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炭化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解,炭化,工业示范
炭化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周学坤,景元琢,肖培蒙,孟辉[1](2019)在《基于工业示范的市政污泥热解炭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市政污泥热解炭化技术因其环保方面的优势,日益成为国内外重点推广的环保技术。但由于目前投入产业化的污泥炭化项目不多,相关的污泥热解炭化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实验室或中试规模,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与工业化的大型项目的研究相比,仍缺乏一定的工程准确性。本文在污泥处理规模为300t/d(含水率80%)污泥热解炭化工业化项目基础上,对热解过程相关机理进行了研究,有一定的借鉴和工程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9年19期)
崔丽萍,史晟,侯文生,阎智锋,戴晋明[2](2018)在《水热环境下棉纤维水解炭化机理(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废旧棉纤维的综合利用,利用亚临界水处理废旧棉纤维获得了具有优良结构和性能的炭微球。结果表明,亚临界水可以破坏棉纤维的大分子结构,使其脱水炭化。棉纤维可在不同pH值的水热环境中脱水炭化,在pH=3.5时,形成粒径为0.8~3μm的球形炭,碳含量达74.99%。可能机理是高温高压的水热环境破坏了棉纤维的晶体结构,同时纤维素分子中的β-1,4糖苷键被H3O+攻击,使棉纤维水解。棉纤维在水热反应过程中,pH值越小,葡萄糖的产量越高,所得炭化产物的形貌结构越规整,产物的碳含量和热值也越高;当pH值较高时,葡萄糖的产量降低,产物呈无规则块状结构。(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18年03期)
郑庆福,王志民,陈保国,刘贵峰,赵吉[3](2016)在《制备生物炭的结构特征及炭化机理的XRD光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XRD光谱分析是研究物质内部结晶结构物质的重要手段。利用X射线技术分析了不同物料来源和制备方式对生物炭结晶结构特征及其炭化机理。结果表明:生物炭均含有d101和d002晶面衍射峰类石墨微晶纤维素炭,但炭化后析出的盐分随不同物料,差异较大,如牛粪、蓖麻粕以及糠醛渣的CaCO3含量要高于其他生物炭,而仅牛粪与蓖麻粕含有CaMg(CO3)2。随温度升高,玉米秸秆炭中半纤维素优先分解,然后为纤维素石墨微晶化,结晶度提高,向更稳定的碳化合物转化。其中的矿物盐分随着炭化裂解温度升高,由稀土类氧化物→醋酸盐类物质→碳酸盐类物质逐步析出,CaCO3的含量也随之增多。不同炭化方法的炭化机理不同,先干燥后炭化可促进半纤维素的分解,高温微波处理则是强烈震荡,主要促进物质多键断裂分解,碳酸盐类物质析出相对较少。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可以很好研究生物炭内部结构结晶特征,可有效反映其炭化过程裂解机理。(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6年10期)
赵钰琼[4](2016)在《亚临界H_2O-CO中褐煤制粘结剂及其用于制备炭化型煤和炭化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粘结性粉煤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以无烟煤为代表的高阶粉煤,该煤种具有高度缩合的芳香碳-碳交联结构(芳香片层的芳香环数R≈12~40,芳碳率fa≈1,芳香层片层间距d002≈0.34 nm),趋于石墨化,表现出显着的化学稳定性,炭化过程中无法软化熔融,因而没有粘结性。另一类是褐煤和长焰煤等低阶粉煤,该类煤分子结构中多为叁维交联结构,芳香层片较小(R≈2,fa≈0.7,d002>0.38 nm),具有多方向任意取向性,结构单元间的活动性较差,热解过程中无粘结性或粘结性很低。以高阶粉煤为原料生产铸造用炭化型煤(也称铸造焦)和以非粘结性粉煤为原料生产气化用炭化型煤(也称气化焦),是实现粉煤清洁高效利用、保障高端铸造和现代煤能源化工基础原料供给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针对这一技术中的叁大关键环节:①研发价廉高效的型煤粘结剂;②认识粘结剂与非粘结性粉煤粘结炭化机理;③研制优质炭化型煤/焦,本文提出了在亚临界H2O-CO中改性褐煤制粘结剂、并将其用于制备优质铸造用和气化用炭化型煤/焦的总思路。