二、劳动者权益的刚性保障 |
三、父爱主义管制的有限适用 |
第六章 我国企业劳资合作管理的平等自治 |
第一节 劳动关系管理规制中的劳资自治的边界 |
一、个体自治的界限 |
二、团体自治与集体劳动关系的法治化 |
三、“基准线以上问题”的弹性干预 |
第二节 劳资共治机制、条件 |
一、劳资共治的制度缺陷 |
二、劳资共治的条件完善 |
第三节 劳方力量扶持机制 |
一、工会监督职能缺失与企业管理的资本单边主义 |
二、工具性权利、劳动者代表制度的构建 |
三、劳动者市场议价力的提高 |
第四节 劳资均衡合作理念 |
一、企业社会责任对劳动者权益的忽视 |
二、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价值理念的软性约束 |
第五节 企业法与劳动法的劳资合作制度衔接 |
一、我国工会、职代会在企业法中的尴尬地位 |
二、域外企业法中的劳动权利制度 |
三、我国企业用工自主权与劳动者权益的法律衔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提升民营企业工会的维权功能研究 ——以昆山市Z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分析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三、分析框架 |
第二章 工会维权及维权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民营企业 |
二、维权功能 |
第二节 工会维权的相关理论与理论适用性 |
一、新制度主义理论 |
二、协商民主理论 |
三、理论适用性分析 |
第三章 Z镇民营企业工会维权现状 |
第一节 维权功能的实现路径 |
一、企业工会法定的维权职能 |
二、维权机制 |
第二节 昆山市工会维权实践 |
一、昆山简介 |
二、维权职能履行概述 |
第三节 Z镇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功能现状 |
一、Z镇简介 |
二、维权机制运行现状 |
三、维权功能发挥的现状 |
第四章 工会维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维权存在的问题 |
一、对工会维权角色缺乏承认 |
二、维权功能缺失与错位 |
三、工会代表权内容模糊代表权虚设 |
四、重维稳轻维权 |
第二节 维权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
一、文化认知要素:工会角色模糊及劳动者多元化 |
二、规范要素:工会组织行政化过渡依赖企业 |
三、规制要素:缺乏法律制约及监督保障体系 |
四、行动策略:理念认知和维权动力不足 |
第五章 有关城市工会维权实践和维权启示 |
第一节 义乌市维权实践 |
一、义乌市简介 |
二、社会化维权机制 |
三、源头维权机制 |
第二节 泉州市维权实践 |
一、泉州市简介 |
二、拓展维权网络 |
三、注重民主管理 |
第三节 维权启示 |
一、加强宣传拓展维权网络 |
二、建设专业的维权队伍 |
三、创新维权机制 |
第六章 强化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功能的对策 |
第一节 回归维权角色 |
一、理清关系 |
二、实现工会的民主性和代表性 |
三、切实代表劳动者利益 |
第二节 健全法律制约与监督保障体系 |
一、更新立法理念 |
二、明确维权的内容和途径 |
三、建立维权职能监督制度 |
第三节 创新维权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
一、建立企业工会三方协商与激励制度 |
三、规范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 |
第七章 结语和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民营企业迫切需求工会落实维权职能 |
二、重维稳轻维权向工会维权双轨制转变 |
三、共同参与制度创新共建和谐劳资关系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继续讨论的问题 |
一、研究不足 |
二、继续讨论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公共治理视域下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农民工概念及基本权益 |
一、农民工概念 |
二、农民工的基本权益 |
三、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公共治理理论 |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
三、第三部门理论 |
四、对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建设的启示 |
第三节 农民工权益维护机制与工会职能关系分析 |
一、维护农民工权益是工会职责所在 |
二、农民工权益维护机制需要工会切实行动予以保障 |
三、小结 |
第三章 江苏省农民工及其权益现状 |
第一节 江苏省农民工情况 |
一、农民工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
二、务工目的呈现多重性 |
三、农民工社会融合度调查情况 |
四、小结 |
第二节 江苏省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成效 |
一、积极稳定地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 |
二、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 |
三、推动农民工享受城镇公共服务 |
四、小结 |
第三节 农民工权益维护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收入水平较低 |
二、社会保障缺失 |
三、劳动合同签订比率较低 |
四、小结 |
第四章 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江苏省农民工权益维护机制现状 |
一、会员源头发展机制积极推动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 |
二、帮扶关爱机制帮助农民工排忧解难 |
三、法律援助机制将农民工作为服务的重点对象 |
四、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 |
五、小结 |
第二节 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工会会员属地管理制度与农民工高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
二、维权对象单一狭窄 |
三、工会维权手段不多 |
四、工会对农民工培训效果不佳 |
五、小结 |
第三节 工会组织部分维权机制作用发挥难的原因 |
一、“双重定位”带来的角色冲突问题 |
二、政策法律层面对工会维权主体规定不明确 |
三、工会组织自身原因 |
四、农民工群体自身特点 |
五、小结 |
第五章 工会维权缺位的后果和境外工会维权的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工会维权缺位可导致的后果 |
一、过激维权行为导致的社会不安定 |
二、国外敌对势力的渗入 |
