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膜马铃薯栽培技术是发展旱作节水节肥的有效增产措施

覆膜马铃薯栽培技术是发展旱作节水节肥的有效增产措施

一、覆膜马铃薯栽培技术是发展旱作节水、节肥的有效增产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郭涛[1](2021)在《水肥管理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获得延安地区高产量和高品质的马铃薯,于2019年3-7月和8-12月进行两次试验,以脱毒马铃薯“荷兰15号”为试验材料。以充分灌水W1(100%ET0)和该地区推荐施肥量F1(N-P2O5-K2O:240-120-300 kg·hm-2)为基础,设置3个灌水水平W1、W2(80%ET0)和W3(60%ET0),3个施肥水平F1、F2(75%F1)和F3(50%F1)的两因素3水平试验。(W3F1:60%ET0,N-P2O5-K2O:240-120-300 kg·hm-2;W2F3:80%ET0,50%F1;W1F2:100%ET0,75%F1;W3F3:60%ET0,50%F1;W2F2:80%ET0,75%F1;W1F1:100%ET0,N-P2O5-K2O:240-120-300 kg·hm-2;W3F2:60%ET0,75%F1;W2F1:80%ET0,N-P2O5-K2O:240-120-300kg·hm-2;W1F3:100%ET0,50%F1),CK为(60%ET0灌水、不施肥和覆膜),共10个处理。研究水肥管理对马铃薯地上部生长状况、块茎品质、产量和马铃薯根区土壤养分水分之间的调控关系。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整个生育期,不同水肥管理可促进马铃薯地上部生长,出苗后20天,增施肥料会抑制株高生长,株高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出苗后30-40天,茎粗生长逐渐变慢。随灌水量与施肥量增加,茎粗先增高后降低;叶面积整体表现出缓慢增长趋势。同一水平下,随施肥量与灌水量增加,叶面积表现出先增高后降低再缓慢增高。W3F1处理叶绿素最高;W2F2处理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均值相对最高。(2)马铃薯根区0-40 cm土层养分含量高于50-60 cm。同一施肥水平,硝态氮、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电导率和铵态氮随灌水量增加先增高后降低,速效钾和pH随灌水量增加先降低后增高,同一灌水水平,硝态氮、速效钾、有效磷、pH、有机质、碱解氮随施肥量先增高后降低。W1F3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且养分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而马铃薯地下部的生长在土层0-30cm,适宜马铃薯块茎的生长。(3)整个生育期,幼苗期耗水量最高,W1F3处理耗水量最高。相同灌水水平,耗水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先增高后降低,相同施肥水平,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高。马铃薯根区的水分主要分布在土层0-30 cm,随灌水量增加,养分伴随水分向土壤深层淋洗、迁移。重复试验下,W1F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13.06 kg·hm-2·mm-1,W2F2处理增产率最高为133.48%。(4)W1F1处理的单次产量最高达35,979 kg·hm-2,平均产量最高为W1F1处理为26,164 kg·hm-2,W1F3处理的产量为22,837 kg·hm-2。高肥(F1)与低肥(F3)下,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高,中肥(F2)下,产量随灌水量增加先增高后降低;中水(W2)和低水(W3)下,产量随施肥量增加先增高后降低,高水(W1)下,产量随施肥量增加先降低后增高。淀粉和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为W3F2处理,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W2F1处理,还原糖含量最高为W3F1处理,褐变强度最低为W3F2处理,全钾含量最高为W3F3处理,全磷含量最高为W1F1处理,W3F2处理位于第二。相同灌水水平,淀粉和全磷随施肥量增加先降低后增高,粗蛋白质与全钾先增高后降低;相同施肥水平,淀粉、全钾和粗蛋白质随灌水量增加先增高后降低,全磷随灌水量增加先降低后增高。利用熵权法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根区养分水分进行了综合分析,W1F3处理得分最高,W3F3处理位于第二,但两组之间无差异。综合分析马铃薯的生长指标、块茎产量与品质和土壤养分水分,同时考虑到节水节肥等因素,建议W3F3(60%ET0,120-60-150 kg·hm-2)处理为当地的推荐施肥量与灌水量。

赵龙[2](2021)在《覆膜旱作水稻土壤热运移及其生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覆膜旱作技术是指采用覆膜旱作旱管,利用降雨并辅以灌溉,它可以减少蒸发和深层渗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现有研究对覆膜旱作水稻土壤热传输规律及其对水稻生理生长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尤其是利用不同的薄膜材料调控水稻土壤热环境及水稻生长。基于此,为研究不同覆膜处理对土壤温度和水稻生长的影响,在扬州大学农水与水文水生态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淹水(CK)、不覆膜旱种(NM)、透明膜覆盖(TM)、黑膜覆盖(BM)、双色膜(正面银色反面黑色)覆盖(BWM)5种处理。监测不同生育期土壤深度5cm、10cm、15cm、20cm和25cm深处的土壤温度,测量水稻蒸腾速率、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株高、茎粗、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并通过SWAP模型模拟不覆膜旱作水稻0-25cm深处土壤温度的变化及水稻产量。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覆膜处理土壤温度日变化较NM高0.33-6.33℃,能提高土壤全生育期0-25cm深处土壤温度,其增温效应在浅层土壤、水稻的分蘖中期和分蘖末期最为明显。覆膜处理之间,TM的土壤温度高于BM和BWM。(2)旱作使水稻蒸腾速率较CK下降1.9%-28.6%,但光合速率(除穗分化期BM处理外)较CK高8.1%-65.6%。旱作较CK处理对水稻株高和干物质量均产生抑制作用,全生育期株高表现为常规淹水>不覆膜旱种>覆膜处理。(3)综合两年试验,覆膜处理较不覆膜处理能够提高水稻产量,TM和BM增产效果最优。旱作处理较常规淹水能显着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273%-1024%。在不考虑热胁迫的情况下,TM的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优于BM、BWM。覆膜旱作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稻米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水稻直链淀粉含量。(4)经过率定和验证后的SWAP模型能够模拟研究区水稻旱作条件下的土壤0-25cm深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戚迎龙[3](2020)在《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机制及其模拟研究》文中提出由于西辽河流域农业用水量的逐年增加,导致地下水超采的问题日益突出,必然要求限制农业水资源的使用,而推行节水优先的用水理念,要求有适宜的灌溉技术配合科学合理的水分调控手段才能兼顾稳产和节约农业水资源。基于当地的背景和需求,围绕西辽河流域玉米灌溉技术的优选、分阶段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及水分消耗利用的调控机制、农业水模型比选及使用过程中的参数敏感性和模拟精度问题,开展了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研究,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覆膜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及快速生长期的叶面积指数,缩短了群体冠层发育时间。在播后75d内提高了 1m 土层贮水量达3.9%~15.7%,冠层发育完全后接近或小于裸地。土壤热增减随水分供应与消耗呈现交替循环的波动性,覆膜明显增加了生育前期及快速生长期土壤温度,5cm 土层75d多得到44.92℃的日均地积温,显着表现在井灌水和降雨后至地温回升期,能稳定地温振幅且在土壤冷凉时获得更多的地积温。综合效益分析得出膜下滴灌仅技术效果得分最高,而覆土浅埋滴灌获得经济效益最高分0.369和环境效益最高分0.577使其总分1.012排序第一,优选为适宜的灌溉技术。(2)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参数±10%变化时全生育期土壤蒸发量E、作物蒸腾量T、蒸散量ET最大值较最小值分别高18.72%、25.37%、19.9%。模拟E的敏感参数为土壤表层可蒸发水量TEW、生长中期基础作物系数Kcb(mid),其全局敏感性指数为0.662、0.321,是不敏感参数均值的33.6~69.4倍。模拟T的敏感参数为根系不受水分胁迫的临界土壤贮水量Wj、Kcb(mid)、田间持水量Wfc,其敏感性指数为0.569、0.485、0.455,是不敏感参数均值的34.5~43倍。(3)AquaCrop和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比较相似地表达了冠层发育到最大而未开始衰减期间玉米对土壤水分的消耗过程,而对快速生长期与后期1m 土层贮水量SWS的模拟差异大。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低估SWS的情形较多,AquaCrop模型多数情况模拟正负偏差分布较均匀而在SWS偏低时会高估。AquaCrop模型描述各生育期蒸散量ETstage因亏水情形而变化的能力略优于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2 模型模拟 ETstage 的均方根误差 NRMSE 分别为 8.158%~9.510%、5.980%~15.022%。AquaCrop的模拟精度总体略优,推荐为适宜于当地覆土浅埋滴灌的玉米水分管理模型。(4)分阶段亏水(0.6ETc)对玉米冠层覆盖度CC影响最小的情形是初期亏水(DI-α),不会影响生殖阶段的冠层水平。快速生长期亏水(DI-β)降低冠层快速发育期间CC的同时会持续影响至生殖阶段。中期亏水(DI-γ)会降低冠层维持在最大水平的持续时间而引起冠层早衰。初期及快速生长期连续亏水(DI-αβ)明显降低了生殖阶段CC。快速生长期及中期连续亏水(DI-βγ)削弱冠层的程度最深。相比全生育期充分灌溉FI,单阶段亏水降低了 3.27%~10.91%的最终生物量B,2阶段连续亏水减少B达16.84%~25.86%。分阶段亏水不同情形玉米籽粒产量Y由高而低排序为:DI-α、DI-β、DI-γ、DI-αγ、DI-αβ、DI-βγ,初期亏水不显着影响籽粒产量。初期或快速生长期亏水均能促使更多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籽粒,而生殖阶段亏水会降低收获指数HI,不同情形2阶段亏水均降低了HI。快速生长冠层期间亏水会持续影响到中期蒸散量ETmid,会削弱生殖阶段蒸腾能力,而初期亏水并不降低ETmid。初期亏水对生育期总蒸散量ET影响程度最小,冠层快速生长期间或生殖过程的单个生育阶段亏水均显着降低了 ET。相比充分灌溉FI,相邻2阶段连续段亏水处理DI-αβ、DI-βγ降低了10.40%~12.32%、12.01%~13.14%的ET。初期亏水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显着高于单阶段亏水发生在生殖阶段的WUE,2阶段连续亏水对Y和WUE均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快速生长期及中期连续亏水的WUE最低。生长初期0.6ETc的亏水可做到节水增效稳产,是最佳的分阶段亏水调控方式。(5)AquaCrop模型原始参数不能有效描述不同分阶段亏水情形对作物系统产生的变化,本研究校准取得的一套修正模型参数可获得较好的模拟精度,各项模拟指标的平均绝对误差比原始参数低25.39%~67.08%。模型对CC、Bi(随时间变化的生物量)测量值较低和较高时模拟精度高,而对CC快速变化阶段模拟误差大,在茎叶快速生长的前半段会明显高估生物量。模拟充分灌溉CC的NRMSE为7.523%~9.865%,模拟单阶段、相邻2阶段连续亏水CC的NRMSE分别为6.395%~18.714%、11.935%~19.537%;模拟Bi时充分灌溉、单阶段亏水、相邻2阶段连续亏水的NRMSE分别为 10.718%~11.810%、12.852%~20.372%、17.588%~26.033%。AquaCrop 模型对全生育期充分灌溉情形模拟效果更好,而有水分亏缺时误差增大,2阶段连续亏水情形下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的模拟精度明显降低,模型使用时须注意此缺点而避免决策失误,此模型描述生物量与作物蒸腾的关系及水分亏缺的响应程度方面仍须从机理方面做出改进。

