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以及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音位是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自己的地方变体,即方言,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音位的变化。音位合并是指两个音位在一种方言中形成对比,而在这种语言的另一种方言中合并了,或者发音上不区分的常见语言变异现象。例如英语中的pin-pen合并,bin-ben合并,法语中的/ε/–/e/合并等。汉语中也同样存在音位合并现象。典型的例子就是/n/-/l/合并。处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的方言中音位/n/和/l/合并成了/l/或/n/。该地区的人发“妞”(niu1)和“溜”(liu1)这两个音的时候,往往都发成“溜”或往往都发成“妞”。但是在安徽省长江以北许多地区的方言中,能够清晰地将这两个音位发成不同的音。更加有趣的是,行为学研究表明来自音位合并地区的受试者对合并音位的听觉辨别也往往存在着困难。例如,这些受试者在听觉感知上辨别不出niu1和liu1这两个音的差别。但是目前关于这一现象的神经机制研究得非常少。另一个与此相关的尚不清楚的问题是:来自中国方言音位合并地区的人群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着对外语中相对应的合并音位的区分困难?本论文旨在探讨音位合并现象与早期听觉加工相关的神经机制以及此现象在外语学习过程当中是否也同样存在。方法:受试者一组来自/n/-/l/音位合并地区(Merged group),另一组来自非/n/-/l/音位合并地区(Unmerged group),每组各15名。受试者为汉语为母语的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在读学生,右利手,无专业音乐训练背景,听力正常。两组受试者以oddball范式给予含有/n/和/l/音位的汉语单字声刺激liu1和niu1以及英语单词声刺激line和nine,同时在被动状态下记录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RP)中失匹配负波(MMN)成分。同时,设计相应的行为学用以判断两组受试者对于/n/和/l/音位的听觉区分能力。结果:(1)以汉语单字作为声刺激时,音位合并组的MMN幅度显著性地小于非音位合并组的MMN的幅度(-0.586±0.65 vs. -1.560±0.70μV, n=30, P < 0.000)。(2)以英语单词作为声刺激时,音位合并组的MMN幅度也显著性地小于非音位合并组的MMN的幅度(-0.638±0.50 vs. -1.43±0.69μV, n=30, P < 0.001)。(3)行为学上,不但以汉语单字作为声刺激时音位合并组的/n/和/l/音位的听觉区分能力远低于非音位合并组(按键正确率: 72.10%±19.71vs. 98.67%±1.55, n=30, P< 0.000),而且以英语单词作为声刺激时音位合并组的/n/和/l/音位的听觉区分能力也远低于非音位合并组(按键正确率: 68.88%±19.71 vs. 98.67%±2.45, n=30, P<0.000)。结论:音位合并组的MMN幅度小于非音位合并组的MMN的幅度说明发生音位合并现象是由于缺少特异的记忆痕迹在大脑听觉早期加工阶段的激活,这种记忆痕迹是方言特异性的。以英语单词作为声刺激时,音位合并组也不能区分/n/和/l/音位提示外语的音位系统的形成是由母语音位系统的形成决定的,该组人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音位的感知将受到音位合并现象的干扰。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口译操作中的AERP研究[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