基于该思路,主要开展4方面研究:①亚临界H2O-CO体系中Fe催化褐煤改性增粘;②改性提高煤粘结性的作用机制;③基于煤改性粘结剂的型煤粘结炭化机理;④优质铸造用和气化用炭化型煤/焦的研制。研究结论如下:1.明确了fe基催化剂、带孤对电子的极性co和亚临界h2o对褐煤改性增粘的影响及相互作用。fes催化剂对煤改性增粘具有显着的催化作用,其催化的实质在于协同促进了水煤气变换、褐煤热解和加氢等反应。fes催化剂提高了co转化率、促进了煤热解,导致反应体系中产生更多的活性氢h?和自由基,以利于褐煤向粘结性煤结构转变。co通过wgsr向体系供氢,提高co初压可推动活性氢h?向煤内部结构扩散以稳定褐煤热解产生的自由基;同时,吸附态的co可诱导临近原子的电子云向其偏移,导致相应化学键变弱、断裂。亚临界h2o是提供活性氢源的媒介,并可促进煤中含氧官能团的脱除,削弱反应物间相界面及相内扩散的阻力。在催化剂添加量6.0wt%、co初始压力4.0mpa和水煤比1.0条件下,叁者共同作用使褐煤改性后制得的煤改性粘结剂粘结指数gri达到90以上。2.认识了fe催化亚临界h2o-co体系对煤结构调变的作用,以及体系供氢量、煤改性产物的结构特征与煤粘结性能间的关系。氢的供给与煤结构单元中化学键裂解速率相匹配是煤改性增粘的关键因素。适度供氢和自由基适当重排有助于生成具有较高分子缔合度、富含烷基及芳烃结构的沥青质等粘结物。co转化率xco反映了体系中的供氢量,当xco在36.48%~43.48%范围时,褐煤的粘结指数gri由0提高至88~96。3.建立了亚临界h2o-co体系中产生的活性氢h?与适度重排的自由基∑r?生成粘结物使褐煤增粘的机理:①活性氢h?的生成。催化剂fes促进体系中h2o与co发生wgsr生成活性氢h?。②褐煤的热解及自由基∑r?的生成。在吸附态co、活性氢h?和fes催化热解和水解作用下,褐煤中醚、酯和烷基等共价键的连接受到破坏,并生成大量自由基∑r?。③自由基的重排及粘结物的生成。煤中芳香自由基重排聚合以生成中等分子量的多环芳烃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被体系中的活性氢稳定而形成沥青质等粘结性物质,从而大幅提高了煤粘结性。4.认识了基于煤改性粘结剂制备的型煤在炭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特性:①炭化温度在300oc时,其表面形态、孔结构和比表面积变化不大。②当温度升至500oc时,型煤发生了剧烈的裂解反应,形成了发达的孔隙结构,煤中原有定向微晶结构被打开,微晶片层参数la由室温时的21.25急剧下降到9.03。③继续升高炭化温度至900oc,炭化型煤的微孔塌陷,比表面积急剧减小,较高的热解温度和开放的大分子结构促进了粘结剂和无烟煤的相互作用,使得微晶片层尺寸la显着增加至14.60。5.掌握了型煤在炭化过程中的自由基变迁规律:①型煤在700oc左右时进入缩聚反应阶段,形成了更多共振稳定的自由基缩聚物,增加了自由电子交换频率,使得epr线型由gaussian型转变为lorentzian型;②粘结剂与无烟煤共热解过程中存在自由基的诱发效应,使得型煤在裂解阶段的自由基浓度ng远高于无烟煤和粘结剂单独炭化时的ng值;③热解形成的自由基在700oc后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导致型煤配料在900oc炭化后的自由基浓度ng大幅下降。6.建立了型煤炭化时自由基浓度ng和微晶参数la变迁规律与炭化型煤强度的关联。型煤分别在500oc和900oc炭化后的自由基浓度比值ng500/ng900和二者微晶参数的差值(△la=la900-la500)与炭化型煤强度线性相关(ng500/ng900∝△la=la900-la500∝m40)。型煤裂解阶段,粘结剂能够促进自由基生成并维持煤大分子结构的开放状态,同时由其热解生成的自由基在缩聚阶段又可与煤大分子自由基充分反应,以促进微晶有序排列和芳香稠环缩合,这将使得非粘结性煤形成牢固的粘结,从而提高炭化型煤强度。7.提出了型煤粘结炭化的四个阶段:①干燥和粘结剂的软化(室温~300oC),冷型煤受热干燥,粘结剂中轻质组分开始分解。②热分解起始阶段(300~500oC),煤中侧链及原有的交联结构开始分解,呈现出较为开放的结构体系,粘结剂热解生成的自由基向其内部渗透。③热解-粘结缩聚阶段(500~700oC),煤和粘结剂热解生成的自由基相互作用,通过形成碳-碳结合的聚合结构实现煤料的粘结。④型煤固化收缩阶段(700~900oC),在进一步的加热和缩聚过程中,分子结构向有序化和紧密化发展,最终形成了以缩聚芳烃为主、结构致密的炭化型煤。8.基于研发的粘结剂,研制出落下强度SI450为98.95%的优质铸造用炭化型煤/焦,且由其熔炼生铁获得的铁水温度高(1450-1470oC)、波动小(±20oC),完全能满足冲天炉熔炼使用要求;研制出具有强度高(SI425>95%)、热稳定性好(TS+6>95%)和反应性适宜(CRI为45%~63%)的气化用炭化型煤/焦,其在3.0MPa加压固定床气化的粗煤气产率为2770~2810 Nm3/t,合成气(CO+H2)产率为1887~1946 Nm3/t,优于无烟块煤的气化指标,且气化废水中高毒性污染物含量极低,是一种洁净的固定床气化用原料。