徐北春[4](2020)在《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同时,由于长期的高产导向,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成为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决策的逻辑起点。在这种决策逻辑下,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产要素过度集约,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体偏低,亟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玉米是全省第一大作物。玉米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代表全省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户是玉米生产的具体实践者,是各种农业资源和农用物资的直接利用者,其是否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是玉米生产方式能否转型的关键。受诸多因素影响,吉林省玉米清洁生产至今仍未大规模实现,亟需从农户这一基本生产单元出发,研究其采纳和扩散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行为规律和控制策略。本文以正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推广使用的“可降解地膜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从农户异质性视角,在准确界定相关概念、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从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国际经验借鉴—生产行为控制5个环节构建核心研究框架。其中,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部分重点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要素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国际经验借鉴部分重点从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施加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行为控制策略部分重点从控制行为熵变化的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和外部熵变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重点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第一,系统梳理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供给情况和应用现状,指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但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技术扩散中还存在农民参与程度低、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视角,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结果显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粮食主产省中处于中下游位置,部分指标处于粮食主产区甚至全国倒数水平。这说明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方式既不环保又不经济,质量效益已成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刻不容缓。第二,基于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有效与非有效、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逻辑,在有效意愿、非有效意愿甄别和样本分析前提下,建立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多元有序选择模型(ologit)。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土地规模和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非清洁生产行为的认知、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农户风险态度和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意愿有显着影响。农户总体采纳意愿强度不高,一般意愿远高于强烈意愿。农户异质性特征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的一般意愿和强烈意愿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影响。第三,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异质性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一般意愿、强烈意愿与采纳行为的转化关系,以及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和农户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行为有显着影响。农户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实施是意愿强度不断累积的结果。“无意愿”农户、“一般意愿”农户和“强烈意愿”农户实际采纳的概率依次提升,具有“强烈意愿”的农户意愿—行为转化效率最高。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存在差异性。第四,综合运用技术扩散理论、博弈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分析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由外及里扩散到农业农村并被早期采纳者采纳应用后,在农户内部的扩散机理、扩散效应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内部的技术扩散更多追求互惠和利他,单纯的经济目的不明显。农户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网络构建的技术扩散渠道,受扩散环境、扩散主体和扩散中介的影响。农户内部技术扩散存在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扩散主体动力、扩散受体动力和扩散环境动力。传导机制主要包括技术传导、效益转移和学习效应。运行机制需要技术供给过程、交流过程和采纳过程的协同作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存在空间效应、时间效应和时空交互效应。空间效应包括近邻效应、等级效应和集聚效应,时间效应包括扩散时间差和技术势能差。时空交互越紧密,越有利于农户内部技术扩散。第五,从农药化肥规制、水污染防治、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三个视角,梳理分析美国、丹麦、日本三个国家关于农业清洁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控制措施。借鉴三国经验,提出我国亟需完善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农药化肥管理体系,完善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完善统筹环保与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施用体系;亟需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水污染综合防治法律法规,以严格的监管政策和组合措施确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农业水污染技术创新,引导公众尤其是农民积极参与;亟需健全农业清洁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功能和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业清洁生产。第六,基于系统工程理论,指出农业清洁生产系统是由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子系统、农作物生产管理子系统、农产品销售子系统和农业生产服务子系统4个子系统组成的内部系统,以及政策法规子系统、科技服务子系统、农资供给子系统和城镇发展子系统等4个子系统组成的外部系统共同构成。各子系统内要素间相互作用和内外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同时存在,共同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系统不断演进。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随机涨落性4个特征,是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引入“行为熵”概念,结合前文研究结论,研判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类型及来源。针对熵流来源,从增加负熵流、降低正熵流视角,构建促进清洁生产技术采纳与扩散,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杜建斌[5](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王海东[6](2020)在《滴灌施肥条件下马铃薯水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马铃薯同玉米、小麦、水稻并列为全球的四大粮食作物,其营养价值丰富,深受人们喜爱。滴灌与施肥相结合能够将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直接运送到其根区,有利于提高其水肥利用效率,同时兼具节省水肥、管理方便等优点。本研究以马铃薯(紫花白)为试验材料,于2016-2019年5-9月在陕北榆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铃薯试验站进行。2016-2017年,试验设滴灌频率、滴灌水量和施肥量3个因素。滴灌频率分别设置为4天一灌(D4)、8天一灌(D8)和10天一灌(D10);滴灌水量根据作物蒸发蒸腾量(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C)分别设置为60%ETC(W1)、80%ETC(W2)和100%ETC(W3);施肥量(N-P2O5-K2O)分别设置为100-40-150 kg/ha(F1)、150-60-225 kg/ha(F2)和200-80-300 kg/ha(F3),共27个处理,N、P2O5以及K2O的比例为1:0.4:1.5。2018-2019年于2016-2017试验基础上,在滴灌频率D8条件下,进行了滴灌水量和施肥量2因素试验,滴灌水量仍设三个水平;施肥量增设0 kg/ha(F0)和250-100-375 kg/ha(F4),共1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供水供肥模式对滴灌马铃薯生长、生理、产量、品质、水肥吸收利用以及根区土壤水分养分迁移分布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揭示了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灌水频率、灌水量和施肥量三者互作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以及水肥生产效率的影响规律。