三、另类维权组织的产生 |
四、小结 |
第二节 部分国家和地区工会维权的经验启示 |
一、日本工会组织的经验做法 |
二、欧美工会组织为工人维权的主要做法 |
三、台湾地区工会组织维权情况 |
四、对国内工会组织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的启示 |
五、小结 |
第六章 创新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构建多方联合维权机制 |
一、强化工会在立法和政策制定中的“源头参与”力度 |
二、落实完善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 |
三、深化三方协商机制建设 |
四、创新建立城际维权联动机制 |
五、小结 |
第二节 创新工会组建和农民工入会机制 |
一、以“两新组织”为重点加大工会组建力度 |
二、探索农民工体制外入会机制 |
三、发挥区域性行业性工会作用 |
四、小结 |
第三节 构建“互联网+工会”服务机制 |
一、促进农民工技能提升 |
二、便捷农民工享受法律服务资源 |
三、促进农民工享受普惠服务 |
四、小结 |
第四节 构建新型民主权利保障机制 |
一、探索推进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向农民工群体延伸和覆盖 |
二、深入推进集体协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三、创新矛盾调处机制促进劳动争议快速有效解决 |
四、小结 |
第五节 实施工会干部综合素质提升机制 |
一、探索实行工会干部直选机制 |
二、强化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
三、探索建立工会干部职业化社会化机制 |
四、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江苏省农民工调查问卷 |
附件2:农民工入会情况访谈提纲 |
(6)非公企业工会维权职能缺位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主要概念 |
一、工会 |
二、工会的维权职能 |
三、非公企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制度主义理论 |
二、组织行为学:权力 |
三、角色理论 |
四、治理理论 |
第三章 非公企业工会维权职能概述 |
第一节 发挥非公企业工会维权职能的必要性 |
一、顺应国家治理需求的政治合法性条件 |
二、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环境形成的法律合法性要求 |
三、社会期待等非正式制度环境形成的社会合法性压力 |
第二节 非公企业工会维权与公有制企业工会维权的差异 |
一、非公企业经济的特殊性导致工会维权更具紧迫性 |
二、非公企业工会基础的薄弱导致工会维权更具挑战性 |
第三节 我国非公企业工会维权的法律规定 |
一、非公企业工会维权的法律依据 |
二、非公企业工会履行维权职能的法定权利 |
第四节 非公企业工会维权的具体内容 |
一、维护职工个体劳权 |
二、维护职工集体劳权 |
第五节 非公企业工会维权的主要途径 |
一、源头维护 |
二、全面维护 |
第四章 非公企业工会维权职能存在缺位的现状分析——以上海市J区为例 |
第一节 非公企业工会难以维护职工的个体劳权 |
一、发生劳动争议时工会未能发挥维权作用 |
二、职工收入水平不合理,工会无所作为 |
三、职工加班加点现象严重,工会组织失语 |
四、企业社会保险缴纳不合规,工会功能缺位 |
五、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差,工会保持沉默 |
第二节 非公企业工会无法维护职工的集体劳权 |
一、平等协商制度流于形式,工会无法有效维护职工的集体谈判权 |
二、职代会制度形同虚设,工会无法保障职工民主参与权的落实 |
第五章 非公企业工会维权职能存在缺位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维权主体自身缺陷是制约工会维权职能发挥的根源 |
一、工会经济上缺乏独立性 |
二、工会主席存在角色冲突 |
三、工会维权机制不完善 |
第二节 法律保障不力是阻碍工会维权职能实现的主要障碍 |
一、现行法律体系难以满足维权需求 |
二、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力度不够 |
三、法律维权的思想认识不够 |
第三节 政府行为存在失当是影响工会维权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
一、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发展而忽视职工劳权 |
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执法不力 |
第六章 强化非公企业工会维权职能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构建工会与企业的平等地位 |
一、确保工会经济上的独立性 |
二、推进工会主席身份上的独立性 |
第二节 加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 |
一、创新非公企业民主管理机制 |
二、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
三、建立工会维权保障机制 |
第三节 完善工会维权法制环境 |
一、完善法律体系,实现工会维权有法可依 |
二、推动法律贯彻落实,实现工会维权有法必依 |
三、加强维权法律宣传,营造工会维权良好环境 |
第四节 争取政府支持 |
一、宏观上获取政府支持和配合 |
二、微观上建立健全政府维权执法体系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 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温州市工会组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民工 |
2.1.2 农民工权益 |
2.1.3 工会职能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公平理论 |
2.2.2 公民权益保障理论 |
2.2.3 政府责任理论 |
3 温州市农民工现状和工会组织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主要做法 |
3.1 温州市农民工的现状 |
3.1.1 温州市农民工的规模、结构与分布 |
3.1.2 温州市农民工工作状况 |
3.1.3 温州市农民工生活状况 |
3.2 温州市工会组织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主要做法 |
3.2.1 多方联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
3.2.2 大力调解,促进企业主和农民工的和谐劳动关系 |
3.2.3 有序推进,开展农民工劳动安全保护 |
3.2.4 提高素质,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 |
4 温州市工会组织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中存在的问题 |
4.1 劳动权益方面的问题 |