以本研究为基础,形成了以非粘结性粉煤为原料生产铸造用和气化用炭化型煤/焦的产业化技术,并获得了企业应用。(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刘朋[5](2016)在《微波辅助煤与废弃PET塑料共炭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煤与聚对苯二甲酸类(PET)塑料的热重分析及PET热裂解色谱分析结果,结合煤低温热解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阐明煤与PET塑料协同炭化的机理,并指出PET的炭化裂解对煤样炭化过程的进行及炭化产品孔隙结构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原煤与炭化材料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结果为协同炭化机理提供了表面化学方面的证据,预氧化煤加20%PET塑料的炭化材料的XRD分析为煤与PET塑料良好的炭化协同效应提供了微观结构上的证据。(本文来源于《煤质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李慧,要磊[6](2014)在《竹炭炭化机理及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最终炭化温度的竹炭产物进行FT-IR光谱分析及SEM图片解析。尝试结合理论推测,探究竹炭炭化机理。根据已有的竹炭吸附有害气体性能评价的标准方法,加以改进,准确测试竹炭对甲醛的吸附率,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方向。(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07期)
杨海艳[7](2014)在《古代丝织品炭化机理及保护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织品是我国古老文化的象征,见证了古代文明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是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实物史料。然而,古代丝织品在墓葬中经过长时间的埋藏,只有一少部分保留下来,且有些出土的丝织品由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炭化,其外观颜色呈棕色至黑色不等。目前,此类炭化的丝织品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此外,古代丝织品文物保护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相对薄弱,无法对其保护实践进行指导。因此,开展丝织品炭化机理的研究对于炭化丝织品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大量文献调研基础上,从炭化丝织品保护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保护需求等方面出发,对古代丝织品的炭化机理及其保护对策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利用视频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拉曼(Raman)光谱、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等多种分析技术对炭化丝织品的宏观及微观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了炭化丝织品的特点,为模拟炭化实验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炭化丝织品最典型的特征是有碳自由基的产生,出现非晶态碳单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变暗,根据其炭化程度的不同,其外观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炭化程度越大,其颜色越黑。分子结构上表现为蚕丝蛋白特征红外吸收峰酰胺Ⅰ、酰胺Ⅱ及酰胺Ⅲ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直至消失。利用热重-红外-质谱联用(TG-FTIR-MS)仪,在氦气气氛下对现代空白丝织品加热以模拟其炭化过程,并利用FTIR、Raman、XRD、XPS及EPR技术对残留样品进行炭化特征的表征,结果显示其符合炭化的基本特征,从而证明了用TG-FTIR-MS模拟丝织品炭化过程以研究丝织品炭化机理的合理性。用TG-FTIR-MS及EPR两种分析方法分别从炭化过程中逸出气体及剩余物质两个方面研究丝织品的炭化机理。