当施肥水平相同时,马铃薯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量、块茎产量、单株产量、商品薯、淀粉含量、维C含量、灌溉水利用效率以及肥料偏生产力均在亏缺灌溉W1和W2条件下随着灌水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充分灌水水平W3下,随灌水频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灌水频率和施肥量相同时,除灌溉水利用效率以外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灌水频率和灌水量相同时,随着施肥量的增大,产量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均变大,但肥料偏生产力变小;在充分灌溉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先增大后减小,还原性糖含量变化规律与淀粉和维生素的变化相左。利用理想点法(TOPSIS)发现陕北马铃薯最佳的灌溉施肥组合为灌水频率8天(D8),灌水水平为充分灌溉(W3),施肥水平为F3;灌水频率D10不利于综合效益的获得。(2)探明了不同滴灌施肥条件下,灌水量和施肥量互作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的变化规律的影响。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马铃薯的叶面积指数先增大后减小,呈单峰曲线变化,净同化率(NAR)呈指数降低变化,干物质量呈S型曲线变化,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在2018年介于播种后64.85-73.75 d,在2019年介于播种后64.45-70.54d;当施肥量相同时,马铃薯的叶面积持续时间(LAD)、SPAD值和净收益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灌水量相同时,净收益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2018和2019年,处理W3F2的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还原性糖含量最低;产量最高处理为W3F4,分别为51740 kg/ha和51335 kg/ha,但在充分灌水水平W3条件下,施肥水平F3和F4之间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净收益和SPAD值均无显着性差异。主成分分析发现低灌溉水平W1的品质最差,当灌溉水平相同时,施肥F3处理的品质最优,不施肥F0处理的最差。(3)明确了不同滴灌施肥水平下,马铃薯各器官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利用规律。马铃薯生育前期,叶片中的氮、磷、钾含量最高,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氮磷钾累积吸收量呈现慢-快-慢“S”型曲线生长变化规律,在播种后大约60-70 d增长速率最大;在收获期,氮、磷、钾主要集中在块茎中,块茎中氮素含量占比超过60%,磷素超过70%,钾素大于50%。马铃薯各器官的氮磷钾累积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各处理之间的肥料农学效率无显着性差异;磷素利用效率显着高于氮素和钾素;在同一灌水水平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肥料偏生产力呈指数递减,而肥料利用效率呈先增大后减小变化趋势,与施肥量呈二次抛物线性关系,当施肥水平为F3时最大。(4)阐明了不同滴灌施肥水平下,马铃薯根区土壤养分运移特征。在0-100 cm土层内,当施肥水平相同时,由于流失和植物吸收,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在垂直深度上,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向下运移;当灌水水平相同时,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累积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大而增大;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水平的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布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滴头下0 cm处的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高肥处理获得高产的同时增大了养分残留与流失的风险,对环境效益不利。(5)揭示了不同滴灌施肥水平下,马铃薯根区水分运移特征以及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土壤含水量在40 cm以下普遍低于上层。在马铃薯全生育期,低灌水水平W1的底层50 cm和70 cm处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灌水水平W3的底层50 cm和70 cm处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各土层含水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水分消耗最快,并且土壤含水量大体上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小。当施肥量一样时,灌水量变大,马铃薯耗水量变大,但灌溉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灌水水平相同时,马铃薯的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充分灌水水平W3条件下,施肥水平F3和F4之间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无显着性差异;马铃薯的水分-产量响应系数ky为1.726。(6)提出了陕北风沙区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和环保等综合效益最佳的灌溉施肥策略。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对陕北榆林风沙区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品质、水肥利用效率以及土壤环境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在陕北风沙区处理中水高肥W2F4,高水中肥W3F2和W3F3以及高水高肥W3F4均表现优异,进一步评分排名发现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和环保等综合效益最佳的灌溉施肥组合为充分灌水W3(100%ETC),施肥量(N-P2O5-K2O)F3(200-80-300 kg/ha)。

任冬雪[7](2020)在《冀西北寒旱区马铃薯田水分特征与节水生产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冀西北寒旱区为华北马铃薯的主产区,该地区气候冷凉,无霜期短,适宜马铃薯的生长。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差,降水较少,春季干旱多风高额蒸发、夏秋降水极不稳定,导致作物出苗保苗难,产量水平低,水分是该区域限制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华北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必需减少农业灌溉用水,而只在马铃薯生长的关键期限量补水。探究区域马铃薯田土壤水分时空运动特征以及不同供水情景下的马铃薯耗水效果,是采取和创新农艺措施保蓄农田土壤水分,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河北农业大学张北实验站进行,选用露地滴灌和膜下滴灌两种灌溉方式,以露地旱作栽培方式为对照,设置覆膜旱作、膜下滴灌补22.5mm、膜下滴灌补45mm、露地滴灌补45mm、露地滴灌补67.5(57.5mm)五个处理,通过比较不同处理间农田土壤水热动态变化,以及马铃薯生长动态、产量、水分利用效果等,明确不同处理间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和利用效果,为半干旱区马铃薯田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马铃薯田主要供水层为0~80cm,块茎形成至膨大期为补水关键期覆膜旱作和补水处理与露地旱作对照的耗水量差异不显着,其土壤贮水变幅较露地旱作小。草甸栗钙土马铃薯田的主要供水层受降水年型影响,2018年0~40cm 土层是主要供水层,2019年0~80cm是主要供水层。2018年覆膜处理的耗水高峰在块茎形成期,露地处理的耗水高峰在块茎膨大期,2019年各处理的耗水高峰均在块茎形成期。块茎形成期为补水关键期。2.覆膜可提高农田土壤温度,补水降低农田土壤温度覆膜能明显提高生育前期、后期马铃薯田的土壤温度,对马铃薯生育中期影响较小;与露地旱作相比,覆膜可使农田土壤温度提高-0.12℃~3.14℃;露地补水后土壤温度较旱作降低0.01~4.20℃;膜下滴灌处理补水后与覆膜的土壤日均温无差异。3.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覆膜旱作能明显地增加马铃薯整个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促进苗期的株高增长。覆膜旱作的叶面积指数较露地旱作提高1.13%~75.16%;株高在出苗期较露地旱作提高6.17%~35.43%,在块茎形成期以后,覆膜的株高始终低于露地旱作处理。补水明显增加马铃薯的株高、主茎粗、叶面积指数。2018年各处理补水后株高、主茎粗、叶面积指数较旱作分别增加0.18%~24.34%、-8.33%~19.28%、5.69%~128.05%。2019年前期降水较多,补水对植株生长无明显作用,株高、主茎粗和叶面积指数较旱作分别提高-3.60%~27.58%、-6.82%~21.23%和-14.64%~173.45%。4.覆膜和补水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大薯率覆膜旱作较露地旱作增产13.71%~76.44%;露地补水和膜下补水较露地旱作增产38.07%~90.39%和28.34%~123.47%。覆膜和补水能增加马铃薯的大薯率,对商品薯的影响不明显,2018年覆膜旱作大薯率较露地旱作提高106.25%,露地补水和膜下补水大薯率较露地旱作增加138.02%~194.86%和186.60%~191.23%。2019年露地补水大薯率较露地旱作极显着增加7.45%~9.63%。若马铃薯块茎形成阶段遭遇干旱,覆膜和补水措施增产效果显着,若块茎形成期降水充沛,覆膜和补水措施增产幅度较小。5.覆膜和补水显着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覆膜旱作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降水生产效率较露地旱作极显着提高,分别达22.17%~83.33%、13.71%~76.46%。露地补水和膜下补水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旱作提高27.73%~80.61%和27.97%~122.51%。补水处理之间的灌水利用率相比较,随着补水量的增加,灌水利用效率逐渐降低。4个处理的灌溉效益相比,膜下滴灌补22.5mm处理最高,膜下滴灌补45mm处理最低。综上所述,冀西北寒旱区草甸栗钙土马铃薯田的供水层受降水年型影响,主要为0~80cm 土层;覆膜马铃薯补水关键期为块茎形成期,露地马铃薯补水关键期为块茎膨大期。覆膜和补水均能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覆膜能提高马铃薯的降水生产效率;马铃薯的灌水利用效率随补水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4个补水处理相比,膜下滴灌补22.5mm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灌溉效益最高。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膜下补水22.5mm可成为冀西北寒旱区马铃薯田限量补水的最优补灌方案。