4.1.1 劳动权益的不稳定性带来工会维权的压力 |
4.1.2 工会维护农民工劳动安全权益方面尚有欠缺 |
4.1.3 工会法律援助调解难度大、比率低 |
4.2 社会保障权益方面的问题 |
4.2.1 农民工社保的总体参保率不高 |
4.2.2 工会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
4.3 政治权益方面的问题 |
4.3.1 工会未能有效推动农民工参政议政的政治权利 |
4.3.2 工会对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监督力度不足 |
4.4 文化生活教育权益中方面的问题 |
4.4.1 工会在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有待加强 |
4.4.2 工会为农民工及子女提供的教育培训资源有限 |
5 温州市工会组织保障农民工权益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法律体制和维权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
5.1.1 法律法规存在制度缺陷 |
5.1.2 运行机制存在机制障碍 |
5.2 工会组织结构和维权方式的原因 |
5.2.1 工会组织结构运作机制不顺 |
5.2.2 维权平台单一缺乏实效化 |
5.3 农民工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
5.3.1 农民工自身的条件限制 |
5.3.2 社会环境存在对农民工的歧视 |
6 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6.1 完善工会参与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建设 |
6.1.1 推动工会参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立法 |
6.1.2 建构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系统机制 |
6.2 改革工会的组织结构和队伍建设 |
6.2.1 着力完善工会组织结构 |
6.2.2 大力提高工会干部素质 |
6.3 创新农民工维权体系 |
6.3.1 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组织体系 |
6.3.2 发展全方位的农民工帮扶救助体系 |
6.4 完善农民工的教育文化培训 |
6.4.1 加强农民工思想文化教育的引导 |
6.4.2 开展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
6.4.3 推动农民工子女教育就学 |
6.4.4 加强农民工培训内容的开发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新时期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我国工会的基本职能 |
2.1 工会组织概述 |
2.1.1 工会的基本内涵 |
2.1.2 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 |
2.1.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工会 |
2.1.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工会 |
2.1.2.3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工会 |
2.2 中国工会的角色分析 |
2.2.1 中国工会的性质 |
2.2.1.1 鲜明的阶级性 |
2.2.1.2 广泛的群众性 |
2.2.1.3 高度的政治性 |
2.2.2 中国工会的社会角色 |
2.2.2.1 工会与职工的关系 |
2.2.2.2 工会与执政党的关系 |
2.2.2.3 工会与政府的关系 |
2.2.2.4 工会与企业的关系 |
2.3 建国后工会在维护工人权益方面的实践探索 |
2.3.1 我国工会职能的历史演变 |
2.3.1.1 计划经济时期:从“政治动员”到“生产动员” |
2.3.1.2 市场经济时期:从“四项职能”到“维权”基本职责 |
2.3.2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
2.3.3 工会实现维权职能的主要工作 |
第三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据 |
3.1 作为新产业工人的农民工 |
3.1.1 农民工的界定 |
3.1.2 农民工的历史演变 |
3.1.3 农民工的本质属性 |
3.2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
3.2.1 农民工的经济权利 |
3.2.2 农民工的政治权利 |
3.2.3 农民工的社会权利 |
3.3 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合法性 |
3.3.1 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论基础 |
3.3.2 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理基础 |
3.3.3 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社会基础 |
第四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状与困境 |
4.1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历史变迁 |
4.1.1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探索期 |
4.1.2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发展期 |
4.2 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实践经验 |
4.2.1 工会组织体制创新 |
4.2.2 工会工作制度创新 |
4.2.3 义乌“社会化维权模式” |
4.3 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困境 |
4.3.1 农民工入会率低 |
4.3.2 工会维权手段不力 |
4.3.3 工会维权效果不甚理想 |
第五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困境的原因剖析 |
5.1 工会的角色冲突 |
5.1.1 双重定位的角色冲突 |
5.1.2 双重维护的角色冲突 |
5.2 劳动法律的不完善 |
5.2.1 劳动法律的滞后性 |
5.2.2 法律条款的操作性差 |
5.2.3 法律程序的复杂性 |
5.2.4 缺乏有效的救济手段 |
5.3 工会组织体制机制问题 |
5.3.1 工会组织体制问题 |
5.3.2 工会干部队伍问题 |
5.3.3 工会经济独立问题 |
5.4 企业对工会的抵制态度 |
5.5 农民工的群体特点 |
5.5.1 农民工的流动性 |
5.5.2 农民工的依法维权意识低 |
5.5.3 农民工对工会的认同度低 |
第六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完善路径 |