TG-FTIR-MS结果表明,丝织品的炭化过程产生的主要小分子气体产物有CO2、NH3和H20,此外还有少量的SO2及羧酸等。据此,可将丝织品的碳化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蚕丝蛋白中自由水、结合水的挥发,含硫氨基酸残基如蛋氨酸及胱氨酸分解及丝素蛋白分子内二硫键断裂,生成SO2;②酸性氨基酸残基如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发生脱羧反应,产生C02,同时蚕丝蛋白主链酰胺键断裂,产生NH3,侧链不稳定的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及丝氨酸等亦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经质谱检测发现,酪氨酸降解的产物有苯酚、4-甲基苯酚、苯乙醛及4-羟基苯乙胺;苯丙氨酸降解的产物有甲苯、乙苯、苯乙胺及苯乙烯等;赖氨酸降解的产物有二氢化吡咯、吡咯及3-氨基-氮杂环庚烷酮;色氨酸降解的产物有吲哚、3-甲基吲哚及3-乙基吲哚;此外,丝氨酸降解后生成的水促使蚕丝蛋白发生水解产生羧酸,羧酸不稳定又会分解为CO2;③稳定氨基酸残基降解,最终将H、N、O等元素脱去,生成不同碳单质含量的炭化丝织品残留物。采用EPR波谱仪对炭化残留物进行炭化机理的分析研究,首次发现古代炭化丝织品中存在的碳自由基,其EPR信号特征为没有超精细结构的非对称的单峰,峰高到峰谷的宽度约为1 mT,g因子为2.0037,此信号与煤炭中的自由基信号一致。利用自由基化学对碳自由基形成的机理进行研究,得出古代丝织品发生炭化的主要位点是蚕丝蛋白的酰胺键,这也与TG-FTIR-MS的研究结果相吻合。从丝绸炭化过程中的逸出气体及残留物两个方面相互印证,使结论更具说服力,同时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全面揭示丝织品的炭化机理。为评估古代丝织品的炭化程度,本文首次用炭自由基浓度大小定义了炭化度的概念。通过与抗拉强度作对比,证实了该方法在炭化度评估方面的可行性,并已将其应用于古代样品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针对以上古代炭化丝织品中存在的碳自由基,选用茶多酚(TP)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炭化丝织品的自由基清除剂,并筛选合适的条件进行模拟样品中自由基的清除。通过研究发现,TP和SOD均可对炭化丝织品的自由基起到较好的清除效果,且清除效率相差不大。但由于茶多酚为多酚类物质,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呈酸性,对丝织品的保存不利,因此最终选择SOD作为碳自由基清除剂,并将其用于古代样品新产生的自由基的清除中,取得了较好的清除效果。同时,处理后丝织品的外观形貌及抗拉强度等均未受影响,符合文物保护的最小干预原则。丝织品的老化机理有多种,本文对古代丝织品炭化机理的研究使现有丝织品老化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为炭化丝织品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其它类似的有机质文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炭化丝织品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望抢救珍贵的丝织品文物,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4-03-01)
王英[8](2011)在《煤沥青炭化机理及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电解工业的迅猛发展对炭素材料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优质的煤沥青粘结剂是制备优质炭素材料的保障。本文在调研国内外煤沥青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炭素制品的制备工艺,系统研究了煤沥青的综合性能及其对炭素制品的影响,重点对煤沥青的炭化过程和中间相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煤沥青进行了改性研究。论文获得了如下研究成果。对煤沥青的特征及与煅后焦的关联度的研究表明,煤沥青的粘温曲线可以用乘幂曲线拟合,精度高于Arrhenius公式拟合,煤沥青对煅后焦的渗透率大小受温度及煅后焦粒度分布影响很大,同种煤沥青的渗透率-温度曲线的发展趋势与粘-温曲线一致,可分为敏感区、过渡区和稳定区叁个阶段。采用TG-DTA、组分分析、XRD、偏光显微镜等手段对煤沥青炭化机理及中间相的研究表明:炭化过程中煤沥青的残炭率与煤沥青的组份、软化点及炭化过程的热解缩聚程度有关;煅后焦的引入有助于提高煤沥青在炭化过程中的残炭率;合适的添加剂可抑制煤沥青炭化过程中间相的生成。