钟哲[8](2020)在《旱地双垄地布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文中提出覆垄沟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雨养农业中,但传统地膜覆盖易导致碎片化和土壤污染,为了探明一种可替代材料的可行性,在甘肃省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安家沟流域气象园外开展了旱地双垄不同材料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试验。试验设有防草地布+地膜覆垄(MB)、防草地布覆垄(DB)和裸地起垄(CK)三种处理,分析了不同覆垄措施对土壤水分变化、作物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了防草地布替代塑料地膜覆垄在生态环保、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可行性,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表层5 cm土层土壤水分日变化呈复杂波形,受不同覆垄处理和季节性天气变化的影响显着;0~2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日变化幅度为夏季最大(平均1.20 mm/d),春季次之(1.03 mm/d),秋季最小(0.79 mm/d),各处理全年水分净收获总量为DB最大(24.9 mm),MB略低(21.5 mm),CK最小(11.4 mm)。(2)0~20 cm土层的水分年变化主要受降雨、露水和蒸发强度的影响,表现为春冬干、夏秋湿的特点,在11月至翌年2月期间MB和DB覆垄处理土壤水分净损失量要高于CK裸地垄,而在5~9月份覆垄处理土壤储水净增量为DB最大(36.35 mm),MB次之(30.73mm),CK最小(16.3 mm);此外MB和DB覆垄能明显加快雨露叠加,增加垄沟处的土壤储水量,而CK条件下叠加效应弱,且深层土壤对降雨不敏感,具有滞后性,但随着连续降雨的发生,表层土壤储水量加大,这种滞后性逐渐减弱。(3)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MB覆盖可以有效地提高0~30 cm各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在5、15、3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率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16.2%、39.5%、25.7%,并且相较于DB覆盖,MB覆盖更能补给深层土壤的水分含量,保水作用更加显着,有利于改善作物水分供应情况,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4)MB覆垄处理下马铃薯的出苗率、株高、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均明显高于CK处理,MB处理的折合产量最高为29855 kg/hm2较CK处理增产40.1%,DB处理的折合产量为23290kg/hm2较CK处理增产9.3%;覆垄处理能一定程度地影响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其中MB覆垄处理下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63.37 kg·mm-1·hm-2,DB次之为51.90 kg·mm-1·hm-2,CK最低为51.61 kg·mm-1·hm-2,相较于CK处理,MB和DB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22.8%、0.6%。同时,沟垄集雨种植模式的节水增产效果要高于传统种植模式,而不同覆垄措施的节水增产效果有所差异,MB、DB和CK三种处理下的节水率分别为26.9%、11.1%和9.8%,增产率分别为36.8%、12.5%和11.0%,其中MB覆垄处理的节水增产效果最为显着,单位马铃薯的生产节水量和增产量分别达到了0.058 m3/kg、1.71 kg/m3。(5)防草地布+地膜覆垄措施能有效提高土壤储水量、作物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在节水增产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并相较于普通地膜,防草地布具有使用年限长、韧性强、环境污染小、渗水性好、多年使用成本低等特点,因此使用防草地布+地膜替代普通地膜覆垄能大大减少残膜对耕地的污染,符合旱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杨一凡[9](2020)在《巴音河流域枸杞不同栽培措施下土壤水分特征及利用评价》文中指出为进一步明晰巴音河流域枸杞种植区土壤水分特征,更大程度化提升干旱区枸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缓解巴音河流域主要枸杞产区水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本研究以巴音河流域德令哈枸杞种植区枸杞地为研究对象,以无覆盖平作枸杞地为对照,在水肥一体化滴灌基础上,通过起垄、覆膜、调整不同沟垄比等栽培措施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变化特征、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土壤蒸发量、作物生长量、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状况,并采用TOPSIS法系统评价了不同栽培措施下土壤水分特征状况,明确了该地区枸杞种植的最优栽培措施和最佳沟垄比,为该区域枸杞种植业选择适宜的栽培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研究区土壤为典型沙质土壤。不同栽培措施之间表现为沟垄覆膜措施土壤砂粒含量最小。养分方面除钾素含量正常外,有机质、氮素等均较为缺乏。养分变异系数表现为p H最小,除速效磷外,速效养分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对应全量养分的变异系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排序为:沟垄覆膜>平作覆膜>沟垄不覆膜>平作不覆膜。(2)试验区降水量少且主要以无效降雨(<5mm的降雨)为主。不同栽培措施下土壤含水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沟垄覆膜(GLBb)>平地覆膜(PM)>沟垄露地(LL)>平作不覆膜(CK)。起垄措施和覆膜措施相比于CK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了4.61%和21.31%。沟垄覆膜不同沟垄比下土壤含水率由高到低依次是GLBc(18cm:32cm)>GLB b(24cm:32cm)>GLBd(12cm:32cm)>GLBa(30cm:32cm)。随着沟宽的不断减少,土壤含水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在沟宽为18cm处。试验区土壤蒸发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7、8月份。土壤蒸发强度随生育期的推移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蒸发强度在开花坐果期最高,秋果采收期最小。蒸发量受不同栽培措施影响排序为:LL>CK>P M>GLBb,沟垄覆膜措施对土壤蒸发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其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覆膜措施。蒸发量受不同沟垄比影响排序为:GLBa>GLBb>GLBc>GLBd。(3)枸杞在开花坐果期株高、冠幅和地径均生长最快,夏果采收期至秋果采收期之间生长最慢。不同栽培措施中沟垄覆膜处理枸杞生长发育状况最优,在株高、冠幅和地径三项指标中都是最佳措施。不同沟垄比之间表现为GLBc最优。采用变异系数法计算7种不同措施的生长综合质量指数,其值由高到低依次为:GLBc>GLBb>GLBd>GLBa>PM>LL>CK。沟垄覆膜措施增产节水效果最优,相比于CK耗水量降低了5.01%,产量提高了51.25%,水分利用效率增长了58.94%。沟垄覆膜不同沟垄比试验中,拟合一元二次回归方程对沟宽和枸杞产量进行分析,得出最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为GLBc处理。(4)应用TOPSIS法对不同处理的水分特征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GLBc>GLBd>GLBb>GLBa>PM>LL>CK。沟垄覆膜c(沟垄比18:32)措施评价结果最优,平地不覆膜(CK)评价结果最差。因此该地区应继续在滴灌基础上,采用沟垄覆膜栽培方式,并设置沟垄比为18cm:32cm,该栽培方式保水和水分利用效果最好,又可促进枸杞生长,是适合巴音河流域枸杞种植业的栽培模式。

段勇[10](2020)在《灌溉和种植方式对糯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水资源短缺限制了我国糯玉米产业的发展,采取适宜的农业措施实现节水灌溉尤为重要。地膜覆盖、宽窄行种植和灌水是常用的几种农业措施,对糯玉米生长及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为探明地膜覆盖、宽窄行种植与灌水水平相结合下对糯玉米的土壤水热、耗水规律、生长及产量等的耦合作用,本文通过选择三种种植方式(全膜双垄宽窄行沟播,全膜双垄等行距沟播,裸地平作)和两种灌水模式(两次灌水和四次灌水)进行组合,形成6个试验处理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水热、耗水规律、糯玉米生长及产量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各处理在全生育周期内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相同灌水水平下,覆膜处理对土壤含水率提升显着,宽窄行种植土壤平均含水量均高于等行距种植,但无显着性差异,这种提升在四次灌水下更加明显。地膜覆盖、宽窄行种植和灌水量对0-60cm土壤贮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相同种植模式下,四次灌水土壤贮水量与两次灌水相比也有所提升。在相同灌水水平下,覆膜处理、宽窄行种植可以明显减少植株耗水量。拔节期和成熟期四次灌水各处理耗水量显着增加,每次灌水水平后都会产生一个耗水高峰值。2、地膜覆盖可以使温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并且平均比裸地平作土壤温度高1-2℃,有利于糯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宽窄行种植模式与等行距种植模式相比调整了植株间分布,营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两种灌水水平对土壤温度基本没有影响。覆膜明显增高生育前期土壤温度,使糯玉米生育进程加快,缩短生育期。3、在相同的灌水水平下,与裸地平作相比,覆膜处理可以显着提高糯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在茎粗方面,覆膜处理在苗期-拔节期对茎粗提升12.89%-62.34%,达显着性差异,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各处理差异性逐渐减小。与等行距种植模式,宽窄行种植模式对糯玉米株高提高0.48%-1.31%,对茎粗提升2.77%-10.24%,未达到显着性差异。在糯玉米全生育周期内,灌水量对茎粗的影响也未达到显着性差异。4、通过Logistic方程对糯玉米全生育期内株高、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进行拟合,R2为0.988-0.998,拟合精度高,各处理的生长过程基本吻合该方程。研究发现,糯玉米拔节期株高增长速率最快,地膜覆盖可以加快糯玉米的生长发育,使生育期提前,地膜覆盖、宽窄行种植和增加灌水量都可以提高糯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理论最大值。5、各处理糯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在全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相同的灌水水平下,覆膜处理相比裸地平作对干物质积累量提升13.72%-25.46%,达显着性差异。宽窄行种植、四次灌水对糯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提升2.4%-7.54%,与等行距种植、两次灌水相比未达显着性差异。6、在相同灌水水平下,覆膜处理的籽粒产量与裸地平作相比提升29.66%-37.3%,具有显着性差异。宽窄行种植模式与等行距种植模式相比对籽粒产量提升1.18%-5.9%,达显着性差异。从糯玉米产量的各构成因素来看,覆膜处理主要提高了百粒鲜重和百粒干重,减小了糯玉米秃尖,处理间达显着性差异,在穗长、穗粗和行数三个方面几乎相等或提升未达到显着性差异。宽窄行种植在穗长、穗粗、百粒鲜重和百粒干重等因素有所提升,未达显着性差异。7、就水分利用效率而言,相同灌水水平下,覆膜处理、宽窄行种植模式对水利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提升显着。在相同的种植模式下,与四次灌水相比,两次灌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59%-4.61%,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9.67%-23.52%,两次灌水下各处理产量对灌水的响应最高,节水效益最好。8、就糯玉米品质而言,覆膜处理明显降低了糯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与裸地平作处理间差异显着。在相同的种植模式下,两次灌水下粗蛋白含量提高4.57%-11.71%,减少可溶性糖含量11.12%-31.55%。增加灌水量可以提高土壤含水率,使糯玉米的同化作用增强,有利于作物粗蛋白含量的提高,但随着糯玉米果穗内水分的提高,可溶性总糖含量有所下降。综上所述,覆膜和宽窄行种植是实现糯玉米高产的重要的途径,全膜双垄沟播宽窄行种植是本试验条件下较适宜的糯玉米种植模式,在缺水或少水的地区可以使用两次灌水。