6.1 科学定位工会,理顺工会与党政的关系 |
6.1.1 正确认识工会的角色定位 |
6.1.2 理顺工会与党政的关系 |
6.2 加强源头维权,推动工会体制和工会制度创新 |
6.2.1 参与立法工作,推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 |
6.2.2 通过参政议政,参与工会制度建设和创新工作 |
6.2.3 利用三方协商机制,督促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
6.3 改革工会制度,促进工会职能转型 |
6.3.1 创新组织形式,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
6.3.2 创新会员管理制度,提高农民工的入会率 |
6.3.3 推行工会主席直选制度,保障工会的人事独立 |
6.3.4 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工会的工作能力 |
6.3.5 改革工会经费制度,保证工会经济的独立性 |
6.4 创新维权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
6.4.1 推行集体协商机制,提高工会维权效能 |
6.4.2 建立权益保障机制,关注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 |
6.4.3 建立矛盾调处机制,促进劳动争议有效解决 |
6.4.4 构建社会化维权机制,形成社会化维权格局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农民工维权网络研究 ——以沈阳市建筑业农民工讨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小结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农民工维权及农民工维权网络概述 |
2.1 农民工维权概述 |
2.1.1 农民工权益的概念 |
2.1.2 农民工权益缺损的表现 |
2.1.3 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法规梳理 |
2.2 农民工维权途径 |
2.2.1 体制内途径 |
2.2.2 体制外途径 |
2.3 农民工维权网络概述 |
2.3.1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概念 |
2.3.2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分类 |
2.4 农民工维权网络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自组织理论 |
2.4.2 社会支持理论 |
2.4.3 社会网络理论 |
第3章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形成与结构 |
3.1 沈阳市建筑业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形成——案例导入 |
3.1.1 案例A |
3.1.2 案例B |
3.1.3 案例C |
3.1.4 案例D |
3.2 农民工维权网络形成的原因与结构 |
3.2.1 农民工维权网络形成的原因 |
3.2.2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构成 |
第4章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运行与影响因素 |
4.1 农民工维权网的运行 |
4.1.1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启动 |
4.1.2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运作 |
4.1.3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休眠 |
4.1.4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运作效果 |
4.2 农民工维权网络运行的影响因素 |
4.2.1 外部环境因素 |
4.2.2 农民工维权网络自身因素 |
4.2.3 农民工维权网络密度的测量 |
第5章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局限性与改进对策 |
5.1 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局限性 |
5.1.1 网络成员的身份问题 |
5.1.2 网络成员的行为缺乏制度约束 |
5.1.3 网络规模偏小 |
5.1.4 资源整合力不够 |
5.2 完善农民工维权网络的对策建议 |
5.2.1 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
5.2.2 加强农民工维权网络自身建设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四、农民工的权利缺失与维权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端州区工会在劳动维权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K鞋厂讨薪事件为例[D]. 肖维.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2]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D]. 范春英. 山东大学, 2020(10)
- [3]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劳动法治问题研究[D]. 翁玉玲.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4]提升民营企业工会的维权功能研究 ——以昆山市Z镇为例[D]. 周燕存.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公共治理视域下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机制创新研究[D]. 黄凯枫. 东南大学, 2018(11)
- [6]非公企业工会维权职能缺位成因及对策研究[D]. 卫婷怡.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7]温州市工会组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研究[D]. 金丽雅.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 [8]新时期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杨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07)
- [9]农民工维权网络研究 ——以沈阳市建筑业农民工讨薪为例[D]. 陈凡. 东北大学, 2014(08)
- [10]我国农民工工会维权机能的制度逻辑研究[J]. 王松.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