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初二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学校、家庭人际关系干预研究

改善初二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学校、家庭人际关系干预研究

论文题目: 改善初二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学校、家庭人际关系干预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作者: 周波

导师: 张智

关键词: 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亲子沟通,干预

文献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力的增加,儿童的问题行为呈上升趋势,青少年因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而更易出现问题行为。这种不良适应不仅会使个体产生消极的心理品质,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很有可能延续到成人时期,使个体在社会适应中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行为可能是违背社会规范、家庭约束、道德甚至法律的,按其严重程度可能是普通的不良行为,也可能发展为反社会行为甚至过失、犯罪行为。 问题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当前发展状态和未来发展结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者们对问题行为的鉴别与分类、成因和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在日益完善的理论基础之上,研究者们也日渐注重预防和矫正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但总体上看此类研究甚少,并且大多是针对小团体或个人的,普及面相对较窄。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对问题行为的研究,分析了以往的研究结果,以生态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尝试在自然班级中,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人际关系(同伴关系、亲子互动)入手进行干预,在改善家庭微系统和学校微系统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初中生常见问题行为的改善。 本研究采取前后测多基线准实验设计,选取两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其中一个实验班接受同伴关系和亲子沟通的干预,另一个实验班只接受同伴关系的干预。干预活动采用团体辅导、技能训练、讲座等形式。研究中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他评与自评、即时测量与随访测量相结合等方法,通过对比三个班级相关方面的改变来考察干预所带来的直接效果(同伴关系、亲子沟通的改善)和间接效果(问题行为的改善)。 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团体辅导、技能训练以及讲座等形式,以班级为单位来改善同伴关系是可行并有效的,且这种改善作用更多表现于后期效果中。 2)在班级中,以讲座形式为主、技能训练为辅,针对父母的亲子问沟通干预是可行的,至少对于亲子间的有效沟通和沟通频率有改善作用。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亲子沟通的好坏一定存在一定关联。 3)接受干预的班级学生相应的在家庭情境、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行为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不同的班级在干预后改善的问题行为有所不同。总的说来,人际关系的干预对于班级中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问题行为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在家庭中,对学生的情绪控制有促进作用。干预对内隐性问题行为也有改善作用。无论外显性问题行为,还是内隐性问题行为,即时的干预效果好于长期的干预效果。 以上结论表明,通过改善同伴关系、亲子间的沟通,从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来带动初中生常见问题行为的改善是可行的。虽然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产生的作用不同,但从促进青少年的良好发展来看,这种改善作用是有效和有益的。对于问题行为的改善,因其即时效果更为明显,故在进行有关行为塑造的教育时,可考虑有针对性地、阶段性地长期进行,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上述结果,但未能良好体现实验设计意图,其经验和教训在于对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问题的提出

1.1 引言

1.2 问题行为的界定、分类、特性及影响因素

1.3 研究背景

1.3.1 相关理论

1.3.2 国内对问题行为的研究

1.3.3 国外对问题行为的研究

2. 研究假设、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研究方法与实施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材料

3.3 研究方法

3.4 实施程序

4. 结果与分析

4.1 同伴关系的干预结果分析

4.1.1 各班同伴关系实验前后差异分析

4.1.2 三个班间同伴关系的比较分析

4.2 亲子沟通的干预结果分析

4.2.1 各班亲子沟通情况实验前后差异分析

4.2.2 三个班间亲子沟通情况的比较分析

4.3 学生问题行为的差异分析

4.3.1 家庭情境中学生问题行为分析

4.3.2 学校情境中学生外显性问题行为分析

4.3.3 各班学生内隐性心理行为问题分析

4.4 学生自评干预效果分析

5. 讨论

5.1 干预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作用

5.2 干预对亲子沟通的影响作用

5.3 干预对问题行为的影响作用

5.4 不同干预处理的影响作用

5.5 经验与不足

6. 结论

6.1 本研究的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0-10

参考文献

  • [1].大学生恋爱宽恕与主观幸福感: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D]. 程天一.南京师范大学2017
  • [2].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 李虹岳.东北师范大学2014
  • [3].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 席波.山东大学2007
  • [4].高职生人格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宿舍人际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D]. 唐业琦.南京师范大学2014
  • [5].高职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研究[D]. 强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
  • [6].团体咨询对改善医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实验研究[D]. 杨敏.山东师范大学2011
  • [7].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 田代亮.曲阜师范大学2010
  • [8].基于网际关系视角的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 刘利容.贵州师范大学2008
  • [9].高中生乐观人格、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研究[D]. 王宏.东北师范大学2016
  • [10].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D]. 王月月.华中师范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研究[D]. 魏玲.福建师范大学2007
  • [2].初一学生外部问题行为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同伴拒绝的互动关系[D]. 陈光辉.山东师范大学2007
  • [3].改善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的研究[D]. 魏然.西南师范大学2005
  • [4].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关系的研究[D]. 张珊明.湖南师范大学2006
  • [5].内化与外化问题行为中学生的归因特点研究[D]. 包华.曲阜师范大学2006
  • [6].对中学生问题行为责任归因的实证研究[D]. 陈效宏.上海师范大学2006
  • [7].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的研究[D]. 杨楹.山东大学2006
  • [8].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 万礼修.西南师范大学2002
  • [9].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D]. 张敏.陕西师范大学2003
  • [10].初中生问题行为教育干预研究[D]. 张美峰.西南师范大学2003

标签:;  ;  ;  ;  

改善初二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学校、家庭人际关系干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