二、覆膜马铃薯栽培技术是发展旱作节水、节肥的有效增产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覆膜马铃薯栽培技术是发展旱作节水、节肥的有效增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水肥管理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马铃薯研究现状
        1.2.1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品质的研究
        1.2.2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根层水分、养分分布与转移规律
        1.2.3 水肥管理下马铃薯块茎养分吸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3.1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地上部形态指标的影响
        1.3.2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根区水分养分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1.3.3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耗水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4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块茎养分的影响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方案
    2.2 试验区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样品采集
    2.5 试验指标测定与计算方法
        2.5.1 测定指标及方法
        2.5.2 计算方法
    2.6 数据分析处理软件
第三章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
    3.1 水肥管理下马铃薯株高及株高生长速率
    3.2 水肥管理下马铃薯茎粗及D/H
    3.3 水肥管理下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
    3.4 水肥管理下马铃薯叶面积及叶面积增长速率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根区养分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4.1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根区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4.2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根区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4.3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根区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4.4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根区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4.5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根区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4.6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根区土壤酸碱度的影响
    4.7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根区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4.8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根区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9 讨论
    4.10 小结
第五章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水肥管理下马铃薯根区土壤含水率和分布
    5.2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耗水量的影响
    5.3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和增产率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6.1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块茎养分的影响
    6.2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6.2.1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块茎粗蛋白质和淀粉的影响
        6.2.2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块茎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6.2.3 水肥管理对马铃薯块茎褐变强度和产量的影响
    6.3 土壤养分水分与马铃薯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2)覆膜旱作水稻土壤热运移及其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覆膜旱作水稻对土壤水热的影响
        1.2.2 覆膜旱作对水稻生理生长的影响
        1.2.3 覆膜旱作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1.2.4 覆膜旱作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5 覆膜旱作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2.6 覆膜旱作水稻土壤水热及其生长的模拟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布置与处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气象数据
        2.3.2 土壤温度
        2.3.3 灌溉量和排水量
        2.3.4 水稻生长指标
        2.3.5 水稻品质测定
        2.3.6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
    2.4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第3章 覆膜旱作对水稻土壤温度的影响
    3.1 生育期间太阳辐射和空气温度
    3.2 覆膜旱作对生育期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3.3 覆膜旱作对不同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3.3.1 生育期不同土层土壤温度变化
        3.3.2 生育期0-25cm深处土壤平均温度变化
    3.4 覆膜旱作对全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3.4.1 不同生育时期0-25cm土壤温度垂直变化
        3.4.2 全生育期各土层土壤平均温度
        3.4.3 覆膜旱作对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的影响
        3.4.4 土壤温度梯度变化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覆膜旱作对水稻生理生长的影响
    4.1 水稻生育期间降雨量
    4.2 不同覆膜处理对水稻蒸腾速率、光合指标的影响
    4.3 不同覆膜处理对水稻株高及茎粗的影响
    4.4 不同覆膜处理对水稻干物质量的影响
    4.5 不同覆膜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6 不同覆膜处理对水稻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4.7 不同覆膜处理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4.7.1 不同覆膜处理对水稻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4.7.2 不同覆膜处理对水稻胶稠度、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覆膜水稻土壤热运移模拟
    5.1 模型简介
    5.2 模型率定
        5.2.1 模型所需的资料
        5.2.2 率定公式
    5.3 模型率定结果
        5.3.1 土壤温度
        5.3.2 水稻产量
    5.4 模型验证
        5.4.1 土壤温度
        5.4.2 水稻产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机制及其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评价与优选
        1.2.2 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与水分利用的影响及其灌溉调控机制
        1.2.3 农业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1.2.4 基于双作物系数理论估算蒸发蒸腾量的模型模拟
        1.2.5 AquaCrop模型对作物-土壤系统的模拟
    1.3 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与试验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与方案
        2.2.1 地膜覆盖对滴灌土壤水热的调控及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评价优选
        2.2.2 模拟蒸发蒸腾量及田间土壤水分动态的模型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2.2.3 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水分亏缺调控机制的试验研究
        2.2.4 玉米覆土浅埋滴灌应用不同模型的精度比选
        2.2.5 AquaCrop模型对玉米分阶段亏水情形系统模拟与精度分析
    2.3 田间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2.3.1 土壤基础理化性质
        2.3.2 玉米株高及冠层发育
        2.3.3 玉米地上生物量
        2.3.4 玉米氮磷钾养分含量
        2.3.5 土壤含水率
        2.3.6 蒸发蒸腾量
        2.3.7 土壤温度
        2.3.8 玉米籽粒产量
    2.4 模型与算法
        2.4.1 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
        2.4.2 AquaCrop模型
        2.4.3 拓展傅里叶幅度敏感性检验(EFAST)
    2.5 数据统计方法