在研究单组分添加剂对煤沥青的改性作用的基础上,研究了多种复合添加剂对煤沥青的改性效果,比较了不同组合的复合添加剂对煤沥青的组份含量、流变性、结焦值、软化点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添加剂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煤沥青的粘度,还能够降低粘结剂焦的空气及CO2反应活性,同时它对煤沥青的结焦值影响很小,比单组份添加剂更具有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1-04-01)
杨丹丹[9](2008)在《聚合物/α-磷酸锆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阻燃与炭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α-磷酸锆(α-ZrP)是一类具有固体酸催化作用的层状化合物。本文作者结合国内外文献调研和本课题组的有关工作基础,在综述聚合物/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将纳米复合与凝聚相的催化成炭结合,发展聚合物材料的新型阻燃技术。本文从制备具有片层阻隔作用和固体酸催化活性的α-ZrP出发,制备了低密度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LDPE/EVA)、聚丙烯(PP)、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ABS典型聚合物/磷酸锆(α-ZrP)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其微观结构与热稳定性、燃烧性能等之间的关系;结合热重分析和锥形量热实验,研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热解和燃烧行为,分析α-ZrP与基体中无卤阻燃剂的阻燃协效作用机理,探索制备新型阻燃材料的途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水热法合成层状化合物α-ZrP,以乙胺为胶体化试剂,采用“层离—插层法”获得了C16/α-ZrP插层化合物(OZrP),为制备聚合物/α-ZrP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优良的前驱物。以溶液法制备二茂铁(Fc)插层的α-ZrP(Fc-ZrP),并尝试制备聚合物/Fc-ZrP复合材料。OZrP和Fc-ZrP的结构和形貌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表征,采用热重分析(TGA)研究了其热性能。2.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LDPE/EVA/(ATH,OZrP)纳米复合材料。对纳米复合材料进行微观结构和形貌表征及一系列燃烧性能测试,发现LDPE/EVA/(ATH,OZrP)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比LDPE/EVA和LDPE/EVA/ATH阻燃体系有明显提高。在燃烧过程中,OZrP的加入可以抑制基体的熔融滴落现象,并形成稳定的炭层,而只添加ATH无OZrP的阻燃体系仍存在严重的滴落现象,无稳定炭层形成。综合热释放速率峰值与点燃时间TTI、火灾性能指数FPI和火灾发展指数FGI评价材料的火灾危险性,LDPE/EVA/(ATH,OZrP)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比聚合物纯样明显提高,火灾危险性降低。3.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PP/(IFR,OZrP)纳米复合材料,热重分析和SEM研究表明,添加OZrP的PP/IFR阻燃体系成炭量有所增加,燃烧后的残渣中,炭层结构更加稳固、致密。当PP基体中含有25%IFR时,复合材料的氧指数为33,垂直燃烧测试为UL-94 V-1级别,当保持添加剂总量不变,添加3%OZrP到PP/IFR体系中,氧指数增加到37,垂直燃烧达到V-0级别。IFR与OZrP间存在协效作用,合适的添加比例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4.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HIPS/OZrP纳米复合材料,随着OZrP在HIPS基体中含量的增加,纳米复合材料的成炭量也逐渐增大,当复合材料中含1%OZrP时,其最大热释放速率峰值比纯样降低11%。对炭化产物的形貌和组成研究分析表明,存在石墨片和碳纳米管,这种炭层结构有利于提高材料阻燃性能。