        2.5.1 数据运算及统计指标
        2.5.2 模拟误差评价
3 覆膜对滴灌土壤水热的调控及玉米灌溉技术评价优选
    3.1 覆膜对玉米冠层发育及滴灌土壤水热的影响
        3.1.1 覆膜对滴灌玉米冠层叶片发育的影响
        3.1.2 覆膜对滴灌土壤1m土层贮水量的影响
        3.1.3 覆膜对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3.1.4 覆膜对滴灌土壤水热动态的影响
    3.2 西辽河流域玉米节水灌溉技术评价与优选
        3.2.1 技术优选方法与评价模型构建
        3.2.2 各评价指标值及数据规范化处理
        3.2.3 构造比较矩阵与判断矩阵
        3.2.4 矩阵计算与层次排序
        3.2.5 一致性检验
        3.2.6 各节水灌溉技术总得分及其综合评价
    3.3 小结与讨论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覆土浅埋滴灌分阶段水分亏缺对玉米生长、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4.1 各生育阶段的蒸散发耗水量
    4.2 玉米冠层发育过程
    4.3 最终生物量、籽粒产量及其收获指数
    4.4 全生育期蒸散发耗水总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4.5 小结与讨论
        4.5.1 讨论
        4.5.2 小结
5 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参数及ET_0的气象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5.1 浅埋滴灌典型种植区参考作物腾发量ET_0的气象参数敏感性分析
        5.1.1 数据运算过程
        5.1.2 气象因子与ET_0的相关性
        5.1.3 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指数
        5.1.4 不同条件下ET_0的分布
    5.2 基于土壤蒸发与作物蒸腾的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5.2.1 模型运算所须的田间试验数据
        5.2.2 数据处理与敏感性检验运算流程
        5.2.3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指数
        5.2.4 敏感参数对土壤蒸发及作物蒸腾的影响
        5.2.5 土壤蒸发、作物蒸腾总量为最值条件下的耗水过程
    5.3 小结与讨论
        5.3.1 讨论
        5.3.2 小结
6 AquaCrop与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模拟土壤水及蒸散发的精度对比
    6.1 AquaCrop与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的参数化及精度评价指标
    6.2 不同模型模拟土壤水分的对比
        6.2.1 生育期土壤贮水量连续模拟值与离散测量值
        6.2.2 土壤贮水量模拟值和测量值的关系
        6.2.3 模拟土壤贮水量的误差评价指标
    6.3 不同模型模拟各生育阶段蒸散发耗水量对比
        6.3.1 蒸散发耗水量的模拟值和测量值
        6.3.2 蒸散发耗水量模拟值和测量值的关系
        6.3.3 模拟各生育阶段蒸散发耗水量的误差评价指标
    6.4 小结与讨论
        6.4.1 讨论
        6.4.2 小结
7 AquaCrop模型对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的系统模拟与精度分析
    7.1 AquaCrop模型的参数化及精度评价指标
    7.2 AquaCrop模拟冠层覆盖度
        7.2.1 冠层覆盖度CC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2.2 冠层覆盖度CC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3 AquaCrop模拟生物量积累
        7.3.1 生育期内地上生物量Bi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3.2 生物量Bi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4 AquaCrop模拟总蒸散量和水分生产力
        7.4.1 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4.2 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5 AquaCrop模拟最终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
        7.5.1 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5.2 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6 小结与讨论
        7.6.1 讨论
        7.6.2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揭示了滴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的调控机制
        8.1.2 综合评价选出了适宜节水灌溉技术
        8.1.3 揭示了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水分亏缺的调控机制
        8.1.4 取得了模型全局敏感参数并探讨了玉米田蒸散发耗水结构变化的成因
        8.1.5 基于分阶段亏水试验对比了2个模型的模拟精度而选出适宜模型
        8.1.6 获得了一套适宜的作物-水模型参数并找到模型精度的变化规律
    8.2 本文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评述
        1.3.1 农业清洁生产文献综述
        1.3.2 农业技术采纳文献综述
        1.3.3 农业技术扩散文献综述
        1.3.4 农户行为控制文献综述
        1.3.5 相关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清洁生产
        2.1.2 农业清洁生产
        2.1.3 农业技术扩散
        2.1.4 农户异质性
    2.2 范围与对象界定
        2.2.1 研究范围
        2.2.2 研究对象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农户行为理论
        2.3.2 技术扩散理论
        2.3.3 信息扩散理论
        2.3.4 社会网络理论
        2.3.5 系统工程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与分析
    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供给与应用现状
        3.1.1 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
        3.1.2 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
        3.1.3 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3.2 基于生态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2.1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2.2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2.3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分析
    3.3 基于经济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3.1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3.2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3.3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分析
    4.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4.1.1 研究假说
        4.1.2 模型设定
        4.1.3 变量解释与赋值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分析
    4.3 实证结果与检验
        4.3.1 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4.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5.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5.1.1 研究假说
        5.1.2 模型设定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样本分析
    5.3 实证结果与检验
        5.3.1 模型结果与分析
        5.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5.4 关于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讨论
        5.4.1 意愿强度与行为转化
        5.4.2 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内部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与效应分析
    6.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要素分析
        6.1.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主体
        6.1.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受体
        6.1.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渠道及其变动性
    6.2 基于社会网络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
        6.2.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6.2.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传导机制
        6.2.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6.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效应分析
        6.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
        6.3.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间效应
        6.3.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交互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经验借鉴
    7.1 美国农药化肥规制经验及启示
        7.1.1 美国农药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2 美国化肥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3 美国经验及启示
    7.2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经验及启示
        7.2.1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政策及措施
        7.2.2 丹麦经验及启示