同时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HIPS/Fc-ZrP复合材料,Fc-ZrP由于层间距小,很难与HIPS形成具有良好插层或层离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燃烧后的炭化产物研究表明,Fc-ZrP对HIPS基体在燃烧过程中存在催化成炭,有助于形成石墨化结构。5.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ABS/OZrP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研究表明,ABS/OZrP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比纯ABS树脂稍有提高,成炭量随着OZrP在基体树脂中的含量增加而增大。ABS/OZrP纳米复合材料炭化研究表明,在360℃的温度下炭层中存在晶化程度较高的碳材料生成:存在缺陷的多壁碳纳米管,当温度提高到500~800℃,会有更高晶化程度的多种结构与形貌的碳生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8-05-01)
黄彪,高尚愚[10](2005)在《木材炭化机理的研究——炭化方法和炭化条件对杉木间伐材炭化物物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步炭化法与二步炭化法,加盖炭化法与未(不)加盖炭化法对杉木间伐材木 屑在不同炭化条件下进行热解研究,同时结合元素分析方法,探讨了杉木间伐材木屑炭化的固 体产物得率及其基本性质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炭化温度在400-600℃之间,炭化物 得率下降十分明显,此后相对趋于恒定;加盖炭化法的得率高于未加盖法;升温速率对炭化物得率有较大影 响。无论是一步炭化法还是二步法,炭化氛围气为空气时的炭化物固定碳含量及炭化物的还原性较氮气高。 无论氛围气体是空气还是氮气,炭化物的还原性均随着炭化温度升高而升高。(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05年S1期)
炭化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促进废旧棉纤维的综合利用,利用亚临界水处理废旧棉纤维获得了具有优良结构和性能的炭微球。结果表明,亚临界水可以破坏棉纤维的大分子结构,使其脱水炭化。棉纤维可在不同pH值的水热环境中脱水炭化,在pH=3.5时,形成粒径为0.8~3μm的球形炭,碳含量达74.99%。可能机理是高温高压的水热环境破坏了棉纤维的晶体结构,同时纤维素分子中的β-1,4糖苷键被H3O+攻击,使棉纤维水解。棉纤维在水热反应过程中,pH值越小,葡萄糖的产量越高,所得炭化产物的形貌结构越规整,产物的碳含量和热值也越高;当pH值较高时,葡萄糖的产量降低,产物呈无规则块状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炭化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周学坤,景元琢,肖培蒙,孟辉.基于工业示范的市政污泥热解炭化机理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
[2].崔丽萍,史晟,侯文生,阎智锋,戴晋明.水热环境下棉纤维水解炭化机理(英文)[J].新型炭材料.2018
[3].郑庆福,王志民,陈保国,刘贵峰,赵吉.制备生物炭的结构特征及炭化机理的XRD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
[4].赵钰琼.亚临界H_2O-CO中褐煤制粘结剂及其用于制备炭化型煤和炭化机理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5].刘朋.微波辅助煤与废弃PET塑料共炭化机理研究[J].煤质技术.2016
[6].李慧,要磊.竹炭炭化机理及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7].杨海艳.古代丝织品炭化机理及保护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8].王英.煤沥青炭化机理及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
[9].杨丹丹.聚合物/α-磷酸锆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阻燃与炭化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10].黄彪,高尚愚.木材炭化机理的研究——炭化方法和炭化条件对杉木间伐材炭化物物性的影响[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