    7.3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7.3.1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7.3.2 日本经验及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8.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解析
    8.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判定
        8.2.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开放性
        8.2.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平衡性
        8.2.3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线性
        8.2.4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随机涨落性
    8.3 基于熵变模型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分析
        8.3.1 农户清洁生产行为熵变模型构建
        8.3.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的类型
        8.3.3 农业清洁生产内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3.4 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滴灌施肥条件下马铃薯水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肥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2 水肥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1.2.3 水肥对马铃薯生理的影响
        1.2.4 水肥对马铃薯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2.5 不同水肥条件下水分和养分在土壤中运移、转化分布规律
    1.3 存在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水肥供应对马铃薯生长、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2 水肥供应对马铃薯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2.1.3 研究滴灌施肥技术参数对马铃薯根区水分、养分分布规律的影响
        2.1.4 滴灌施肥条件下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综合评价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马铃薯生长指标测定
        2.3.2 马铃薯SPAD值测定
        2.3.3 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测定
        2.3.4 马铃薯品质测定
        2.3.5 马铃薯叶面积持续时间(leaf area duration,LAD hm~2 d hm~(-2))
        2.3.6 马铃薯净同化率(Net assimilation rate,NAR)
        2.3.7 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测定
        2.3.8 植株养分的测定
        2.3.9 马铃薯耗水量
        2.3.10 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水分利用效率
        2.3.11 马铃薯氮素、磷素、钾素利用效率
        2.3.12 肥料偏生产力
        2.3.13 肥料农学利用效率
        2.3.14 肥料利用收率
        2.3.15 水分-产量响应系数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灌水频率、灌水量和施肥量互作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和水肥利用的影响
    3.1 马铃薯叶面积指数、株高和干物质量
    3.2 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3.3 马铃薯品质
    3.4 马铃薯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
    3.5 相关性分析
    3.6 基于理想点法(TOPSIS)的水肥管理优化
    3.7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1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4.1.1 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
        4.1.2 马铃薯叶面积持续时间
        4.1.3 收获期干物质量
        4.1.4 各生育期总干物质量动态变化及Logistic拟合
    4.2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群体净同化率和SPAD值的影响
        4.2.1 群体净同化率(NAR)
        4.2.2 马铃薯SPAD值
    4.3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4.4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4.5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经济效益的影响
    4.6 马铃薯产量构成要素与品质主成分分析
    4.7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滴灌施肥水肥供应对马铃薯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5.1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下马铃薯氮素吸收
        5.1.1 各生长阶段马铃薯各器官氮累积量
        5.1.2 各生育期氮累积量动态变化及Logistic拟合
    5.2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磷吸收的影响
        5.2.1 各生长阶段马铃薯各器官磷累积量
        5.2.2 各生育期磷累积量动态变化及Logistic拟合
    5.3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钾吸收的影响
        5.3.1 各生长阶段马铃薯各器官钾累积量
        5.3.2 各生育期钾累积量动态变化及Logistic拟合
    5.4 氮素、磷素和钾素利用效率
    5.5 马铃薯肥料利用效率
    5.6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不同水肥供应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养分变化的影响
    6.1 土壤硝态氮
        6.1.1 土壤硝态氮的空间分布
        6.1.2 土壤硝态氮累积量
    6.2 土壤速效磷
        6.2.1 土壤速效磷的空间分布
        6.2.2 土壤速效磷累积量
    6.3 土壤速效钾
        6.3.1 土壤速效钾的空间分布
        6.3.2 土壤速效钾累积量
    6.4 土壤水分
        6.4.1 2018年马铃薯土壤水分变化
        6.4.2 2019年马铃薯土壤水分变化
        6.4.3 马铃薯灌水前后土壤水分变化
    6.5 马铃薯耗水量
    6.6 不同滴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7 水分-产量响应系数
    6.8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的马铃薯水肥耦合效应评价
    7.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7.2 模糊综合评价
    7.3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冀西北寒旱区马铃薯田水分特征与节水生产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区域背景
        1.1.2 生态背景
        1.1.3 生产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马铃薯生产的现状
        1.3.2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趋势
        1.3.3 覆膜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3.4 滴灌技术的发展
        1.3.5 补水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3.6 补水效果评价
    1.4 研究内容、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1.4.3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处理
        2.2.2 田间设计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3.1 生长指标的测定
        2.3.2 土壤水分含量测定及相关参数计算公式
        2.3.3 土壤温度的测定
        2.3.4 产量的测定
        2.3.5 大薯率及商品薯率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3.1.1 覆膜对马铃薯出苗的影响
        3.1.2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株高的影响
        3.1.3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主茎粗的影响
        3.1.4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叶面积动态的影响
    3.2 覆膜与补水的马铃薯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3.2.1 覆膜与补水的马铃薯田贮水量时序变化特征
        3.2.2 覆膜与补水的马铃薯田土层含水量垂直变化特征
        3.2.3 覆膜与补水的马铃薯田阶段耗水量动态变化
    3.3 覆膜和补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3.1 覆膜和补水对土壤日均温的影响
        3.3.2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田各土层温度的影响
        3.3.3 覆膜和补水对不同时刻土层温度的影响
    3.4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3.5 覆膜与补水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5.1 覆膜和补水对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5.2 覆膜和补水对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5.3 覆膜和补水对块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5.4 覆膜和补水对全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6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商品率、单株薯重及产量的影响
    3.7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马铃薯田主要供水层
    4.2 马铃薯产量与耗水量关系
    4.3 补水时期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4.4 马铃薯垄作覆膜与滴灌补水的效果与应用
5 结论
    5.1 马铃薯田主要供水层为0~80cm,块茎形成至膨大期为补水关键期
    5.2 覆膜提高薯田地温,露地补水明显降低地温
    5.3 覆膜和补水对马铃薯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5.4 覆膜和补水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及大薯率
    5.5 覆膜和补水显着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8)旱地双垄地布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沟垄集雨种植技术
        1.2.2 沟垄集雨系统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3 沟垄集雨系统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4 残膜污染现状、危害及防治措施进展
        1.2.5 新型覆盖材料-防草地布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和数据采集
        2.2.1 小区试验方案
        2.2.2 田间试验方案
    2.3 数据处理与方法
        2.3.1 土壤储水量
        2.3.2 露水量计算
        2.3.3 雨水保存率
        2.3.4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2.3.5 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2.3.6 资料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双垄地布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1 土壤性质
        3.1.1 土壤物理性质
        3.1.2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3.2 气象要素分析
    3.3 土壤水分日变化特征
    3.4 土壤水分年变化特征
    3.5 不同覆垄处理对降雨叠加效应的影响
    3.6 不同覆垄条件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显着性分析
        3.6.1 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3.6.2 显着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布覆盖对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马铃薯生育期气象要素
    4.2 不同覆垄对马铃薯生育期土壤水分的影响
    4.3 不同覆垄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
    4.4 不同覆垄对马铃薯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不同覆垄对节水增产效果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草地布+地膜代替普通地膜的可行性分析
    5.1 防草地布+地膜覆垄处理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5.2 防草地布+地膜覆垄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5.3 防草地布+地膜对生态经济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巴音河流域枸杞不同栽培措施下土壤水分特征及利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区枸杞业发展现状
        1.2.2 影响土壤水分特征的因素
        1.2.3 不同栽培措施对作物生长及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样品采集及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栽培措施土壤养分性质差异及肥力评价
    3.1 土壤养分差异特征
        3.1.1 土壤养分统计
        3.1.2 土壤pH及速效养分差异
        3.1.3 土壤有机质及全量养分差异
        3.1.4 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3.2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3.2.1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3.2.2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3.3 小结
        3.3.1 不同栽培措施土壤养分状况
        3.3.2 不同栽培措施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第四章 不同栽培措施对土壤含水率和蒸发量的影响
    4.1 试验区年降水特征分析
    4.2 不同栽培措施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3 不同沟垄比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4 不同栽培措施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4.5 沟垄覆膜不同沟垄比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栽培措施与沟垄比对枸杞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不同栽培措施与沟垄比对枸杞株高的影响
    5.2 不同栽培措施与沟垄比对枸杞冠幅的影响
    5.3 不同栽培措施与沟垄比对枸杞地径的影响
    5.4 枸杞生长综合质量指数
    5.5 不同栽培措施对枸杞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6 不同沟垄比对枸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7 以产量为评价指标的最佳沟垄比的确定
    5.8 小结
第六章 土壤水分特征的综合评价
    6.1 综合评价的方法及原理
        6.1.1 TOPSIS法基本原理
        6.1.2 TOPSIS法评价模型的建立
    6.2 不同栽培措施及不同沟垄比的水分特征综合评价
        6.2.1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解析
        6.2.2 综合评价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灌溉和种植方式对糯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硏究现状
        1.3.1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3.2 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3.3 地膜覆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4 地膜覆盖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5 行距配置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6 行距配置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量指标及方法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处理对土壤水热的影响
    3.1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1.1 地膜覆盖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1.2 行间配置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1.3 灌水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全生育期0-60cm土壤贮水量差异
        3.2.2 不同处理各生育时期0-60cm土壤贮水量差异
    3.3 不同处理对全生育期内总耗水量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4.1 覆膜处理土壤温度动态变化规律
        3.4.2 不同灌水水平土壤温度动态变化规律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处理对糯玉米生长的影响
    4.1 不同处理对糯玉米株高的影响
    4.2 株高Logistic模型及其特征值
    4.3 不同处理对糯玉米茎粗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糯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5 叶面积指数修正Logistic模型
    4.6 不同处理对糯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7 不同处理对糯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8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处理对糯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不同处理对糯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5.2 不同处理对糯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不同处理对糯玉米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5.4 耗水量与糯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5.5 不同处理对糯玉米品质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覆膜马铃薯栽培技术是发展旱作节水、节肥的有效增产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肥管理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郭涛. 延安大学, 2021(11)
  • [2]覆膜旱作水稻土壤热运移及其生长研究[D]. 赵龙. 扬州大学, 2021
  • [3]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机制及其模拟研究[D]. 戚迎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4]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D]. 徐北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5]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滴灌施肥条件下马铃薯水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D]. 王海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冀西北寒旱区马铃薯田水分特征与节水生产效果研究[D]. 任冬雪.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8]旱地双垄地布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 钟哲. 长安大学, 2020(06)
  • [9]巴音河流域枸杞不同栽培措施下土壤水分特征及利用评价[D]. 杨一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灌溉和种植方式对糯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分析[D]. 段勇.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覆膜马铃薯栽培技术是发展旱作节水节肥的有效增产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